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世嫈 Chang, Shih-Ying |
---|---|
論文名稱: |
媒體運動之運動明星塑造過程研究—以臺灣職業棒球為例 Study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media sport stars in Taiwna’s professional baseball |
指導教授: |
王宗吉
Wang, Chun-Ch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媒體運動 、運動明星 、臺灣職業棒球 |
英文關鍵詞: | media campaigns, sports stars,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職業運動是依賴媒體的傳播力與企業贊助得以蓬勃發展,並成為社會大眾的娛樂之一,而媒體的介入與運作也讓運動在原有的結構上出現明顯的改變,造就運動明星成為運動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研究目的是以媒體運動做為理論基礎,以我國職業棒球為例,瞭解選手被塑造成為運動明星之過程為何。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研究期間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5月,受訪對象包括運動界與媒體界共8位。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職棒運動選手被塑造成為職棒運動明星過程中,最重要條件是擁有優秀的技術能力與個人魅力、以及符合當代社會價值觀之人格特質;唯有具備優越的個人條件,才能讓媒體製造話題,並以其本身良好形象吸引企業投注資金贊助或是成為企業代言人,更可成為球團的代表人物,促進職業運動產業之發展;而媒體與企業在塑造運動明星過程中,也可藉由運動明星的知名度帶動閱聽率、以及提高贊助或代言企業的形象。因此,在職業運動發展過程中,運動明星的塑造朝向商品化,與媒體、企業成為一互利共生結構。
本研究提出後續研究建議有三,一是從學術研究方面,針對我國各個經營職棒球團的企業,其對於塑造職棒運動明星之行銷策略有何不同進行研究。二是在政策方面,對於我國職棒運動選手的教育系統如何完善規劃,包括培育選手的基層教育、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職業選手時期之職業道德教育及與媒體公眾的應對訓練等等,可進一步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訪談資料進行深度的瞭解。三是在我國職棒運動產業發展方面,遭遇簽賭弊案導致整體職棒產業產值下滑的情形下,必須審慎思考如何找回媒體與大眾信任感之執行方針。
Professional baseball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entertainment in current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port usually relies on the power of the media and the endorsement from the enterprises. Obviously,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sport has been changed after the media’s intervention, because it is necessary to form/make/creat a media sport star in the sport indus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how thesport stars were forming through the media and to fi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or ar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vestigation starts from October, 2006 to May, 2012. Eight specialists who work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and media are recruit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form a media sport star is the personality of player , including the outstanding levels of technical skill, personal fascination, and a sense of identity matched with social norm and social value. It is also the key issue for the media that they could create the topic to promote the sport star, and as well for the enterprise would sponsor the star or even elect him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any. Otherwise, high publicity of the sport star can successfully increase the acceptance of the media and the enterprise to the public.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mutualism relation between the sport star, the media, and the enterpris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
Thre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 1th from academic research for each enterprises of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in Taiwan, its shape different from baseball marketing strategy of sports stars to do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on the second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should gradually start building broker system or by the ball set up specialised brokerage Department, cooperation with the media, business, and seek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o the Taiwan developme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by professional sports. Third, baseball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iwan, it experience gambling scandal led to decline in overall industrial production value of baseball scenario,it must reflect carefully on how to recover the media executive guidelines of and trust.
于永慧、林勇虎、程維峰(2003)。淺論英雄崇拜對體育文化的影響。瀋陽體育學院學報,1,15-17。
尹立(2003)。從符號學角度探討人物典型的認知--以SARS事件中兩岸塑造英雄形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
尹兆友、張玲(2005)。論職業運動員的形象設計與包裝。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8(11),1461-1463。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Howard L. Nixon Ⅱ & James H. Frey, 1998)
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慧琳(2006)。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運動明星崇拜”的影響。中國青年研究,49-51。
朱珮忻(2002)。從消費者觀點分析企業運動贊助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
何哲欣(譯)(2008)。運動明星:現代運動與運動名人的文化經濟學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Barry Smart, 2005)
吳淑儀(1997)。臺灣主要報紙對奧運新聞報導之內容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李俞麟、黃蕙娟(2011)。美、日、韓及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116,7-13。
李洪(2008)。對青少年體育明星崇拜的理性認識。職業時空,4(9),74。
沈秀亘(2002)。廣告代言人與負面訊息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臺灣與日本跨文化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
肖斌、何彪(2010)。中國體育娛樂化之理性思考。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6(6),15-16。
邢縱仁(2001)。台北市政府公關新聞稿塑造首長形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孟孜(2008)。我國體育明星的品牌價值及其開發。環球體育市場,2,68。
明輝(2005)。品牌代言人—體育明星。體育科技文獻通報,13(6),20-21。
林永森(1998)。運動商品化過程之研究—以運動大眾傳播媒體、經紀顧問業、設施服務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Pierre Bourdeu, 1996)
