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玫旭
論文名稱: 五代北宋時期河東地區研究----以軍政為考察中心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五代北宋河東地區北宋邊防河東人才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09下載:28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河東地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北、以東,雁門山以南,形勢完固,為戰略形勝之地。而由河東向東可入河北大平原,往南可制河南、陜西,是控制中原的要地,加上地近北狄,故自古即為重鎮之ㄧ。尤其是面對遼、夏威脅的北宋,河東處於西北防線的中間地段,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而發揮作用,作為一種左擊右控的機動力量,有效地支援陜西對夏和河北禦遼的軍事行動。
    唐末五代,藩鎮為亂,河東方鎮處此亂世之中,有其特殊地位:是晚唐朝廷賴以禦外侮平內亂的重要支柱,以及左右唐祚延續與否的關鍵,此柱一失,唐祚乃亡。河東更是五代朝代遞嬗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要素,以其優越地勢和戰略要地的特性,左右著五代各朝的國運。
    宋初為了杜絕河東藩鎮構亂的後患,對河東進行毀城徙民的行動,藉此削弱河東本身的力量。但河東身為北宋西北邊防體系重要的一環,負有防邊重責,因此在行政區劃、地方藩帥、區域發展的考量上,均以軍事為優先,文教及產業較受輕忽,嚴重影響河東的經濟及文教發展。
    由於河東處於二敵之交,對北宋邊防影響甚深。對遼攻守方面,河東在澶淵之盟前,兼負攻防大責,以及應援河北之任;盟後,與遼糾紛由戰事轉為爭界,就在宋棄分水嶺不以為意之下,將戰略優勢予敵,影響靖康之禍的發生。對夏戰爭方面,河東無論在攻擊、防禦方能或後勤補給,均扮演重要角色。抗金戰爭中,因太原之陷,影響宋廷和戰政策、民心士氣低落、切斷西兵援路,增強金兵攻汴力量,致使北宋於太原城破後不久,亦亡於金兵之手。
    地理環境與時代背景支配著一地的人才類型,河東地區因地近戎狄,民俗尚武,所以人才類型以「出將」為主。受到政治上崇文抑武政策,軍事上以抗戰防邊之務為急,社會上民狃於武藝,不樂文教的影響,致使河東人才的數量呈現遞減的趨勢。

    五代北宋時期河東地區研究----以軍政為考察中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章節安排………………………………………6 第二章 河東地區的自然與人文面貌…………………………10 第一節 地理環境………………………………...…….10 一、自然地理…………………………...…….10 二、軍事地理……………………...………….11 第二節 物產概況………………………………...…….14 第三節 社會特質………………………………………18 第三章 河東藩鎮與五代政局…………………………………23 第一節 河東與五代政權遞嬗…………………………23 一、晚唐支柱:李氏河東勢力的發展………23 二、汴晉爭衡:力抗朱梁到建立後唐………28 三、入主中原:後晉後漢政權的建立………30 四、橫挑強鄰:北漢據河東抗衡後周………34 第二節 河東節帥的選任特色…...…………………….36 第三節 河東藩鎮的霸王之資…………………..…..…43 第四章 北宋對河東路的經營……….……………………..…52 第一節 宋初對河東路的經略…...……………..……..52 一、平定李筠...……………………….….…..52 二、吞滅北漢……………………………..….54 第二節 以軍事為主的治理政策…………………..….58 一、併吞北漢後之善後措施……………..….58 二、國防考量的行政區調整…..……...….….61 三、河東藩帥選擇的特殊性..……….…..….71 四、消極的文教及產業政策...……...………77 第五章 河東與北宋邊防………………………………….….92 第一節 宋遼和戰…….………………………….……93 一、澶淵盟前………………………….….…95 二、澶淵盟後…………………....………..…100 第二節 對夏戰爭………………………….…….……102 一、防禦功能…………………………..……103 二、攻擊功能…………………………..……110 三、後勤補給…………………………..……112 第三節 抗金之戰……………………………….….…113 一、兩面作戰的戰略構想……………..……114 二、宋金之太原城攻防戰……………….….115 三、太原之陷與北宋覆亡……………….….117 第六章 北宋時期的河東人才………………………………..121 第一節 北宋前期的河東人才…………………….….124 第二節 北宋中期的河東人才…………………….….137 第三節 北宋後期的河東人才…………………….….147 第四節 河東人才的任官特色…………………....…..152 第七章 結論……………… …………………………….……158 附錄一:北宋時期歷任河東路經略安撫使表…………..……....168 附錄二:北宋時期河東人才官歷資料………….……………….177 參考資料……………………………………………………….….201

