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瑞傑 |
---|---|
論文名稱: |
西周禮治文化探論 |
指導教授: |
王仲孚
Wang, Zhong-Fu 廖隆盛 Liao, Lung-She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1 |
中文關鍵詞: | 禮治文化 、神權思想 、德治思想 、禮治思想 、等級差別 、分封制 、宗法制 、生命禮儀 、交接禮儀 、忠孝觀念 、準律令國家 、準宗族團體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72 下載:20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嘗試以綜觀的視野對西周時期的禮治文化作一鳥瞰式的認識,並尋繹出西周禮治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上所具有的時代性意義,儘管當代對於中國古代的「禮」有不少的論述,但能在時間上聚焦在西周時期,並對於當時禮治文化所形成的背景、核心價值、作用、性質等幾個面向作一番綜觀性的考察則仍未見,而這也正是本論文精神之所在。
第二章「西周禮治文化的形成」,著重於思想層面的探討,論述殷周之際,周人從殷人濃厚的神權思想到進入西周時期轉化為禮治思想的過程。其中從神權崇祀的神靈、天命觀及儀式等三個面向來看周人神權思想的淡化,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卻也蘊釀了周人結合了「德」與「禮」的「禮治思想」的出現,形成了西周時期的禮治文化。第三章「西周禮治文化的核心價值」,論述在周人禮治思想的指導下所出現以等級差別作為核心價值的政治與社會形態。在政治形態上可見等級分封制的建立,其中包含了授土、制邑、宗廟宮室、命服命車、命祀、列鼎制度等六個層面;另外從君統與宗統的合一以及五禮中各種的政治儀節中均蘊含了濃厚的等級差別色彩。在社會形態上,則人生禮儀中的冠禮、婚禮、喪禮及祭禮,以及交接禮儀中的射禮、饗禮、朝禮及聘禮等八大達禮中亦蘊含了等級差別的特色。第四章「西周禮治文化的作用」,論述周人的禮治對於當時的政治、社會所產生的文化作用。在政治方面第一是政教合一及其深化,這可以從「天子」尊號的出現、宗教神職官僚的設置、以及封建貴族祭祀等級的建立等三個部份得見;第二是血緣政治的強化,從嫡長子繼承制、宗廟制度、以及同姓不婚制等三個方面來加以強化;最後則是「忠」觀念的孕育。在社會方面則是尊卑親疏倫理觀的建立、宗族組織的強化,以及「孝」觀念的彰顯等。透過這些作用有助於形成被統治者在文化上的認同,對與鞏固周人的統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這也就是何以到了春秋時期儘管周王的地位低落,當時仍有霸主提出「尊王攘夷」並得以號召其他諸侯的重要背景因素。第五章「西周禮治文化下的國家形態與社會性質」論述周人禮治下的國家形態以及社會性質有何根本的特性,本章旨在嘗試透過與前人不同的角度-即「禮治」,來看待西周的國家形態與社會性質,既然禮治是周人施政的精神,相信若能從這個角度來考察這個問題,應當更能切合當時實際的面貌。以這個角度來看,就政治而言,透過「禮刑相輔」的制度,為秦漢以後所出現的「律令制度」,奠定了基石,這個時期西周的國家形態,吾人可謂之為「準」律令國家。就社會而言,透過宗法制度以及相關的社會禮儀而發展出來的宗族組織,也為秦漢以後所日漸發達的「宗族團體」奠定了基礎,吾人可謂此時期的社會性質為「準」宗族團體的宗法社會形態。
從以上各章所述來看西周時期的禮治文化,可知周人的「禮治」對於當時以及後世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西周禮治文化所蘊含的以等級尊卑的倫理價值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具有自律性的道德標準,不僅滲透於中國古代的政治與社會之中,而且也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因此,以「禮治」為治國之基的西周時期實是中國社會道德文明的啟蒙時期。
一、文獻(依四部順序排列)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伏 生《尚書大傳》,《四庫叢刊正編》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
漢.毛 亨傳、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宋.朱 熹,《詩經集傳》,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清.王先謙撰《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何 休解詁、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晉.范 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唐.唐玄宗注、宋.邢 昺疏,《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晉.郭 璞注、宋.邢 昺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漢.戴 德撰、清.孔廣森撰,《大戴禮記》,《四部叢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印書館,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清.劉寶楠、劉恭冕撰,《論語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焦 循、焦 琥撰,《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六年一月。
楊家駱主編,《竹書紀年八種》,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版。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二年二月七版。
漢.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七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六版。
清.馬 驌纂,《繹史》,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一年六月。
魏.王 肅注,《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唐.楊 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晉.王 弼撰、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晉.郭 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唐.尹知章注、清.戴 望校正,《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嚴萬里撰,《商君書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錢熙祚校,《慎子》,《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漢.高 誘注、清.畢 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本,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
清.蘇 輿撰,《春秋繁露義證》,《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漢.班 固撰、清.陳 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台一版。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月。
唐.韓 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注,《翁注困學紀聞》,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四月。
清.陳 澧撰,《東塾讀書記》,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三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六年二月。
清.崔 述,《考信錄》,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四版。
清.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
清.魏 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八月。
二、甲金文著錄及考釋書籍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三二年初版,一九九八年九月重印第一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九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一冊~第十八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八月~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簡稱《集成》)
李旦丘,《殷契摭佚續編》,北京:中國科學院,一九五O年九月。(簡稱《摭續》)
李 實,《甲骨文字叢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
李學勤等,《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簡稱《英藏》)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民國六十三年。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上海:群聯出版社,一九五四年三月。
(簡稱《京》)
容 庚、瞿潤緡,《殷契卜辭》,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一九三三年五月。(簡稱《契卜》)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七月。
容 庚,《金文續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十月景印一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浦野俊則,《近出殷周金文集成》第一集~第五集,東京:二松學舍大學,一九八九年三月~一九九六年三月。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一卷~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 社,一九八六年八月~一九九O年四月。
張宗方等,《金文編釋讀》,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一月。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一年七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三五年初版,一九九九年七月重印第一版。
郭沫若,《殷契粹編》,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本,一九三七年五月。科學出版社重印,一九六五年五月。(簡稱《粹編》)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第一冊~第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八年十月~一九八二年六月。(簡稱《合集》)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九三年九月。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二OO一年十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初版,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重印第一版。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年四月。(簡稱《甲編》)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上、中輯,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年 十月、一九四九年三月;下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一九五三年十二月。(簡稱《乙編》)
劉昭瑞,《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五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國學叢刊》石印本三期三卷,一九一一年。一九三二年重印本四冊。(簡稱《前編》)
羅振玉,《殷虛書契菁華》,一九一四年十月。重印本一冊。(簡稱《菁華》)
羅振玉,《殷虛書契後編》,影印本一冊,一九一六年三月。(簡稱《後編》)
羅振玉,《殷虛書契續編》,影印本六冊,一九三三年九月。(簡稱《續編》)
三、中文專書
丁 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四月重印新一版,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二次印刷。
