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秀燁
SHIH, Hsiu Yeh
論文名稱: 臺灣花布文化圖像傳播現象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ulture and image communication’s effectiveness of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指導教授: 林素惠
Lin, S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臺灣花布文化圖像傳播文化創意產業當代藝術創新傳佈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Culture and image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Contemporary art,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花布五、六十年來一直帶給臺灣民眾親切的意象,不僅僅是臺灣的一種在地文化,更代表著臺灣傳統的樸實,儼然成為精神文化和生活型態結合的象徵。
      近年來復古懷舊風盛行,花布意象之呈現已經不單單只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布質用品上,而更與建築,餐具用品甚至西方文明產物相結合。臺灣花布已成為臺灣人意義深遠的代表符徵,即使隨著時代的流逝仍舊屹立不動。從中也可以發現,臺灣花布的呈現方式,已經不只是生活物品的應用,甚至利用多元的媒介,重新傳達其臺灣在地文化的意象。
    本論文首先透過文獻之蒐集,了解花布起源脈絡、探討相關文化圖像傳播理論以及臺灣花布相關文本的檢視;探討當代藝術家對它多元運用與呈現,來認識臺灣花布不同之傳播途徑;同時從文創產業發展歷程來論述花布的發展與推廣現況。接著結合深度訪談的運用,印證臺灣花布傳播之多元性與國內當前研究發展的狀況,以補足文獻分析結果之不足。最後將資料彙整,希望能清楚呈現臺灣花布創新傳佈型態以及不同層次之傳播效應與民眾生活的關係,期盼本論文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後續研究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行銷之參考。

    With a warm feeling to Taiwanese all the times for more then 50-60 years,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not only has become a local culture of Taiwan,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simplicity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art seeming feature the integra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life style.

    The retro nostalgic style has been quite popular over recent years; the image of printed cloth is no longer merely being applied to textile materials, but even being combined with the arts of architecture, silverware, and other produc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has been symbolized as a meaningful, profound feature to Taiwanese where the significance could not be easily challenged by time, i.e., the presentation of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is not just being applied to household goods, but an imagery of the localized culture in Taiwan presented by diverse medi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aims at discovering the origins of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exploring relate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f cultural pictures, examining diverse app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about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by contemporary artists, understanding various channels of passing on the beauty of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latest promotions on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Seco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se of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communication diversity and the currently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in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to strengthen the weakness of previous research. Lastly, this study categorizes data in order to clearly show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Taiwanese printed cloth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 of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s and people’s lives. Final results are given for future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the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摘要 I Summary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3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5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限制 6 第四節名詞釋義 6 一、臺灣花布(Taiwanese Printed Cloth) 7 二、文化圖像傳播(Culture and Image Communication) 7 三、文化創意產業(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8 四、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8 五、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8 第五節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臺灣花布發展沿革與類型 11 一、臺灣花布的起源 11 二、台灣花布發展的歷程 12 三、臺灣花布印染過程 14 四、臺灣花布的種類 15 第二節文化圖像傳播概論 18 一、文化圖像傳播概述 18 二、圖像傳播概述 20 第三節 臺灣花布文本檢視 23 一、臺灣花布相關學術論文 23 二、期刊相關論述 25 三、臺灣花布專論書籍 27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29 第一節研究方法 29 一、文獻資料分析法 30 二、深度訪談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5 第三節訪談過程 36 第四章 臺灣花布文化圖像傳播之途徑與現象 39 第一節臺灣花布與當代藝術 39 一、花漾當代藝術家-林明弘 39 二、花布服裝設計-黃嘉祥 42 第二節臺灣花布與文創產業 45 一、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起源 45 二、臺灣花布與文創產業 46 第三節 臺灣花布傳播媒介與創新傳佈現象 50 一、服飾配件運用 50 二、活力十足之本土裝飾 51 三、臺灣花布相關展覽-花花世界玩布樂,薪傳臺灣之美 54 四、傳播媒體之呈現 55 第四節 專家意見分析與資料彙整 65 一、臺灣花布對於民眾之意義 65 二、臺灣花布在文創產業推廣方面具有之優勢 67 三、政府或民間團體對臺灣花布成功的策略運用 68 第五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77 第二節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4 圖目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 10 圖 2研究理念架構圖 35 圖 3訪談程序圖 36 圖 4 林明弘照片 40 圖 5林明弘與摩洛梭家具合作的裝置展 41 圖 6 黃嘉祥照片 42 圖 7 黃嘉祥設計作品 44 圖 8 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紀實封面 47 圖 9 彰藝坊花布包製品 48 圖 10 臺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49 圖 11 傳統民族服飾 50 圖 12 花布概念之流行服裝 (一) 51 圖 13 花布概念之流行服裝 (二) 51 圖 14 2009年迪化街台北購物節 52 圖 15 花布包裝商品 53 圖 16 花布包裝食品 53 圖 17 花花世界玩布樂 薪傳臺灣之美 55 圖 18 NHK BSプレミアム恋する雑貨 55 圖 19 NHK BSプレミアム恋する雑貨於李堯採訪中 56 圖 20 節目主持人雅子小姐及其彩妝師喜納先生與吳清桂女士 57 圖 21 虛擬人物-花布君 57 圖 22 黑松汽水廣告2011年廣告 (一) 58 圖 23 黑松汽水2011年廣告 (二) 58 圖 24 2010溫哥華冬季奧運 59 圖 25 LV旗艦店開幕活動-林明弘設計 60 圖 26 「我們的歷史」(Notre Histoire)展場入口 作品名:Sans Titre 61 圖 27 誠品與林明弘合作之【21.2.1972 (覆摺計畫)】 62 圖 28 JFW-IFF日本國際時尚博覽會黃嘉祥作品 63 圖 29 臺灣花博流行館時尚走秀 63 圖 30 謝馥依的花布發明 64 圖 31 臺灣花布棉被床單 66 圖 32「客著‧新裳」活動網站首頁圖 69 圖 33《臺灣花布:收藏臺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 70 圖 34 研究結果圖 81 表目次 表1 花布印製過程表 14 表2 花布類型表(花色) 16 表3 花布類型表(用途) 17 表4 臺灣花布相關學術論文清單 24 表5 臺灣花布相關期刊清單 26 表6 花布相關書籍清單 27 表7 研究方法對應表 29 表8 訪談對象名單 32 表9 訪談細目SWOT分析對照表 33 表10 訪談編碼分類表例 38

