研究生: |
趙玉雯 Yu-Wen Zhao |
---|---|
論文名稱: |
華裔學生中文學習動機評析─以瑞士蘇黎世中文學校、伯恩中文學校為例 An Analysis on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Heritage Students- In Chinesische Schule Zürich and Chinesische Schule In Bern |
指導教授: |
吳龍雲
Goh, Leng-Hoo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瑞士華人 、瑞士中文學校 、中文學習動機 、瑞士華裔學生 |
英文關鍵詞: | heritage students, Chinese school in Swizterland, motivation in studying Chinese, Swiss-Chinese student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是華裔學生居住在非中文使用的環境中,是何種原因使得他們願意學習中文,而在眾多影響中文學習因素中(如家長、教材、同儕等),是哪種因素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最大?而瑞士地區的華人人數不多,而瑞士華裔學生的中文教育條件也有別於其他地區,如瑞士教育局的HSK(故鄉─語言─文化)政策,華裔學生在中文學校學習可以獲得學分證書,瑞士的中文學習熱潮使得中文在瑞士當地的能見度提升等等,因此瑞士未來的中文教育發展趨勢格外值得關注。
鑒於蘇黎世中文學校與伯恩中文學校為瑞士當地最具規模的兩所中文學校,學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本研究以這兩校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但考量學生填寫問卷時的思辨能力,因此問卷施測對象為12歲以上的華裔學生。除了問卷調查之外,同時就這兩所中文學校的校長及學生進行訪談。回收有效問卷共31份,另外訪談了三位校長(蘇黎世中文學校校長,與伯恩中文學校前任、現任校長),兩位蘇黎世中文學校的教師,四位蘇黎世中文學校的學生與兩位伯恩中文學校的學生。研究分析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資料為輔。
研究結論根據問卷歸納整理出五項所得,包括華裔學生如何看待中文學習、華裔學生對中文能力的自我評估、華裔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環境、教師、家長、教材與同儕五項因素對華裔學生學習中文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透過華裔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影響學習中文因素的分析與討論,提出對華裔學生教學上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motivation factors of Chinese heritag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in a non-Chinese speaking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is, it also aims to assess which major factors like parents, teaching materials, peers, etc. would bring about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the stud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urthermore, since the overseas Chinese living in Switzerland sums up only a few, the teaching Chinese conditions somewhat vary from that of the other areas.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Swiss Bureau of Education has also implemented the Heimatliche Sprache und Kultur program wherein specific language training schools are given rights to release Credit Certificates to heritage students for learning Chinese. This, also, brings about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Chinese around the area. Hence, the future of Switzerland in Chinese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notable.
The two major Chinese schools in the area with quite a number of enrolled students are Chinesische Schule Zürich and Chinesische Schule in Bern; thus we set these as our research target. Bu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asoning and analyzing skills of the respondents, questionnaires were only distributed to heritage students of age 12 years and above. In the end, a total of 3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 hand. Further to that, principals and students of both schools were also interviewed to gather more information. Such include that of the principal of Chinesische Schule Zürich, the former and present principal of Chinesische Schule in Bern, the two teachers of Chinesische Schule Zürich, the four students of Chinesische Schule as well as two of Bern’s. And so,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was used as basis in the analysis, while interview data served as mere supplements.
As a conclusion, the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can be sorted out into fiv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hich conclud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These factors consist of the viewpoint of heritage students toward learning Chinese, self-assessment of heritage students on learning Chines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heritage students, as well as environment, teachers, paren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eers. Moreover,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motiv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heritag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allows us to strongly recomme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area. At the same time, we see the feasibility in expand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pect of this country.
