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昱幃 |
---|---|
論文名稱: |
視覺規劃設計導入社區總體營造之探討--以佳陽社區為例 The study of the Visual Design appling in community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
指導教授: | 梁桂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社區意識 、社區識別 、視覺化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improvement construction, Sense of community, ComIS(Community Identity System), visualiz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的變遷與產業結構的改變,初級產業正面臨著多重的挑戰,加上近年全球世貿組織(WTO)的加入,更面臨著全球化的競爭,伴隨著這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不僅僅帶來社會結構的改變與產業的轉型,同時造成地方傳統文化的流失、老舊社區的凋零、居住與生態環境的破壞...等等問題。近年來行政院農委會與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方案,目的在經由整合地方資源,對內活化在地文化、凝聚社區意識,對外因應產業之轉型並提升國內觀光層次。筆者所研究之佳陽社區即面臨如此困境,然而社區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背景著實不同,社區更具人文、教育、社會等等面向的考量,除傳統經濟面向的著眼點,更需兼顧文化傳承與凝聚社區意識的觀點。
地方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已成為近年舉國各界重大的議題,有鑑於佳陽社區所面臨內外交錯種種衝突。本研究計畫由社區總體營造之理論架構與本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出發,以文化與視覺的觀點,經由統整佳陽社區之人文、歷史、產業、觀光、生態等等構面,融入視覺形象規劃設計,導入視覺形象的社區識別設計與現代化的行銷方式,將有助於地方形象之提升,期能有效振興地方產業。視覺化的導入不僅單方面提升其經濟競爭力,同時可經由居民的共同參與、歷史追根、社區認識,進而展開社區自主的規劃設計並對地方產生認同,此為本研究主要目標。
After a rapid change of both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within the entry of WTO,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facing various challenge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It follows not only lost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declining of old community, ruin of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tc. So is the community, in my research, Jya Yang Community. But the paradigm of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not the same thing. Concerning about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beside traditional economic view, we should emphasize culture and focus on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plan is based on “Community Overall Construction Plan Theory” and “Humanism” with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history, industry, sightseeing, ecology and so on. It combines visual image design and guiding the visualizing design and modern marketing for lifting local image and local industry. Visualization not only lifts the power of local economic competition but improves the identify of community and the ability to design plan independently via inviting members to participation, discovering their own history and community.
書籍部分
楊裕富 (2002)。《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市:亞太圖書。
佐口七朗編,編輯部譯 (1991)。《設計概論》。台北市:藝風堂。
林東海、張麗綺 (1994)。《識別設計》。台北縣:新形象。
張惠如撰,張碧珠主編 (2001)。《創意精選‧標誌設計篇》。台北市:藝風堂。
鄭晃二 (2003)。《友善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施令紅 (2003)。《City Cite‧城市沈思 視覺傳達設計的符號操作研究》。台北縣:大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明宏 (2002)。《情報視覺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蕭錕審訂,呂月玉、張榮森譯 (1987)。《色彩意象世界》。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慧明、潘小雪、林文昌 (1989)。《色彩計劃上、下》。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歐秀明、賴來洋 (1983)。《實用色彩學》。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書堯 (1983)。《色彩認識論》。台北市:林書堯。
勵忠發 (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市:正中書局。
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 (1992)。《符號學美學》。台北市:商鼎文化。
羅蘭‧巴特著,洪顯勝譯 (1988、1989)。《符號學要義》。台北市:南方叢書。
李幼蒸 (1997)。《文化符號學》。台北市:唐山。
俞建章、葉思憲 (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市:久大文化。
T.霍克思著,陳永寬譯 (1989)。《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市:南方叢書。
潘東波 (2004)。《標誌設計分類事典》。台北縣:相對論。
游顺钏着,徐志民等译 (1994)。《视觉语言学论集》。 北京:语文。
游順釧著,徐志民譯 (1991)。《視覺語言學》。台北市:大安。
趙惠玲 (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M.D.Vernon著,徐代德譯 (1971)。《知覺心理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李江山等 (1999)。《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台北市:遠流。