    一、中文文獻
    王嘉驥、游崴(2006)。以天地為棟宇-關於林明弘與其作品的一些想法。典
    藏今藝術,170,208-212。
    江中信(1998)。口語傳播概論。台北:正中。
    江逸平(2007)。創意市集之品牌行銷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竹野承玉(2010)。客家新印象。台北:博客思。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1)。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紀實。台北: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亭徵(2011)。臺灣傳統印花布運用於現代居家生活創意產品實例之研究。輔仁大
    學 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吳清桂(2008)。臺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台北:如何。
    吳清桂(2010)。臺灣花布:收藏臺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台北:大塊。
    李怡萱(2009)。客家花布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國立中央大
    學碩士論文。
    李光中(2009)。文化地景與社會發展。科學發展,439,38-45。
    李采洪(2005)。一塊臺灣花布,一個國際級藝術家。商業週刊,910(附冊
    5),10-17。
    李筱薇(2011)。數位印花圖樣之創作與研究。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李維菁(2000)。生活像藝術,藝術像生活:林明弘。藝術家,306,462。
    沈寄華(1985)。印染圖案設計。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林宏璋(2004)。花樣姿態:林明弘的作品。典藏今藝術,147,104-107。
    林炯任(2008)。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台灣書房。
    林奎佑(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之研究。政治大學EMBA 科技管理組碩
    士論文。
    邱舜平(2007)。「幔」延花漾視古今-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印花設計
    與新客庄布花工藝鏡像。歷史月刊,237, 18-24。
    翁秀琪(2008)。創新傳佈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79-87。台北市:三民
    書局。
    馬修(2008)。臺灣文化元素的設計美力專輯(系列 6-5)。大步踏上伸展台的
    臺灣文化服飾, 20, 104-112。
    馬嫻育(2007)。混搭媒材、技法、觀念的臺灣工藝新風貌。INK印刻文學生
    活誌, 75。
    張宜君(2010)。吳清桂當推手臺灣花布紅遍世界。宏觀週報13。
    張知禮(2008)。客家花布的歲月留痕。客家,214,55。
    張素惠(2011)。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作者:Fiske, J.)。

    陳右欣(2010)。〝客家花布〞?〝臺灣花布〞? 的設計文化現象研究。雲林科技大學
    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
    陳美禎(2007)。客家花布彰顯生活新美學。客家文化季刊。
    游崴(2005)。被花布隔開的前後文林明弘.想家的技藝。典藏今藝術,158,
    176-178。
    黃光男(2011)。文創臺灣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115-139。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台北:正中。
    楊惠宇(2006)。懷舊風潮之現象研究。文華學報,14,98-101。
    葉立誠(2006)。服飾美學。臺北縣中和市:商鼎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賴駿杰(2009)。林明弘研究:花布、空間,與認同。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碩
    士論文。
    謝瀛春(1998)。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理論探討─從「傳播即文化」的向度談起。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勵忠發(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台北:威仕曼文化。
    簡雅慧、李杉峯(2008)。臺灣傳統花布運用於現代設計現象探討。商業設計
    學報,12, 265-281。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作者:Severin ,
    W.)。台北:五南。
    作者不詳(2009)。花布的力量帶著臺灣走向世界。ppaper,83,34-49。

