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彥志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發展之研究-以科技產品類科技競賽為例 |
指導教授: | 朱益賢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創造力 、評量工具 、創造力成分模式 、改良是德懷術 、共識評量技術 、科技競賽 |
英文關鍵詞: |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ssessment tool, the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3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Guilford於1950年的演說提倡創造力的研究以來,如何評量一個人的創造力變一直是許多學者所面臨的挑戰。以往的創造力評量多注重創意概念的評量,本研究則以科技產品類科技競賽為評量情境,讓學生透過實際動手的設計製作活動,來發揮科技創造力並且解決問題。所謂的科技創造力是指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所展現的創造力,而科技創造力與創造力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創意思考,更注重執行製作的成果。因此本研究依據學生在科技競賽中產出的活動記錄單和作品,針對學生的科技創造力加以評量。
為了發展合適的科技創造力評量工具,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整理出科技創造力之評量項目,再以改良式德懷術(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研究法來彙整十八位專家的意見,透過三回合之德懷術問卷調查以完成科技創造力評量表,其評分項目和比重分別為:思維多樣性(15%)、思考深度(5%)、思維獨創性(15%)、變通反應力(10%)、思維可行性(10%)、材料適切性(10%)、造型獨特性(10%)、構造特殊性(10%)以及功能適切性(15%)。然後在國中舉辦科技競賽,以施行本評量工具進行參賽者科技創造力的評量,依照施行的情況編寫說明手冊以提升本評量工具之實用程度。
How to assess creativity had been a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creativity research since 1950. Instead of focusing on assessing one’s creativity concepts, this research designed a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oriented assessment tool so that students can utilize their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through practical hands-on performance.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is a kind of creativity that students show through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Making an idea into practice is what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ms of creativit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ssessed students’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by the outcomes, such as process record and product,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tool, this research gained elements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by references. With the 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inquiries, this research designed the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ssessment tool by gathering 18 panelist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utting the assessment tool into practical use made the tool more useful. Through 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items of 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ssessment and their percentage as following: a multiplicity of thought (15%), depth of thinking (5%), originality of thought (15%), flexibility (10%), practicability of thought (10%) , appropriateness of material (10%), uniqueness of feature (10%), special structure (10%), appropriateness of function (15%).
一、中文部分
上官百祥(2005)。課程修訂與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8(2),1。
尤丁玫(2005)。創意與設計-高中生活科技教學之核心概念。生活科技教育,38(8),42-56。
尤幸弘(2005)。Amabile創造力成分理論模試驗證之研究:以廣告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昕馨(2007)。閱讀環境、玩興、父母創意教養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保堤(2006)。設計導向課程對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保堤、彭映江(2005)。臺北縣福和國中生活科技學藝競賽具辦經驗分享。生活科技教育,38(4),17-27。
伍建學(2004)。網路遊戲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益賢(2005)。生活科技競賽活動的實施現況與迴響。生活科技教育,38(4),1-2。
朱益賢(2006)。從科技素養到科技創造力。生活科技教育,39(8),1-2。
何宜軒(2006)。透過網路化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以培養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怡瑄(2002)。主題統整教學,教室氣氛,年級及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大偉、張玉山(2000)。科技創造力的意涵與教學(上)。生活科技教育,33(9),9-16。
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家卉(2008)。D&T課程提升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安男(2004)。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職訓從業人員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幸台(2000)。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主編),創造力研究,頁264-318。心理:臺北。
林彥志(2006)。從生活科技製造領域教材分析探討科技創造力的啟發。生活科技教育,39(8),29-42。
林清山(200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清彬(2004)。影響電視媒體廣告經營策略因素之指標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侯旭峰(2002)。傑出科技創作學童點子發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榮昭、許書務(1998)。專題製作對科技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分析—以多功能機器人製作為例。技術與職業教育學報,創刊號,169-181。
徐文遠(1996)。老人運輸問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玉山(2003)。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教育部(2000)。創造力白皮書。2008年3月19日,取自http://www01.creativity.edu.tw/ebook/e_book_chinese/
莊謙本(1998)。技能評量的內在與外在因素。教學科技與媒體,42,38-42。
許信德(2007)。異質分組之合作學習對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世慧(2002)。創造力評量的合意技巧。批判思考教育,12,15-27。
陳俐妤(2003)。性別、多元智能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炳煌(2003)。學習單、思考風格及自我概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誼聘(2008)。專題導向學習運用在國中生活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玉珠(2004)。「科技創造力測驗」的發展與常模的建立。測驗學刊,51(2),127-162。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劉錫珍(2007)。科學文章閱讀與寫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勝安(2008)。從社會環境成份探討國中學童的科技創造力:透過科技競賽策略。論文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主辦之「創造力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蔡擇文(2003)。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光閔(2008)。自律學習與科技創造力相關性之探討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敏雄(2003)。結合層次分析法與德菲法建立航太企業投資評估模式。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賴足菁(2006)。Amabile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五年級繪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 理論與實際。臺北:文景。
謝明城(2007)。國小學童思考風格與科技創造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潮儀(1983)。Delphi 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法商學報,18,109-132。
顏嘉玲(2007)。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創意教材的開發歷程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外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 Y.: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Westview Press.
Besemer, P. S. & O’Quin, K. (1986). Analyzing creative products: refinement and test of a judging instrument. The journal of cerative behavior, 20(2), 115-126.
Besemer, P. S. & Treffinger, D. J. (1981). Analysis of creative products: review and synthesi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5(3), 158-178.
Chang, C.P., TsouT.N., YuanJ. C.B., & HuangC.C. (2002). Development trends in Taiwan's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Technovation, 22, 161-173.
Dasgupta, S. (1996).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s, G.A. (1997). Identifying creative students and measuring creativity. In. N. Colangelo.,& G.A. Davis(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2nd ed, PP.253-281). Boston: Allyn & Bac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1996).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Reston, VA: ITE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2000). 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 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ITEA.
Jonassen, D.H. (1997).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5 (1), 65-95.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 Addison-Wesley.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449-4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urry, J.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O’Quin, K. & Besemer, S. P. (1989). The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revised 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 267-278.
Ram,A. & Leake, D.B. (1995). Goal-driven learning. London:A Bradford Boad.P4.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L.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3-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