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麗汶 YAP, LI VOON |
---|---|
論文名稱: |
從朗讀到演說的探究循環—《論語》經典於馬來西亞兒童華語文教學研究 Application of Inquiry Cycle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Recitation and Presentation for Stud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mong Primary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蔡雅薰
Tsai, Ya-Hsun |
口試委員: |
蔡娉婷
Tsai, Ping-Ting 邱詩雯 Chyu, Shih-Wen 蔡雅薰 Tsai, Ya-Hsun |
口試日期: | 2021/08/03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_Online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兒童讀經 、童蒙教育 、論語 、探究循環 、朗讀 、朗誦 、寫作 、演說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Classic Studies,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quiry Cycle, Reading, Recitation, Writing, Speech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08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探究循環的教學方式做行動研究。此探究循環歷程是馬來西亞兒童針對主題《論語》從朗讀、朗誦、寫作到演說的語文教學體驗。兒童讀經教育隨著社會功利主義,學生課業日益繁重,時間、人力、財力有限,以及教學模式停滯,無法突破而慢慢的不再蓬勃。因此,研究者想把兒童讀經與華語文教學結合,並實行在自己的補習中心,以研究探討其可行模式和及其成效。也藉由此研究,提升學生對《論語》學習的興趣,以及把華人社會中華文化的兒童讀經推動的更深、更遠、更廣。
在這段探究研究歷程裡,第一步驟透過朗讀引導同學去認識接觸《論語》。通過朗讀導入引發學生對《論語》的興趣。使學生在朗讀到朗誦的歷程中去發現問題,自我參與的去探究,尋找資料並且整理、歸納自己在朗讀和朗誦的一些新知和體會。然後在第三步驟,學生通過老師的教導,學生自己整理、歸納出知識點。第四步驟則是學生進一步自己嘗試寫出針對《論語》的演說內容,也就是《論語》寫作。第五步驟則是學生展現學習成果,而且綜合反思得出結論。第六步驟則是把所學運用和行動出來。整個過程也是培養馬來西亞兒童一個探究的精神。
最後,再給學生探究式循環的自我評量問卷,作為驗證學生探究循環的歷程,以及自我學習成效。同時,請八位老師填寫《論語》寫作和演說評量問卷作為三角量測。研究者從老師評量問卷中,驗證教學成效且發現問題與矛盾,加以自我反思檢討。除此之外,研究者也採用了焦點團體訪談法,以輔助驗證量化資料之結果。
This action research adopts the inquiry cycle method in teaching Malaysian childre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rough reading, recitation, writing and speech. Research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researcher’s children tuition centre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quiry cycle comprising of reading, recitation and speech in teaching "The Analects".
This research also promo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Analects" and promotes children's culture of reading Chinese classics among the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inquiry cycle, students are guide to tune in about “The Analects” through reading it aloud and building up students’ interest. While reading, students discover problems, take initiative to further explore,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nd learn to organize the knowledge acquired. In the third stage, students integrat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teacher’s explanation on “The Analects”. Then, students try to write their own speeches of “The Analects” during the fourth stage of the cycle. In the fifth and sixth stage, students show their learning outcomes,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draw conclusions and finally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whole process aims to cultivate inquiry spirit among Malaysian children.
Lastly, the students were given self-assessments and interviewed in focus group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inquiry cycle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e the results of students’ self-learning. Then, eight teachers were asked to evaluate students’ writings and speeches as triangulation. From the outcomes obtained, researcher verifie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iscover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and conducts self-reflection review.
