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明玥
CHANG, Ming-Yueh
論文名稱: 臺灣原住民孩童圖畫教育研究─以1935年藍蔭鼎《教育所圖畫帖》為例
The Study of Painting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Children in Taiwan: Focusing on Ran In-Ting's " Art Textbook for Education",1935
指導教授: 蔡家丘
Tsai, Chia-Chiu
口試委員: 蔡家丘
Tsai, Chia-Chiu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林素幸
Lin, Su-Shin
口試日期: 2024/01/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藍蔭鼎圖畫教育原住民美術教育官方教科書
英文關鍵詞: Ran In-Ting, Pictorial Education,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Official Textbooks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圖像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3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藍蔭鼎(1903-1979)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委託編纂的《教育所圖畫帖》及《教育所略畫帖》為例,探究1930年代後原住民孩童美術教育的發展情況。在日治時期,總督府針對山地原住民孩童採用「漢蕃隔離」的教育策略,例如在管轄權方面隸屬警務局,並由警察兼任教師;在教育單位方面廣設蕃童教育所 ;在教科書方面編纂原住民專用教科書,因此造就出特殊的教育目標、師資與教科書。
    在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殖民地後,因統治上的需求而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學校成為統治的工具,是殖民政府撫育人民,培養良順或忠貞於國家思想的場所。原住民美術教育同樣以培養國民精神為宗旨,並配合原住民族的特殊性,發展出許多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本論文藉由原住民圖畫科教育的探討,反映出複雜的時代背景,嘗試探究近代化美術教育與殖民統治之間的關聯。
    其中,藍蔭鼎作為教科書的編纂者,在接下編纂《教育所圖畫帖》的委託後,曾多次進入山地考察,並將旅行時創作的素描作品及心得,連載於報章雜誌,對當時的原住民美術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藍蔭鼎人生經歷、創作軌跡及美術教育理念,在結合殖民政府的統治需求後,形塑出《教育所圖畫帖》。本論文以藍蔭鼎在原住民美術教育的影響力作為角度,進行探討,重新思考藍蔭鼎在美術教育上的貢獻。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for indigenous children in Taiwan during the 1930s, using the examples of the " Art Textbook for Education," which was compiled by Ran In-Ting (1903-1979) at the commission of the Taiwan soutokufu.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Taiwan soutokufu implemented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or indigenous children compared to those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d the appointment of police officers as teach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Bando Kyoikusho(Indigenous Children's Education Cen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textbooks for indigenous students. As a result, this led to the creation of distinct educational goals, teaching staff, and textbooks for indigenous children.
    After Taiwan became Japan's first colony in 1895, a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serve the needs of colonial rule. Schools became instruments of governance, aiming to nurture compliant and loyal citizens.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share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 national spirit while adapting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nous people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ontext-specific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indigenous pictorial education, aiming to uncove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modernized art education and colonial governance.
