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秋香
Lin Chiu Hsiang
論文名稱: 泰國華文教育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land
指導教授: 葉德明
Yeh, Te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泰國華語文教育華語教師學華語文教學教師資歷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ailand, Teaching Chinese in Thail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Teacher's qualif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6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泰國的華語文教學,由於教學語言環境的不同,所以在教學與學習方面就會有一些不同的面貌。本論文以公立北欖培華學校及RUAMRUDEE 國際學校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旨在對泰國的華語文教育做深入且有系統的描述及探討,透過兩校在華語教學環境上的異同,來了解華語教學者及學習者對華語學習環境的看法,以發現泰國華語教學在教學環境上的優缺點,提供華語教學機構在華語教學上一些建議。
    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就相關的名詞給予定義。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說明學校行政的定義與功能,再談華語教師資歷,兼及華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和教材編寫的重點,最後陳述近代語言教學法的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過程。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以兩個不同語言教學環境下的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研究的探討並以對比方式做分析。蒐集資料的方式包括觀察、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
    第四章、兩個教學單位之差異。開始先對兩個個案做一簡單概括性比較描述,包括兩校的學制與語文課程、教學資源及設備、教材及教師之教學、測驗等然後根據問卷調查之內容做分析討論。
    第五章、歸納前述各章之探討結果,提出幾個重要的結論,並在文末對華語教學機構及華語教師提出幾點建議。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in Thailand is distinctive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Using the Puayhua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Ruamrudee International School as case study subjects, a deep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ailand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examin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stitution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defines relevant term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The school’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is defined and aspects of Chinese teaching ar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teaching experiences, course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s.
    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cess. This thesis utilizes a case study approach,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ddle-school students from two distinct environments.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observation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lling out of questionnaires.
    Chapter 4: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stitutions. A description of the two schools is given, including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quipment, course and examination material, and teaching styles.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hapter 5: Collating results from previous chapters,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put forwar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stitutions.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問题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行政 9 第二節 教師資歷 12 第三節 華語教材 15 第四節 華語教學法 19 一、文法翻譯法 19 二、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21 三、肢體回應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22 四、溝通交際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23 五、團體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25 六、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一、文獻與文件分析法 32 二、 個案研究法 32 第二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蒐集 33 一、訪談 34 二、觀察 34 三、問卷調查 35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42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的維持 43 第四章 兩校各項差異研究 46 第一節 個案簡介 46 一、培華學校 46 二、Ruamrudee 國際學校 48 第二節 教學相關事務之差異 50 一、兩校之行政組織 45 二、兩校學制與課程 54 三、資源與設備 58 四、教材 