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宣諭
論文名稱: 李白詩歌海意象研究
指導教授: 邱燮友
Qiu, Xie-You
潘麗珠
Pan, Li-Ch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5
中文關鍵詞: 李白詩海意象海洋文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4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全面考察李白詩歌中所有各大類意象群的詞彙,發現「海」字詞彙共出現292次,是唐代之前(包含唐代)使用「海」字入「詩」最多的作家。在其1054首詩歌中比率高於「酒」字!「海意象」詩歌更高達254首,細玩其詩,發掘李白生命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即是大海的精神。
    在李白報國無門、屢遭挫難,望海遊仙之時,「海」最能引發了人產生崇高的精神力量與澎湃激昂的情感,因此在其海意象詩歌中,時時展現出驚人的崇高感,已經超越現世不完美的人生。研究李白海意象詩歌,不僅可瞭解其一生性格、思想、經歷、關懷君民之情感起伏變化,從中審視意志與命運衝突的必然性,藉由「海」這個物象延伸出許多相關幻覺想象、第四度空間超現實的創作方式,且統攝「有形的現實形象」與「無形的虛構形象」,包孕「月」、「酒」、「神仙」、「風」、「水」等眾多意象的主題內涵,所特有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和神秘性等美學特徵已融合為一。
    因此,筆者選出數首深具代表李白海意象詩歌,藉由分析其寫作技巧、意境、風格、聲律(聲情)等關係,透視海洋詩歌之表現特色,除了有神秘奇幻的海洋異象、海上風光;樣態奇特的海洋生物,如海魚(海鯨);豐富的海洋神話、歷史傳說,如六鼇載日、扶桑栖日、秦皇漢武出海求仙、徐市載秦女等,最重要是將大海與心象相連結,展現「冒險性」、「壯闊性」、「批判性」、「哲理性」、「寫實性」、「涉海性」、「神秘性」與「幻想性」。綜觀各意象的主題思維,可以發現李白「海」意象詩歌最能展現出「盛唐氣象」,有容、剛健、壯大、積極、樂觀的盛唐文化精神。
    此外,李白對歷代海字詞彙的承繼、開拓與延伸,除了沿襲前代海字詞彙外,又能將舊詞彙賦予新意涵,並新創出具「活潑性」的海意象詞彙,善用動詞活化景態,讓景物不再停留於靜態的寫真,而是充滿動感的生命活力,表現出李白內在情感的躍動。李白一生如同海中大浪從不畏縮和頹喪,它讚揚苦難中的奮鬥努力和英勇的與現實命運相反抗,在描繪人的渺小無力,宛如滄海一粟的同時,並展現出大海崇高之精神。研究李白海意象詩歌不但有其單獨的存在意義,且在整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聯貫中國歷代海洋文學發展的全貌。

    李白詩歌海意象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一、關於「李白」研究 4 二、關於「李白詩歌」研究 6 三、關於「意象」研究 10 四、歷來關涉「海」文學作品研究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8 第二章 唐代以前「海」字入「詩」文本的實貌 31 第一節 海意象義界 31 第二節 海意象溯源 33 一、先秦文本 36 二、兩漢文本 56 三、魏晉南北朝文本 58 四、唐以前海賦 82 五、李白之前的唐代詩作 85 第三章 李白詩歌中海意象類型 101 第一節 李白海意象詩歌與創作時空相關性考察 103 第二節 海意象類型一:以「海」直接敘寫 113 一、藉神仙神話典故寫「海」 114 二、「海」與仙化理想 120 三、直接描述自然界的「海」 124 第三節 海意象類型二:與海有關的自然界事物景象 143 一、映照內心世界的天象類 144 二、尋仙訪幽的人物類 150 三、或逍遙或驚悚的動物類 152 四、引發幽思的植物類 156 五、指涉位置的地理類 157 六、以喻品格的器物類 160 七、海防相關的建築類 161 第四章 從海意象看李白的性格與思想 165 第一節 海意象所凸顯的李白性格 166 一、如海迷幻般的浪漫超凡 166 二、驚濤裂岸似的傲岸風骨 175 三、白浪濤天的純潔直率 182 四、壯浪縱恣的樂觀豪邁 185 五、似海澎湃飛騰的關懷君民 187 第二節 海意象觀照出的李白思想 190 一、汪洋般寬宏博大的儒家思想 190 二、如海無羈無涯般的佛家思想 194 三、似海般靈動飄緲的道家道教思想 199 四、浪濤恣肆的縱橫家思想 210 第五章 從海意象看李白的生命進境與意識 213 第一節 從情思轉變探李白的生命進境 213 一、質疑神話仙境之美好 213 二、理想受挫,望海曠懷 215 第二節 李白詩歌海意象的生命意識 216 一、憂患意識 216 二、入世意識 229 三、反思意識 232 四、超脫意識 237 第六章 海意象在李白詩歌中的地位241 第一節 追求理想境界 243 一、月意象 243 二、酒意象 244 三、神仙意象 246 第二節 關注現實人生 248 一、風意象 248 二、水意象 250 第三節 追求理想境界與關注現實人生完美結合 252 一、長風破浪會有時 253 二、劍歌行路難 258 三、長鯨噴湧不可涉 260 四、鼎湖飛龍安可乘 263 五、虎視何雄哉 265 六、煙濤微茫信難求 267 第七章 李白詩歌海意象對中國傳統文學的承轉275 第一節 李白詩歌海意象之特色 275 一、內容上偏重抒情 275 二、善用神話傳說典故意象 279 三、新創海意象詞彙具活潑性 311 四、奇特的想像與大膽的誇張 313 五、激發生命中之崇高感 315 第二節 李白詩歌海意象對歷代詞彙的承繼、開拓與延伸 316 第八章 結論 323 一、綜覽歷來「李白」、「海洋文學」研究方式與成果 323 二、明晰「海」意象的古籍、詩文本生命 324 三、探究李白詩歌海意象之類型 326 四、彰顯李白詩歌海意象展現主體性格思想及生命意識 327 五、凸顯與開創海意象在李白詩歌中的地位 328 六、確立李白善用海意象對中國傳統文學的承轉意涵 330 參考書目 333 附錄一 唐代詩歌(初唐~李白之前)「海」意象摘句一覽表 355 附錄二 李白詩歌「海意象」詩作 377 附錄三 漢魏晉海賦文本 417 附錄四 李白海意象詩歌中使用「自我意識:我、吾、余、自、予」字眼統計 422

    參考書目
    一、 書籍
    (一)李白詩文集、校注及年譜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影宋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5月初版
    (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李太白全集》,臺北:世界書局,2005 年1 月2 版5 刷
    (明)朱諫撰:《李詩辨疑》《叢書集成續編199》,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版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一)、(二)冊,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1~8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詹鍈:《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4月新1版
    金濤聲、朱文彩編:《李白資料彙編》(唐宋之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第1版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
    李白學刊編輯部:《李白學刊》,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3月
    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第2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中國李白研究編輯部:《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
    薛天緯主編:《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2月第1版
    薛天緯主編:《中國李白研究》2006-2007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8月第1版
    薛天緯主編:《中國李白研究》2008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10月第1版

    (二)古人著作 (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十三經注疏‧尚書1》,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十三經注疏‧易經1》,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十三經注疏‧詩經2》,臺北:藝文出版社,1989年1月11版
    《十三經注疏‧左傳6》,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十三經注疏‧論語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十三經注疏‧孟子8》,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11版
    (春秋)老子著:《老子》《四庫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4月臺4版
    (周)左丘明:《國語》《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4年11月臺1版