馬黑著,張庭英譯 (1971)。《感覺之分析》。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L. Solso著,黃希庭、李文耀、張慶林譯 (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Glenn F. Ross著,劉修祥譯 (2003)。《觀光心理學》。台北市:桂魯。
謝淑芬 (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曹勝雄 (2001)。《觀光行銷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銘輝、郭建興 (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修祥 (2004)。《觀光導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Andrew Holden著,郭乃文、楊岱容譯 (2005)。《觀光與環境》。台北市:五南。
孫武彥 (1994)。《文化觀光》。台北市:九章。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台中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台中縣:文化中心、文建會。
許淵俊撰,柯尊豪攝 (1997)。《梨山》。台中市:三久。
郭岱宜 (1999)。《生態族遊》。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吳松齡 (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tha Honey著,李麗雪等譯 (2001)。《生態觀光‧永續發展》。台北市:地景。
宋瑞、薛怡珍 (2005) 。《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北縣中和:新文京開發 。
尤金‧歐頓著,王瑞香譯 (2000)。《生態學》。台北市:編譯館。
D.F. Owen著,蔡伸章譯 (1995)。《生態學是什麼?》。台北市:書泉。
李惠永、楊平世撰,李惠水攝 (2002)。《國有林蝶類重要棲也及資源─中部地區》。台北市:行政院農委員會林務局。
張永仁撰攝 (2000)。《台灣賞蝶圖鑑》。台中市:晨星。
陳維壽 (1977)。《台灣的蝴蝶》。台北市:豐年叢書。
林春吉撰攝 (2004)。《彩蝶生態全記錄:台灣蝴蝶食草與蜜源》。宜蘭縣:綠世界。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2004)。《梨山風景區動物資源調查》。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2001)。《梨山風景區植物資源調查及解說訓練案》。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中華民國戶外憩學會 (2003)。《叁山國家風景區人文資源調查》。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財團法人台灣發展研究院(2006)。《參山國家風景區(梨山地區)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台中縣: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中華民國戶外憩學會 (2003)。《梨山風景區整體觀光發展計畫》。交通部觀光局叁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出版社: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振春、王淑宜 (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師大書苑。
黃世輝 (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建築情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 (1998)。《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Craig Dreeszen著,桂雅文譯 (2000)。《社區有藝術─美國社區藝術管理實務》。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陶蕃瀛 (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詹秀員 (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 (2001)。《社區總體營造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市:遠流。
王衍芬 (1996)。《社區文化建設》。台北市: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徐震 (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徐震 (1985)。《社區發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蔡宏進 (200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董泉増、王慶功(1995)。《社區概論》。中國:山東友誼。
林振春、王淑宜 (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澄枝 (1999)。《台灣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世輝 (2002)。《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市: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中國文化大學 (2005)。《文建會網路學院CASP智庫「社區總體營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美切、陳國章、黃勝駒 (2003)。《2003社區全國年會成果彙編》。台北市:文建會。
桑德斯 (1982)。《社區論》。台北市:黎明文化。
張緯良 (2001)。《企業概論》。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
Ronald J. Ebert著,吳淑華譯 (2001)。《企業概論》。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陳定國 (1984)。《企業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司徒達賢、李仁芳、吳思華 (1987)。《企業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楊蓉昌、羅吉傍(1987)。《企業概論》。台北市:五南。
褚宗堯(1984)。《企業概論》。台北市:巨浪。
Fred L.Fry, Charles R. Stoner, Richard E. Hattwick(2004)。《企業概論》。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亞齊‧卡洛著,蔡明興譯 (1988)。《企業與社會》。台北市:桂冠圖書。
陳定國 (2003)。《現代企業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田哲益 (2001)。《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市:出版社:武陵。
田哲益 (2001)。《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臺源。
余光弘 (2002)。《台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 (2002)。《臺灣原住民史》。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潘英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市:臺源。
佐藤原一 (1988)。《臺灣原住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劉其偉 (1995)。《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市:雄獅。
