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慧貞 Chang, Huei-Che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新移民華語學習班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Course Planning of Chinese Learning Class for Taipei City New Immigrants |
指導教授: |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研究 、新移民 、語言學習班 |
英文關鍵詞: | action research, new immigra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6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以提升新移民之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為目標,探討有關新移民的語言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研究者先以文獻探討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新移民的學習背景、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需求,再規劃教學單元、設計教材內容,接著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對語言學習班的學生進行教學,並以觀察記錄和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最後將行動研究結果作成研究報告。
研究者依新移民的學習需求規劃教學課程,主要內容包含(一)熟悉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二)擴充詞彙量與了解詞彙意義;(三)練習生活常用會話;(四)學習漢字的識字、寫字與用字。在教學行動方面,研究者依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進行,主要內容包含(一)注音教學;(二)詞彙教學;(三)會話教學;(四)漢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蒐集資料的方式檢視行動過程的優缺點,再針對過程中的缺失提出修正並再次行動,直到達成教學目標為止。
根據教學評量結果,研究者在實施所規劃的教學行動之後,確實提升了新移民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研究者將行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在課程規劃方面:(一)內容宜注重基礎課程;(二)內容宜生活化。在教學設計方面:(一)聽說讀寫並重;(二)以活動配合教學。在教學進行方面: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評量方面:(一)形成性評量;(二)總結性評量。
最後研究者提出四點教學建議:(一)奠定穩固的語言基礎;(二)文化課程融入語言課程;(三)以活動方式進行教學;(四)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提供給新移民語言教師作為教學上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and strateg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new immigrants,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Chinese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is study adopted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background,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y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immigrants, planed the teaching units, designs the teaching contents, then taught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by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and made use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o collect data. Finally, a study report was made by using the result of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laned the teach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 of the new immigrants. The course contents include (1)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phonetic symbol spelling system; (2) enlarging the vocabulary and understanding the vocabulary meaning; (3) practicing the daily conversation; and (4) learning to know, write and us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eaching action,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n 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goal and teaching plan,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1) phonetic symbol teaching; (2) vocabulary teaching; (3) conversation teaching; and (4)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fter inspect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ction process by way of collecting data, the researcher modified the defects and took the action again until the teaching goal was reac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new immigrants’ ability in Chinese hear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has been improv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ed teaching action.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s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research as follows: In the planning of course:(1)It should focus on the basic course in contents;(2)The contents should be alive. In the teaching design:(1)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uld be regarded as equally important;(2)Cooperate with teaching by activ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ombin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carry on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1)Formative evaluation;(2)Summative evalu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four teaching recommendations:(1)Establish the firm language foundation; (2)Incorporate the cultural course into language course;(3)Carry on the teaching by way of activity;(4)Build happy learning atmosphere. It will be offered to the language teacher of new immigrants as the reference on teaching.
一、書籍類
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台北市:文鶴。
王建勤(主編)(2005)。漢语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王建勤(主編)(2006)。漢语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北京:商務。
王建勤(主編)(2006)。漢语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習得過程研究。北京:商務。
王建勤(主編)(2006)。漢语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北京:商務。
方銘(主編)。(2007)。新標準漢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編)(2002)。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國語暫用本。台北市:臺灣書店。
田小琳(2004)。現代漢語教學與研究文集。香港:商務。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譯自: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H.Douglas Brown(著)。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何青蓉(2006)美國移民英語識字公民教育方案對我國新移民教育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06)。特殊族群成人教育(pp.75-102)。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青蓉(2007)成人識字教育的可能性。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何福田、郭玉婷(2005)外籍配偶的現況。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pp.7-26)。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何福田、郭玉婷(2005)對外籍配偶的相關政策與輔導措施。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pp.27-58)。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吳眀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瑛(2006)台灣成人教育的族群研究之分析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族群成人教育(pp.291-319)。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瑛(2006)面對新社會的成人教育老師。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pp.71-94)。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北京:商務。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
李曉琪(主編)(2006)。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研究。北京:商務。
李麗日(2007)新移民家庭正市社會支持網路正式與應用。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97-120)。台北縣:冠學文化。
李麗英(2006)從「發聲」(Voice)到「增能」(Empowerment)--一個外籍配偶教師創意課程實踐。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06)。特殊族群成人教育(pp.157-186)。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成(2006)行動智慧概念對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教育之啟示。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31-62)。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怡君(2007)新移民家庭親失溝通的困境與策略。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231-252)。台北縣:冠學文化。
林振春(2006)外籍配偶社區教育的積極作法研議。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63-78)。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彩岫(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7-30)。台北縣:冠學文化。
林峻志(2007)新移民子女語文雯學習背景分析與實務探討。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179-192)。台北縣:冠學文化。
林壽華(1996,2004)。外語教學概論。台北市:書林出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邱琡雯(2006)異文化婚姻、溝通與家庭關係。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pp.313-332)。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邱琡雯(2007)日本東京督的外籍女性服務措施。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121-136)。台北縣:冠學文化。
邱冠斌(2006)婦女福利服務與政策。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pp.245-312)。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邵敬敏(主編)(2001)。現代漢语通論。上海:上海教育。
姜望琪(2006)。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
施玉惠、楊懿麗和梁彩玲(譯)(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譯自: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H.Douglas Brown(著)。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馬亞敏、李欣穎(2006)。輕鬆學漢語(第二版)。香港:三聯書店。