    (周)列禦冠撰、(後魏)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周)莊周:《莊子》《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周)韓非:《韓非子(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戰國)荀況著、(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1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三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1版2刷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第1、3、4冊,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7版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叢書集成新編》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漢)郭憲撰:《洞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趙曄撰:《吳越春秋》《四部刊要》,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3月再版
    (漢)劉向撰、楊家駱主編:《戰國策》,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漢)劉向:《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漢)劉安撰:《淮南子(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10月臺3版
    (漢)劉熙撰:《釋名》,見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51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東漢)王充:《論衡》,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冊59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初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7月10版
    (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7版
    (東漢)班固:《漢書》上冊 百衲本二十四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東漢)班固撰:《漢武帝內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吳)韋昭注:《國語》《四部叢刊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臺中:僧伽出版社,2001年。
    (晉)干寶、陶潛著:《搜神記‧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7月
    (晉)王嘉撰:《拾遺記》《叢書集成新編》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一)、(二),臺北:藝文出版社,1958年
    (晉)郭璞注:《爾雅》,見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3冊,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一)、(二)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1973年3月臺2版
    (晉)郭璞:《爾雅郭注》,臺北:新興書局,1989年
    (晉)郭璞註:《穆天子傳》《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上海涵芬樓天一閣范氏刊本
    (晉)陳壽《三國志》冊4《四部備要‧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晉)陳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2月7版
    (晉)陶淵明:《陶淵明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6月
    (晉)陶潛撰:《搜神後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張華:《博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7》子部35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崔豹注:《古今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葛洪:《抱朴子》(全)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3月臺3版
    (晉)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晉)葛洪:《枕中書》《叢書集成新編》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晉)葛洪:《神仙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東晉)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冊5、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11月臺1版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5冊子部3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子部3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梁)顧野王撰:《玉篇》《四部叢刊初編經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67年
    (梁)蕭統編、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7版
    (梁)鍾嶸:《詩品》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7版
    (北魏)酈道元原著、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五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58》子部道家類,臺南鄉柳營鄉:莊嚴文化,1995年
    (唐)王昌齡:《詩格》《中國歷代詩話選》(一),湖南:岳麓書社,1985年第1版
    (唐)元稹:《元氏長慶》《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1版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第1版第3次印刷
    (唐)李肇撰:《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4 月7版
    (唐)吳兢撰:《樂府古題要解》《百部叢書集成初編》4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孟棨《本事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唐)房喬撰:《晉書》《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臺1版
    (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11月7版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第4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唐)楊倞注、梁啟雄著:《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唐)杜寶撰:《大業雜記》《中國野史集成》第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杜甫撰、(清)楊倫淺注:《杜詩鏡銓》,臺北:天工書局,1994年10月10日
    (唐)柳珵撰:《常侍言旨》《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見《叢書集成新編94》,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初版
    (唐)魏徵、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5》子部34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1987年
    (宋)朱熹注《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宋)朱熹注:《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91年3月
    (宋)呂祖謙編、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繫辭精義》《續修四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4月初版8刷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5次印刷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9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姚寬撰:《西溪叢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60-106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陳彭年編:《廣韻》《四部叢刊初編經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二版,1967年