參考資料
一、 中文文獻
(一)書籍
王財貴 (1996)。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臺北: 紮根教育持續會。
黃俊傑 (2020)。 從古代儒家觀點論全人教育的涵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蔡雅薰、余信賢 (2019)。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臺北: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期刊文章
王財貴 (2013)。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上)。 鵝湖月刊,38 (11),41-55。
王財貴 (2013)。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下)。 鵝湖月刊,38(12),47。
王仁磊 (2011)。 魏晉南北朝時期兒童教育略論。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8(5),79-81。
王有英 (2010)。 「聖人之教」遍於鄉野:蒙學讀物中的教化。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1),109-115。
王玫珍 (2007)。 大學「口語表達訓練」通識課程之教學探究-以演說、朗讀之表達技巧為例。 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213-241。
王睿欣 (2016)。 馬來西亞本土華語教師培養方向芻議。 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 5(2),117-124。
史冬冬 (2010)。 海外華文媒體文化身份的建構與認同危機。廣東培正學院學報,10(4),28-32。
伍芳霞 (2009)。 朗誦-感知文本的鑰匙。 閱讀教學, 5,39。
祁福雪 (2011)。 弘揚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朗誦暨演唱會策劃。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7(3),83-84。
李如龍 (2011)。 華語的研究和華語的教學。 海外華文教育,1,7-11。
李維石 (2007)。 中國古代蒙學的閱讀策略。 图书馆 ,4,136-139。
李鵬 (2009)。 朗讀與朗誦的實訓模式構想。 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8(10),107-109。
汪維燕 (2019)。 借助課堂朗讀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 教育研究, 2(11),17。
周安邦 (2013)。 經典的通俗化與通俗的經典化:宋明庶民道德童蒙教材的通俗化傾向。 興大中文學報,33,1-34。
周玉娟 (2007)。 朗誦中重音與頓連在歌唱中的遷移。綜合天地-文教隨筆,9,116-117。
周碧香 (2018)。沉浸於慎始-從傳統蒙學談現代語文教育初始要點。 語文教育學報,4,21 - 48。
林安梧 (2013)。 我讀經典、經典讀我-關於經典教育所涉詮釋學及治療學的一些思考。 語文教育學報,1,44-57。
姚蘭 (2014)。 縱向傳承:論傳統蒙書與現代兒童華文教材。海外華文教育,2,140-153。
唐燕兒 (2009)。 論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及其趨向。 高等教育研究, 30(6),104-109。
袁進 (2010)。 中國近代演說與傳教。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38-43。
徐靜嫻 (2020)。一個素養導向師培課程之實踐與反思:以PBL融入兒童文學課程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2),27-58。
徐雲彪 (2018)。 從小學華文教育看馬來文化華人文化傳承。 教師教育學報,5(1),1-7。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 –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
常藎心 (2017)。 探究童蒙精粹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考試,4,65-71。
陳毓凱、洪振芳 (2007)。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月刊,305 , 4-19。
商穎 (2010)。 中國蒙學西化教育模式構想探源。 浙江社會科學, 3,86-90。
閔庚三 (2013)。 韓國讀經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語文教育學報,1,221-228。
黃昱凱、林宗賜 (2016)。 中華文化涵養教育在臺發展現況-以臺灣讀經班為例。 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6(1),1-16。
黃泰軻 (2008)。 談談語文課的朗誦。 綜合天地,6,118。
黃釗 (2014)。 論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理論創造及其現實價值。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524-527。
黃永和 (2013)。進修教師在問題引導學習取向課程中的學習經驗。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91-116。
許雲鳳 (2006)。 探究式教學與傳授式教學辨析。 教育探索,7,22-24。
張玉梅 (2005)。 探究式教學模式述評。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4(6),57-58。
張崇善 (2001)。 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之理想選擇。 教育理論與實踐,21(11), 39-42。
張偉隆 (2016)。 《華人社會與文化》課的課程設置研究:以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應用華語教學專業文憑課程為例。馬來西亞人文與社會科學學報,5(2),109-116。
張向前、朱琦環、呂少蓬 (2005)。 世界華文教育發展趨勢及影響研究。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4),1-8。
張慶紅、張春麗 (2008)。 談樂感在朗誦藝術中運用。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6),136-139。
