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謹華
論文名稱: 管家琪童話的自我概念書寫
指導教授: 潘麗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管家琪童話自我概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選擇管家琪1991年至2008年的童話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藉由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分析,對管家琪童話中的自我概念書寫,作一更完整的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及詞義介定等,並對作家管家琪作一簡單介紹。第二章主要探討台灣童話內容類型的遞嬗,一共分成三小節,從仿古型童話到教化型童話及顛覆型童話,略可看出台灣童話主題的演變脈絡,進而從這個演變的脈絡中,理解管家琪在整個台灣童話發展的重要地位。第三章則先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社會心理學理論下的自我概念,藉此能夠更準定的理解童話故事中所隱喻的現代心理學的概念。第二節再將童話與心理學概念作一繫聯,論述東西方著名童話作品中自我概念的呈現與變形。

    第四章與第五章為本篇研究的重點,深入探討管家琪童話中自我概念的書寫意涵。第四章將焦點放在童話故事中,兒童自身自我概念建立的過程。當然,這個建立的過程是管家琪的視野下所理解的過程,在她的觀照與解讀下,也許會有別於其他童話家的概念。然而,透過管家琪所包裝的故事,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童話本身對兒童成長所寓意的方向與引導。第五章則從家庭、同儕及成人世界的觀點,剖析童話中兒童如何藉由人我互動建立自我概念。管家琪童話頗多人際互動的對話與衝突,透過各種人際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管家琪童話中的兒童心理變化。第六章則從藝術分析的角度切入,探討自我概念型童話的情節安排與人物塑造,在這一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管家琪設定了幾種樣板形人物,做為某些理念的象徵。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整體研究成果,探討管家琪自我概念書寫的價值與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一、管家琪作品的相關研究資料 5 二、童話理論的相關資料 7 三、自我概念的相關資料 9 第三節 關於管家琪 11 一、管家琪生平介紹 11 二、管家琪的童話特色 14 第二章 台灣童話內容類型的遞嬗 18 第一節 模仿型童話: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六十年 18 一、民國三十五年至五十年 19 二、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年 22 第二節 教化型童話:民國六十年至民國八十年 26 一、民國六十年至七十年 26 二、民國七十年到八十年 30 第三節 顛覆型童話:民國八十年以後 35 一、顛覆傳統 36 二、題材新穎,具時代性 40 三、以兒童為本位 43 第三章 自我概念在童話書寫中的意義 46 第一節 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46 一、自我概念的意義 46 二、自我概念的發展 48 三、影響自我概念發展的因素 54 四、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59 第二節 自我概念於童話角色的呈現與變形 61 一、東方童話中「我對自我」的期許 ─ 以桃太郎為例 61 二、西方童話中「人對自我」的影響 ─ 以仙女為例 64 三、女巫一定得死?─ 童話故事中的「自我超越」 69 第四章 我與自我:管家琪童話的自我概念之一 77 第一節 成長的蛻變:兒童身體意象的建構 77 一、身材、特徵 79 二、外在打扮 82 三、對美貌的期待 83 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85 第二節 成長的軌跡:兒童成長的變化與考驗 89 一、身體成長、變化 90 二、課業學習的考驗 92 第三節 成長的喜悅:兒童自我價值的塑造 98 一、建立自我價值 99 二、實踐自我願景 107 第五章 人與自我:管家琪童話的自我概念之二 110 第一節 教育的起點:家庭對兒童的潛移默化 111 一、一般生活互動 113 二、價值觀的引導 116 三、家庭摩擦 117 第二節 小型社會的形成:兒童與同儕的互動關係 121 一、朋友情誼 122 二、人際衝突 125 三、學校生活 129 四、異性相處 131 第三節 成人世界的置入:社會價值對兒童的規訓 136 一、建立正向工作態度 137 二、建構正確道德價值 141 第六章 管家琪自我概念型童話的藝術分析 147 第一節 自我概念童話的情節設計 147 一、線型情節類型 147 二、衝突情節的設計與解決 149 第二節 自我概念童話的人物塑造 158 一、從擬人形象看物性的掌握 159 二、從常人形象看寫實的意涵 160 三、從超人形象看神鬼的變形 163 第七章 結論 166 一、「我與自我」的書寫 166 二、「人與自我」的書寫 167 附錄一:管家琪童話分析表 169 附錄二:管家琪自我概念型童話衝突分析表 190 附錄三:管家琪採訪逐字稿整理 192 參考書目 198

    一、研究文本
    1.管家琪:《口水龍》(台北:民生報,1991年4月)。
    2.管家琪:《超人媽媽》(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2年)。
    3.管家琪:《都是拖鞋惹的禍》(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2年)。
    4.管家琪:《怒氣收集袋》(台北:民生報,1993年1月)。
    5.管家琪:《捉拿古奇颱風》(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3年5月)。
    6.管家琪:《大衛表哥》(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3年7月)。
    7.管家琪:《骨頭博士找骨頭》(台北:信誼出版社,1993年1月)。
    8.管家琪:《蓮霧國的小女巫》(台北:企鵝出版社,1993年1月)。
    9.管家琪:《誰要零鴨蛋》(台北:信誼出版社,1993年5月)。
    10.管家琪:《愛貓的女孩》(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3年4月)。
    11.管家琪:《溫馨的回憶─四健會的故事》(台北:行政院農委會,1994年)。
    12.管家琪:《我家有黑洞》(台北:信誼出版社,1994年)。
    13.管家琪:《彩虹道高手》(台北:信誼出版社,1994年)。
    14.管家琪:《奇幻溫泉》(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5年4月)。
    15.管家琪:《烏龍紅娘》(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5年)。
    16.管家琪:《奶油怪來了》(台北:信誼出版社,1995年)。
    17.管家琪:《缺牙巴阿倫的奇遇》(台北:信誼出版社,1995年5月)。
    18.管家琪:《超人爸爸》(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6年10月)。
    19.管家琪:《想躺下來的不倒翁》(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96年8月)。