    Ran In-Ting, as the compiler of these textbook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context. After being commissioned to compile the " Art Textbook for Education," he conducted numerous field trips to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shared his sketches and insight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fluencing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during that time. Ran In-Ting 's life experiences, artistic journey,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mbined with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needs, shaped the " Art Textbook for Educat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Ran In-Ting 's influence on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reevaluating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旨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一)日治時期圖畫教育相關研究 7 (二)理蕃政策與蕃童教育所發展 10 (三)日治時期藍蔭鼎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圖畫教育與原住民教育政策發展 21 第一節 日臺近代圖畫教科書發展 21 第二節 鈴木質與1928年〈教育所に於ける教育標準〉 31 第三節 1930年代理蕃與教育政策的變化 40 第三章 蕃童教育所的圖畫教育 47 第一節 手工教育與圖畫教育 48 第二節 警察師資與講習會 56 第三節 原住民圖畫教育的成果 63 第四章 藍蔭鼎關於原住民美術的考察和創作 70 第一節 從對原住民藝術的認識到建立美術教育 70 第二節 藍蔭鼎的原住民考察之旅 83 第三節 藍蔭鼎筆下的原住民圖像 98 第五章 藍蔭鼎的《教育所圖畫帖》 109 第一節 《教育所圖畫帖》及《教育所略畫帖》的編修 109 第二節 同時代教科書插圖之比較 121 (一)與《尋常小學圖畫》、《初等圖畫》之比較 124 (二)與《蕃人讀本》、《教育所用國語讀本》之比較 127 (三)與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比較 131 第三節 石川欽一郎《課外習畫帖》的影響 135 結論 144 圖版 147 圖版來源 185 參考書目 191 附錄:日治時期圖畫教育、原住民教育及藍蔭鼎相關活動年表 207

    史料
    一、 《臺灣日日新報》
    1. 〈蕃童と繪畵〉,1912年4月16日,版7。
    2. 〈蕃童憲畵才頗優〉,1912年4月17日,版5。
    3. 〈蕃童の繪畵〉,1912年4月2日,版7。
    4. 〈好色彩の臺灣〉,1920年1月12日,版5。
    5. 〈漸く發展の氣運に向ひつゝある家內工業の現狀 七月三十日より二十日間臺北に展覽會開催〉,1922年7月5日,版7。
    6. 〈美術研究會〉,1922年7月12日,版9。
    7. 〈家內工業展の出品總數三千五百點に及び 特別デーの日割も極る〉,1922年7月20日,版9。
    8. 〈實演と夜間開場 陳列館の家工展 今日から大に賑合ふ〉,1922年8月5日,版7。
    9. 〈家內工業展の實演 陳列館は大入滿員 蕃人の製作品も澤山到著した〉,1922年8月6日,版7。
    10. 〈微妙の音を出す 蕃人の機織 觀覽者が押寄て離れぬ〉,1922年8月13日,版7。
    11. 〈蕃人の機織實演(家內工業展覽會に於て)〉,1922年8月19日,版7。
    12. 〈家內工業振興策(下)〉,1922年8月25日,版4。
    13. 池邊康白,〈蕃人藝術に對する思慕(上)〉,1923年3月18日,版7。
    14. 池邊康白,〈蕃人藝術に對する思慕(中)〉,1923年3月10日,版3。
    15. 池邊康白,〈蕃人藝術に對する思慕(下)〉,1923年3月22日,版7。
    16. 〈敎育展覽會で(圖畫、裁縫、手藝品) 特に蕃人敎育室の それを御熟覽あらせられた〉,1923年4月19日,版7。
    17. 〈北日本ではアイヌの素木彫 南日本には蕃人の製造品こそ 尊い農民藝術だと 臺灣の產業美術を調查すベく 來臺した山本鼎氏は談る〉,1924年4月10日,版7。
    18. 〈世界第二と推賞される ライ社蕃人の工藝品 之が販路を擴張して 蕃人に授產せしむる計畫〉,1924年5月18日,版9。
    19. 〈羅東圖畫講習會〉,1924年6月25日,版1。
    20. 藍蔭鼎,〈南國禮讚〉,1925年7月28日,版5。
    21. 〈本島人の手に成る 粘土細土の人形 蕃人の細工品など 內地から盛んに註文 將來有望な蕃人藝術〉,1925年11月18日,版2。
    22. 〈蘭陽初巡視 雜觀〉,1927年8月29日,版3。
    23.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九) アマチユアの繪 臺南高橋清君 宜蘭藍蔭鼎君〉,1927年9月27日,版5。
    24. 〈觀光に最も便な 蕃地角板山 雲峰あり、鐵線橋あり、溪流あり、姬百合あり 眞に代表的勝地〉,1927年10月5日,版5。
    25. 川尚義氏,〈文字を持たぬ蕃人の言語研究の變遷 蕃人にも宗教や藝術がある〉,1928年5月2日,版6。