丁 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三年七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二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十二月。
尹盛平等,《西周微史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二OO五年四月。
巴新生,《西周倫理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
方光華,《俎豆馨香》,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二OOO年二月。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王永波等,《齊魯史前文化與三代禮器》,濟南:齊魯書社,二OO四年十月。
王世明,《孔子倫理思想發微》,濟南:齊魯書社,二OO四年九月。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七月。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 月。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王宇清,《周禮六冕考辨》,台北:中華民族藝術文教基金會,二OO一年一月。
王廷洽,《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社會職能》,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王計生等,《事死如事生-殯葬倫理與中國文化》,上海:百家出版社,二OO二年一月。
王保國,《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二OO四年十二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二OO五年一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王 斌主編,《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O年七月。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五月。
王 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北京:中華書局,二OO三年十二月。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
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王德培,《西周封建制考實》,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
王曉波,《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七月。
王 巍,《詩經民俗文化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二OO四年三月。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七月。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田昌五等,《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石奕龍等,《文化理論與族群研究》,合肥:黃山書社,二OO四年二月。
任建東,《道德信仰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OO四年二月。
任 偉,《西周封國考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八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七年七月。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六月。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二OO四年七月。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二OO一年十二月。
艾 蘭等,《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
何 平,《中國傳統政治思維探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
何平立,《巡狩與封禪-封建政治的文化軌跡》,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八月。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六年四月。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五月。
宋新潮,《殷商文化區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
宋會群,《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
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二OO四年四月新一版。
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學說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四月。
李 力,《出土文物與先秦法制》,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李 山,《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
李元慶,《三晉古文化源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
李 民等,《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
李玉潔,《中國早期國家性質-中國古代王權和專制主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二OO五年五月。
李先登,《夏商周青銅文明探研》,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一年九月。
李伯謙,《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
李治安等,《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李宗桐,《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開明書店,一九四九年。
李宗桐,《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四十三 年七月初版,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四版。
李炳海,《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李 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二年八月。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八月。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六年二月。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八月。
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O年六月。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OO五年五月。
李衡眉,《論昭穆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李憲堂,《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對話新儒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七九年一月初版,一九九八年四月初版第四刷。
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O年三月。
杜而未,《中國古代宗教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
杜 勇,《《尚書》周初八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沈長雲,《上古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十二月。
汪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月。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八十八年四月。
汪 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
易建平,《部落聯盟與酋邦-民主.專制.國家:起源問題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
周文湘等,《周禮的政治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年七月。
周延良,《夏商周原始文化要論》,北京:學苑出版社,二OO四年七月。
周延良,《詩經學案與儒家倫理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二OO五年二月。
周書燦,《中國早期國家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二年九月。
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九月。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的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二月。
尚會鵬,《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五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第三刷。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三年二月初版,一九九八年一月初版第十一刷。
林存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十月。
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九月。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台北:文津出版社,二OOO年十月。
祁海文,《禮樂文化》,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一年六月。
邱衍文,《中國上古禮制考辨》,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四月。
金尚理,《禮宜樂和的文化理想》,成都:巴蜀書社,二OO二年九月。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俞偉超,《古史的考古學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二年七月。
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二OOO年一月。
姚 政,《先秦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二OO四年十一月。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施治生等,《古代國家的等級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一年六月。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下)》,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民國三十三年三月初版,台北大通書局影印本。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續集(全)》,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民國三十四年三月初版,台北大通書局影印本。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四月。
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OOO年十二月。
侯志義,《采邑考》,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侯家駒,《周禮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六月。
孫作雲,《《詩經》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九月。
孫廣德等,《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六年一月。
容 庚等,《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席涵靜,《周代祝官研究》,台北:勵志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五月。