    20.管家琪:《糊塗大頭鬼》(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21.管家琪:《複製瞌睡羊》(台北:民生報出版社,1997年12月)。
    22.管家琪:《太空中的甜甜圈》(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7年)。
    23.管家琪:《原始人阿麗》(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24.管家琪:《再見大頭鬼》(台北:亞太經網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25.管家琪:《童話娃娃屋》(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9年3月)。
    26.管家琪:《失眠的驢子》(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8月)。
    27.管家琪:《白鸛之歌─兩隻最美麗大鳥的故事》(台北:文經社,2000年3月)。
    28.管家琪:《火頭僧阿二》(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00年3月)。
    29.管家琪:《長腿蛙》(台北:童書鋪,2001年8月)。
    30.管家琪:《黃鼠狼的美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1.管家琪:《罵人專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2.管家琪:《憨先生與酷小姐》(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3月)。
    33.管家琪:《孤僻的蠶寶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6月)。
    34.管家琪:《藍色記憶箱》(台北:幼獅出版社,2001年6月)。
    35.管家琪:《惡魔和傻大個兒》(台北:幼獅出版社,2004年3月)。
    36.管家琪:《怪奇故事袋》(台北:幼獅出版社,2005年10月)。
    37.管家琪:《超人谷》(台北:文經社,2005年3月)。
    38.管家琪:《超人谷II》(台北:幼獅出版社,2005年11月)。
    39.管家琪:《娃娃屋裡的小女孩》(台北:信誼出版社,2005年8月)。
    40.管家琪:《小豆芽的生命寶盒》(台北:信誼出版社,2006年12月)。
    41.管家琪:《從漫畫裡跳出來的男孩》(台北:理得出版社,2007年2月)。
    42.管家琪:《古先生的帽子》(台北:愛智出版社,2007年3月)。
    43.管家琪:《長髮女妖梅杜莎》(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4月)。
    44.管家琪:《不可思議的一天》(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1月)。
    45.管家琪:《東東和稻草人》(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1月)。
    46.管家琪:《影子不上學》(台北:幼獅出版社,2008年6月)。
    47.管家琪:《一隻會做夢的狗》(台北:理得出版社,2008年1月)。

    二、論述專書
    (一)童話、文學專書
    1.丁樹南譯:《寫作淺談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10月)。
    2.王泉根等:《童詩童話比較研究論文特刊》(台北:中國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1994年5月)。
    3.王泉根、許迪南等:《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4.王詩琅:《台灣民間故事》(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9年2月)。
    5.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1994年1月)。
    6.林文寶:《認識童話》(台北:天衛出版社,1998年12月)。
    7.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年10月)。
    8.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台北:富春文化,1990年8月)。
    9.邱各容:《回首來時路:兒童文學史料工作路迢迢》(台北:北縣文化局,2006年2月)。
    10.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6月)。
    11.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7月)。
    12.林良:《慈恩兒童文學論叢》(高雄:慈恩出版社,1985年4月)。
    13.周惠玲:《夢穀子,在天空之海》(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6月)。
    14.金燕玉:《兒童文學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
    15.周曉波:《現代童話美學》(西安:未來出版社,2001年)。
    16.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傳文出版社,1999年8月)。
    17.洪汛濤:《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1989年9月)。
    18.洪志明:《兒童文學評論集》(台中:中市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
    19.洪志明等:《彩繪兒童又十年》(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20.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大,2008年12月)。
    21.洪淑苓:《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1998年3月)。
    22.洪淑苓等:《擺盪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23.桂文亞等:《1998海峽兩岸兒童學術研討會論文特刊》(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1998年5月)。
    24.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10月)。
    25.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台北:天衛文化,1999年8月)。
    26.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出版事業,1991年9月)。
    27.郭鈴惠等:《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4月)。
    28.許義宗:《兒童文學論》(台北:自印本,1997年1月)。
    29.傅林統:《美麗的水鏡》(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1996年6月)。