    26. 〈陳英聲氏個展〉,1928年11月16日,版2
    27. 〈羅東 寫生抽籤〉,1928年11月25日,版4。
    28. 〈蕃童敎育所からも 三十點を出品 新竹州學校美術展覽會〉,1932年11月15日,版3。
    29. 〈蕃人藝術のため 彫刻を指導 元營林所巡視人早瀨氏が〉,1932年11月26日,版3。
    30. 〈新竹美術展 出品六百餘點〉,1932年11月18日,版8。
    31. 〈人事〉,1933年12月20日,版2。
    32. 〈洋畫家藍蔭鼎君來信〉, 1933年12月27日,版4。
    33. 〈原始境を訪ふ(其一)カビヤン社の頭目〉,1934年2月4日,版4。
    34. 〈原始境を訪ふ(其二)〉,1934年2月4日,版6。
    35. 〈原始境を訪ふ(其三)アモワン社美人〉,1934年2月7日,版4。
    36. 〈原始境を訪ふ(其四)マヘボの巖窟〉,1934年2月8日,版4。
    37. 〈原始境を訪ねて(其五)眉溪の名花〉,1934年2月12日,版3。
    38. 〈原始境を訪ねて(其六)能高山〉,1934年2月23日。
    39. 〈原始境を訪ねて(其七)ランン社の酋長〉,1934年3月4日,版6。
    40. 〈原始境を訪ねて(其八)霧社〉,1934年3月7日,版6。
    41. 〈霧社の女(日本水彩畫展出品)〉,1934年3月14日,版6。
    42. 〈臺灣島の櫻花を提唱す(上)〉,1934年3月23日,版3。
    43. 〈强い男性美の……蕃人を畫き度い 幼年時代の臺灣を懷しむ 五月末頃 來臺する 藤田嗣治畫伯〉,1934年3月18日,版7。
    44. 〈臺灣島の櫻花を提唱す(下)〉,1934年3月30日,版3。
    45. 〈人事〉, 1934年7月17日,版3。
    46. 〈蕃人兒童の入選內臺人より多い 明治製菓募集の自由畫〉,1934年7月21日,版7。
    47. 〈蕃人の情操敎育 唱歌、游戱、圖畫の三敎材が出來上る〉,1935年3月31日,版11。
    48. 〈蕃山景趣 藍蔭鼎筆〉, 1935年10月13日,版6。
    49. 〈蕃童の為めに 略畫帖を製作〉,1936年3月12日,版2。
    50. 〈研究原始蕃屋藝術 千千岩敎論入蕃山 得學術振興會交付補助金〉,1936年12月16日,版12。
    51. 〈臺灣美術工藝品の座談會〉,1938年8月24日,版7。
    52. 〈蕃產品中には世界的な逸品 山本鼎氏が太鼓判〉,1938年8月26日,版7。
    53. 尾崎秀真,〈はがき隨筆 蕃人の古代藝術〉,1939年3月9日,版6。
    54. 〈羅馬に於ける 臺灣女生徒展 日伊親善の實を擧ぐ〉,1939年8月8日,版6。
    二、 《臺灣時報》
    1. 石川欽一郎,〈臺灣の山水〉,《臺灣時報》,1932年7月,頁110~116。
    2. 藍蔭鼎,〈臺灣の山水〉,《臺灣時報》,1932年7月,頁117~121。
    3. 藍蔭鼎,〈原始生活と現代〉,《臺灣時報》,1934年4月,頁60~65。
    4. 川平朝申,〈藍蔭鼎論〉,《臺灣時報》,1936年,頁101~107。
    5. 藍蔭鼎,〈台湾の清涼境(繪と文)〉,《臺灣時報》,1938年5月,頁86~91。
    6. 藍蔭鼎,〈初夏の畫趣(繪と文)〉,《臺灣時報》,1939年6月,頁67~71。
    7. 鹽月桃甫,〈內太魯閣行─東台灣旅の追想〉,《臺灣時報》,1939年10月,頁249~251。
    三、 《理蕃の友》
    1. 〈新舊理蕃課長送迎の辭〉,《理蕃の友》,1933年10月,頁1。
    2. 鈴木秀夫,〈御挨拶〉,《理蕃の友》,1933年11月,頁2。
    3. 岡本新市,〈教育所の唱歌教授〉,《理蕃の友》,1933年11月,頁4。
    4. 岡本新市,〈教育所の唱歌教材論(一)〉,《理蕃の友》,1933年12月,頁4。
    5. 鈴木秀夫,〈年頭の辭〉,《理蕃の友》,1934年1月,頁1。
    6. 岡本新市,〈教育所の唱歌教材論(二)〉,《理蕃の友》,1934年1月,頁3-4。
    7. 岡本新市,〈教育所の唱歌教材論(三)〉,《理蕃の友》,1934年2月,頁4-5。
    8. 〈編輯餘錄〉,《理蕃の友》,1934年2月,頁12。
    9. 〈教育所用圖畫帖編修〉,《理蕃の友》,1934年3月,頁6。
    10. 鈴木秀夫,〈時局と理蕃〉,《理蕃の友》,1934年7月,頁1。
    11. 藍蔭鼎,〈蕃人の原始藝術を觀て〉,《理蕃の友》,1934年8月,頁5。
    12. 鈴木秀夫,〈霧社地方を巡りて〉,《理蕃の友》,1934年9月,頁1。
    13. 鈴木秀夫,〈新春を迎へて〉,《理蕃の友》,1935年1月,頁2。
    14. 鈴木秀夫,〈霧社事件五周年を迎へて〉,《理蕃の友》,1935年11月,頁2。
    15. 鈴木秀夫,〈理蕃の根本義〉,《理蕃の友》,1936年4月,頁1~2。
    四、 《臺灣愛國婦人新報》
    1. 鈴木秀夫,〈理蕃の話〉,《臺灣愛國婦人新報》,第80號,1936年6月,頁42~47。
    五、 《臺灣地方行政》
    1. 〈霧社「人止關」〉,《臺灣地方行政》第五卷第9號,1939年9月,頁1。
    六、 《臺灣教育》
    1. 鈴木質,〈蕃人教育(一)〉,《臺灣教育》,第286號,1926年4月,頁57~58。
    2. 鈴木質,〈蕃人教育(二)〉,《臺灣教育》,第287號,1926年5月,頁54~57。
    七、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1. 鈴木質,〈既往十年間に於ける蕃人教育〉,《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8號,1926年5月,頁87~100。
    2.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7號,1926年5月,頁106~109。
    3.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9號,1926年7月,頁166~171。