席涵靜,《周社研究》,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徐良高,《中國民族文化源新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徐揚傑,《家族制度與前期封建社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九年一月初版,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第十一次印刷。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初版,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七版。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二OO二年四月(一九八O年初版)。
徐鴻修,《先秦史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二OO二年十二月。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一年一月。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二OOO年四月。
秦照芬,《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郝鐵川,《經國治民之典-《周禮》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
馬小紅,《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鄭州:大象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
馬小紅,《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八月。
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馬承源等,《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馬 新等,《中國遠古社會史論》,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三年九月。
馬 曜等,《西雙版納份地制與西周井田制比較研究(修訂本)》,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二OO一年九月。
高木森,《西周青銅彝器彙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五年七月。
高光晶,《中國國家起源及形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高 亨,《詩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年五月。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五年八月。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二月。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三月。
張天恩,《關中商代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四年十二月。
張全民,《《周禮》所見法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二OO四年五月。
張光明等編,《夏商周文明研究》,臨沂:中國文聯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張 岩,《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二OO四年五月。
張亞初、劉 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五月。
張秉楠,《商周政體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七年九月。
張建軍,《詩經與周文化考論》,濟南:齊魯書社,二OO四年九月。
張 國,《中國治國思想史》,北京:新華出版社,二OO二年十月。
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二OO一年九月。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張榮明,《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一月。
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二OO一年三月。
張廣志、李學功,《三代社會形態-中國無奴隸社會發展階段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十二月。
張廣志,《中國古史分期討論的回顧與反思》,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一月。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曹大林,《中國傳統文化探源-先秦儒墨法道比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
曹兆蘭,《金文與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七月。
曹毓英,《井田制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五年二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初版,一九九六年三月重印第一版。
許 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二OOO年八月。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O年十月。
郭克煜等,《魯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十月。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六月。
郭 建,《五刑六典-刑罰與法制》,長春:長春出版社,二OO四年一月。
郭振華,《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九月。
郭偉川,《儒家禮治與中國學術-史學與儒、道、釋三教論集(修訂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二OO二年二月。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二OO二年九月。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駱駝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六年三月。
陳咏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陳長琦,《中國古代國家與政治》,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二年一月。
陳 烈,《中國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OOO年十二月。
陳 淳,《考古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二OO三年三月。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二月。
陳筱芳,《春秋婚姻禮俗與社會倫理》,成都:巴蜀書社,二OOO年六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台北:大通書局,民國六十年五月(一九五六年初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二OO四年四月(初稿於一九六六年完成)。
陳顧遠,《中國古代婚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三年四月。
崔永東,《金文簡帛中的刑法思想》,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三月。
章景明,《殷周廟制論稿》,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四月。
陶 毅、明 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
傅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
彭 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彭 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二OO四年一月。
曾松友,《中國原始社會之探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二月。
童書業,《春秋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台一版,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台四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月。
馮爾康主編,《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
四年四月。
黃宛峰,《禮樂淵藪-《禮記》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四年十二月。
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五年十月。
黃懷信,《古文獻與古史考論》,北京: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雁 俠,《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初版,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第二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十月第二版第五次印刷。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五月。
楊建祥,《中國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OO四年八月。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OO三年四月。
楊國榮,《中國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四月。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楊朝明,《周公事蹟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二OO二年一月。
楊 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
楊 寬,《中國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楊 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七月。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OO二年三月。
葉達雄,《西周政治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
葛志毅等,《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
葛 荃,《權力宰制理性-士人、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社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一月。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九月。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O年五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一年八月(一九八O年初版)。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二OOO年三月。
廖 群,《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北京:出版社,二OOO年十月。
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趙丕傑,《中國古代禮俗》,北京:語文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趙行良,《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中國人文精神之探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OO三年十二月。
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O年八月。
趙 沛,《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二OO二年八月。
趙 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二OOO年一月。