    參 考 資 料
    壹、古籍部分
    元好問(元)《元好問詩詞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
    文瑩(宋)《湘山野錄續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王存(宋)《元豐九域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
    王昶(清)編《金石萃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王珪(宋)《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銍(宋)《默記》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稱(宋)《東都事略》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北京圖書館 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司空圖(唐)《司空表聖詩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司馬光(宋)《涑水記聞》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4。
    司馬光(宋)《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司馬遷(漢)《史記》台北市:鼎文書局,1975。
    朱熹(宋)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江少虞(宋)編《皇朝類苑》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吳廣成(清)《西夏書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李之儀(宋)《姑溪居士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覯(宋)《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李燾(宋)《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1。
    杜佑(唐)《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洪邁(宋)《夷堅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洪邁(宋)《容齋隨筆》長沙:岳麓書社,1994。
    胡宿(宋)《文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胡聘之(清)輯《山右石刻叢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范仲淹(宋)《范文正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孫武(周),李零譯注《孫子兵法》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徐松(清)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徐夢莘(宋)《三朝北盟會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晁說之(宋)《景迂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班固(漢)《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5。
    秦觀(宋)《淮海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張方平(宋)《張方平集》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脫脫(元)《遼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78二版。
    脫脫(元)《宋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3三版。
    脫脫(元)《金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5四版。
    莊綽(宋)《雞肋編》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陶岳(宋)《五代史補》中國野史集成正編,成都:巴蜀書社,1993。
    傅增湘纂輯《宋代蜀文輯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彭百川(宋)《太平治蹟統類》台北:成文書局,1966。
    曾國荃(清)等修《山西通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
    董誥(清)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鄒浩(宋)《道鄉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趙汝愚(宋)輯《諸臣奏議》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劉喣(後晉)《舊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6年五版。
    慕容彥達(宋)《摛文堂集》台北:漢華文化事業,1970。
    樂史(宋)《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歐陽忞(宋)《輿地廣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歐陽修(宋)《新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8五版。
    歐陽修(宋)《新五代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五版。
    歐陽修(宋)《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蔡絛(宋)《鐵圍山叢談》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蔡襄(宋)《端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鄭獬(宋)《鄖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錢士升(明)《南宋書》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
    薛居正(宋)《舊五代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79五版。
    韓琦(宋)《韓魏公集》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魏泰(宋)《東軒筆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蘇轍(宋)《欒城集》四庫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蘇轍(宋)《欒城應詔集》四庫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顧炎武(清)《天下郡國利病書》四部叢刊續編,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
    顧炎武(清)《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顧祖禹(清)《讀史方輿紀要》台北:新興書局,1956。
    不著撰人《靖康要錄》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撰人闕《平巢事蹟考》中國野史集成正編,成都:巴蜀書社,1993。

    貳、一般論著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山西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冊五代卷,台北:黎明出版社,1976。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一冊宋遼金元卷,台北:黎明出版社,1976。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王天順 編《西夏戰史》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王益《中國地理》台北:正中書局,1957。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石璋如等著《中國歷史地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衍福《唐代藩鎮之亂》台中市:聯邦書局,1980。
    克勞塞維茨(Karl Vol Clausewitz) 《戰爭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吳廷燮《北宋經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保定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李裕民《宋史新探》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李德哈特《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侯武杰主編《山西歷代紀事本末》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約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戰爭藝術》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
    崔瑞德(Twitchett Denis Crispin)(英)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張紀仲《山西歷史政區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郭聲波《宋朝官方文化機構》成都市:天地出版社,2000。
    陳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現象透析》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陶懋炳《五代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地中海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民91。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劉慶 毛元佑《中國宋遼金夏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轉移關係始末》台北市:新化圖書,1998。
    鄭學檬《五代十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戴錫章《西夏紀》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
    戴應新《折氏家族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薄富爾(Andr Beaufre)《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濟南市: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5。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二卷五代史基調,東京:三一書房,1980。