張玉 (2014)。 試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演講教學法。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7(2),78-80。
張紅梅 (2014)。 從詩歌的音樂美探究古詩詞朗誦的技巧。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15-16。
張靜 (2012)。 明清時期蒙學教學方法研究。 淮還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版),10(11),99-101。
曾憲林 (2008)。 演講與朗誦的辯異。贛南師範學院報,2,72-74。
董慧 (2009)。 淺談朗誦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教育探索,11,40-41。
楊坤原、張賴妙理 (2015)。 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 。 中原學報, 33(2),215-235。
楊定一 (2010)。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專訪楊定一博士。 長庚醫譏特別報導,31(12),8-9。
楊欽助 (2004)。 「兒童讀經教育」的現代意義探討。 學校行政雙月刊,32,91-105。
楊忠斌(2015)。 Piaget「基模」理論的哲學基礎-從Kant到Hegel。教育科學期刊,14(1),4。
蔣保 (2009)。 試論雅典演說政治功用。 江西社會科學, 9,160-164。
蔣紅梅 (2010)。 朗誦技能訓練模式。 文學教育,22,115。
趙韶秀 (2011)。 讓個性化閱讀綻放光彩。 教學研究, 9,140-141。
鄧愛華 (2009)。 在誦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 閱讀教學,5,40。
遲子建 (2009)。 朗誦與寫作。 語文三家村,5,50 。
郭惠端 (1997)。 從《教童子之法》論王筠之童蒙教育。 興大中文學報,10 ,201-215。
郭玉斌 (2009)。 朗誦藝術中的語氣。 語言學習,4,87。
魯景超 (2010)。 讓朗讀豐富我們的人生。 現代傳播:隨筆劄記, 9,132-133。
劉艷萍 (2009)。 英語演講教學與思辨能力的培養。 外語藝術教育研究,3,49-52。
劉衛 (2010)。 讓朗誦輝映你的語文課堂。 文科教學探索,10,33-34。
盧其薇 (2011)。 論朱熹的「去舊習」說。華東師範大學學報,5,54-63。
謝川成 (2013)。 讀經教育在國家教育體制內的實踐-以馬來西亞為例。 語文教育學報,1,256-257。
謝川成 (2013)。 讀經教育在國家教育體制內的實踐-以馬來西亞為例。 語文教育學報,1,258-270。
韓海鋒 (2011)。 淺談朗讀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研究, 9,139-140。
羅春清 (2001)。 朗讀與朗誦。 師友月刊,408,80-82。
徐禕 (2017)。 馬來西亞華語的歷時考察。 第32屆北美漢語語言學會議,2,558-566。
(三) 報刊雜誌
林寶寶 (2017年1月6日)。KSSR修訂版今年啟用 - 十年大馬教育畫出大藍圖。南洋商報副刊,新視野,8-9。
張偉慈 (2018年8月 2日)。【卓越公益獎】左手《弟子規》右手《論語》張偉慈10年傳承文化。E南洋商報,財經版。
楊定一 (2011年4月13日)。 讀經-讓孩子和智者心靈溝通。 天下雜誌420期。
潘永強 (2009年10月號)。 全人教育-培養有美德的高素質公民。 新院視野,1。
關麗玲、梁慧穎 (2013年4月9日)。華文其實不難。星洲日報,活力副刊學海週刊,2-7。
(四)研究報告或學位論文
施和伸 (2014)。 讀經教學對於國中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至影響。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教育學系。
孫小惠 (2015)。 華文高等教育與中華文化承傳。 馬來西亞: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與中文學系。
朱彩雯 (2015)。 馬來西亞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研究。 馬來西亞: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與中文學系。
李小柳 (2018)。 印尼國小孔教教材中的君子人格理念與培養途徑。 馬來西亞: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與中文學系。
李美昭 (2013)。 兒童讀經對國小低年級兒童認字能力及國語 成績影響之研究。臺中市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語文教育學系。
黃愛智 (2017)。 中英文讀經影響英語學習成效之個案研究。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語文教育學系。
陳珧華 (2009)。 體制內實施兒童讀經教育。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
(五)線上文獻/報紙
陳悅 (2019年5月16日)。孔子學院走入馬來西亞華小助華文教育夯實根基 。中國僑網 。
謝丹 (2016年5月7日)。 中文歌詞之美吸引外國歌手。 中國文明網 。
姚义靖 (2012年3月 23日)。325華教救亡運動-華小師資嚴重短缺抗議大會。當今大馬。
(六)其他網路資源
漢辭網 (2017)。漢語大辭典。http://www.hydcd.com/cidian/index.htm 檢索於 2021年4月1日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12)。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68/ 檢索於 2021年7月15日
二、英文文獻
(一)書
Barrows, H.S. & Tamblyn, R.M. (1980)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二)期刊
Barrows, H.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 1996(68) , P3-12.
Malmberg, K.J., Raaijmakers, J.G.W., Shiffrin, R.M. (2019). 50 years of research sparked by Atkinson and Shiffrin (1968). Memory & Cognition,47, P561-574.
Piaget, J. (1964) .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 Piage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P1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