魯士春,《先秦容禮研究》,台北:天工書局,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劉 正,《金文氏族研究-殷周時代社會、歷史和禮制視野中的氏族問題》,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一月。
劉 正,《金文廟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一月。
劉玉健,《中國古代龜卜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四月。
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劉家和,《古代中國與世界-一個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漢:武漢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劉清河、李 銳,《先秦禮樂》,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劉 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二OO四年十月。
劉興均,《《周禮》名物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二OO一年五月。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O年十一月。
劉澤華、張榮明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二月。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二OO四年二月。
劉 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二月。
樊樹雲,《詩經宗教文化探微》,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二OO一年三月。
潘顯一、冉再光主編,《宗教與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五月。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香港:中華書局,一九九一年八月。
蔡和森,《社會進化史》,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
蔡俊生等,《文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三月。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禮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鄭 泰,《中國法制史綱要》,北京:法律出版社,二OO一年五月。
鄭慧生,《上古華夏婦女與婚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十二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錢 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錢 杭,《中國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四月。
錢宗武、杜純梓,《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O五年二月。
錢宗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七月。
錢 遜,《先秦儒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初版,民國七十六年五月修訂十四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謝承仁,《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淵源》,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四年十月。
謝崇安,《商周藝術》,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七年八月。
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O年六月。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謝 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
戴康生、彭 耀主編,《宗教社會學》,成都:巴蜀書社,二OOO年六月。
韓 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六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初版,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重印初版三刷。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六年初版,二OO三年九月新一版。
羅永麟,《先秦諸子與民間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二OO三年四月。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
嚴毅沈,《周代氏族制度》,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二OO一年十二月。
顧希佳,《禮儀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二OO一年八月。
四、期刊論文
尹盛平,〈新出太保銅器銘文及周初分封諸侯授民問題〉,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巴新生,〈試論先秦「德」的起源與流變〉,《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文 軍,〈宗教本質在西周祖先崇拜現象中的表現〉,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文 藻,〈中國喪禮沿革〉,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新東方》第二卷第四期,一九四一年)。
牛世山,〈論先周文化的淵源〉,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考古與文物》二OOO年第二期)。
王人聰,〈西周金文「嚴在上」解-並述周人的祖先神觀念〉,《考古》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王玉哲,〈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收於《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九月(原載《歷史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五期)。
王玉哲,〈西周春秋時代的「民」的身份問題-兼論西周春秋時的社會性質〉,收於《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九月(原載《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七八年第六期)。
王玉哲,〈陜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來源試探〉,收於《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九月(原載《社會科學戰線》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王玉哲,〈周公旦的當政及其東征考〉,收於《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九月(原載《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西周史研究》,一九八四年八月)。
王玉哲,〈西周國家的歷史作用〉,收於《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九月(原載《歷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原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王仲孚,〈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原載《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民國七十八年)。
王仲孚,〈試論周人先世傳說與先周考古〉,收於《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王 和,〈商周人際關係思想的發展與演變〉,《歷史研究》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王明珂,〈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第八十七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二年八月。
王冠英,〈周初的王位紛爭和周公制禮〉,收於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王恩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王啟發,〈禮的屬性與意義〉,收於《古史文存-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六期)。
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觀堂集林》收於《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五十七年三月。
王國維,〈釋禮〉,《觀堂集林》收於《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五十七年三月。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收於《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民國五十七年三月。
王震中,〈西周城邑國家文明的起源〉,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王震中,〈祭祀、戰爭與國家〉,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第三期)。
王德培,〈書傳求是札記(上)〉,《天津師大學報》一九八三第四期。
王 巍、徐良高,〈先周文化的考古學探索〉,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考古學報》二OOO年第三期)。
石永士,〈聚落.城.都城-試論夏、商、周三代在我國都城、宮殿建築發展中的地位〉,收於《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田昌五,〈周原出土甲骨中反映的商周關係〉,《文物》一九八九年第十期。
石蘭梅,〈論商代的王權及其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
匡亞明,〈西周領主制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一九八七年十月。
印 群,〈西周墓地制度之管窺〉,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OOO年第四期)。
曲英傑,〈周都王廟考〉,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朱君孝,〈周族的起源及其遷徙〉,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朱鳳瀚,〈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朱 鴻,〈論魯國「一生一及」的君位繼承制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民國七十年五月。
何柄棣,〈原禮〉,《二十一世紀》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二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民國十七年十月)。
余樹聲,〈西周社會的封建性質及封閉性社會結構〉,《中國古史論叢》八,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余樹聲,〈宗法農奴制基礎上的西周婚制〉,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吳承仕,〈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者對於喪服應認識的幾個根本觀念〉,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文史》第一期第一卷,一九三四年)。
呂紹綱,〈《呂刑》約解〉,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宋鎮豪,〈中國上古日神崇拜的祭禮〉,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李世平,〈西周宗教觀淺論〉,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李仲立,〈試論西周社會性質〉,《中國古史論叢》八,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李宗桐,〈封建的解體〉,《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
