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素瑤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湖口鄉的聚落形態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畢業學年度: | 8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新竹縣湖口鄉 、聚落形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竹縣湖口鄉經歷了日本殖民政府所制定的治台政策,以及光復以後國民政府所實行的經建計劃,在民國六○年代經歷了社經結構的轉型,由農業社會逐漸進入工業化社會。本文選取日治時代和民國八○年代,探討維生方式的改變對聚落之外部形態與內部結構影響。
日治時代殖民政府「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對於產業的獎勵極為重視,湖口有適宜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仍以傳統集約稻作為主要的維生方式,農事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畜力搭配著傳統的農具來完成。民宅既是日常生活的所在,傳統稻作農村民宅格局以合院居多,其各項空間元素的佈局,所反應的正是稻作生態系的需求。在傳統集約稻作的維生方式影響下,整體而言湖口仍然維持散村的聚落形態。至於聚落內部的社會關係,從事集約稻作而產生的水利社會網路,所呈現的是貝業耕制度下的經濟租佃關係。
光復後,國民政府在「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經濟策略下實施一連串的經濟建設計劃,導致農、工部門間不均衡的發展;湖口的就業結構以第二級產業人口居多。進入工業社會後,農業的經營方式雖仍是集約稻作,勞力的支出改以各式機械取代了人力、畜力,肥料的使用則以化肥替代了堆肥;商家也大多改採現代經營型態,「柑仔店」幾乎全轉型為便利商店。維生方式的變化導致傳統田園厝宅生態系解體,使得合院大多改觀或消失,由樓房取而代之;商家民宅雖然仍是街屋形式,在現代經營型態的需求下也都經過整修或改修。經濟結構轉型後,聚落明顯集中於新湖口市街以及以新湖口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上,而且全鄉的居民點規模普遍都擴大了。灌溉系統的變化使水利社會綱路擴大,聚落內部原有的地緣關係,在工業社會下依然維持不變。
老湖口與新湖口的居民點規模,在日治時代與民國時代似乎有一消一長的相關性。清代的鐵路建設促使老湖口興起,成為大湖口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治時代鐵道改線卻使老湖口一夕之間沒落,新湖口代之而興。在老湖口興新湖口的世代交替中,可以歸結:交通建設和行政機關的設立對一地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由前述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探討中,我們發現:聚落景觀的塑造是人地交互作用的結果,在日治與民國時代不同的發展政策下,造成社經結構的轉型,維生方式也隨之改變。影響所及,聚落的外在形態與內部結構都會有所變化。而老湖口與新湖口的興衰,即是交通與行政機能帶動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