專書
王緯、陸明珠(1980)。瑞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財印、吳自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世榕(2008)。挑戰與回應:王世榕時事論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王世榕(2009)。直言 駐瑞士六年實錄。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E.Slavin(2002)。王明傑,陳玉玲譯(2002)。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庄国土(2001)。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建文主編(2005)。學生學習新策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
李明歡(2002)。歐洲華僑華人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李恩國等(1986)。歐洲各國教育制度。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沈燕清(2009)。生存與發展: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馬來西亞: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林麗容(2009)。論「文化碰撞之瑞士」。臺北:上承文化有限公司。
林麗容等(2008)。瑞士文化史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劍雄(1993)。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
吳長玲、張超群主編(2000)。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
姚舜(1988)。西德、奧地利、瑞士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
郁漢民(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上)。臺北:國立編譯館。
郁漢民(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下)。臺北:國立編譯館。
徐斌(1956)。歐洲華僑經濟。臺北:海外出版社。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翰林出版社。
夏誠華主編(2009)。新世紀的海外華人變貌。新竹: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郝時遠主編(2002)。海外華人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 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奎喜、高強華、張鐸嚴(編著)(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Allen Rubin, Earl Babbie. 陳若平,張祐綾等譯。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湯姆生出版。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6)。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
華僑經濟年鑑編輯委員會編(2009)。華僑經濟年鑑。臺北:僑委會。
Duane Schultz, Sydeny Ellen Schultz.Theories of personality.陳文正等譯(1997)。人格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葉玉珠等(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董鵬程、丘金鋒主編(2001)。第三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
董奇、申繼亮(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台灣東華出版。
董鵬程、吳雪梅主編(2003)。第四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協會。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維邦(2006)。瑞士史 :民主與族群政治的典範 = Switzerland。臺北:三民。
張繼焦(2009)。亞洲的城市移民─中國、韓國、馬來西亞三國的比較。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Arthur, Aron, Elaine N. Aron. 黃瓊蓉編譯 (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學富文化。
詹棟樑(1983)。瑞士教育制度。臺北:五南出版社。
路珈(2000)。教育心理學奪分寶典。臺北:揚智文化。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編著(2008)。瑞士投資環境簡介 。臺北:經濟部。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編著(2009)。瑞士投資環境簡介。臺北:經濟部。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編著(2010)。瑞士投資環境簡介。臺北:經濟部。
Richard D.Parsons, Stephanie Lewis Hinson, Deborah Sardo-Brown. 溫明麗等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臺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司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鼎茂 (2001)。教育心理與統計。臺北:鼎茂圖書。
鄭民、梁初鳴編 (1989)。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
鄭民、梁初鳴編 (1989)。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二)。北京:海洋出版社。
廖小健(1996)。戰後各國華僑華人政策。中國:暨南大學出版社。
端木美(1999)。瑞士文化與現代化。瀋陽:遼海出版社。
Allen Rubin, Earl Babbie.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學富文化。
趙淑慧(2002)。華人在五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僑務委員會(2005)。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台灣僑民比較研究。臺北:僑務委員會。
僑務委員會(2006)。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臺北:僑務委員會。
劉宏、黃堅立主編(2002)。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期刊論文
亓婷婷。怎樣在家中幫助孩子學中文─專訪孫佩玉老師。華文世界,80,8-13。
亓婷婷。驗兩種文化之間─專訪黃素貞女士。華文世界,80,14-17。
亓婷婷。推動海外中文教育的手:家長─專訪加州聖地牙哥「中華學苑」家長劉映理女士。華文世界,80,18-22。
亓婷婷。好的開始─專訪美國麻州中華語文學校校長田愛倫女士。華文世界,80,23-25。
亓婷婷。我為什麼不送孩子進中文學校─專訪張靜麗女士。華文世界,80,26-28。
王文蓉。我為什麼送孩子上中文學校。華文世界,80,29-30。
王愛平(2000)。東南亞華裔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漢語學習動機。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67-71。
王雅梅(2010)。從歐盟的”特性”透視歐盟多語政策。德國研究 2010,1(25),19-25。
王瑞雪。一個家長的經驗談:兼論海外第二代在美國學習中文的歷程。華文世界,80,38-41。
石增琨(2008)。海外中文教學點滴:中文教學未來走向探討。漢字運用與國(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43-247。
余詩龍(2008)。歐盟多語政策與歐洲文化多樣共存。法國研究,2008,3,93-97。
李嘉祺。家長在海外中文教育裡的角色。華文世界,80,31-37。
朱媞媞(2007)。華裔學生學習漢語的心理特徵與文化關鍵期問題。華僑大學學報 ,2007,4,117-122。
林悅美(1999)。評量中文學校學生學習態度與動機之探討。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世界華語文教育協進會, 83-94。
周誼(2000)。瑞士教育概況。比較教育研究,2000,292-295。
夏明菊(2003)。華裔學生漢語學習動機分析 Analying the Motivations of Overseas Students’ Learning Mandarin。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4,46-54。