李禹階,〈史前中原地區的宗教崇拜和「禮」的起源〉,《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李亞農,〈周族的氏族制與拓跋族的前封建〉,收於《李亞農史論集》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一月。
李雪山,〈貞人為封國首領來朝職掌占卜祭祀之官〉,收於《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
李學勤,〈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銅器〉,收於《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O年六月(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一九八五年第六期)。
李衡眉,〈「刑不上大夫」的真諦何在〉,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史學集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李衡眉,〈先秦刑法的沿革〉,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原載《研究生集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李衡眉,〈「刑不上大夫」之「刑」為「肉刑」說補證〉,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原載《河南大學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李衡眉,〈論周代的「同姓不婚」禮俗〉,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煙台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第四期)。
李衡眉,〈「刑」字古義發微〉,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原載《洛陽師專學報》一九九O年第三期)。
李衡眉,〈周代婚姻禁忌述略〉,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原載《人文雜誌》一九九O年第六期)。
李衡眉,〈試論中國古代的「樂治」〉,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煙台大學學報》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李衡眉,〈兄弟相繼為君的昭穆異同問題〉,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史學集刊》一九九二年第四期)。
李衡眉,〈「奴隸社會不存在獨立於禮的法」說質疑〉,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河南大學大學學報》一九九三年第一期)。
李衡眉,〈殷人昭穆制度試探〉,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求是學刊》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李衡眉,〈昭穆制度與宗法制度關係略論〉,收於《先秦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九年十月(原載《歷史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李衡眉,〈魯國昭穆制度蠡測〉,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原載《河南大學學報》二OOO年第四期)。
李衡眉,〈論西周的王位繼承制度〉,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
李衡眉,〈晉國昭穆制度管窺〉,收於《先秦史論集(續)》,濟南:齊魯書社,二OO三年一月。
杜正勝,〈周代的武裝殖民與邦國-周代城邦的社會基礎之一〉,《大陸雜誌》第四十九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杜正勝,〈西周封建特質-兼論夏政、商政與戎索、周索〉,《食貨月刊》第九卷五、六合期,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杜正勝,〈周代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杜迺松,〈論列鼎制度〉,收於《吉金文字與青銅文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原載《考古》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杜迺松,〈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德」字〉,收於《吉金文字與青銅文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原載《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之撰作〉,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文史》第十六輯)。
沈恆春,〈宗法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七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沈長雲,〈論周康王〉,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周蘇平,〈周代國家形態探析〉,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屈萬里,〈周誥十二篇中的政治思想〉,收於《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原載《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論集》,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
屈萬里,〈東西周之際的詩篇所反映的民生及政治情況〉,收於《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原載《臺大青年》五十七年三期,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屈萬里,〈西周史事概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六十年十二月。
林甘泉,〈說庶人的身份〉,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光明日報》《史學》專刊第二五一號,一九六二年)。
尚海麗,〈殷人與猶太人的上帝觀及其歷史取向〉,收於《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
林沄,〈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一九八六年第六期。
林志純,〈孔孟書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國城市國家制度〉,《歷史研究》一九八O年第三期。
林 崗,〈宗法新解〉,《九州學刊》第四卷第二期,一九九一年七月。
金景芳,〈談禮〉,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金景芳,〈周公對鞏固姬周政權所起的作用〉,收於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金經一,〈第二期卜辭所見「帝」的神威變化與其文化內含〉,收於《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
侯家駒,〈周禮中的政治思想及制度〉,《幼獅學誌》第十八卷第二期,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俞偉超、高 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七八年第一、二期,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查昌國,〈西周「孝」義試探〉,《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查昌國,〈西周「孝」有抑制父權的作用〉,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段凌平等,〈試論殷商德的觀念〉,《廈門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第四期。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與王帝(上)〉,《歷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九期。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與王帝(下)〉,《歷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十期。
胡厚宣,〈甲骨文「家譜刻辭」真偽問題再商榷〉,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一九八O年十二月)。
胡新生,〈西周春秋時期的國野制與部族國家形態〉,《文史哲》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胡謙盈,〈豐、鎬地區諸水道的踏察-兼論周都豐、鎬位置〉,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考古》一九六三年第四期)。
胡謙盈,〈姬周陶鬲研究-周族起源探索之一〉,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一期)。
胡謙盈,〈郭沫若論商、周人殉的基本觀點〉,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郭沫若研究》二集,一九八六年)。
胡謙盈,〈姬周族屬及其文化探源-周族起源探索之二〉,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亞洲文明論叢》第一集,一九八六年)。
胡謙盈,〈試談先周文化及相關問題〉,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第二冊,一九八六年)。
胡謙盈,〈太王以前的周史管窺-周族起源探索之三〉,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胡謙盈,〈淺談先周文化分布與傳說中的周都-周族起源探索之四〉,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華夏文明》二集,一九九O年)。
胡謙盈,〈南邠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早期葬俗探討之一〉,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紀念》,一九九三年)。
胡謙盈,〈商周關係史和先周文化中的商文化因素管窺〉,收於《胡謙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選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二OOO年二月(原載《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九九八年)。
柳詒徵,〈從《周禮》觀其時社會〉,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國立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四五年)。
范文瀾,〈關於上古歷史階段的商榷〉,載於《中國文化》一九四O年第一卷第三期。
夏子賢,〈殷周天人觀對比研究〉,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孫慶偉,〈周代祭祀及其用玉三題〉,收於《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一號,一九二七年六月)。
徐中舒,〈關於銅器之藝術〉,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中國藝術論叢》,一九三八年)。
徐中舒,〈井田制度探原〉,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四卷第上冊,一九四四年九月)。
徐中舒,〈試論周代田制及其社會性質〉,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五五年第二期)。
徐中舒,〈論西周是封建社會-兼論殷代社會性質〉,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歷史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五期)。
徐中舒,〈孔子的政治思想〉,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成都晚報》一九六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徐中舒、唐嘉弘,〈論殷周的外服制-關於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分期的問題〉,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五月)。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論〉,收於《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原載《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五月)。