    4.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三)〉,《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0號,1926年8月,頁64~68。
    5.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四)〉,《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1號,1926年9月,頁110~121。
    6.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五)〉,《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2號,1926年10月,頁103~107。
    7.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六)〉,《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3號,1926年11月,頁77~85。
    8. 鈴木質,〈蕃人教育私見(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5號,1927年1月,頁105~109。
    9. 鈴木質,〈黎明期の蕃童教育〉,《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14號,1926年12月,頁102~109。
    10. 鈴木質,〈教育所用國語讀本に就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28號,1928年2月,頁86~94。
    11. 鈴木質,〈教育所に於ける教育標準改正と其の實施に就い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29號,1928年3月,頁63~72。

    八、 書籍
    1. 《蕃人讀本編纂趣意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6年。
    2. 佐山融吉等著,《生蕃傳說集》,臺北市:杉田重藏書店,1923年。
    3. 鈴木作太郎,《臺灣の蕃族研究》,臺北市:臺灣史籍刊行會,1932年。
    4. 山口省三編,《始政四十周年 臺灣特輯號 東洋》,東京市:社團法人東洋協會,1935年。
    5. 鈴木秀夫編,《臺灣蕃界展望》,臺北市:理蕃の友發行所,1935年。
    6. 岩城龜彥,《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臺北市:理蕃の友發行所,1936年。
    7.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啟明會,《初等圖畫教授細目》,臺北市:神保商店,1937年。
    8. 有川武夫、谷喜一、草野勝美,《初等圖畫の解說と活用 第一˙二學年用》,臺北市:臺灣子供世界社,1937年。
    9. 有川武夫、谷喜一、草野勝美,《初等圖畫の解說と活用 第三˙四學年用》,臺北市:臺灣子供世界社,1937年。
    10. 有川武夫、谷喜一、草野勝美,《初等圖畫の解說と活用 第五˙六學年用》,臺北市:臺灣子供世界社,1937年。
    11. 《臺灣教育事情》,臺北市:臺灣時代社教育部,1937年。
    12. 《初等圖畵に準據せる 圖畵科教授細目兼指導細案》,臺北市:新店公學校出版,1938年。
    13. 竹中正義,《初等圖畵の解說指導 高等科用》,臺中市:棚邊書店,1938年。
    14. 《國民鍊成の行的圖畵教育》,港公學校出版,1941年。
    15. 《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第四十一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41年。
    16. 《高砂族の敎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2年。
    17. 《高砂族の敎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3年。
    18. 《高砂族の敎育》,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年。
    九、 宜蘭縣史館典藏資料
    1. 《教育所臺帳 ピヤナン教育所》,典藏號:A07-000003836,1920~1945年。https://das.yihistory.e-land.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55540GitguPx#7fl
    2. 《教育所臺帳 キンヤン教育所》,典藏號:A07-000003835,1921~1945年。https://das.yihistory.e-land.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55547cr=w=05#19J
    十、 教科書
    1. 《公學校圖畫帖 兒童用 第三學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21年。
    2. 《公學校圖畫帖 兒童用 第四學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21年。
    3. 《公學校圖畫帖 兒童用 第五學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21年。
    4. 《公學校圖畫帖 兒童用 第三學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21年。