    (宋)黃徹:《蛩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694,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趙德麟:《侯鯖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37》子部34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歐陽修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2版、1992年
    (宋)魏慶之編《詩人玉屑》,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11月15日臺1版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欽定四庫全書》子部8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宋)羅願撰、李學勤主編:《爾雅翼》《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48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道藏》第1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元)楊載:《詩法家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詩文評類416冊,臺北:莊嚴文化初版影印本,1997年
    陳衍:《元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臺1版
    (明)王世貞輯次:《列仙全傳》,石家庄市:河北美術社,1996年第1版
    (明)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四庫叢刊續編2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臺北:木鐸出版社點校本,成於明神宗萬曆甲戍年,西元1572年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船山遺書集部》善本,上海:上海太平洋書店重校刊,1933年12月
    (清)王先謙著:《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5版1刷
    (清)王紹蘭撰:《漢書地理志校注》《四庫未收書輯刊》參輯1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清)沈德潛評選:《唐詩別裁集》上冊,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李重華撰:《貞一齋詩說》《叢書集成續編201》,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阮元撰:《經籍纂詁》臺北:泰順書局,出版年不詳
    (清)東軒主人撰:《述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7》子部353,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1版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景印四庫全書薈要432》集部第85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景印四庫全書薈要433》集部第86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2月再版
    (清)陳沆撰、楊家駱主編:《詩比興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初版
    (清)乾隆十五年敕編:《唐宋詩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4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陳元龍等編:《御定歷代賦彙》正集(上),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刊本影印,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再版
    (清)葉燮、丁福保編:《原詩》《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2月初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檀萃撰:《楚庭稗珠錄》,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1976年
    「《全唐詩》檢索系統」網址:http://cls.hs.yz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http://210.69.170.100/s25

    (三)今人著作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王易:《詞曲史》,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9月再版
    王忠林:《中國文學之聲律研究》下冊,臺北:臺灣省立師範大學,1963年12月初版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王輯五:《中國日本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7月臺1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運熙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出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11月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安旗:《李白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初版
    安旗:《李太白別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成寒:《成寒英語有聲書:聖誕禮物》,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大林文庫,1970年3月初版
    伍偉民、蔣見元:《道教文學三十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艾青:《詩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第1版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20日初版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安徽:新華書店,1989年4月
    朱光潛:《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邱師燮友:《童山詩論卷》,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初版
    沈謙著:《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初版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李從軍:《李白考異錄‧李白家世考索》,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何遊主編:《審美學通論》,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次印刷
    吳明賢、李天道編著:《唐人的詩歌理論》,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9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11月初版
    阮廷瑜:《李白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1版2刷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2版
    林庚:《詩人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4月初版
    周秀萍:《文學欣賞與批評》,湖南:中南工業大學,1998年
    東年:《給福爾摩莎寫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再版
    郁賢皓:《李白大辭典》,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高明先生等:《憂患意識的體認》,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4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孫耀煜:《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1版1刷
    袁珂校:《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1版1刷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5年初版