    30.黃雲生:《黃雲生兒童文學論稿》(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3月)。
    31.廖卓成:《童話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5月)。
    32.管家琪:《折翼天使》(台北:理得出版社,2007年2月)。
    33.蔣孔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34.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10月)。
    35.蔡尚志:《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6月)。
    36.Catherine Orenstein著,楊淑智譯:《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性、道德和演變》(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7月)。
    37.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The Art of Fiction)(台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
    38.Jack Zipes著,張子樟譯:《童話‧兒童‧文化產業》(Happily Ever After :Fairy Tales, Children,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台北:東方出版社,2006年7月)。
    39.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天衛文化,2002年7月)。
    40.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The witch must die : how fairy tales shape our lives)(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二)心理學、教育學專書
    1.王軍雲:《態度決定高度》(台北:福地出版社,2006年3月)。
    2.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
    3.公孫龍策:《用自信代替自卑》(台北:普天出版社,2008年3月)。
    4.李美之:《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84年)。
    5.林清江:《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4月)。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7.紀康寶:《如何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台北:狠角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4月)。
    8.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6月)。
    9.張春興:《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出版社,1996年5月)。
    10.張春興:《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出版社,2003年3月)。
    11.郭為藩:《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12月)。
    12.陳歆:《肯定自我就是成功》(台北:倚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13.陳龍安:《全方位的兒童道德培養》(台北:茂青出版社,1993年)。
    14.救國團張老師:《美的人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7年)。
    15.黃天中:《生涯與生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7月)。
    16.黃堅厚:《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
    17.彭懷恩:《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6年)。
    18.詹棟樑:《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2007年4月)。
    19.興盛東:《領導處方箋》(台北:讀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9月)。
    20.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A history of childhood :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2月)。
    21.David R. Shaffer著,林翠湄譯:《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年6月)。
    22.David R. Shaffer 著,林翠湄、黃俊豪等 譯:《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台北:學富出版社,2002年6月)。
    23.Don Hamachek著,李淑娥譯:《面對自己》(Knoounters with the Self)(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9月)。
    24.Dr. Thomas Gordon著,歐申談譯:《教師效能訓練》(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TET)(台北:新雨出版社,1993年12月)。
    25.Guy R. Lefrancois 著,李茂興譯:《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6月)。
    26.Jerry Phares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等譯:《人格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9月)。
    27.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12月)。
    28.Mark Cook著,李維譯:《人格的層次》(Level of Personalit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3月)。
    29.Pervin, Lawrence A.著,洪光遠、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7月)。
    30.Rita L. Atkinson著,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等譯:《心理學》(psychology)(台北:桂冠出版社,1990年)。
    31.Robert J. Sternberg 著,李玉琇、蔣文祁譯:《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5年6月)