    5. 《敎育所圖画帖 敎師用 一》,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6. 《敎育所圖画帖 敎師用 二》,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7. 《敎育所圖画帖 敎師用 三》,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8. 《敎育所圖画帖 敎師用 四》,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9. 《敎育所略画帖》,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年。
    10. 《初等圖画 第一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6年。
    11. 《初等圖画 第二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6年。
    12. 《初等圖画 第三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5年。
    13. 《初等圖画 第四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6年。
    14. 《初等圖画 第五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6年。
    15. 《初等圖画 第六學年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36年。
    16. 《尋常小学図画 第一学年 児童用》,東京:文部省,1936年。
    17. 《尋常小学図画 第二学年 児童用》,東京:文部省,1932年。
    18. 《尋常小学図画 第三学年 児童用》,東京:文部省,1933年。
    19. 《尋常小学図画 第四学年 児童用》,東京:文部省,1933年。
    20. 《尋常小学図画 第五学年 男児用》,東京:文部省,1934年。
    21. 《尋常小学図画 第五学年 女児用》,東京:文部省,1936年。
    22. 《尋常小学図画 第六学年 男童用》,東京:文部省,1934年。
    23. 《尋常小学図画 第六学年 女童用》,東京:文部省,1934年。
    近人論著
    (依年代排序)
    1. 山形寬,《日本美術教育史》,名古屋:黎明書局,1967年。
    2. 海後宗臣監修、編集,《図說教科書のあゆみ》,東京都 : 日本私学教育研究所事業委員会,1971年。
    3. 藍蔭鼎,《鼎廬閒談》,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4. 藍蔭鼎,《鼎廬小語》,臺北市:華視文化出版,1979年。
    5. 藍蔭鼎,《畫我故鄉》,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79年。
    6. 上野浩道,《芸術教育運動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1年。
    7. 海後宗臣、仲新,《教科書でみる近代日本の教育》,東京都 : 東京書籍, 1994年。27
    8. 吳世全,《藍蔭鼎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9. 國立歷史博物館,《真善美聖──藍蔭鼎的繪畫世界》,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1998年。
    10. 楊孟哲,《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9年。
    11. 金子一夫,《近代日本美術教育の研究 明治・大正時代》,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1999年。
    12. 林曼麗,《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13. 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14. 金子一夫,《美術科教育の方法論と歴史》,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2003年。
    15.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京都市:晃洋書房,2004年。
    16. 周櫻花(編),《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部落史》,屏東縣:泰武鄉佳平社區發展協會,2004年。
    17.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年。
    18. 《第五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19. 駒込武、橋本伸也(編),《帝国と学校》,京都市:昭和堂,2007年。
    20. 北村嘉惠,《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8年。
    21. 張耀宗,《國家與部落的對峙:日治時期的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2. 黃光男,《鄉情.美學.藍蔭鼎》,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
    23. 松田吉郎,《台湾原住民の社会的教化事業》,京都市:晃洋書房,2011年。
    24. 楊孟哲,《太陽旗下的美術課 : 臺灣日治時代美術教科書的歷程》,臺北市 : 南天書局,2011年。
    25.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26.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