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上古史論》,台北:天山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二月。
徐永傑,〈再論殷代神與人的關係〉,收於《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二OO三年十月。
徐 宏,〈禮制遺存與禮樂文化的起源〉,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古代文明》第三卷,二OO四年)。
徐良高,〈周文化演進模式的考古學觀察〉,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二OO一年)。
徐 進,〈禮治的精義及其影響〉,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文史哲》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徐錫台,〈早周文化的特點及其淵源的探索〉,《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期。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O年第一期。
晁福林,〈試論西周分封制的若干問題〉,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秦照芬,〈殷周宗法制度研究之回顧〉,《簡牘書報》第十五期,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秦照芬,〈從宗法禮制看殷周變革〉,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郝鐵川,〈周朝國家結構考述〉,《華東師大》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高明士,〈中國律令與日本律令〉,《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一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高明士,〈從律令制的演變看唐宋間的變革〉,《臺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高崇文,〈中國古代都城禮制文化的形成〉,收於《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二年五月。
常金倉,〈西周的典範政治及其文化基礎〉,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張天恩,〈先周文化早期相關問題淺議〉,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張玉勤,〈「庶人」辨〉,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張光直,〈殷禮中的二分現象〉,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原載《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民國五十六年)。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原載《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民國六十七年)。
張光直,〈殷周關係的再檢討〉,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二分,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收於《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十一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一分,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本,民國五十七年一月。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二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張秉權,〈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二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張蔭麟,〈周代的封建社會〉,《清華學報》第十卷第四期,民國二十四年十月。
曹 瑋,〈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考古與文物》二OO三年第四期。
梁國真,〈論商代的王位繼承制度〉,《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一期,民國七十八年七月。
許倬雲,〈周人的興起及周文化的基礎〉,收於《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再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本第二分,民國五十七年)。
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一九七二年第二期。
郭偉川,〈論《史記》的禮治思想-兼論「樂」與「仁」及大一統觀〉,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歷史文獻研究》新七輯,一九九六年)。
郭偉川,〈周公稱王與周初禮治-《尚書.周書》與《逸周書》新探〉,收於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陳公柔,〈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考古學報》一九五六第四期)。
陳全方,〈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骨文概論〉,收於《古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四川大學,一九八二年。
陳全方,〈周文化的形成〉,收於《三代文明研究》(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
陳昌遠,〈談「周公制禮作樂」〉,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陳春會,〈商代青銅器宗教思想探析〉,《考古與文物》二OO四年第六期。
陳 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二OO四年第一期。
陳雲鸞,〈金文所載的西周社會形態〉,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陳錦忠,〈西周史官制度成立的背景與基礎-兼論西周封建政治的基本性格〉,《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三期,民國六十八年七月。
章炳麟,〈禮隆殺論〉,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檢論》卷二,一九一六年)。
章景明,〈周人宗法制度考〉,《幼獅學誌》第十九卷第三期,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民國六十年一月再版(民國十九年初版)。
彭 林,〈周代禘祭平議〉,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討〉,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曾振宇、崔明德,〈由法返德:商鞅社會理想之分析〉,《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曾 謇,〈周代非封建社會論〉,《食貨》第三卷第十期,民國二十五年四月。
馮慶余、康大鵬,〈談西周分封的兩個問題〉,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斯維至,〈説德〉,收於《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四月(原載《人文雜誌》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斯維至,〈周公的思想及其政策〉,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黃中業,〈西周分封制是國家政體說〉,《史學月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黃中業,〈夏殷之鑒與周初建制〉,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黃頌康,〈儒家思想的特色及其文化表現形式〉,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八年第三卷第二期)。
黃耀能,〈周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意義〉,《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論文集》第一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楊升南,〈商代的王權和對王權的神化〉,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中國史研究》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楊向奎,〈《周禮》的內容分析及其成書時代〉,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山東大學學報》一九五四年第四期)。
楊向奎,〈禮的起源〉,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孔子研究》一九八六創刊號)。
楊向奎,〈周公攝政與成王建國〉,收於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楊希枚,〈《左傳》「因生以賜姓」解與「無駭卒」故事的分析〉,收於《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原載《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民國四十三年)。
楊希枚,〈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收於《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本,民國四十四年)。
楊希枚,〈論先秦所謂姓及其相關問題〉,收於《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原載《中國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三期,一九八四年)。
楊希枚,〈論先秦姓族和氏族〉,收於《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寫成於一九九二年六月)。
楊希枚,〈再論先秦姓族和氏族〉,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楊志剛,〈中國禮學史發凡〉,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復旦學報》一九九五年第六期)。
楊亮功,〈周代封建制度對於政治文化所生的影響〉,《大陸雜誌》第五十七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楊善群,〈關於西周分封制的幾個問題〉,《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一九八四年七月。
楊 寬,〈「射禮」新探〉,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古史新探》,一九六五年)。
葉文憲,〈先周史與先周文化淵源辨析〉,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葉達雄,〈西周土地制度探研〉,《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今收於《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民國十八年十二月)。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民國六十一年一月再版(民國二十五年初版)。
詹子慶,〈周禮和西周社會〉,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管東貴,〈從李斯廷議看周代封建制的解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蒙文通,〈從社會制度及政治制度論《周官》成書年代〉,收於《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原載《圖集刊書》創刊號,一九四二年)。
趙世超,〈論早期國家〉,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趙世超,〈天人合一述論〉,收於《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三年三月。