    夏敬觀、任半塘、張以仁、李正治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烏納穆諾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章巽:《我國古代的海上交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許臣一譯注:《淮南子》下冊,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年6月初版1刷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4月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1版1刷
    張書城:《李白家世之謎》,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豈之、張國剛、楊樹森主編:《隋唐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8月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2月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
    傅孝先:《困學集‧西洋文學散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79年11月2版)
    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
    陳世襄:《陳世襄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7月
    陳貽焮:《唐詩叢論》,長沙:湖南出版社,1980年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立象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1版
    陳鼓應註:《莊子今註今譯》上冊內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初版11刷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陳師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4月1版8印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5月
    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新論》,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3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彭懿:《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彭毅:《楚辭詮微集》,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彭聃齡主編:《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2版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5 月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初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上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6月初版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4月
    楊鴻烈:《海洋文學》,臺北:經氏出版社,1977年5月臺影印初版
    楊文雄:《李賀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再版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出版公司,2000年3月
    楊思寰:《審美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出版公司,1993年,頁86。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初版
    詹鍈:《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出版地不詳,1947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1年12月3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第3版
    賴炎光、傅武光注譯:《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11月
    魏怡:《詩歌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初版
    蕭振士、胡弘才、陸萍華編輯:《楞嚴經》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嚴捷、嚴北溟譯注:《列子譯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鄺健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9月初版
    蘇淵雷、高振農選輯:《佛藏要籍選刊》第5冊、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羅宗強:《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9 月第1版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印度)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7年8月
    (日本) 大野實之助:《李太白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59年
    (日本)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中譯本,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
    (日本)松浦友久著,劉維治、尚永亮、劉崇德譯:《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0月第1版
    (日本)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日本)近藤元粹選評:《李太白詩醇》線裝書第5冊,東京:東京青木嵩山堂排印本,日本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
    (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美)華倫、韋勒克Austin Warren、Rene Weller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12月再版
    (美)蘇珊‧朗格(Susannel Langer 1895-1985):《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美)蘇珊‧朗格(Susannel Langer 1895-1985):《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美)蘇珊‧朗格(Susannel Langer 1895-1985)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2刷
    (美)龐德著,黃晉凱、張秉貞、楊恆達譯:《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美)Joseph Campbell/Bill Moyers,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pcke, 1958-)著、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德)卡爾‧雅斯培(Jaspers, Karl, 1883-1969) 《四大聖哲》,臺北:自華書店,1986年8月
    (德)阿恩海姆(Arnheim, Rudolf):《視覺思維》,臺北: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香港:三聯書店,1956年版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第4冊,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德)鮑姆嘉滕(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著,簡明、王旭曉譯:《美學‧詩的哲學默想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
    Jacques Maritain, CREATIVE INTUITION IN ART AND POETRY, Ch. I: Poetry, Man, and Things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3),
    (英)亞瑟•韋利 (Arthur Waley, 1889-1966)譯:《百七十首中國古詩選譯》(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倫敦:康斯特布爾出版有限公司,1918年7月
    (英)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1823—1900)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Barthes,R.(1980).From work to test. In Josv’e V. Harari(Ed.), Textual Strategies: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sism. London:Methuen.
