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慧雅
Lin Hui Ya
論文名稱: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之願景目標策略及內涵---個案學校學生與相關人員之觀點
The vision, goal, strategy and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 case study of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students and relevant staff at one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2
中文關鍵詞: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學生事務工作願景學生事務工作目標學生事務工作策略學生事務工作內涵
英文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The 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 The Goal of Student Affairs, The Strategy of Student Affairs,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個案學校不同背景的學生、教職人員與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之重要性看法與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並探討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對學生事務工作策略之期待程度與實際執行困難程度知覺的差異,期能提出配合個案學校特性的學生事務工作之建議,俾供個案學校參考改進。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個案學校572名學生、358名教職人員及30名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為對象,以研究者自編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調查問卷」及「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內涵及策略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重要-表現分析(IP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及結論如下:
    一、學生、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願景目標均認為重要;對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則偏向普通。
    二、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願景的重視程度及對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均較學生高。
    三、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對學務工作願景的重要性看法具有差異,其中包含教職人員不同職務;及學務人員不同年齡、學務工作年資。
    四、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對學務工作願景的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具有差異,其中包含學生不同學院、年級、住宿經驗;及教職人員不同性別、年齡、職務。
    五、學生、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願景目標的個人重視程度高於學校重視程度。
    六、學生、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內涵均認為重要;學生對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偏向普通;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偏向重視。
    七、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內涵的重視程度及對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均較學生高。
    八、部分個人背景因素對學務工作內涵的重要性看法具有差異,其中包含學生不同性別、學院、年級、住宿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教職人員不同專業背景;及學務人員不同職務別。
    九、部分個人背景因素對學務工作內涵的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具有差異,其中包含學生不同學院、年級、住宿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教職人員不同性別、年齡、專業背景、服務年資、職務;及學務人員不同職務別。
    十、學生、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內涵的個人重視程度高於學校重視程度。
    十一、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策略的期待程度高;對學務工作策略的實際執行困難程度知覺則略感困難。
    十二、學務人員個人背景因素,僅性別變項對學務工作策略的期待程度具有差異;僅專業背景變項對學務工作策略的實際執行困難程度知覺具有差異。
    十三、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的期待程度高於實際執行困難程度知覺。
    十四、全體師生對學務工作目標認為應繼續保持的項目有3項;亟需改善的有5項;應評估改善的有4項;過於投入的有3項。
    十五、全體師生對學務工作內涵認為應繼續保持的項目有14項;亟需改善的有14項;應評估改善的有15項;過於投入的有15項。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配合個案學校特性的學生事務工作建議,俾供個案學校參考改進。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s 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sions, goals and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the sense of the attention the case university paid to the visions, goals and contents of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nd discusses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ctancy and the difficulty to carry into execut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Hopefully, obtained suggestions which communing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 affairs of studied university as a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 affairs.
    The study subjects are 572 students, 358 faculty members and 30 persons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of studied university. We have designed two questionnaires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data obtained have been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important-performance analyze.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The students,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assumed that the visions and goals of student affairs were important, but moderately sensed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2.Concerning the 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sions of student affairs, the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assumed more important than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the visions of student affairs, the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sensed higher than students.
    3.The 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sion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som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post of faculty and age, seniority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4.The sensation of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the vision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som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grade and dormitory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nd gender, age and post of faculty.
    5.The personal views of faculty, student affairs staff and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visions and goals of student affairs were higher than the sensation of them of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6.The students,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assum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were important but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moderately sensed by students but importantly sensed by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7.Both of the view of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ensation of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of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were higher than students.
    8.The 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som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college, grade, dormitory experience and internship-cadr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faculty and the post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9.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some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grade, dormitory experience and internship-cadr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gender, ag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seniority, post of faculty and the post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10.The personal 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of students, faculty and student affairs staff were higher than the sensation of them of the actual attention degree the school paid on it.
    11.The student affairs staff highly expected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but sensed a little bit difficult to carry into execution on it.
    12.The expectancy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gender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only, but the difficulty to carry into execut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y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only.
    13.The expectancy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of student affairs staff were higher than the sensation of difficulty to carry into execution on the strategies of student affairs of them.
    14.Concerning the goals of student affairs, all members of studied university assumed that there were 3 items should be keeping up, 5 items should be improved, 4 items should be evaluated to improved, and 3 items were overkilled.