趙伯雄,〈周人的先王崇拜〉,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齊思和,〈封建制度與儒家思想〉,《燕京學報》第二十二期,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
齊思和,〈周代錫命禮考〉,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燕京學報》第三十二期,一九四七年)。
齊思和,〈西周時代的政治思想〉,收於陳其泰等編《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OOO年十二月(原載《燕京社會科學》第一卷,一九四八年八月)。
劉一曼,〈安陽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關問題〉,收於《商文化論集(上)》,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三年(原載《考古》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劉志琴,〈禮-中國文化傳統模式探析〉,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天津社會科學》一九八七年第六期)。
劉 芳,〈論周人的進取精神〉,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劉軍社,〈太王「翦商」史事辨〉,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劉信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疑〉,《中國史研究》二OO四年第一期。
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孔子研究》一九九O年第一期)。
劉師培,〈逸禮考〉,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國民》第一卷第一、二期,一九一九年)。
劉韵葉,〈周昭王初論〉,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下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劉澤華,〈先秦禮論初探〉,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一九八七年)。
樊 浩,〈倫理政治:中國特色的文化原理與文化機制〉,《人文雜誌》一九九二第六期。
蔡介民,〈《禮記》成書之時代〉,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新東方》第一卷第一期,一九四O年)。
蔡介民,〈《禮記》成書時代再考〉,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新東方》第一卷第五期,一九四O年)。
蔡介民,〈漢代禮治的建立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第九屆秦漢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七年)。
錢 穆,〈周官著作時代考〉,收於《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年台初版(原載《燕京學報》第十一期,一九三二年)。
應永深,〈說「庶人」〉,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韓玉鈴、桑永夫,〈禮儀制度與文明起源〉,收於《夏文化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九月。
魏良弢,〈忠節的歷史考察:先秦時期〉,《南京大學學報》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龐德謙,〈試析西周文化的生態基礎〉,收於《西周史論文集》上冊,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
嚴一萍,〈夏商周文化異同考〉,《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民國四十一年七月。
饒宗頤,〈天神觀與道德思想〉,《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饒宗頤,〈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四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饒宗頤,〈《春秋左傳》中之「禮經」及重要禮論〉,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香港聯合書院三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一九八六年)。
顧頡剛,〈三代世表〉,收於《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OO四年十一月(原載《史林雜識初編》,一九六三年二月)。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收於陳其泰等編《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原載《文史》第六輯,一九七九年)。
五、考古發掘報告
丁 乙,〈周原的建築遺存和銅器窖藏〉,《考古》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魯國故城》,濟南:齊魯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嶺虢國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五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六一年第二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六O年秋陜西長安張家坡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六二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六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七三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簡報〉,《考古》一九七五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七五年安陽殷墟的新發現〉,《考古》一九七六年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等,〈安陽殷墟奴隸祭祀坑的發掘〉,《考古》一九七七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六九~一九七七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一九七九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六七年長安張家坡周墓的發掘〉,《考古學報》一九八O年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長安灃西發掘簡報〉,《考古學報》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七九~一九八一年長安灃西、灃東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八四年灃西大原村西周墓地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戡探和發掘〉,《考古》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鎬發掘隊,〈長安灃西早周墓葬發掘記略〉,《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九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一九七九~八一年長安灃西、灃東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鎬工作隊,〈一九八四~八五年灃西西周遺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一九八七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陜西長安灃西客省莊西周夯土基址發掘報告〉,《考古》一九八七年第八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發掘〉,《考古》一九八七年第十二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洛陽發掘報告(一九五五~一九六O年洛陽澗濱考古發掘資料)》,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一一九三號大墓發掘簡報〉,《考古》一九九O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安陽隊,〈一九八二~一九八四年安陽苗圃北地殷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安陽花園莊南地發掘報告〉,《考古學報》一九九二年第一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一九九一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一九九三年第六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殷墟大型建築基址的發掘〉,《考古》二OO一年第五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師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遺址〉,《考古》二OO二年第七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的戡察與試掘〉,《考古》二OO三年第五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洹北商城宮殿區一號基址發掘簡報〉,《考古》二OO三年第五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琉璃河燕國古城發崛的初步收穫〉,《北京文博》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一次發掘〉,《文物》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三次發掘〉,《文物》一九九四年第八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一九九四年第八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一九九五年第七期。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六次發掘〉,《文物》二OO一年第八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1973-1977)》,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
史 言,〈扶風莊白大隊出土的一批西周銅器〉,《文物》一九七二年第六期。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一九七七年第二期。
石興邦,〈長安普渡村西周墓發掘記〉,《考古學報》一九五四年第八冊。
安陽市博物館,〈安陽大司空村殷代殺殉坑〉,《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一期。
吳鎮烽、雒忠如,〈陜西省扶風縣強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文物》一九七五年第八期。
周原扶風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扶風強家一號西周墓〉,《文博》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一九五五年秋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考古學報》一九五八年第三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文物工作隊,〈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1發掘簡報〉,《華夏考古》一九九二年第三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門峽文物工作隊,〈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九九五年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發掘〉,《華夏考古》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河南鹿邑縣太清宮西周墓的發掘〉,《考古》二OOO年第九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一年十月。
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商城遺址內發現商代夯土台基和奴隸頭骨〉,《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九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東關五座西周墓的清理〉,《中原文物》一九八四年第三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窑西周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窑西周鑄銅遺址一九七四年度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