    、期刊論文
    毛漢光<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51:2,民國69年。
    毛漢光<北朝東西政權之河東爭奪戰>《台大文史哲學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第三十五期,民國76年。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57:2,民國75年。
    王煦華 金永高 <宋遼和戰關係中的幾個問題>《文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9。
    王壽南<從藩鎮之選任看安史之亂後唐中央政府對地方之控制>《政大歷史學報》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第六期,民國77年。
    王曉波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的對遼策略>《四川大學學報》成都市:四川大壆壆報(哲社版)編輯部,2000:4。
    任崇岳<契丹與五代山西割據政權>《晉陽學刊》太原市:晉陽學刊編輯部,
    1984:5。
    任崇岳<論宋金“海上之盟”>《中州學刊》鄭州市:中州壆刊社,1987:4。
    安介生<北宋初年山西向外移民考>《晉陽學刊》太原市:晉陽學刊編輯部,
    1996:3。
    吳景宏<宋金攻遼之外交>《東方雜誌》台北市:東方雜誌社,43:18,民36。
    呂卓民<論宋、夏在陜北的爭奪>《西北大學學報》蘭州市:西北師大編輯部,
    1989:4。
    李之勤<熙寧年間宋遼邊界交涉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太原市:山西大學學報
    編輯部,1980:1。
    李昌憲<北宋時的麟府路>《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
    1992:1。
    李昌憲<宋代安撫使制度>《文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48。
    李昌憲<宋代安撫使制度>《文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49。
    李華瑞<宋金太原之戰>《西北師大學報》蘭州市:西北師大編輯部,1993:6。
    李蔚<試論西北屯田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市:中國社會經
    濟史研究編輯部,1988:1。
    邢義田<契丹與五代政權更迭之關係>《食貨月刊復刊》台北市:食貨月刊社,1:6,民國60年。
    周群華<五代北宋時代的府州折氏—兼論宋朝對麟府豐三州的治理政策>《甘肅民族研究》甘肅省:甘肅省民族研究所,1990:3-4。
    周群華<宋麟府豐三州建置及其戰略地位>《四川文物》成都市:四川文物編輯
    部,1995:6。
    林榮貴<北宋與遼的邊疆經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10:1,2000年。
    地正憲著,鄭樑生譯<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食貨月刊復刊》台北市:食貨月刊社,5:5,民國64年。
    桂齊遜<河東軍隊晚唐政局的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台北市:中國歷史學會,第二十六期,民國83年。
    高聰明<北宋西北地區的銅鐵錢制度>《河北大學學報》保定市:西北大學學報
    編輯部,1990:3。
    曹爾琴<宋代行政區劃的設置與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市:陜西人民
    出版社,1992:3。
    陳君愷<北宋地方世襲政權府州折氏與中央政權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台北新店:國史館,1992年。
    陳峰 張明<從名將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葉武將的境況>《中州學刊》鄭州市:中州壆刊社,2000:4。
    陳峰<試論宋初武將精神狀態的轉化及其影響>《宋史研究論叢》第四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陶晉生<王安石的對遼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50:4,民國68年。
    程民生<宋代西北地區特殊的商業型態>《西北史地》蘭州市:蘭州大學,
    1991:1。
    程民生<宋代西北與各地的經濟聯繫>《河北學刊》石家庄:河北學刊雜誌社,
    1992:5。
    程民生<略論宋代地域文化>《歷史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1。
    黃淑雯<李克用河東集團人物分析>《淡江史學》台北縣:淡江大學歷史系,
    第九期,民國87年。
    寧可 閻守誠<唐末五代的山西>《晉陽學刊》太原市:晉陽學刊編輯部,
    1984:5。
    臧嶸<論五代初期的汴晉爭衡>《史學月刊》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3。
    蔣武雄<遼太祖與五代前期政權轉移的關係>《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一期,民國84年。
    蔣武雄<遼與後漢建國的關係>《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二期,
    民國85年。
    蔣武雄<遼與北漢興亡的關係>《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三期,
    民國86年。
    蔣武雄<遼與後晉興亡關係始末>《東吳歷史學報》台北市:東吳大學,第四期,
    民國87年。
    蕭華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規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3。
    譚其驤<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晉陽學刊》太原市:晉陽學刊編輯部,
    1981:2。
    西川正夫<華北五代王朝 文臣官僚>《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第27冊,1962。

    肆、學位論文
    桂齊遜《唐代河東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翁建道《北宋西北地區的鄉兵》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陳昌《安史之亂後河東鎮政局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