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秉琦
Hus Ping-Chi
論文名稱: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
The Management of Advocac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n Consumers’ Foundation, Chinese Taipei (CFCT)
指導教授: 潘淑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議題倡導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消基會
英文關鍵詞: advocacy,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management, Consumers’ Foundation, Chinese Taipei (CFC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03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國內外非營利組織數量大幅成長,且對於公共議題的影響力日增,促使人們更加重視非營利組織的精華功能──議題倡導。在各類非營利組織中,倡議型非營利組織即以議題倡導、影響政策為組織目標,然而由於其組織目標與社會運動色彩,存在著組織經營管理的特殊挑戰。但以既有文獻觀察,不僅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理論缺乏對倡議型組織的關注,有關社會運動和非營利組織的研究領域亦缺乏交集。
      因此本研究界定為探索性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選擇在國內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中具代表性的消基會為研究對象,試圖達到以下研究目的:透過了解消基會此一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現況,歸納消基會經營管理之特性;探討消基會在經營管理的各面向中所遭遇的問題和困難,並歸納及尋找提升消基會管理成效及改善當前困難的對策與看法;歸納研究結論與建議,提供倡議型非營利組織及消基會改善經營管理,以及學術界用以建構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理論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係採取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
      透過文獻與研究發現的對話,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消基會組織特性:(1)身為非營利組織之普遍性:消基會在專業人員主導、市場作用難以評估、組織的產出為服務性質、組織的資源限制、組織的政治性等方面有強烈的傾向。(2)身為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特殊性:消基會具備必須承受來自於其對抗之權力團體甚至服務對象的壓力、當政策的影響力愈大時,愈具備公共財的特性、議題的生命與組織的生命及動能息息相關、社會上扮演的角色隨著社會民主化的程度而改變等組織特性。(3)身為消保倡議組織的特殊性:在服務對象方面,其服務對象為社會角色而非身分,加上公共財的特性,更容易造成服務對象「搭便車」的行為。
    二、消基會之經營管理特性:(1)組織之核心意識型態具備公益性質,且能獲得組織內外的認同,是發展的基石;(2)建立具有公共財特性的組織是經營的根本思維;(3)專業人士的理念領導是管理之主要型態,著重彈性與應變、人員自我管理;(4)符合「正當性」、「公共利益」、「公正性」、「值得信賴性」及「及時性」的倡議主張、策略與行動是建立責信的關鍵;(5)倡議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確立基本倡議策略、建立業務價值鏈。
    三、消基會之經營管理問題及困境:(1)公共財特性與組織自我維持的兩難;(2)專業至上、理念領導的隱憂;(3)媒體資源運用的迷思。
      最後,結合文獻資料、受訪者的意見及本研究結論,分別針於消基會及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提出相關參考建議。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foreign and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a concurrent rising influence on public issues has prompted people to value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NPOs: advocacy. Among the various types of NPOs, advocacy NPOs seek to advance specific issues and influenc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s their primary goal. Given its goal and social movement influences, managing these NPOs poses particular challenges. Observing relevant literature, NPO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lacking in advocacy NPOs, while studies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POs do not crisscross often enough.
    The present thesis explores an individual case by focusing on Consumers’ Foundation, Chinese Taipei (CFCT),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an advocacy NPO, and aims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goals: 1) summarize the particular traits of management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of CFCT; 2)discus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CFCT, while summarize and fi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 to improv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outlooks; 3)draw a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 ways for CFCT and the other advocacy NPOs to improve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ories on advocacy NPOs. To accomplish the above goal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clude case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the present thesis has g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FCT: 1) CFCT as a NPO: Guided by professionals, its influence on the marke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is service-based, its resources limited, and its political nature are strongly inclined; 2) CFCT as an advocacy NPO: CFCT must withstand pressures from other organizations with an opposing interest and even from people it serves; the more political leverage it has, the more public goods it would have, while the livelihood of its central issu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livelihood and momentum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role in society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emocratization; 3) CFCT as a consumers’ rights protection NPO: In terms of serving target groups, the target is a social role instead of identity. Given the particular nature of public goods, its service target group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the “free-rider” problem.
    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FCT’s management: 1)The core and the basis of its development is public welfare, and it receives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2)The organization’s bas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rests upon building public goods; 3)Professional guidance is the organization’s primary management style, which focuses on flexib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as well as employees’ self-management; 4)adheres to the legitimacy, public welfare, fairness, trustworthiness, and immediacy of advocacy issu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are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ccountability; 5)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dvocacy comes from establishing a basic advocacy strategy and building an operation value chain.
    C.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bottlenecks of CFCT: 1) the dilemma of maintaining the nature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2) the concern of putting professionalism and leadership philosophy first; 3) the myth of utilizing the media resource.
