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瓊烽 Chung-Feng Chang |
---|---|
論文名稱: |
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綠色學校 、學校組織文化 、環境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green school,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4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實施綠色學校之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現況,並探討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取樣範圍,依學校規模、綠色學校葉片數及擔任職務採分層比例抽樣,共計抽樣39所學校,發出問卷510份,有效問卷415份,問卷可用率為81%。所得資料進行描述統計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敘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整體綠色學校實施現況達中上之成效,仍有進步空間:
(一)「學習情境」現況較為理想,學校大致可提供良好的環境教育先備條
件。
(二)「行政運作」現況稍差,綠色學校的聯繫、考核、團體氣氛、實作等方
面的運作狀況,表現有待加強。
(三)「教學課程」現況尚可,環境教學運用的方法與內含仍須繼續提升。
二、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表現情形大致良好,傾向和諧穩定的型態:
(一)學校組織文化傾向「共識文化」與「層級文化」,重視學校和諧氣氛的
維持,強調學校的穩定與控制。
(二)學校組織文化的「理性文化」與「發展文化」尚須提昇,學校在目標績
效與成長革新上有待加強。
三、不同「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綠色學校葉片數」
等個人和學校背景變項在綠色學校實施成效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職務」、「學校地區」、「學校規模」、
「綠色學校葉片數」等個人和學校背景變項在學校組織文化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一)在全體學校方面,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的「共識文化」
及「層級文化」有較高之相關。
(二)在綠色學校葉片數「21片以上」學校方面,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
組織文化的「發展文化」及「共識文化」有較高之相關。
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提出下列建議,以供參考:建立環境教育指標,將綠色學校實施成效列入校務評鑑;制訂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政策,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制度;增進教師環境素養,提昇環境教學專業知能;形塑優質學校組織文化,提升綠色學校實施成效;建立學習型學校,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凝聚全校共識,擴大成員參與;學校創新經營,發展學校特色;學校與社區連結,推動服務學習。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understand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faculty memb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depending on the school scale, number of leaves, and position,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51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eachers in 39 schools, and 415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resulting in a valid response rate of 81%.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further analyzed for descriptive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post-hoc Scheffe comparison,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1. The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was at the intermediate-high level among the sampled schools, and there was still space of improvement.
(1) The current “learning context” was relatively more ideal, and most of the schools could provide prerequisit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were relatively worse. Operations in communications, assessment, group atmosphere,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3) The current “instructions and courses” were acceptable, but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teaching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2.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the surveyed schools was generally good and tended to be harmonious and stable.
(1)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the schools tended to be “consensual culture” and “hierarchical culture”, where maintenance of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e school and stabilization or control of the school was emphasized.
(2) The “ration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al culture” in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the school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for go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reform.
3. Individual and school’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position, school area, school scale, and number of green leaves, would all significantly affect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4. Individual and school’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position, school area, school scale, and number of green leaves, would all significantly affect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5.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1) On the whole, the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was mo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onsensual culture” and “hierarchical culture”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2) Among green schools with "more than 21 pieces” of leaves, the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was mo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developmental culture” and “consensual culture”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1) index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affairs; (2) polic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set up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ystem; (3) teacher’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4) high-quality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formed to enhance gr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5)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in the entire school by building a learning-based school; (6) consensus should be formed to increase participation of members; (7)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should be adopted to develop school features; and (8) connection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service learning.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福慶(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與環境教育。2007年4月7日取自:http://163.17.112.138/~boswell/envi/06heart/inhabitation/reference/07.doc
王順美(2003)。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發展-綠色學校。2007年6月3日取自: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0329.htm
王順美(2004a)。台灣綠色學校伙伴及非夥伴的環境教育比較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28,69-80。
王順美(2004b)。台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2),87-106 。
王順美(2004c)。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49,1,159-170。
王順美(2004d)。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1(2),25-46。
王順美(2005)。環境教育指標評量策略整合研究-全校性環境教育指標之內涵與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3-2511-S-003-013)。
王順美、梁明煌(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推展先驅計劃。台北:教育部期末報告。
王順美、梁明煌(2001)。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及輔導計畫(一)。台北:教育部期末報告。
王順美、梁明煌(2004)。綠色學校夥伴網站計畫。教師天地,132,22-28。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鑫(2000)。永續校園─學校環境教育政策的範例。2000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學院,183-185。
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7)。如何推動全校式環境教育~澳洲永續學校經驗。 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4250
任金剛(1996)。組織文化、組織氣候、及員工效能:一項微觀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行政院環保署(200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2007年6月5日取自: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12-fco/12-fco-ok01.htm
吳旻珊(2006)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特性與行政決策運作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清山(1998)。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名詞-綠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6,110-111。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運轉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95,31-42。
沈麗琴(2006)。國小教師環境素養對環境教育教學影響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213-235。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1-27。