60 五、教師與教學 63 六、兩校測驗方式 67 七、討論兩校學生問卷意見差異 72 八、兩校教師訪談記錄 93 九、結論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結論 103 第二節、建議 105 一、學校行政問題 105 二、資源與設備問題 107 三、教材問題 107 四、教師資歷 110 五、教師與教學反思 112 六、測驗問題 113 七、加強營造華語語言環境 114 八、家長對子女學習華語文的態度和期望 116 九、建立學校華文課程評鑑之機制 117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118 一、 研究限制 118 二、 未來研究方向 119 参考書目 120 一、中文部份 120 二、英文部份 123 三、網路資源 126 附錄一 128 附錄二 130 附錄三 132 附錄四 135 圖目錄 圖 三 1 培華問卷學生國籍統計圖 38 圖 三-2 Ruamrudee 國際學校問卷學生國籍統計圖 39 圖 三-3 研究步驟架構圖表 43 圖 四-1公立培華學校行政組織圖 52 圖 四-2 Ruamrudee 國際學校行政組織圖 53 圖 四-3 學生學習華語文的態度 72 圖 四-4 學生對學校學習華文環境的看法 73 圖 四-5 學生對學校的華語教學設備的看法 74 圖 四-6 學生對學校的華語教材內容的看法 75 圖 四-7學生對漢語拼音的abc和英文字母的abc的看法 76 圖 四-8學生覺得華語比英語或其他語言難學的看法 77 圖 四-9老師上課時會用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手勢等,幫助我了解課業內容 78 圖 四-10老師會運用角色扮演方式來幫助我瞭解課業內容 79 圖 四-11老師教學時能依教材內容選用適當的採用教學媒體(如:錄音帶、電腦、 電視、…) 80 圖 四-12學生對華文老師在上課時完全使用華語的看法 81 圖 四-13學生對測驗問題的看法 82 圖 四-14學生對老師的評量筆試和口試應並重的看法 83 圖 四-15學生對在學校會用華語與老師同學互相交談的看法 84 圖 四-16 學生在家裡會用華語與家人互相交談 86 圖 四-17 學生對放學後會認真做老師給的練習題或華語作業看法 87 圖 四-18學生家長對華文作業簿或學習成果的看法 88 圖 四-19學生對學習華語將對自己的未來的工作有幫助的看法 89 圖 五-1教師反思模式簡圖 112 表目錄 表二‑1 教學法之比較表 28 表 三‑1 問卷發放及回收表 36 表 三-2 問卷學生背景資料表 36 表 三‑3 問卷學生國籍 38 表 三‑4 華語文教師性別 40 表 三‑5 華語文教師之年齡 41 表 三‑6 華語文教師之教育程度 41 表 三‑7 華語文教師之教學年資 42 表 四-1 行政現況對比 50 表 四‑2 學制與語文課程對比 54 表 四‑3 RIS 2008~2009學年學習外語人數 56 表 四-4 資源與設備對比 58 表 四-5 教材對比 60 表 四-6 教師與教學對比 63 表 四‑7 測驗方式對比 67 表 四‑8 兩校各項差異對比表 70

    方淑華(2006)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高效學習——以密集華語課程建構為例。臺北:師大書苑。
    毛佩琦(譯)(2007)Diane Larsen-Freeman著。英語教學法大全。臺北:師德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朱敬先(1983):角色扮演教學模式之理論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
    理研究學報,6期,1-18。
    余光雄(譯)(2002)道格拉斯‧布朗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東華書局。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 :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宋如瑜(2005)。實踐導向的華語文教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一也 (1997)。B.C. 省中文教之我見。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華文學校教學組。臺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林佩璇 (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17(4),36-41◦
    馬亞敏 (2005)。輕鬆學漢語系列教材。香港:三聯書店。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道格拉斯‧布朗著。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冠慨(1989)。有效教學途徑之探討。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時序、焦輝郢(1998)。漢語系列教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鄭午樓、張仲木、盧維廷(2005)。泰國華僑華人史,第三集。曼谷:泰中研究中心出版。
    唐燕兒 (2000) 多媒體交互式課室在華語文教學上作用淺析。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臺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許淑良 (2000)《在華語與非華語環境下華語教與學現象之探討-以美國與台灣兩所之華語文課程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春彥 (2003)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培華特刊出版執行委員會(1998)。泰國北欖公立培華學校創校四十八週年紀念專刊。
    培華特刊出版執行委員會(2006)。泰國北欖公立培華學校創校五十六週年紀念專刊。
    楊懿麗(譯)(1988)Stephen D.K., & Tracy D.T.著。自然教學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2008)。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
    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萬業馨 (2001)。文字學視野中的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鄒慧英(1997)。實作型評量的品管議題--兼談檔案評量之應用。發表於教育測驗新近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5)。華語文常用詞彙頻率等級統整研究。國科會研究計劃NSC 83-0501-H-003-002.
    葉淑涵(200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所華語教學單位之比較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美華 (譯) (2003) Mills Geoffrey E. 著。行動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發行。
    謝文全 (1993) 學校行政。臺北:五南出版社
    謝文全 (2005) 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韓務實 (1997) 南加州中文學校教育之現況及展望。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華文學校教學組。臺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