    27. 千千岩助太郎,《千千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臺北市:華訊事業,2012年。
    28. 台邦.撒沙勒(編),《泰武鄉志》,屏東縣:屏東縣泰武鄉公所,2014年。
    29. 山本和行,《自由•平等•植民地性:台湾における植民地教育制度の形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30.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年。
    31. 溫席昕,《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臺北市:秀威出版,2016年。
    32. 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宜蘭市:宜蘭縣文化局,2018年。
    33. 陳虹彣,《日本統治下の教科書と台湾の子どもたち》,東京:風響社,2019年。
    34. 金子一夫編集,《美術教育学の歴史から》,兵庫県:学術研究出版,2019年。
    期刊論文
    (依年代排序)
    1. 施翠峰,〈歌頌真善美的畫家──藍蔭鼎〉,《雄獅美術》108期,1980年2月,頁24-30。
    2. 金子一夫,〈国定図画教科書『小学図画』編纂に関する考察 : 民間編纂私教科書との関連を中心に〉,《美術教育学:美術科教育学会誌》13卷,1991年12月,頁13-22。
    3. 山口真理;三橋俊雄;宮崎清,〈山本鼎の日本農民美術運動――大正・昭和前期における農村工芸振興の内発性に関する研究〉,《デザイン学研究》42卷2號,1995年5月,頁57~64。
    4. 林曼麗,〈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與台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市:雄獅美術月刊社,1996年,頁162~199。
    5. 賴明珠,〈台灣總督府教育機制下的殖民美術〉,《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市:雄師美術月刊社,1996年,頁200~229。
    6. 顏娟英,〈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美術史研究期刊》第九期,2000年9月,頁179~206。
    7. 陳佩佩,〈從圖畫教科書看日治時期臺灣初等學校美術教育〉,《議藝份子》,2003年第五期,頁23~40。
    8. 林竹君,〈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議藝份子》第5期,2003年,頁1~15。
    9.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3期,2007年9月,頁97-138。
    10. 陳淑瑩,〈「蕃人公学校」と「蕃童教育所」との国語教科書にみる登場人物〉,《政大日本研究》5號 ,2008年1月,頁65~86。
    11. 楊永源,〈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藝術學研究》第三期,2008年5月,頁73-119。
    12. 張耀宗,〈國(日)語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日治時期旗山郡的教育所〉,《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1卷,2008年9月,頁175~196。
    13. 張耀宗,〈國家vs.部落:日治時期官方原住民教育策略的變革〉,《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卷2期,2008年12月,頁1~29。
    14. 張耀宗,〈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的教師角色分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4卷,2008年12月,頁1~17。
    15. 張耀宗,〈「蕃秀才」與部落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5卷4期,2009年12月,頁1~28。
    16. 竹内晋平,〈『小学図画』論争と日本画的図画教育 : 京都府師範学校附属小学校刊行論文の考察を中心に〉,《美術教育学:美術科教育学会誌》31 卷,2010年3月,頁225~237。
    17. 陳淑瑩,〈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兒童之道德教育──以道德教科書中之人物階層為中心〉,《臺灣應用日語研究》第七期,2010年06月,頁190~206。
    18. 張耀宗,〈日治時期的蕃童教育所學藝會的創辦與發展〉,《教育學誌》29卷,2013年5月,頁105~129。
    19. 張耀宗,〈「殖民現代性」作為論述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一個研究面向〉,《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期,2013年6月,頁85~99。
    20. 陳淑瑩,〈日本統治下の台湾原住民初等教育における「修身科」の教科書にみる家庭の扱い-昭和期を中心に-〉,《教育學誌》31期,2014年5月,頁133~156。
    21. 邱函妮,〈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郷土藝術的重層論述〉,《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7期,2014年9月,頁138~139。
    22. 張耀宗,〈國民意識與族群意識:以日治時期原住民地區的學校教育經驗為焦點〉,《臺灣原住民族研究》7卷1期,2014年9月,頁61~83。