    H-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Part One:The Question of truth as it emerges in the experience of art, ch. 2 (Sheed and Ward Ltd., London, 1957)
    (瑞士)埃米爾‧施塔格(Emil Staiger)著、胡其鼎譯:《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
    (奧)阿德勒(Adler, Alfred)撰,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張燕雲譯:《夢的釋義》,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海洋〉1983年版,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58&htm=05-283-2761海洋.htm

    (四)學位論文
    1、臺灣地區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王正利:《杜甫詩中之意志與命運衝突研究──以意象為核心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朴柱邦:《李義山詩意象之研究-以天文為探討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朱瑞芬:《東坡詞樂器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呂興昌:《李白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呂明修:《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鎮如:《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李昊青:《稼軒詞秋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李容維:《李白詩歌的文本細讀─以五七言絕句與樂府詩為考察對象》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沈慧玲:《李白詠月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何騏竹:《李白樂府詩中的「文學性」》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余瑞如:《李白飲酒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吳瓊玫:《唐詩魚類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2年
    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吳啟禎:《王維詩之意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吳鑒益:《現代詩從物象到意象的藝術──以簡政珍詩作為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卓曼菁:《李白遊俠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貞玉:《李白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慶盛:《李白詩用韻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佳珍:《《詩經》鳥類意象及其原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林美清:《杜詩意象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林曉琦:《先秦典籍中頭髮文化及相關意象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林梧衛:《李白詩歌酒意象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2003年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淑英:《東坡詞「風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碧霞:《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鶴音:《稼軒詞中人物意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育儀:《駱賓王詩歌研究-以意象‧用典‧情志為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巧崴:《楊守愚古典詩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林宜慧:《以李白詩為素材的國中寫作教學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周玉琴:《詩經天文地理意象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洪華穗:《《花間集》主題內容與感覺意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
    侯鳳如:《晏殊《珠玉詞》花鳥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徐圓貞:《李白詩作之旅遊心理析論─以揚州系列的傳記論述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唐明敏:《李白及其詩之版本》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莊美芳:《李太白詩探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榮基:《李白樂府詩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意象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張雅慧:《唐詩中「楊柳」意象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
    張淑惠:《《詩經》動植物意象的隱喻認知詮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張俐盈:《體道與審美──李白詩歌中的生命體驗與藝術精神》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鈴杰:《李白遊仙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許家琍:《李白詩「風」意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麗娜:《李白詠物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陳怡仲:《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劍及其文化意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坤儀:《全宋詞雨詞意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5年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秋吟:《屈賦意象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敏祥:《李白山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思穎:《從詠懷詩意象探索阮籍的生命情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怡秀:《李白五古詩中仙道語言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懷心:《李白飲酒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慈敏:《《詩經》與「水」相關意象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