    Lastly, combining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ee suggestions, conclusions from this research, the thesis provides recommend for the management of CFCT and advocacy NPO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管理 11 第二節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 14 第三節 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39 第二節 消基會組織發展簡述 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 50 第四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 57 第一節 使命與核心價值 57 第二節 決策核心 64 第三節 參與者 75 第四節 資源 83 第五節 業務運作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與研究限制 110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消基會歷年重要任務與推展 12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8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29 圖次 圖1-1 非營利組織之服務產出 8 圖2-1 CORPS模式基本運作圖 21 圖3-1 消基會人事組織圖 44 圖4-1 消基會「CORPS」運作模式 99 表次 表2-1 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之差異分析 13 表2-2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之四C模式 36 表3-1 深度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及訪談狀況一覽表 51

    一、中文部分
    王振軒(2006)。非政府組織治理能力的建構。非政府組織學刊,創刊號,23-44。
    王雅各(1999)。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遠見。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
    江明修、陳定銘(2000)。臺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153-192。
    江芝瑩(2006)。社會運動組織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電視公共化」議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金山(1985)。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佩珊(譯)(1994)。Peter F. Drucker著。非營利組織的經營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臺北:遠流。
    吳秀月(2005)。地方政府與社會團體互動關係之研究──以現階段新竹市政府與老人福利團體(2001~2004年)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臺北:正中。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運用。臺北:華泰文化。
    李田樹(譯)(2003)。Joan Magretta著。管理是什麼(What Management Is : how it works and why it’s everyone’s business)。臺北:天下文化。
    李伸一(1988)。民生哲學之消費者保護組織與立法。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伸一(2000)。由不乾杯運動到消保運動。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11-15)。臺北:消基會。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
    李盈諄(2002)。非營利組織議題之建構與管理策略研究──以罕見疾病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紹廷(譯)(2005)。James C. Hunetr著。僕人修練與實踐(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Leadership Principle)。臺北:商周。
    卓榮泰(2004)。消保世紀‧世界潮流。載於劉亞婷(主編),躍進──消保法立法十週年紀念專刊(頁28-32)。臺北:消基會。
    官有垣(1998)。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全國性社會福利相關的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9(1),1-49。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角色與功能之剖析:以臺灣地區地方性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舉辦之「兩岸非營利組織公共事務學術研討會」,高雄。
    官有垣(2001)。非營利組織之領導與決策。載於白秀雄(總編),e世代非營利組織管理論壇粹編(頁143-153)。臺北:白茂榮社區教育基金會。
    官有垣(2002a)。第三部門的研究:經濟學觀點與部門互動理論的檢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電子期刊),3,1-28。2007.07.24,取自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
    journal/TJSW3_1.pdf
    官有垣(2002b)。基金會治理功能之研究:以臺灣地方企業捐資型社會福利與慈善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7,63-97。
    官有垣(2002c)非營利組織的內部治理──NPO董事會的治理行為。載於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舉辦之「非政府組織夏季論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林文傑(2001)。非營利社福基金會績效指標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明洲(2003)。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之探討: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清華(2000)。消基會加入消費者國際組織奮鬥史。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23-28)。臺北:消基會。
    邱清華(2004)。衝出困境。載於劉亞婷(主編),躍進──消保法立法十週年紀念專刊(頁186-190)。臺北:消基會。
    南方朔(1986)。台灣的新社會運動。中國論壇,23(5),36-40。
    孫永文(1999)。非營利組織使命落實研究──以基金會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健忠、賴兩陽、陳俊全等譯(2005)。Peter M. Kettner著。追求卓越──人群服務組織管理(Achieving Excell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臺北:雙葉。
    孫煒(2004a)。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20,141-166。
    孫煒(2004b)。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體系建構。中國行政評論,13(3),119-138。
    消基會(2006)。消基會簡介。臺北。消基會。
    真如(譯)(2002)。James Collins & Jerry I. Porras著。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臺北:智庫。
    涂建平(2003)。慈濟功德會做為集體行動邏輯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淑華、方凱弘(譯)(2003)。Kevin P. Kearns著。帶領公益部門邁向成功之路: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規劃指南(Private Sector Strategies for Social Sector Success: The Guide to Strategy and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策中心。
    張培新(2001)。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之全國性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譽騰等(譯)(2001)。James P. Gelatt著。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曹常鴻(1987)。行銷在非營利機構應用──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實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偉康(1997)。社會服務機構行政管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莊靜怡(譯)(2006)。David A. de Vaus著。社會研究法的設計(Research Design in Social Research)。臺北:韋伯文化。
    許士軍(1981)。管理學。臺北:東華。
    陳玉華(譯)(2005)。Ian Smillie & John Haliey著。NGO領導、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操作(Managing for Change Leadership,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NGOs)。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守治(2000)。檢驗是監督商品的把關機制。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73-77)。臺北:消基會。
