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子議
論文名稱: 自然科學學習平台之製作初探—以氧化還原單元為例
指導教授: 林如章
Lin, Ru-J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科學教育學習平台氧化還原
英文關鍵詞: science learning, learning platform, oxidation-red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所製作的學習平台,以國中課程關於「氧化與還原」概念為例,整合課前練習與複習的部分,提供學生在課餘時,有一套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學習與成長。並透過自製的問卷,從教師與學生對於所設計平台在『教案設計』、『課程內容』、『學習回饋』、『操作方式』與『整體設計』等方面的滿意度與意見,提供未來在學習平台的製作參考。研究的結果如下:
    1.教案設計部分:在學習前,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知識,學習平台要 先加以評估,並對於缺乏的部分,提供學習的機會;然後配合學生的程度,提供不同的補救教學,讓學生進行個別化的學習。
    2.課程內容部分:學習內容應該豐富且精緻,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可以依據他們自己的需求,選擇他們想要的學習內容。
    3.輔助學習部分:選擇或製作影音效果較佳的影片;利用學生所喜歡的漫畫人物或動物,作為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角色,動畫角色的交談,要有說話的聲音與適當的背景音樂,並讓學生能自由選擇動畫所呈現的速度。
    4.操作介面部分:操作的說明要清楚,連結的選擇要更廣,畫面的呈現要美觀並凸顯及標示重點所在。
    5.整體設計部分:學習平台必須與教師的教學互相配合,並製作相關的學習遊戲,提高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促進學生想要主動參與學習。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 learning platform, converging the preparation and review processes, to provide a helpful learning tool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chapters related to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chemistry curriculu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opinion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wards what a learning platform should have are collected from the sides of “teaching plans”, “ curriculum contents” , “assistant learning media” , “operation interface” and “entry design”. The following shows what we have found:
    1.on teaching plans: The leaching platforms have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which the student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before learning. Then the learning platforms had better to provide supplemental learning chances for the students if they are weak at these backgrounds. The learning platforms should provide different tuition to fit students’ needs and let students restudy individually.
    2.on curriculum contents: Curriculum contents should be abundant and delicate, and provide all kinds of learning situation to lead students to learn. Students thus can choose proper contents to lear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emand.
    3.on assistant learning media: The video should have effective images and audio environment. Using comic personages or animals which students like most seems to be able to attract students’ concentration. The comic characters had better be able to talk and the video plays with background music. In addition, students can have opportunity to choose playback pace by themselves.
    4.on operation interface: The operation instruction should b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display of frame must be delicate with key points emphasized.
    5.on entry design: The learning platforms certainly should be complementary to teachers’ teaching activities. Learning games would be helpful in constructing a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learning platforms and students that might stimulat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圖表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國內外學習平台的發展方向………………………………7 第二節 氧化還原的學習內容………………………………………10 第三節 教學設計應用的認知學習理論……………………………15 第四節 教學設計應用的建構主義理論……………………………22 第五節 電腦輔助學習………………………………………………27 第三章 研究過程與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教案設計部分………………………………………………54 第二節 課程內容部分………………………………………………63 第三節 輔助學習部分………………………………………………72 第四節 操作介面部分………………………………………………83 第五節 整體設計部分………………………………………………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7 參考文獻………………………………………………………………109 中文部份………………………………………………………………109 英文部份……………………………………………………… 112 網站部份……………………………………………………… 114 附錄……………………………………………………………………115 附錄一 國中理化課本(2000)氧化還原概念的單元及內容……116 附錄二 「氧化還原」學習平台內容之主要畫面………………… 117 附錄三 『學習大作戰』題目與回饋……………………………… 123 附錄四 「教師滿意度問卷」……………………………………… 129 附錄五 「學生滿意度問卷」……………………………………… 132 附錄六 「氧化還原」測驗試題…………………………………… 135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王澄霞、楊永華(1986)。中小學「氧化與還原」主題概念單元的深廣度研究。師大學報,第31期,頁725-746。
    朱則剛(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第2期,頁15-20。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心裡出版社。
    李偉新(2002)。中學化學多媒體輔助教材之製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宏禧、鄭建隆(2002)。細說國中理化得分高手。建宏出版社。
    林振霖(1995)。我國學生氧化還原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二)—我國學生氧化還原概念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18-001
    林麗娟(1994)。互動式教學環境與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6期,頁3-13。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 第2期,頁15-22。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裡學。台北:五南。
    東京書籍編輯部(2002)。理科資料集。東京書籍。
    洪志明(1993)。蒸餾實驗技能之概念學習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裡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丹瓊、王澄霞(1984)。就我國現行小學自然科學與國中高中科學課程試用教材分析中、小學課程中化學概念的發展。科學教育月刊,第66期,頁34-43。
    國立編譯館(2000)。國民中學理化教科書第一、二冊。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美如(2002)。以師生共同構築的教學模組探討學生在「酸與鹼」概念的學習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雄(1988)。電腦輔助教學概論。松岡電腦圖書資訊有限公司。
    陸維作、江新河、吳裕益、黃寶鈿、黃湘武(1990)。化學概念與推理能力:氧化還原。化學,第48卷第1期,頁31-38。
    曾文良(2002)。適性式學習環境在氧化還原網站之應用研究。私立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書店。
    楊秀霞(2000)。實驗教學教案設計之研究—以「生活中的塑膠」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屏(2002)。科技輔具源於人性的關懷。九十一年度電腦及電子 溝通輔具應用研討觀摩會大會手冊。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編印。
    趙寧(1998)。教學設計之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2期,頁3-14。
    蔣勝發(1999)。以CAL促進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單元有意義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貴、林長宏(2002)。高標準複習講義(全)〔理化、地科〕。台南市:南一書局。
    二、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nc.
    Finley, F. N., Stewart, J., & Yarroch, W.L. (1982). Teachers’ perception of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cience content. Science Education, 66(4), 531-538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8).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岳修平 Trans. 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 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Origin work published 1993)
    Garnett, P. J., & Treagust, D. F. (1992).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experience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electrochemistry : Electric circuits and oxidation-reduction equ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 121-142
    Hannafin, M. J., & Peck, K.L. (1988).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Software
    Mayer, R. E. & Sims, V. K. (1994).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3), 389-401.
    Mayer, R. E.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Approach. (林清山 Trans. 教學心理學—認知取向.). 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Origin work published 1987)
    Spiro, R. J., Feltovich, P. J., Jacobson, M. J., & Coulson, R. L., (1991).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ontent spec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 in situation-specificknowledge assembly: Some constructivist issues as they relate to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and hypertex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9), 22-25.
    Thomas L. G. & Brophy J.(1999).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李素卿 Trans. 當代教育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Origin work published 1980)
    Wheatly, G.H.(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2.
    三、網站部分
    Flash理化練功房。 http://163.27.151.1/~1dc/index.html
    檢索日期:2003年7月1日。
    生活化學。 http://chemedu.pu.edu.tw/lifechem/default1.htm
    檢索日期:2003年7月1日。
    名仕黛黃金精品店。 http://www.don.com.tw/
    檢索日期:2003年3月20日。
    理化大公國。 http://teens.nthu.edu.tw/ps/#
    檢索日期:2003年7月1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
    檢索日期:2003年3月19日。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 http://teach.eje.edu.tw/
    檢索日期:2002年8月20日。
    教育情報。 http://www.nicer.go.jp/
    檢索日期:2003年7月1日。
    軟體大學。 http://www.twisu.com.tw/
    檢索日期:2003年3月9日。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