敬介:《李白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陳美坊:《東坡詞天文意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萱蔓:《陶淵明與李白飲酒詩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陳依鈴:《李白政治抒情詩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許世旭:《李杜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62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及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詹雅筑:《《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水、月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黃大松:《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黃喬玲:《唐詩鶴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2年
    黃麗容:《李白樂府詩色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琛雅:《東坡詞月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年
    黃文琪:《《詩經》自然意象之美學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程汶宣:《李清照詞篇章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游麗芳:《陳千武詩之意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彭壽綺:《唐詩中「雲」意象之承襲與延展-以初、盛唐為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葉連鵬:《臺灣當代海洋文學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葉勵儀:《李杜詩歌之歷史人物形象探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溫菊英:《李白詩歌水意象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雪嬰:《李賀詩風格之構成與表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楊靜宜:《李白詩歌感時傷逝情懷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楊家銘:《李白婦女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鄧絜馨:《《六一詞》花鳥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廖悅琳:《語言.意象.詩美學──簡政珍現代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廖敏惠:《李商隱、杜牧詩中夢的意象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歐麗娟:《杜甫詩之意象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劉肖溪:《王維李白與杜甫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蔡碧芳:《南朝詩歌中柳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蔡雅芬:《詩經鳥獸蟲魚意象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淳云:《人與自然的對話──陶詩自然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戴麗娟:《宋詞燕意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盧姿吟:《李白樂府修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年
    賴昭君:《李白樂府詩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顏鸝慧:《李白安史之亂期間詩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謝奇懿:《五代詞中山的意象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蘇娟巧:《賴和漢詩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蘇芳民:《夢窗憶姬情詞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大陸地區
    于曉蛟:《李白李賀樂府詩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煒:《論李白的浪漫主義人格及其特色》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王凱:《“悲”與“樂”的辯證統一:從一個角度比較李白和莎士比亞》西北大學英語語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王競:《試論李白詩歌的修辭藝術特色》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鎮寶:《李白詩歌與上清派關係考論》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2007年
    王騰飛:《李白詩歌用典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尹增剛:《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創造》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吉文斌:《李白古題樂府曲辭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吉文斌:《李白樂辭述考》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李翰:《論李白個體中心意識》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李佳:《論歐陽修對李白詩歌的繼承》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何誼萍:《李白《上云樂》中基督教成分試探》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歲莉:《李白游覽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尚光一:《唐詩中的海洋意象與唐人的海洋意識》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武氏海河(VU THI HAI HA):《唐代婦女的畫卷——淺論李白的婦女詩》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胡虹婭:《蹈夢區 燭心境——李白李賀夢幻詩解析》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胡振龍:《李白詩古注本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唐靜:《李白詩歌英譯研究》四川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6年
    唐功敏:《李白詩歌里的偏正式復合詞》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6年