    陸宛蘋(2006)。臺灣非營利組織治理原則之探討──以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章樂綺(2000)。糾纏了20年的民生大事──食品衛生與安全。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17-22)。臺北:消基會。
    章樂綺、邱清華(2004)。躍進的歷史時刻。載於劉亞婷(主編),躍進──消保法立法十週年紀念專刊(頁44-59)。臺北:消基會。
    曾春榮(2004)。一個教育壓力團體的組織生命史研究──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韻舫(2005)。臺灣第三部門政策倡導之研究──以國民年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馮瑞麒(譯)(2007)。David Lewis著。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臺北:五南。
    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組織:組織與運作(頁2-42)。臺北:巨流。
    黃秉德(1998)。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理念──臺灣經驗的分析。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亞洲基金會合辦。高雄。
    黃政平(2000)。義工團正式成軍的故事。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173-178)。臺北:消基會。
    黃雅文(1999)。我國非營利組織議題倡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儀(2001)。公共政策之議題管理與公共宣導策略研究──以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懿慧(2001)。公共關係之「關係」研究──研究方向的省思與展望。廣告學研究,17:21-43。
    楊登詠(2002)。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之使命認知與組織承諾。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葉盈蘭(2002)。婦運團體挑戰國家機器與市場的例證:以婦女新知推動「兩性工作平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葉琇珊(1992)。社會工作的倡導觀點──理念與實務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若蘭(譯)(2007)。James Collins著。從A到A+的社會(Good to Great and the Social Sectors)。臺北:遠流。
    劉士毅(1998)。中華民國消費者保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斐文(1993)。消基會醫療申訴處理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華真(1993)。社運組織自我維持的邏輯──消基會、婦女新知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劉毓玲(譯)(2000)。Peter F. Drucker著。21世紀的管理挑戰(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天下遠見。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卓芬(2004)。非政府組織之議題倡議:以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推動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議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載於徐正光、宋文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頁21-46)。臺北:巨流。
    蕭新煌(2000)。臺灣非營利組織的現況與特色。載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頁109-128)。臺北:巨流。
    蕭新煌、孫志慧(2000)。一九八○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載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34-70)。臺北:巨流。
    蕭新煌(2003)。基金會在臺灣的發展歷史、現況與未來的展望。載於蕭新煌(主編),臺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頁13-22)。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蕭新煌(2004)。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1(1),65-84。
    賴惠美(1995)。消費者保護運動及相關法令之研究: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的發展。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閻紀宇譯(2005)。Francis Fukuyama著。強國論(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時報文化。
    韓意慈(1999)。非營利組織政策倡導角色之剖析──以臺北廢除公娼事件中的婦女團體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制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羅瑩雪(2000)。一場場座談會奠定出政府施政措施的大方向。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83-86)。臺北:消基會。
    蘇錦霞(2000)。消基會的組織與功能簡介。載於歐陽莉(主編),航向消費新紀元──消基會成立20周年專刊(頁51-54)。臺北:消基會。
    顧忠華(2000)。臺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臺灣社會學研究,4,145-189。2007.07.18,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publish/4rd/gujufa_all.htm
    顧忠華(2003)。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載於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1-28)。臺北:新自然主義。

    二、西文部分
    Alter, C. (1998). 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 in organization: Revisiting feminist organizations. (pp.258-271) In Private Action and the Public Good, edited by Walter W. Powell and Elisabeth S. Clements,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uchholz, R. A. (1986).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public police: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s. N. J. Prentice Hall.
    Hallahan, K. (2001). The dynamics of issue activation and response: An issues processes model.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3(1), 27-59.
    Heath, R. L.(1997).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Jenkins, J. C., & Eckert, C. M. (1986). Channeling black insurgency: Elite patronage and professional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ack mov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51, 812-829.
    Kramer, R. M. (1981).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loyd, R & Las Casas, L. de (2005, December) NGO self-regulation: Enforcing and balancing accountability, Alliance Extra,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07, from http://www.allavida.org/alliance/axdec05e.html
    Murray, V., Bradshaw, P., & Wolpin, J. (1992).Power in and around nonprofit boards: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3(2), 165-182.
    Najam, A. (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m,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t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4), 375-396.
    Piven, F. F., & Cloward, R. A. (1979). Poor people's movements: Why they succeed, how they fail. New York: Vintage.
    Staggenborg, S. (1988). The consequenc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in the pro-choice mov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3, 585-606.
    Wolch, J. R. (1990). The shadow state :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sector in transition.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