阮昌銳 (1995)。《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萬仁(導演) (2004) 。《風中緋櫻》。台北市:玉山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台灣原住民之美》。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馬騰嶽 (1998)。《泰雅族文面圖譜》。台北市:攝影天地雜誌社:
張致遠撰攝 (1983)。《泰雅族風情》。台北市:星光。
黃煌雄、黃勤鎮監察委員 (2004)。《原住民地方產業總體檢》。台北市:遠流。
林麗雲 (2003)。《原住民部落資源調查手冊》。宜蘭市:仰山文教基金會。
王蜀桂 (2004)。《台灣原住民傳統織布》。台中市:晨星。
方志榮 (2001)。《原住民織品及飾品圖錄》。台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韋煙灶 (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張淑君 (2004)。《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 (2005)。《文化行銷》。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星火燎原工作室 (2002)。《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計畫執行成果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02)。《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文化博物誌》。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秦裕傑 (1996)。《現代博物館》。台北市: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
張譽騰 (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縣:稻鄉。
黃光男 (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鄉。
林政弘、張沛華 (1990)。《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教育部。
林盤聳(1994) 。《企業識別系統》。台北市:藝風堂 。
呂春嬌 (1997)。《企業識別(CIS)在我國大學院校及公共圖書館應用之探討》。台北市: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
陳孝銘 (1990)。《企業識別設計與製作》。台北縣:久洋。
吳江山 (1991) 。《CI與展示》。台北縣:新形象 。
張百清 羅文坤 許俊基 程春(2003)。《CIS發展與國別模式》。北市:巨流。
編輯部 (1988)。《CI理論與實例》。台北市:藝風堂。
山田理英著,編輯部譯 (1988)。《新CI戰略》。台北市:藝風堂。
夏征農 (1992)。《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
Robert McIntosh & Shashikant Gupta,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Third Edition (Columbus. Ohio: Grid, Inc., 1977)P.65
論文部分
何承玲 (2003)。《解讀。再現─珌雅山泰雅文化商圈設計規劃》。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
陳秀真 (2004)。《地方產業視覺形象設計創作應用之研究─以『2004年壯圍鄉哈密瓜節』活動文宣創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陳佳葳 (2004)。《台灣地區國家公園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劉瑞卿 (2003)。《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名間鄉新民社區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陳本騰 (2004)。《原住民部落居民對發展觀光產業影響的認知─以苗栗縣泰安鄉南三村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陳一夫 (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所p20-24。
林恆崇 (2005)。《開放式設計系統導向─高雄市紅毛港社區動態營造的技術與機會》。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朱世娟 (2003)。《由景觀生態觀點探討台灣生態旅遊地區之永續發展─以新竹縣照門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連森裕 (2004)。《社區營造規劃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竹南中港老街再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翁瑞禧 (2004)。《都市社區居民對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陳溪園 (1993)。《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系。
詹蕙真 (2003)。《從社會運動到社區運動─美濃十年運動之路》。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所。
翁政凱 (2004)。《社區意織多準則評估模型之結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張立科 (2002)。《國民小學教職員工社區意識與學校社區化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市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翁志成 (2004)。《「村民參與」農村規劃及建設之研究─以九二一震災農村聚落重建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
郭鴻儀 (2005)。《「社區環境改造」對居住環境意識影響對研究》。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
楊媽藝 (2002)。《澎湖觀光資源導入CIS規劃與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整合行銷團隊。《客家味 苗栗縣客家飲食文化》。文建會地胡產業視覺形象設計計畫。
真理大學觀光學院 (2001)。《海峽兩岸三十一世紀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真理大學觀光學院。
期刊部分
斯拉茂抱報 第一期(2005.11.05)
社區發展 第107期 (2004.09) 《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內政部。
侯錦雄、宋念謙。建築學報 第24期 (1998.03)《台中市黎明住宅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
黃富順。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第一期 (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
林瑞欽。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第一期 (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
郭銀漢、黃秀瑄、莊金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第一期 (1994)《奉天宮對新港鄉社區意識發展之探討》。
林瑞欽。社會福利 第118期《社區意識凝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