    15.Concerning the contents of student affairs, all members of studied university assumed that there were 14 items should be keeping up, 14 items should be improved, 15 items should be evaluated to improved, and 15 items were overkilled.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provided suggestions which communing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 affairs of studied university as a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 affai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的內涵 17 第二節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策略 32 第三節 國內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策略及 內涵相關研究 53 第四節 個案學校學生事務工作概況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8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8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學生對學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之重要性看法與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分析 97 第二節 教職人員對學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之重要性看法與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分析 138 第三節 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之重要性看法與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分析 181 第四節 學生、教職人員及學務人員之重要性看法與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差異分析 221 第五節 學務人員對學務工作策略之期待程度與實際執行困難程度知覺分析 2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61 第一節 結論 261 第二節 建議 275 參考文獻 281 附錄一 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量表修訂過程對照表 289 附錄二 學生事務工作內涵量表修訂過程對照表 291 附錄三 學生事務工作策略量表修訂過程對照表 295 附錄四 問卷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299 附錄五 專家效度問卷修正意見及結果彙總表 300 附錄六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調查問卷(學生)(預試問卷) 308 附錄七 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12 附錄八 學生事務工作內涵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313 附錄九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調查問卷(學生) 315 附錄十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及內涵調查問卷(教職人員) 319 附錄十一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內涵及策略調查問卷(學務人員) 323 附錄十二 學務工作願景目標之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填答「不清楚」次數分配表 330 附錄十三 學務工作內涵之學校實際重視程度知覺填答「不清楚」次數分配表 331

    中文部分
    大學法(1994)。
    大學法(2007)。
    中山大學(2001)。國立中山大學九十學年度行政評鑑滿意度調查報告。2006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2.nsysu.edu.tw/VPMZ/analysys/stuza(90).doc
    中原大學(無日期)。學務處簡介。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cycu.edu.tw/%7Estudent/index.html
    元智大學(2003)。元智新世紀領袖-企圖造就4e特質綠巨人。元智大學電子報,269。2007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yzu.edu.tw/E_news/269/index.htm
    王仕茹、李文瑞、黃恆獎(2005)。管理學。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珮珊(2005)。打造生命共同體:學校願景發展與實踐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臺北市:智勝文化。
    台北醫學大學(無日期)。學務工作理念。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osa.tmu.edu.tw/ccc.html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全球百大名校英美佔半數 亞洲7所入榜(2006,10月6日)。台灣立報。2007年6月5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InternationalEducationNews/2006/10/06/0602/index.html
    何進財(1988)。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福田、張慶勳(1988)。學生事務的經營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8,96-105。
    吳百祿(2002)。掌握學校願景理念,開創願景領導契機。學校行政雙月刊,19,127-138。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進安(2003)。學生事務的本質、目標及經營策略。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55-75)。台北市:東吳大學。
    李燕美(2004)。國內外學生事務處組織與功能對照表。未出版手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東吳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處任務目標與作業策略。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scu.edu.tw/student/; http://www.scu.edu.tw/student/goal/studentpre.pps#5
    林公孚(2003)。塑造組織文化動力之源:談理念、願景、價值觀、使命、目標、與策略。品質月刊,39(12),31-35。
    林至善(2005)。我國北部地區大學宿舍社會氣氛與學生住宿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花蓮教育大學(無日期)。學務處簡介。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nhlue.edu.tw/~stu/introduce.html
    長庚大學(2007)。長庚大學辦學宗旨。2006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cgu.edu.tw/1/1_1_12.htm
    施振榮(2000)。願景與企業文化:願景使大家方向相同,文化能激勵人心。臺北市:大塊文化。
    徐子凡(2004)。大專住宿生對學生宿舍期待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仁德醫護管理博科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6)。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2006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heeact.org.tw/
    高雄師範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處目標理念。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140.127.41.21/mdefault.asp?ft=2
    高熏芳、廖中天(2006,5)。台灣大學生對學生服務機制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載於「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42-567),臺北市。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2004)。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大學校務評鑑校務類組評鑑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a)。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簡介。2007年3月20日,取自http://r8.ntue.edu.tw/Service.htm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7b)。國北教大教育目標。2007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ntue.edu.tw/html/ch105.ht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中華學生事務學會、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中國輔學會、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台灣高等教育學會(2006)。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言,載於「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56-667)。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2006)。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表分析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國防大學(2007)。國防大學設校宗旨。2007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ndu.edu.tw/new/mission.htm
    張家宜(2002)。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1997)。中美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與出版研究之比較研究。訓育研究,36(4),46-62。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2002a)。學生沈淪誰該反省---論新世紀我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角色、功能與挑戰。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97-114)。臺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2b)。當前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職責。學生事務,41(2),9-16。
    張雪梅(2003)。學生事務是個專業工作嗎?-當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提升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8-54)。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4)。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a)。公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補助經費申請案說明會會議紀錄。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b)。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教育統計摘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服務學習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2008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DISPL/EDU3748001/hsiao/
    skychang970118.doc?FILEID=160568&UNITID=97&CAPTION=%AAA%B0
    %C8%BE%C7%B2%DF%AB%C5%BE%C9%A4%E2%A5U
    梁朝雲(2006)。從元智學務的策略願景與使命宣言談學生事務工作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趨勢,載於「2006台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38)。臺北市。
    淡江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處單位簡介。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spirit.tku.edu.tw:8080/tku/service_introduction.jsp?sectionId=1