唐祿庭等,〈山東黃縣東營周家村西周殘墓清理簡報〉,《海岱考古》一九八九年創刊號。
徐良高、王 巍,〈陜西扶風雲塘西周建築基址的初步認識〉,收於《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九月(原載《考古》二OO二年第九期)。
栖霞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栖霞縣松山鄉呂家埠西周墓〉,《考古》一九八八年第九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三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雲塘、莊白二號西周銅器窖藏〉,《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十一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址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齊家十九號西周墓〉,《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一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雲塘西周墓〉,《文物》一九八O年第四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召陳西周建築群基址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三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黃堆西周墓地鑽探清理簡報〉,《文物》一九八六年第八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雲塘、齊鎮西周建築基址一九九九~二OOO年度發掘簡報〉,《考古》二OO二年第九期。
陜西周原考古隊,〈二OO一年度周原遺址調查報告〉,收於《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陜西周原考古隊,〈二OO一年度周原遺址(王家嘴、賀家地點)發掘簡報〉,收於《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陜西周原考古隊,〈一九九九年度周原遺址ⅠA1區及ⅣA1區發掘簡報〉,收於《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文物出版社,二OO三年六月。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安張家坡西周遺址的重要發現〉,《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六年第三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安普渡村西周墓的發掘〉,《考古學報》一九五七年第一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岐山賀家村周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一九八O年第一期。
陜西省博物館,〈陜西岐山賀家村西周墓葬〉,《考古》一九七六年第一期。
琉璃河考古隊,〈琉璃河遺址一九九六年度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郭寶鈞,〈一九五O年安陽殷墟發掘報告〉,《中國考古學報》一九五一年第五冊。
郭寶鈞,《濬縣辛村》,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六四年三月。
傅熹年,〈陜西岐山鳳雛建築遺址初探〉,《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開封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南省新鄭縣唐戶兩周墓葬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二)》,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楊鴻勛,〈西周岐邑建築遺址的初步考察〉,《文物》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葛 今,〈涇陽高家堡早周墓發掘記〉,《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七期。
雍城考古隊,〈鳳翔南指揮西村周墓的發掘〉,《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趙永福,〈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灃西發掘簡報〉,《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九期。
趙福生,〈西周燕都遺址(琉璃河商周遺址)〉,《北京文博》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龐懷清等,〈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青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五期。
寶雞市博物館,〈寶雞竹園溝西周墓地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寶雞茹家莊西周墓發掘隊,〈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一九七六年第四期。
六、外文及翻譯論著
(一)韓文
宋榮培,《中國社會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二OO四年。
(二)日文
小南一郎編,《中國禮制禮學》,京都:朋友書店,二OO一年。
中村 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台北:淑馨出
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合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伊藤道治著、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
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二OO二年。
西晉一郎,《禮意義構造》,東京: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一九四一年。
西嶋定生著、高明士譯,〈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特質的問題所在〉,收
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
書局,一九九三年(原載《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一
九六一年)。
西嶋定生著、高明士譯,《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原載《中國古代國家與東亞世界》,一九八三年)。
西嶋定生著、高明士譯,《東亞世界的形成》,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
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原
載《中國古代國家與東亞世界》,一九八三年)。
西嶋定生著、尚武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
究》,北京:中華書局,二OO四年。
尾形 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長春:吉林文史
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谷川道雄著、王霜媚譯,《中國社會構造的特質與士大夫的問題》,收於
《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原載《思想》第五八二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島邦男撰、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民 國六十四年。
增淵龍夫,《中國古代社會國家》,東京:弘文堂,一九六O年。
瀨川昌久著、錢 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
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藤川正數,《魏晉時代喪服禮研究》,東京:敬文社,一九六O年。
藤川正數,《漢代禮學研究》,東京:風間書房,一九八五年。
(三)德文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著、洪天富譯,《儒教與道教》,南京:江
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九一五年初版)。
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著、趙蓉恆譯,《古代的國家-起源
和統治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九八
八年初版)。
(四)法文
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
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一九六二年初版)。
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渠 東譯,《圖騰制度》,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OO二年(一九六二年初版)。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林宗錦等譯,《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九一三年初版)。
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著、談谷錚等譯,《封建社會》,台北:桂
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一九四O年初版)。
費爾南.布勞岱(Fernand Braudel)著、曾培耿、唐家龍譯,《地中海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二OO二年(一九四九年初版)。
費爾南.布勞岱(Fernand Braudel)編、劉北成譯,《論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六九年初版)。
(五)英文
史壯柏格(Roland N. Stromberg)著、蔡伸章譯,《近代西方思想史》,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
基辛(R. Keesing)著、張恭啟等譯,《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
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一九五八年初版)。
張光直著、毛小雨譯,《商代文明》,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一九
九九年(一九八O年初版)。
張光直著、郭 凈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二OO二年(一九八三年初版)。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Lewis H. Morgan)著、楊東蒓等譯,《古代社
會》,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年(一八七七年初版)。
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五年(一八七一年初版)。
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二OO四年(一八八一年初版)。
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著、費孝通譯,《人文類型》,北京:華
夏出版社,二OO二年(一九七五年修訂初版)。
賽 班(George H. Sabine)著、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二年(一九七三年初版)。
Ahern, Emily Martin.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2
Loewe, Michael and Shaughnessy, Edward L.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chwartz, Benjamin I.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六)俄文
.E.海通著,何星亮譯,《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
OO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