    32.Rudolph F. Verderber, Kathleen S. Verderber著,曾端真、曾玲珉譯:《人際關係與溝通》(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8月)。
    33.Virginia Satir著,吳就君譯:《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台北:張老師文化,1994年9月)。

    三、學位論文
    1.王信評:《學習環境對學生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王為蒨:《網路上的自我探索與網路成癮:自我複雜度與自我確定性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朱經明:《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4.沈如瑩:《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李盈萱:《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臺北市國、高中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6.李慧卿:《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以中長篇作品為例 》(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7.李曉蓉:《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8.吳慧玲:《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林秀洲:《身體意象、自尊與性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大學生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林明憲:《幻想的遊戲──管家琪的童話研究》(屏東: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2002年)。
    11.林家屏:《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12.林淑華:《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3.侯雅齡:《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曹琦琳:《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屏東: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2007年)。
    15.郭怡汎:《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6.郭孟鵑:《圖畫書的「自我領域」主題探究─以「好書大家讀」入選作品為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17.郭鈴惠:《九十年代的台灣女性童話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台東:兒童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18.許幸萱:《仙女下凡─論《蘭格童話》中的仙女》(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9.陳如苓:《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台灣: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0.陳瑩娟:《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1.陳騏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2.張芝鳳:《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3.張綺芳:《國中生在輔導情境的被看重知覺與其輔導效果之關係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4.張鐸嚴:《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25.黃祺閔:《管家琪兒童傳記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6.趙曉美:《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27.鄭妃娟:《九○年代台灣創作童話內容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8.蔡佳玲:《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四、學術期刊
    1.王林:〈論童話文學的奇幻美〉,《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台北:國立臺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1年)。
    2.王渝:〈從0開始 ── 一群大孩子的理想〉,《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3期(台北:國語日報社)。
    3.李如雪:〈自我概念、身體意象與同儕關係之探究〉,《國民教育》第46卷第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社,2006年)。
    4.李輝:〈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第34卷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社,1994年)。
    5.邱各容:〈兩岸兒童文學之發展及現況〉,《聯合文學》第4卷第6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6.林世仁:〈故事之外的故事—我寫《11個小紅帽》〉,《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第19卷第3期(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3年)。
    7.林海音:〈給孩子一個親切的世界─讀「讓路給鴨寶寶們」後的一些話〉收錄於《兒童讀物研究》第二輯(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6年)。
    8.林愛華:〈格林童話的現代解讀〉,《東吳外語學報》第十七期(台北:東吳大學外語學院,2002年)。
    9.洪若和:〈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學系,1993年)。
    10.胡馨云:〈說故事高手─管家琪〉,《出版情報》(台北:金石堂實業公司,2000年)。
    11.孫梓評:〈微笑裡的魔法--訪問管家琪〉,《文訊》(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1年)。
    12.徐守濤:〈從張水金先生「無花城的春天」談童話的創作〉,《兒童文學學刊》第二期(台北:天衛文化,1999年)。
    13.徐增淵:《兒童讀物研究》第二輯(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6年)。
