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怡均 |
---|---|
論文名稱: |
權力的場域—論清代公案小說中的「公堂書寫」 |
指導教授: | 林保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公案小說 、公堂 、權力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堂」在小說中為一廣泛運用的場景,在現實世界之中,也存在其重要地位,中國歷經了兩千年的集權時代,皇權即是最高的權力象徵,而統治者透過各級衙門對百姓加以支配,因此地方衙門成為皇權在民間的彰顯,同時中國歷朝的行政與司法是不分割的,各地衙門一手管理地方的所有行政與司法事務,亦即等同於直接掌握了人民的一切生活。再者,「公堂」作為衙門的審案場所,一方面是權力與法律的昭告地,另一方面也是斷定堂下受審者是非、生死的決定地。因此這樣的一個場域,具有三個特點,一為皇權權力的象徵;二則在制度的造就之下,活動於其中的各種人物,產生了不同的權力階層,交錯出複雜的權力支配關係;三為在法律制度與權力支配的相互作用下,公堂這一個場域,營造出中國特殊的吏治文化。本文所討論者,即是以清代公案小說為背景,透過公案事件分析「公堂」的權力運作以及其所反映的吏治文化與創作意識。
在進行文本選取時,同時依據文本成書時代、寫作形式(話本、章回、長篇或短篇等)以及主題(公案、諷刺、譴責等)為選擇文本的依據。因此所選文本包含五類:(一)清代初期的擬話本作品中的短篇公案故事,如、《照世盃》、《五色石》、《雨花香》等。(二)清代中葉至晚清的公案俠義小說,包含《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等。(三)清代中葉至晚清的長篇(單一案件)公案小說,包含《清風閘》、《警富新書》與《九命奇冤》等。(四)晚清譴責小說,包含《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活地獄》等。(五)涉及公案事件的特殊主題(或形式)小說,包含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社會小說《歧路燈》、短篇文言《聊齋誌異》等。
本文各章針對不同主題,對「公堂」進行析論。第二章以整體的「公堂」為範疇,配合實際公堂的建置,討論其場域配置與權力運作關係,以及世俗與小說家所賦予的整體形象。第三章從制度面切入,討論公堂最重要的權力利器—肉刑。第四至六章則以公堂內不同的權力階層為論述主體,分論公堂的權力運作,第四章論掌握權力的正印官、第五章論權力中層的衙門內部人員、第六章則討論權力底層的受審者。
小說是反映現實的,各作者依憑自身經驗與觀感,刻畫其所認知的公堂。透過對各式文本的分析,一方面可看出不同的創作意識與時代背景在公堂書寫上所產生的共性,另一方面則可發現公堂書寫是存在著高度複雜性的,它隱含著各社會階層的意識與各種人性,因此,清代小說中的公堂書寫是絕對「立體化」的。
參考書目
一、 小說文本
[清]酌元亭主人編次,[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照世盃》(《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康熙酌元亭寫刻本,1985年。
[清]筆煉閣主人著,[民]蕭新橋校點:《五色石》(《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大連圖書館藏本,1994年。)
[清]石成金集著,[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雨花香》(《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雨花香》《通天樂》合刊袁載錫序本,1994年。)
[清]不提撰人,[民]秋谷標點:《施公案》(臺北:桂冠圖書,據道光庚寅《綉像施公案傳》、光緒二十九年《施公案全傳》本,1988年。)
[清]石玉崑著,(民)張虹校注:《三俠五義》(臺北:三民書局,據光緒五年己卯北京聚珍堂活字本,1998年。)
[清]貪夢道人(楊挹殿)撰:《彭公案》(《繡像珍本集》,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據《新刊繡像彭公案》,2009年。)
[清]浦琳著,(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清風閘》(《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吳曉鈴藏本,1994年。)
[清]安和先生,[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警富新書》(《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嘉慶十四年翰選樓刊本,1994年。)
[清]吳趼人著:《九命奇冤》(《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 1987年。)
[清]劉鶚著:《老殘遊記》(《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據天津《日日新聞》本,1987年。)
[清]李寶嘉著:《官場現形記》(《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1987年。)
[清]李寶嘉:《活地獄》(《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1987年。)
[清]吳敬梓著,[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儒林外史》(《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嘉慶臥閑草堂藏本,2006年。)
[清]李綠園著,[民]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歧路燈》(《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抄本,1990年。)
[清]蒲松齡著,[民]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會校會注會評本,2011年。)
二、 古籍文獻
[漢]鄭玄:《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高宗:《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清]張壽鏞、張存祿、宋文蔚,嚴日祇、張壽鎬等編:《皇朝掌故匯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4年。)
[清]:張廷驤編《入幕須知五種》(萬維撰《幕學舉要》、汪祖輝撰《佐治藥言》、汪祖輝撰《學治臆說序》王文槐撰《辦案要略》、佚名撰《刑幕要略》等五種)(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趙勷、萬在衡修,陳之驎纂,王元凱續修,嚴鳴琦續纂:《同治攸縣志》,收於江蘇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十七》,據同志十一年(一八七一)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尹會一、程夢星著:《雍正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 圖說二百七十卷 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臺北:啓文出版社,影印清光緖二十五年刻本,1963年。)
[淸]徐棟輯:《牧令書》(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清]文孚纂修《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沈家本著,[民]徐世虹主編:沈家本全集第二卷刑案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 近人專書(依作者筆畫排序)
(法)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美]丹尼斯˙朗恩(Wrong, Dennis Hume)著,陸震綸、鄭明哲譯:《權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王平:《古典小說與古代文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曉山:《圖說中國監獄建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石昌渝:《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伍承喬:《清代吏治叢談》(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朱志勇、李永鑫:《紹興師爺與中國幕府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硏究中心文學硏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年。)