    展永福:《論李白的詩歌創作與道教》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梁旭艷:《李白古樂府創作四題》寧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張振:《李白晚期研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敏:《李白詩歌修辭藝術二題》西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怡:《李白送別詩的藝術特色研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英:《李白詩歌中并列式復合詞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04年
    游佳琳:《李白長安漫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理論:《李杜詩歌女性題材研究》西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楊麗華:《李白組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長慧:《《女神》與李白詩歌的抒情藝術》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趙東明:《論李白詩歌的神話精神》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潘慧瓊:《論李白五絕的創作風貌及成就》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劉金紅:《李白酒詩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鞏宏昱:《李白山水詩研究》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韓建永:《李白詩歌的用典》西北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二、單篇論文
    (一)臺灣地區
    方瑜先生:〈抉擇、自由、創造──試論蘇東坡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第12卷,2000年5月
    卡羅林‧斯伯吉恩Caroline Spurgeon著,鍾玲譯:〈先秦文學中楊柳意象的象徵意義〉《古典文學》第七集上冊,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開拓海洋新境界》,高雄:大海洋文藝雜誌社,1987年 10月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7期2007年6月
    吳禮權:〈論誇張的次範疇分類〉《修辭學習》,1996年第6期
    周天令:〈李白與酒〉《嘉義農專學報42》,1995年8月
    林明德:〈李白詩歌的酒意象〉《唐代文學論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6月
    林淑貞:〈李白遊仙詩中的生命反差與人間性格〉《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三期,2006年12月
    柯志宏:〈荒煙涼雨助人悲:談詩人如何利用外在景物表現離別的氣氛〉《傳習》11期,1993年6月
    施逢雨:〈唐代道教徒式隱士的崛起:論李白隱逸求仙活動的政治社會背景〉《清華學報》,1984年12月
    段莉芬:〈試論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寫作風格〉《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孫楷第:〈唐宗室與李白〉《經世日報‧讀書周刊》,1946年10月30日
    高莉芬:〈水的聖域:兩晉江海賦的原型與象徵〉《政大中文學報》第四期2004年6月
    徐志平:〈「人類異化」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集,臺北:政治大學,1997年
    唐亦璋:〈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淡江學報(文學部)》第14期,1976年4月
    陳心心、何美寶:〈唐以前海賦的研究:以Eliade的宗教理論為基礎的分析〉《中外文學》第15卷第8期,1987年1月
    陳慶元:〈李白入永王幕府之心態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2001年7月
    陳師滿銘〈從意象看辭章之內涵〉《國文天地》19卷第五期,2003年10月
    陳師滿銘:〈意象與辭章〉《修辭論叢》第六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第六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楊政源:〈尋找「海洋文學」──試析「海洋文學」的內涵〉《台灣文學評論》,2005年4月
    廖美雲:〈李白用世思想與寫實詩歌探究〉《台中商專學報》22,1990年6月
    盧明瑜:〈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神話運用及文學內蘊之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鍾吉雄:〈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談李白之身世之謎〉《台灣時報》,1984年10月28日),八版
    羅宗濤:〈從漢到唐詩歌中海的詞彙之考察〉《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1999年
    譚丕模:〈李白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的精神〉《文史哲》,1954年12期

    (二)大陸地區
    王立:〈中西方旅游觀當議─以海意象傳說及相關母題談起〉《十堰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
    王立、劉衛英:〈雁意象與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衡陽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
    王立:〈海意象與中西方民族文化精神略論〉《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0年12月
    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徵〉《四川師範學報》第4期,1979年
    王慶雲:〈中國古代海洋文學歷史發展的軌迹〉《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王運熙:〈李白詩歌的兩種思想傾向和後人評價〉《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
    王德春:〈日、月意象與李白其人其詩〉《巢湖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卷2刷
    牛春生、朱子由:〈李白詩歌的理想美與豪放美〉《寧夏大學學報》,1994年3期
    方牧:〈《山海經》與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
    白靜:〈超越世俗的高遠─李白個性在其詩歌中的顯現〉《哈爾濱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史玉鳳、趙新生:〈《山海經》的海洋小說「母題原型」及其海洋文化特質〉《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
    史炳輝:〈秦始皇與神仙思想〉《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5期,2001年10月
    石琛:〈月色映青蓮─淺析李白詩中月〉《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3月
    朱箴元:〈舉杯消愁愁更愁─品李白詩中的酒〉《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67》,2002年2月
    何念龍:〈試論李白的自我形象在詩中的表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創作特征之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2年5期