馬學良(主編)(2003)。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
夏林清(譯)(200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譯自: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Herbert, A., Peter, P. & Bridget.(著)。台北市:遠流。
夏曉鵑(2002,2004)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高玉靜(2006)新移民家庭子女教養問題及因應。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79-90)。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芬(2006)外籍配偶識字教育的反思:「受壓迫者教育學」的觀點。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06)。特殊族群成人教育(pp.187-206)。台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1999)。實用視聽華語。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張和生(主編)(2006)。對外漢语課堂教學技巧研究。北京:商務。
張莉萍(編著)(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2)成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的觀察與省思。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6)從成人教育相關理論談外籍配偶教育的實施。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91-104)。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書、王美娟(2006)婚暴外籍配偶因應策略及求助行為之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105-134)。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若琳.黃馨慧(2006)外籍配偶的社區學習活動實施之探討。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135-162)。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陳政(2006)。字源谈趣:樣說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
曾秀珠(2006)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的芻議。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163-18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譯自: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Robert, C. B.(著)。嘉義市:濤石文化。
黃明月(2006)成人教育課程設計。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pp.51-70)。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黃宣範(譯)(2007)。漢語語法。譯自:Mandarin Chinese。Charles, N. L. & Sandra, A. T.(著)。台北市:文鶴。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學。
黃淑苓(2007)新移民親師溝通合作。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31-52)。台北縣:冠學文化。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6)成人心理與學習特性。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pp.15-50)。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葉淑惠、黃旐濤(2006)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助學習之研究。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181-190)。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徳明(主編)(1999)。遠東生活華語。台北市:遠東。
葉徳明(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徳明(編著)(2004)。國語注音符號教材(第十三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葉徳明(2005)。華語語音學-上篇:語音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詹秀媛(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念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191-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承達、劉興漢(2005)外籍配偶教育問題面面觀。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pp.59-70)。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楊承達、劉興漢(2005)面對外籍配偶人口成長的因應之道。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pp.59-70)。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劉月華(2004)。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四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紀華(主編)(2007)。五百字說華語(第三版)。台北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潘文忠、徐文濤和吳廷枋(主編)(2007)。快樂學習新生活: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台北市:教育部。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錢乃榮(主編)(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雲飛(1987)。語音學。台北市:臺灣學生。
顏佩如、沈珮綺(2007)從東南亞文化到全球教育思考。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157-178)。台北縣:冠學文化。
蕭勝斌(2006)傅科規訓概念及對外籍配偶識字的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2006)。特殊族群成人教育(pp.207-234)。台北市:師大書苑。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魏麗敏(2007)新移民家庭親子團體諮商技巧之研究。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客成語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pp.53-96)。台北縣:冠學文化。
釋見咸(2006)社區中外籍配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載於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外籍配偶與社區學習(pp.377-392)。台北市:師大書苑。
二、期刊與雜誌類
永井江理子(2004)。外籍配偶能否「做自己」?。中國時報2004.08.04。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期。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楊艾俐。新台灣之子。台北市:天下雜誌271期。
楊瑪利。新台灣之子-媽媽不懂ㄅㄆㄇ 用台語教功課。台北市:天下雜誌299期。
羅美虹(2005)。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幼教簡訊三十一期。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
三、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王良芬(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國松 (2005)。南投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南投縣: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水德(2005)。新移民女性電視觀看行為及需求滿足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補校學員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世英(2004)。從社會教育的觀點看外籍配偶課程在科城社大的推動。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新竹市: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
李利津(2000)。華語教學理念之重塑與實踐--基於日本經驗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政良(2005)。外籍配偶教師專業知能與培訓需求關係之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我不笨,我只要求公平對待─「為什麼你們要說我的孩子生出來智力比較差?」。天下雜誌304期。
孟慶明(2007)。在美國非華語環境下中文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東垠(2004)。韓籍學生華語聲調錯誤分析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2003)。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台北市: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手冊。
財團法人恆春基督教醫院(2003)。外籍新娘需要社會的幫助。屏東縣:財團法人恆春基督教醫院。
徐意淳 (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執行評估-以台北市國小補校為例。台北市: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騰(2006):部編版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分析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編)(2007)。新移民親職教育教材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張維琴(2003)。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莊尚花(2003)。針對印尼學生初級華語聽力教學之規劃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氏金鸞(2004)。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有關教學者角色的初步思考。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會議資料。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美惠 (200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縣: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惠茹(2005)。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正治(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保祿(2006)。嘉義市教育局推動外籍配偶識字班之行動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心交(2004)。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仕昌(2005)。外籍配偶班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桃園縣: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夙惠(2005)。語言學校如何幫助國際學生在未來美國大學生活發展之個案研究。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
蕭靜宜(2003)。華語初級聽力教學探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宸緯 (2005)。越籍新移民女性中文學習經驗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薛淑今(2002)。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昭(2005)。我國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網路
王金國。淺談教育行動研究。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1.pu.edu.tw/~ckwang/d%202002_01.pdf
孫以宙。行動研究法。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lkjh.tpc.edu.tw/g/00/00-5.htm
張世平、胡夢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ceag.phc.edu.tw/~lang/j/en/5-Learning%20Yard/action/1.doc
黃素貞。行動研究法。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DownFile/68/%A6%E6%B0%CA%AC%E3%A8s%AAk.doc
陳凰鳳(2005)。「湄公河畔台灣囝仔」背後的傲慢:一位越籍女性配偶的看法。越南社會文化學習網。2007年8月20日,取自http://blog.yam.com/hongzen63/article/5192262
Attribution Theory (B. Weiner)。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tip.psychology.org/weiner.html
Changing Minds.org。Expectancy Theory。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changingminds.org/explanations/theories/expectanc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