余宗其:《中國文學與中國法律》(北京: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2007年)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吳逢辰主编:《千年縣衙:浮梁縣署與衙門文化趣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宋若雲:《逡巡於俗雅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宋浩慶等編:《中國小說史十五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完顏紹元:《到衙門上班去—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完顏紹元:《趣說古代官場生態》(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鳳鳴:《清代州縣官吏的司法責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那思陸著,范忠信、尤陳俊校:《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出版,2005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乾:《清代衙門圖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苗懷民:《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
胡益民、李漢秋著:《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胡萬川:《真假虛構—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年。)
徐炳憲:《清代知縣職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1974年。)
殷嘯虎:《古代衙門—中國古代社會百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兵:《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上、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文出版社,1966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郭君臣、劉廣:《衙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郭建:《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的衙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為良、余藎:《文學體裁寫作基礎》(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年。)
無名氏:《海公小紅袍全傳》附錄〈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林生、丁偉東、黃正術:《中國封建官僚政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術,2009年。)
葉柏棠:《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出版社,1977年。)
葉桂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劉世德:《明清小說:劉世德學術演講錄》(北京:縣裝書局,2007。)
劉孟宇:《寫作大要》(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1年。)
劉鵬九主編:《內鄉縣衙與衙門文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80年。)
蔡申之:《清代州縣四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繆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臺北:中國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
韓偉表:《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魏紹昌編:《吳趼人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貽:《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羅敬之:《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四、 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1〉(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1期,1971年4月,頁2-14。)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2〉(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2期,1971年5月,頁108-124。)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3〉(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3期,1971年6月,頁160-172。)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續完〉(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5期,1971年8月,頁265-280。)
陳天錫口述,張偉仁訪問,俞瑜珍紀錄:〈清季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上)〉(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6期,1971年,頁319-339。)
陳天錫口述,張偉仁訪問,俞瑜珍紀錄:〈清季司法---陳天錫先生訪問記(下)〉(臺北:《食貨月刊》第1卷第7期,頁388-397。)
寺田浩明:〈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宮崎市定:〈清代的胥吏和幕友〉(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頁135-200。)
邱澎生:〈以法為名──訟師與幕友對明清法律秩序的衝擊〉(臺北:《新史學雜誌》第15卷第4期,2004年。)
簡齊儒:〈通俗文學和法律的更多對話--評介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臺北:《法制史研究:中國法制史學會會刊》,第5期,
2004年,頁327-346。)
岸本美緒:〈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研討會,2005年,頁13-15。)
霍建國:〈清代俠義公案小說題材融合之研究〉(桃園:《通識研究集刊》第7期,2005年,頁37-59。)
霍建國:〈施公案、彭公案小說情節研究〉(桃園:《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18期,2005年,頁157-178。)
苗懷明:〈施公案新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0期,2007年,頁61-78。)
康國章:〈小說勸懲與明代擬話本小說〉(安陽:《殷都學刊》,2007年10月第4期,頁102-113。)
林美君:〈清代俠義公案小說的烏托邦建構--以三俠五義為例〉(《國文天地》第21卷第10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6年,頁19-26。)
五、 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陳華:《施公案與清代法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美玲:《三俠五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余定中:《宋代小說中的困境情節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朴炫坤:《三俠五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世杰:《明清的律典編纂、官僚行政與刑案審判》(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美君:《論清代俠義小說中的烏托邦主義─以施公案及三俠五義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霍建國:《從公案到俠義—施公案、三俠五義、彭公案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麗君:《正義的神話?!---施公案、三俠五義與彭公案中文學與法律的互文關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張菁華:《懲貪風而申國憲-乾隆朝懲治侵貪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蔡志豪:《官箴、官場與官術──清代基層官員實務知識的生產與流傳》(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簡齊儒:《明代公案小說「法律與文學文本」的融攝》(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顧慕晴:《幕友與行政:以清代州縣衙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江存孝:《清代人命案件中的檢驗及取證模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莊以馨:《情罪平允的法律世界--以清代「威逼人致死」案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淳儀:《明代公案集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安宜:《龍圖公案之公道文化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