    23. 張耀宗,〈知識轉型:日治時期原住民族農業知識的轉變〉,《臺灣原住民族研究》7卷1期,2014年9月,頁61~83。
    24. 張耀宗,〈身體的轉化: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體操科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9卷1期,2015年4月,頁129~144。
    25. 陳淑瑩,〈日本統治下の台湾原住民初等教育「国語」読本シリーズの分析-『公學校用國語讀本 第二種』を中心に〉,《臺灣應用日語研究》第十五期,2015年06月,頁1~22。
    26. 《臺灣學通訊》編輯委員會,《臺灣通訊》,第93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圖館,2016年。
    27. 張耀宗,〈部落之外: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修學旅行之探究〉,《臺灣原住民族研究》9卷1期,2016年7月,頁33~57。
    28. 張耀宗,〈摩登新體驗:以日治時期原住民的學校生活經驗為焦點〉,《臺灣原住民族研究》9卷2期,2016年9月,頁1~24。
    29. 張耀宗,〈新舊時間觀的過渡:日治時期教育所的學校作息〉,《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2卷1期,2019年6月,頁39~59。
    30. 許佩賢編,《臺灣史論叢教育篇: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31. 張耀宗,〈日治時期教育所兒童的衛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13卷1期,2021年6月,頁53~69。
    32. 張耀宗,〈《臺灣蕃人事情》報告與日治初期官方原住民教育政策的形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5期,2021年6月,頁65~80。
    33. 林承緯,〈從振興工藝品.民藝啟蒙到生活文化振興〉,《臺灣工藝學刊》創刊特別號,2021年12月,頁37。
    學位論文
    (依年代排序)
    1.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 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敎科書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2. 吳世全,《台灣的人文水彩畫家──藍蔭鼎》,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 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4. 方文振,《日據時期教育政策演變下的蕃童教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年。
    5. 羅秀芝,《石川欽一郎:日本殖民帝國的美術教育者,創造台灣異己意象的水彩畫家》,臺中市: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 許宜如,《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李佳玲,《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年》,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 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9. 陳淑媚,《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圖畫教育之探究》,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2003年。
    10. 劉方瑀,《被選擇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建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11. 張益昇,《藍蔭鼎水墨畫情境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12. 湯惠美《與石川欽一郎互動──倪蔣懷、藍蔭鼎、李澤藩的水彩創作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3. 石丸雅邦,《台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14. 高玉宗哲,《日據時期鄒族的「蕃童教育」:以達邦教育所為例》,臺南市: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本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5. 許峰瑞,《1922年至1945年臺灣高等女學校圖畫教育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6. 吳佩璇,《石川欽一郎與臺灣日治時期學校美術教育發展之研究:以《課外習畫帖》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17. 林育慈,《臺灣日治時期原住民兒童教育之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8. 陳以凡,《生活美術的教育家: 顏水龍的臺灣工藝活動研究1930-50年代》,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19. 陳慧先,《「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