    14.陳正治:〈台灣四十年來的童話發展〉,《中國語文》第68卷第4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1991年)。
    15.陳伯吹:〈兒童文學的特殊性〉收錄於《文藝月報》(上海:華東作家協會文藝月報編輯委員會,1956年)。
    16.陳昭伶:〈生命的另一種選擇--反敗為勝的《長腿蛙》〉,《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17.張坤鄉:〈父母教養方式、子女自我概念與制握信念之關係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07年)。
    18.張雪門等:《兒童讀物研究》第一輯 (台北:小學生雜誌社,1965年)。
    19.張靖卿:〈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59期(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協會,1996年)。
    20.張窈慈:〈兩岸少年校園小說之主題呈現--以管家琪「黃金少年」與張之路「蟬為誰鳴」為例〉,《中國語文》第564期(台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4年)。
    21.陳李綢:〈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第30輯(台北:中國測驗學會出版,1984年)。
    22.陳國輝、楊琇惠:〈管家琪的童話分析〉,《傳習》(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1995年)。
    23.游姵瑜:〈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卓越雜誌》第269期 (台北:卓越世界文化公司,2007年)。
    24.管家琪:〈我的兒童文學創作歷程〉,《精湛》(台北:台灣英語雜誌社,1997年)。
    25.管家琪:〈今天,他們都是我的寶貝〉,收錄於《講義雜誌》第236期(台北:講義堂,2006年)。
    26.蔡青青:〈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第43卷第1期(台北:台灣護理學會,1996年)。
    27.劉秀娟:〈婚姻意象之初探性研究〉,《中華家政學刊 》第26期(台北:中華家政學會,1997年)。
    28.劉鳳芯:〈兒童教戰守策--以臺灣當代兒童戰爭小說《小英雄與老郵差》及《小婉心》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第3期(台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8年)。
    29.魏綵思、魏麗敏:〈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之影響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台中:台中教育大學,2005年)。
    30.蘇樺:〈評介《兒童月刊》與《小讀者》〉,《國語日報》「兒童文學週刊」第26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72年)。

    五、報紙
    1.林良:《國語日報》第11版 (2000年4月17日)。
    2.《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創刊號(台北:國語日報出版部,1972年)。
    3.高行健:〈華文文學應以沒有主義為出發點〉,〈中國時報〉第3版(台北:中國時報社,2001年2月4日)。
    4.彭震球:《中華日報》(1954年2月22日)。
    5.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1用「物性」來增加童話味〉(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即將刊登於2010年國語日報)。
    6.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4 好好安排對話〉(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即將刊登於2010年國語日報)。
    7.管家琪:〈童話創作經驗談6童話的主題〉(此篇文章內容由管家琪提供給筆者,2010年將刊登於國語日報)。

    六、西文資料
    1.Harlow, H. F & Suomi , S. J.(1970).Nature of Love-simplitied. American Psychologist 25.
    2.Hartup, W.W.,& Laursen,B.(1993).Conflict and context in peer relations. In Hart,C.H.(Ed).Children on Playground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
    3.Kohlberg ,L.(1966).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 and attitudes. In E.E. Mac-Coby(Ed.),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4.Koblinsky, S.G., Cruse, D.F.,& Sugawara, A.I.(1978).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children’s memory for story content. Child Development, 49.
    5.Kotelchuck, M .(1976) The Infant’s Relationship to the Father: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Lamb, M (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6.Lukens, Rebecca J. (1999).A Critical Handbook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7.Pipp, S. & Harmon, R. J.(1987).Attachment as regulation: a commentary. Child Development,.
    8.Perosa, L. M., Perosa, S. L., & Tam, H. P. (1996).The contribution of stru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fema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8(1).
    9.Rosenberg & McCullough.(1981).Mattering: inferred significa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 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2.
    10.Shaffer,D.R.(2000).Social & Persobality Development.(4th Ed.).
    11.Wilson,J.J.(2000).Department of Justic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