    李浩:〈李白詩文中的鳥類意象〉《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
    李永平:〈盛唐李白遊仙詩〉《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第十卷第二期,2001年5月
    李劍亮:〈中國古典詩賦中的海意象〉《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999年9月
    李軍:〈論李白詩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蘊〉《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3年8月
    阮憶、梅新林:〈海洋母題與中國文學〉《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宋心昌:〈李白詩歌現實主義精神之我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2期
    林繼中:〈李白歌詩的悲劇精神〉《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2期
    尚光一:〈論唐詩中的海洋意象〉《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期
    胡國瑞:〈再論李白詩歌的現實意義〉《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2期
    徐英:〈李白「仙性」新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章繼光:〈論李白詩歌創作的悲劇性〉《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1期
    章滄授:〈覽海仙游感悟人生─班彪〈覽海賦〉賞析〉《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1期
    高寒:〈出世與入世的動態失衡——論李白人生悲劇的思想根源〉《消費導刊》,2009年2月
    高瑞雪:〈奮起匡社稷 鐵筆掃群奸——略論李白詩中反權貴精神的愛國內容〉《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5年1期
    高瑞雪〈再論偉大詩人李白的愛國主義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6期
    袁愛國:〈「求仙」與「求官」——論李白的游泰山詩〉《山東社會科學》,1991年3期
    馬凌雲:〈唐前江海賦〉《柳州師專學報》,2006年3月
    許總:〈論李白自我中心意識及其詩境表現特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4期
    康震:〈論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內在矛盾〉《人文雜誌》第3期,2000年
    張維昭:〈李白游仙詩與悲劇意識〉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5期
    張光富:〈警策心長 憂國情深──李白《蜀道難》主題新議〉《九江師專學報》,1996年2期
    劉志璞:〈功名夢幻滅 浩歌辭魏闕──〈夢遊天姥吟留別〉指歸揭秘〉《大中語文名篇賞析》,1996年第4期
    張迤邐:〈失意悲憤是李白詩歌的主旋律〉《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3期
    張如安、錢張帆:〈中國古代海洋文學導論〉《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12月
    張迤邐:〈失意悲憤是李白詩歌的主旋律〉《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7:3,2005年5 月
    張小虎:〈論漢魏六朝海賦〉《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2月
    賀昌羣:〈唐代文化之東漸與日本文明之開發〉《文史雜誌》第1卷第12期,重慶:文史雜誌社,1941年12月15日出版
    黃瑛:〈中國古代文學中雁意象的文化內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月
    葛景春:〈李白與唐代酒文化〉《河北大學學報》第三期,1994年
    楊海波:〈詩人李白對戰爭的態度〉《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2期
    楊曉靄:〈論李白游仙詩的道教旨趣〉《湖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10卷第2期
    楊中舉:〈從自然主義到象徵主義和生態主義─美國海洋文學述略〉《譯林雜誌》第六期,2004年10月26日
    楊光照:〈論海洋對中國哲學的影響〉《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楊燦:〈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解讀詩人李白的月亮情結〉《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9年5月
    詹鍈:〈李白詩中的愛國情操〉《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1期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識透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4年9月
    趙德潤:〈蜀道莽蒼 國步艱難——析李白《蜀道難》寓意〉《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3期
    趙君堯:〈漢魏六朝海洋文學當議〉《職大學報》,2006年第3期
    趙君堯:〈海洋文學研究綜述〉《職大學報》,2007年第1期
    趙君堯:〈先秦海洋文學時代特徵探微〉《職大學報》,2008年第2期
    趙君堯:〈論隋唐海洋文學〉《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9年10月
    蔡振念:〈李白求仙學道的心路歷程〉:《文與哲》第9期,2006年12月
    劉明金:〈浮天無涯 風生水起─中國古代文學家筆下的海洋文化〉《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年第5期
    劉峰、蕭國棟:〈李白飲酒詩與酒神精神〉《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3期
    鄭曉:〈從「水」「月」意象中看李白的主體創造心態〉《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4月
    盧燕平:〈略論李白詩以意驅象的特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天府新論》,1998年5期
    盧煒:〈水和海─中西詩學的意象比較〉《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薛天緯:〈社稷蒼生 常系心懷——李白詩歌中的傳統現實主義內容綜述〉《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2期
    薛天緯:〈生命與生活之歌─解讀《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國李白研究(2006年-2007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8月第1版
    薛富興:〈魏晉自然審美概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羅宗強:〈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國李白研究會》一九九一年國際討論會論文
    譚家健:〈漢魏六朝時期的海賦〉《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顧永華:〈“居安思危,防險戒逸”的詩箴——李白《蜀道難》主題新解〉《晉陽學刊》,1994年4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