林永河(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棕(2006)。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馨儀 (1995) 。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份(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永續校園成效及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琢偉(2006)。臺東縣綠色學校伙伴之國小學童環境行為探討。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胡瓊文(1999)。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麗卿(2006)。永續校園環境教育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瑞霙(2002)競值架構下領導型態、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永鑫(2004)苗栗縣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及環境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自然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其力(2002)。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晏涵文、馮嘉玉、劉潔心(2006)。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1),85-102 。
高翠霞、高慧芬(2004)。台灣地區國小環境教育指標系統探究。環境教育研究,1(2),71-104。
張子超(1999)。綠色學校之理念與推動。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eeweb_new/e/e014.htm
張子超(2000a)。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0b)。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1a)。綠色學校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綠色學校伙伴研討會手冊,20-23。台北市:教育部。
張子超(2001b)。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彙編,20-23。
張子超(2004)。永續教育的意義。教師天地,132,4-11。
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柯淑婉(1999)。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張明輝( 2005 )。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 教師天地, 134 , 9-20。
張振成〈1999〉。如何塑造理想的學校文化。教育資料與研究,30,32-35。
張偉閔(2006)。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利用永續校園環境教學之多重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惠雯(2005)。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之探討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新基(2003)。國民小學校長管理模式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德銳 (2000)。組織文化析論。 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張慶勳(2001)。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許祝瑛(1999)。台灣省中區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千玉譯(2001)。組織文化與領導。(原著E. H. Schein)。台北:五南。
陳木金(1999)。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學校行政雙月刊,3,14-29。
陳俐親(2005)。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研究: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惠娟(2004)。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聖謨(1995)。組織文化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7,61-67。
陳慧芬(1998)。組織文化的意義與功能。台中師院學報,12,1-21。
陳輝征(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學校組織文化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學賢(2003)。談學校文化的發展與塑造。師說,173,18-21。
陳燕慧(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游靜宜(2003)。營造綠色學校之行動研究-以新竹市大湖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童惠芬(1997)。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素惠(1997)。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啟忠(2004)。綠色學校實施之探討─以花蓮縣壽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愈娟(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發展模式初探-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雋(2007)。探討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使用現況、動機、滿意度及外在因素對使用者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2。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觀點進行探討。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佳芝 (2001) 。學校行政人員參與台灣綠色學校計畫之研究-推行環境教育的動機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李恆華、潘瓊如、馮嘉玉(2004)。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1,97-122。
蔡碧螢(2004)。地方教育局對推動綠色學校計畫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伯勳 (1990)。組織文化價值觀的數量衡鑑。中華心理學刊,32,31-49。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彩鳳(1998a)。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鄭彩鳳(1998b)。競值途徑應用在學校組織行為分析之研究。教育研究,6,53-68。
鄭曜忠(2001)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權鑫(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綠色學校推動歷程與阻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心雨(2001)。政府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銀海(2004)。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文全(2004)。組織文化與氣氛。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藍韡婷(2006)。93暨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整合案推動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涵勻(2005)。國民小學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與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錦財(2001)。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角色與學校組織文化競值途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譚潔芝(1990)。組織文化對組織運作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貳、英文部分:
Ansoff , H. I.(1979).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Macmillan.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Cameron, K. S.(1985). 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n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59627).
Deal, T. E.,& Kennedy, A. A.(1982).Corporate cultures: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New York: Common Wealth Publishing.
Fien, J. (1997). A whole-school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J .Fien, D.Heck, & J .Ferreira(Eds.),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ide for teacher educators. Brisbane:UNESCO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Finger(1995)Learning our way out: A conceptual framwork for socia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World Development, 23(3):503-513.
Gough, A. (2005) Sustainable schools: Renovating educational processes. 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4(4): 339-351.
Gould League with CERES(2004). What is sustainable schools ? May 1,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res.org.au/education/External_programs/What_is_sustainable_schools.PDF
Harrison, R.(1972). Understanding your organization’s charac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50(3), 119-128.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cGraw-Hill.
Lundberg,C.C.(1985).On the feasibility of cultural intervention on organization.In P.J.Frost,L.L.Moore,M.R.Louis, C.C.Lundberg & J.Martin(Eds.),Organization culture.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
Morgan, G. (1983). Beyond method: Strategies for social research.Beverly Hills, CA: Sage.
Ott,J.S.(1989).The organization culture perspective.California:
Ouchi, W. (1989). 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rkey,S. C.,& Smith, M. S.(1983). School reform:A review.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427-452.
Quinn,R.E.(1988).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Mastering the Paradoxes and Competing Demands of High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Quinn, R. E. & McGrath, M. R.(19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competing value perapective. In P. J. Frost, L. F. Moore, M. R. Louis, C. C.Lundberg, & J. Martin(E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and applications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Rousseau, D. M.(1990).Normative beliefs in fund-raising organizations:Linking culture to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ndividual response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5(4),448-460.
Schein,E.H.(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chein,E.H.(1992).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th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Siehl, C. , & Martin, J.(1987). The role of symbolic management:How can manager effectively transmit organizational culture?In J. M. Shafritz & J. S. Ott(Eds.), Classics of organizational theory. Chicago, Illi.:The Dorsey Press.
Wallach, E. J.(1983).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al matc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7 (2),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