馬顯慈、姚素珍、謝有厚(2008)。從兒童識字教學心理看繁體字對文化傳承的貢獻。漢字運用與國(華)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53-167。
徐曉亞(1996)。瑞士聯邦多語制當議。人文地,1996,11(1),48-50。
徐捷源。巴西華人社會葡中雙語現象會消失嗎?。華文世界, 82,46-50。
陸潔。家長對子女中文教育的影響。華文世界,80,42-43。
陳麗美。了解、實用與互動─談在海外中文學校如何教導青少年。華文世界,80,250-58。
葉郁菁(2010)。跨國婚姻家庭文化與語言學習不對等現象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10,97,25-42。
董波(2006)。教華裔學生學習漢語有感。國際人才交流,2006,2,45。
張純媛、趙盈瑄(2009)。年幼的美國孩子如何學習中文字:個案研究。2009華語文教學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5-25。
張植珊。海外華文教育的現況探討與發展。華文世界,80,59-61。
趙黎(2007)。教育公平與民主化新論─以瑞士直接民主與多元語言為例。外國教育研究 2007,6(34),19-23。
劉麗容。家庭教育與海外華文教育。華文世界,80,44-49。
謝軍瑞(2001)。歐洲聯盟的多官方語言制度。歐洲,2001,1,74-78。
Dennis Schilling(謝林德)(2010)。德國華語教學的現況與近程內新要求。2010華語文創新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123-130。
魏獻俊(1999)。美國華裔子女學習中國語文之障礙與困難。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世界華語文教育協進會, 73-82。
關之英(2010)。華語文識字教學策略之探討。2010華語文創新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131-155
藍揚(2009)。美國華裔家庭下一代學習中文的動機及其教學策略。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2(7) ,63-66。
學位論文
李靜柔(2010)。空間凝縮下族裔文化之遠播─以來台美籍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李定勇(2010)。美國加州地區中文學校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沈佩文(2000)。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論文。
吳淑娟(1998)。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與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論文。
林佳瑩(2010)。祕魯華人移民與華文學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涂玉娟(2006)。臺北市參與全民英檢高職學生之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論文。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硏究 。新竹:新竹師範學院教育所論文。
張澤崇(2002)。日本華僑學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葉育婷(2010)。AP中文對美國中文學校的影響─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楊佩梅(2010)。全球華文熱下海外臺校在印尼雅加達及泗水之因應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劉永順(2007)。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社區大學為例。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鄭月雲(2009)。在地視野下的南美休士頓台系中文學校發展與現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研所學位論文。
蔣恩芬(1999)。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論文。
報紙與網頁資源
中國僑網(2007)。瑞士中文教師協會在伯爾尼成立。
2007-05-15,http://www.chiaqw.com.cn
中國評論通訊社網路新聞(2009)。瑞士華僑華人參加蘇黎世送冬節引注目。2009-04-2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網站。閱讀時間2010年8月。
http://www.hsk.org.cn/
伯恩中文學校網頁。閱讀日期:2009年8-12月。http://www.wretch.cc/blog/csbern/3148867#comment438450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網站。閱讀日期:2010年8月。
http://cccc.sc-top.org.tw/
華測會網頁。閱讀日期:2010年8月。
http://www.sc-top.org.tw/#
新華網 (2009)。寧錯拆一千不錯放一對 瑞士婚姻審查連房事都問。
2009-06-25,http://www.news.cn
瑞士代表處(2009)。駐瑞士代表處謝代表發達參加瑞士僑界及中文學校展開一系列歲末及迎春活動並致詞祝賀旅瑞僑胞新年快樂。2009-01-19。
張新宸(2009)。讓文化城為一種產業。看雜誌,50。 閱讀日期:2011年3月。
http://www.watchinese.com/%E5%B0%81%E9%9D%A2%E6%95%85%E4%BA%8B/2009/1728
劉軍(2006)。探就瑞士”漢語熱”。光明日報, 2006-03-26。
鄭少凡、林平(2009)。華語能力認證:漢語水平HSK vs.華語能力TOP 。看雜誌,50。 閱讀日期:2011年3月。
http://www.watchinese.com/%E5%B0%81%E9%9D%A2%E6%95%85%E4%BA%8B/2009/1724
鄭少凡、周平沙、林平(2009)。透視全球中文熱。 看雜誌,50。 閱讀日期:2011年3月。
http://www.watchinese.com/%E5%B0%81%E9%9D%A2%E6%95%85%E4%BA%8B/2009/1720
鄭少凡 (2009)。僑委會力守僑教華語版圖。看雜誌,50。 閱讀日期:2011年3月。
http://www.watchinese.com/%E5%B0%81%E9%9D%A2%E6%95%85%E4%BA%8B/2009/1721
駐瑞士臺北文化經濟代表團。閱讀日期:2009年8-9月。http://www.taiwanembassy.org/CH/mp.asp?mp=156
蘇黎士中文學校網。閱讀日期:2009年8-12月。http://www.tcsz.ch/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蘇黎士洲 HSK官方網頁。閱讀日期:2010年8-9月。http://www.vsa.zh.ch/internet/bi/vsa/de/Schulbetrieb/U-bereiche/PundS/Sprachen/KurseHSK.html
西文文獻
Heather, W.(2006). Voice from the Margin: Developing a Profile of 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FL classroom.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4(1),29-46.
Jen, T. C. (2001). Expanding Vision of American Learners of Collegiate Chinese: Heritage Students.世界漢語教學,2001(3),89-105.
Li, D. (2008). Pragmatic and Academic Socialization. Working Papers in TESOL & Applied Linguistics, 8(2), 1-2.
Lieber, M.(2010) . Chinese Week-end schools in Switzerland as a mean to ensure a cosmopolite social mobility strategy.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0(91), 38-51.
Lieber, M .《When you look Chinese, you have to speak Chinese ». Highly skilled Chinese migrants in Switzerland and the promotion of a shared culture and language . (尚未出版)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New York: Springer-Verlag.
Xiao, Y. (2006). Hertiage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Home Background.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FL classroom. Heritage Language Journal,4(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