    二、英文文獻
    Barney, J. B. (2001). Is the resourced-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Y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1),
    pp. 41-56.
    Bhabha, Homi K. (2004). Locations of Culture. Introduction. The Location of
    Culture.1st. ed. in 1994. London: Routledge Classics, pp. 1-27 .
    Borrup, T. (2006). Creative Community Builder's Handbook: How to Transform
    Communities Using Local Assets, Arts, and Culture. Fieldstone Alliance, pp. 23-41.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Cervini, A. (2003). Network Connections: An analysis of social software that turns
    online introductions into offline interac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2).   
    Impression of Beauty-Contemporary Painters of ….Taiwan. Taiwan, Taipei:
    Author.
    Daft, R. L., & Lengel, R. H. (1984). Information richness: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desig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pp. 191-233.
    Damish, H. (1998). Semiotics and Iconography. In Donald Preziosi. (ed.). 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cal Anthology. (1st. pub. in 1975). pp. 234 – 241.
    Eagleton, T. (2000). The idea of culture. London: Blackwell.
    Edgar, A. (1985). The creative self in Adlerian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41, pp. 336-339.
    Fitzgerald, S. (2004). Confluence. In Ivy Cooper. (ed.). Michael Lin. Missouri: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St. Louis, pp. 8-17.
    Hospers, G. (2003). Creative Cities: 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 16(3), pp. 143-162.
    Howard R.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Kong, L. (2007). Cultural ic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Asia. economic imperative,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city status. Political Geography, 26(4), pp. 383-404.
    Meyer, J.(2000). The Functional Site; 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te
    Space, Site, Intervention in Situating Installation Art. Ed. Erika Suderburg.Minneapolis: The U of Minnesota, pp. 23-37.
    Nielsen, J. (2000). Design Web Usability. Berkeley, CA: New Riders Publishing.
    Rehberg, V. (2002). The Language of Flowers. Michael Lin: Palais de Tokyo
    21.1.-21.12.2002. Paris: Palais de Tokyo.

    Schalkoff, R. J. (1989).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Vision, Singapore: John,
    W. & Sons.
    Thomas, S. & Mintz, A. (1998). ed.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Media in the
    Museum. Wash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三、網路資料
    伊通公園IT Park(2008)。關於林明弘。
      取自:http://www.itpark.com.tw/artist/bio/28/93(2011/7/23 閱覽)
    台中國美館(2011)。「花花世界‧玩布樂--薪傳台灣之美」
      取自: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3376 (2012/6/2 閱覽)
    時尚網(2009)。林明弘 設計Chanel花布的男人。
    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5d46f0100bx3w.html(2012/4/26 閱覽)
    黑松汽水(2011)。電視廣告
    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pNdHTc-Co(2012/5/2 閱覽)
    國家圖書館網站:http://www.ncl.edu.tw/mp.asp?mp=2(2011/6/2 閱覽)
    秦雅君(2008)。企業化的藝術vs藝術化的企業:林明弘跨領域的藝術實踐,
    取自:http://www.anb.org.tw/coverstory_content.asp?ser_no=6349 (2011/12/21 閱覽)
    誠品書店公關部(2009)。誠品藝術店X林明弘【21.2.1972(覆摺計畫)】,
    取自:http://blog.eslite.com/xinyi_books/archives/1578(2011/12/5 閱覽)
    彰藝坊官方網。彰藝坊偶像與花樣工作室,
    取自:http://www.cyf-bodehi.com.tw/ (2012/1/14 閱覽)
    盧昭燕(2010)。伊通公園裡的阿嬤花布傳奇。天下雜誌,448。
    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276&page=1 (2011/7/26 閱覽)
    Soubaigné, I. Adel Abdessemed, Boris Achour. Notre histoire 27 janv.-07 mai 2006 Paris,
    16e. Palais de Tokyo. ParisArt. http://www.paris-art.com/marche-art/Notre%20histoire/Notre%20histoire/4861.html(2011/8/30 閱覽)
    Oberlander, J. , Karakatsiotis., Isard, A., & Androutsopoulos. (2008). Building An
    Adaptive Museum Gallery In Second Life. Museum and the Web 2008
    Conference, Montréal, Québec, Canada.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08,
    From: http://www.archimuse.com/mw2008/papers/oberlander/oberlander.html (2011/8/30 閱覽)

    四、訪談逐字稿
    施秀燁(2012)。臺灣花布文化圖像傳播效應之研究訪談逐字槁╱吳清桂、陳宗萍、
    邵奐愷、林詩昌、邱明嬌。(見附錄二)。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