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台中。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林聰哲(1996)。臺灣地區大眾傳播媒介體育運動報導形式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林謙如(2004)。企業與運動代言人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邱建章(2009)。運動全球化對在地運動主體價值的衝擊與回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雪(2005)。我國體育明星品牌代言人的熱點問題探討。中國體育科技,41(4),63-66。
邱繡霞(2002)。媒體運動的全球策略─以NBA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俞錫堅(2008)。運動明星之「公眾形象」與「社會教育」、「社會責任」之關係及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85-292。
姜勇、王红豔(2011)。淺析中國體育明星的媒體形象塑造。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7(3),140-141。
施致平(2000)。媒體與運動商業化互動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28,87-100。
洪嘉文(1999)。談運動明星之形塑。大專體育,46,23-25。
范文偉(1993)。休閒產業經營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台灣職業棒球業為實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
范師豪(2004)。由消費者觀點探討企業贊助職業棒球運動之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孫瑩瑩(2010)。大眾傳媒與體育聯姻的相互影響探析。科技信息,18,261。
徐峰(2008)。體育明星與企業贊助的現狀及對策。上海企業,24-27。
徐嘉琪(2011)。先有雞?先有蛋?運動員明星化的塑造與運動經紀人的形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392-404。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翁飈(1998)。體育明星包裝淺議。體育文化導刊,3,57-58。
張亞輝(2006)。體育明星廣告及未來發展的新特點。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1(2),21-23。
張家銘(2005)。2004年中華職棒兄弟象隊贊助商之促銷方式初探。大專體育,78,50-56。
張瓊方(2005)。運動贊助對企業形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曹健仲、黃志成、陳嘉康、吳喜松(2010)。運動組織與贊助商對運動贊助目標重要性認同之評估:以超級籃球聯賽為例。臺大體育學報,19,17-36。
許樹淵(2003)。運動賽會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陳秀珠(1996)。臺灣職棒球團企業經營目標結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陳宗盈(2003)。媒體社會控制力的華麗與虛偽─以兄弟象國道打人事件報導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欣宏(1999)。體育新聞從業人員專業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James Lull, 2000)
陳相光(2006)。中國體育明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人文教育價值。體育學刊,13(4),15-18。
陳彩香、張立(2001)。體育明星廣告市場探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6(2),38-41。
陳竟明(2002)。中華奧會與企業贊助互動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曾朝暉(2007)。體育明星的商業運營。中國機電工業,5,70-75。
湯允一等(譯)(2001)。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市:學富文化。(Media /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1999)
程文怡(2004)。媒介論述中明星的擬象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台南。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台北:漢文書局。
馮豔麗、王穎(2004)。體育明星與現代廣告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3(1),4-6。
黃淑汝(1998)。台灣地區職業運動贊助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楊意菁、余陽洲、宗育文、洪惠芬(譯)(2002)。淺說大眾媒介與社會。台北:韋伯。(Marsha Jones & Emma Jones, 1999)
楊意菁、陳芸芸(譯)(1999)。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Lawrence Grossberg / Ellen Wartella / D. Charles Whitney, 1998)
詹俊坤(1993)。不同產品類別、廣告代言人型態對消費者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
廖千慧(2005)。代言人─產品使用者的性別符合性、來源可信度與自我監控程度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
劉少華(2003)。大眾文化時代的體育明星—以姚明為中心。體育文化導刊。20-22。
劉昌德(1995)。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
劉曉倫(2000)。國中學生崇拜影視明星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
蔣宜龍(1998)。企業贊助運動賽會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蔡協哲(2000)。運動代言人贊助活動之研究-以美商如新公司贊助陳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
鄧鵬偉(2011)。對體育明星採訪應凸顯“人性化”。新闻前哨,3。
盧玉、呂爭榮(2006)。體育明星廣告的傳播原理及傳播策略。黃山學院學報,8(3),136-138。
盧國英、劉麗娜(2007)。體育明星代言:塑造品牌形象的雙刃劍。河北企業,6,58-59。
盧焰章(1992)。台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蕭坊(2005)。體育的後現代主義:從英雄化到娛樂化。中國經濟周刊,44,53。
蕭嘉惠(1995)。運動組織與企業組織經理人對運動贊助考量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薛凱峯(2009)。中華職棒球團經營策略之初探—以La New熊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3,85-108。
謝佳男(2001)。運動之路的起伏與調適--八位體育保送生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韓大衛(1994)。企業贊助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的動機與學生對企業贊助的認知及贊助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韓滬麟(譯)(2002)。體育冠軍。香港:三聯書店出版。(Frederic de Monnicault & Paul Zilbertin, 2000)
職利層(2008)。淺談明星運動員的形象塑造。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9,156-157。
闕維正、林顯丞(2003)。淺論運動明星的價值。大專體育,65,103-108。
魏雪飛(2010)。淺析明星代言品牌的“粉絲”營銷策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5),49-51。
羅健雄(2001)。廣告代言人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臺灣與美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嚴念慈、徐豔(2004)。青少年偶像崇拜:社會化視角的解讀。青年探索,3,35-37。
英文文獻:
Brooks, C. (1990). Sponsorship: Strictly Business. Athletic Business, 59-62.
Klein, N. (2001). No Logo. London, England: Flamingo.
Meenaghan, T. (1991). Sponsorship - Legitimising the mediu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5(11), 5-10.
Mullin, B., Hardy, S., & Sutton, W. (2003). Sport market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
Sandler, D. M., & Shani, D. (1989). Olympic sponsorship vs ’ambush’ Marketing:Who gets the gold?. Journal of Advetising Research, 11(August/September), 9-14.
Sandler, D. M., & Shani, D. (1989). Olympic sponsorship vs. “ambush” marketing: Who gets the go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 9-14.
Sleight, Steve (1989). Sponsorship: What it is and how to use it. Maidenhead, Berkshire, England: McGraw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