    許添明(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啟程--校務發展計畫,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之理念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逢甲大學(無日期)。學務長室業務介紹。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student.fcu.edu.tw/01student/_student.htm
    郭進隆譯(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麗安(2005)。彰化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的發展願景。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stuaff.ncue.edu.tw/stuaff/stuaff/pdf/940908new.pdf
    陳梅珍(2005)。企業願景經營策略執行力與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國軍n工廠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傅木龍(2001)。跨世紀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與輔導。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130-168)。臺北市:東吳大學。
    彭森明(2006)。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表分析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開南大學(無日期)。學務長辦公室網頁。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sa.knu.edu.tw/2007/index.htm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公民訓育學報,4,333-357。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淼基(2004)。學生事務工作的策略和品質管理系統-落實「學務工作願景與目標」的系統方法。載於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五輯(頁29-57)。臺北市:東吳大學。
    新竹教育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工作願景目標。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osanhctc/a01_01.htm
    詹鴻敏(2007)。國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之現況與問題---後設評鑑觀點。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齊若蘭(譯)(1995)。Senge, P. M.著。第五項修錬II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俊威(1996)。大學生對諮商輔導態度之調查研究。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昌裕(2002)。新世紀學生事務工作的任務角色與領導。學生事務,41(2),17-32。
    楊昌裕(2004)。促進學生學習-學生事務的觀點。學生事務,43(4),35-49。
    楊昌裕(2006)。大學學生事務引導原則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學術主管與學務人員的觀點。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怡成編著(2006)。管理學-21世紀的台灣觀點。臺中市:滄海書局。
    葉紹國(2006,6)。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臺灣高教研究電子報,2。2007年2月20日,取自http://www.cher.ed.ntnu.edu.tw/epaper/topics/index.php?t_id=3
    葉連祺(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建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19,107-126。
    榮泰生(2004)。管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評鑑協會(2005)。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2006年9月28,取自:http://ua.twaea.org.tw/
    輔仁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處宗旨。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dsa.fju.edu.tw/set1/about_sa_1.htm
    銘傳大學(無日期)。學務處宗旨。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1.mcu.edu.tw/Apps/SB/SB_Site.aspx?PageID=60
    鄭崇趁(2006)。目標、願景與學校發展計畫。載於教育的著力點(頁55-63)。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蕭詠太(2004)。教改瓶頸:高等教育的問題(二)推動教育產業供應鍊為教改開啟新思維。2005年3月30日,取自http://perc.kta.org.tw/Kaohsiung%20education%20forum/article9.htm
    靜宜大學(無日期)。學生事務處業務簡介。2007年4月29日,取自http://www.stu.pu.edu.tw/osa/subject2.jsp
    簡禎富(2005)。決策目標與評估屬性。2007年5月10日,取自http://dalab.ie.nthu.edu.tw/CourseInfo/downloads/05FDA/05FDA_ch5.pdf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的構築:願景塑造策略之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論與實踐(頁363-401)。臺北:學富出版社。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1996). The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 affairs. Retrieved February 10, 2007, from http://acpa.nche.edu/sli/sli.htm
    Barr, M. J. , Desler, M. K. and Associate (2000). 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hance, E. D. (1989). Deveolping administrative 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5 221)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n.d.). The divison of student affairs missions & goals.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studentaffairs.colostate.edu/about/missions.asp
    Columbia University (n.d.). Columbia 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 mission.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studentaffairs.columbia.edu/about/mission/
    Dungy, G. J. (2003).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339-357).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Evans, N. J., & Reason, R. D. (2001). Guiding principle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affairs philosophical statem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2(4), 359-377.
    Hamrick, F. S., Evans, N. J., & Schuh, J. H. (2002). Foundations of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How philosophy, theory, and research strengthen educational outcome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King, P. M. (2003).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234-26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ansfiel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n.d.). Student affairs vision.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mansfield.edu/~stuaffrs/StudentAffairsVision.htm
    Moore, J., Lovell, C. D., McGann, T., & Wyrick, J. (1998). Why involvement matter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tudent involvement in the collegiate setting.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17 (2), 4-19.
    Mueller, K. H. (1961). Student personnel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Nanus, B.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os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1987). A perspective on student affairs: A statement issued on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 In NASPA (1989) (Ed.), Points of view (1-15). Washington, DC: NASPA.
    Nor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n.d.). 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 Goals/Themes for 2007-2010.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ncsu.edu/student_affairs/theme/index2.html
    Nuss, E. M.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ffairs.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65-8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Ohio University (n.d.). Student affairs mission & vision.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studentaffairs.osu.edu/sa_mission.asp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ur: Doubleday.
    Prairie View A&M University (n.d.). Student Affairs: Vision & Goals.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pvamu.edu/pages/1442.asp
    Sagor, R., & Barnett, B. G. (1994). The TQE principal: A transformed leader.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n.d.). Student affairs vision statement.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stanford.edu/dept/vpsa/contactingstanford/Vision_Mission%20Statement.htm
    Sul Ross State University (n.d.). Goals,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sulross.edu/pages/3485.asp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d.). Our mission.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polyu.edu.hk/~sao/sao/our_mission.htm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n.d.). Division of student affairs vision, mission, overarching goals. Retrieved June 20, 2007, from http://www.sa.psu.edu/vpsa/mission/
    Woodard, J., D. B., & Komives, S. R. (2003). Shaping the future.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 637-655)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