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振亨 |
---|---|
論文名稱: |
臺北縣市職業學校學生環境保護態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徐昊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保護 、環保態度 、環境行為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環保態度、知識、行為的現況與彼此之間的相關,希望藉由現況的瞭解,而有助於台灣推動環境教育的發展,期待透過教育的功能提升台灣地區環境問題之改善。
在選定研究變項上,以性別、就讀學校別、就讀學校所在區域、科系別、年級別、父母親教育程度、參與校外環保設施參觀教學狀況、購物自備環保袋狀況、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狀況等為自變項;了解自變項與環境態度為依變項的關係,並探討環境行為與環境態度的關係。以台北縣市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共1,002名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 檢定、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等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結論如下:
一、高職學生對於環保態度現況
環境保護態度現況考驗的結果偏向較高積極性。
二、探討影響高職學生對於環保態度相關因素
(一)不同性別的研究,整體而言,女性較男性偏向正向的態度。
(二)不同學校類別的研究,公立學校較私立學校偏向正向的態度。
(三)不同學校所在區域的研究,對於高職學生環保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就讀科別的研究,對於高職學生環保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就讀年級的研究,對於高職學生環保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六)父、母親教育程度不同,對於高職學生環保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三、高職學生環境行為與環保態度之相關性
(一)參與校外環保設施教學,對於高職學生的環保態度存有正相關。
(二)購物自備環保袋,對於高職學生的環保態度存有正相關。
(三)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對於高職學生的環保態度存有正相關。
一、中文部份
于博芮、蘇喜、詹長權(1993)。台灣地區護理暨商業高職師、生環保態度之調查。護理新象,3(5),231-245。
毛群欽(2003)。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保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森霖(2003)。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雅慧(2008)。九年級學生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兩所學校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環境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王鑫、許韻珣(1998)。全球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學報,3,267-309。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安倉(2006)。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華南高商為例。立德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清基(1991)。教育的目的、目標與功能。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31-62)。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聰賢(1992)。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463-491頁)。臺北:東華出版社。
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研究。台灣教育資料,566,44-50。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論文。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永展(1994)。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臺北:胡氏圖書。
李永展(1995a)。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圖書。
李永展(1995b)。百年來高雄都市發展之變遷及未來展望。都市與計劃,22(1)。
李明和(2001)。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199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
車參賢(1995)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王鑫、於幼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涵文等人(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5-250。
周義國(1998)。臺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談輝(1993)。訓練需求調查評估,人事月刊,第17卷第6期,17-23。
林村助(2002)。我國高級高職機械群學生環保態度與認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志添(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對生態保育認知和態之研究--以南部四縣市鄰近工業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學校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瑞、陳朝堂(2002)。學校環境課程對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環境覺知與環境責任感之影響。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暨環境教育學會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論文集,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教所,156-162。
邱佳椿(2002)。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揚(1990)。臺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保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38(6),37-52。
侯錦雄、郭彰仁(1998)。公園遊客之環境態度與不當行為管理策略認同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4),17-42。
柯淑婉(1992)。日本環境教育概述。環境教育,14,8-18。
柯俊欽(2003)。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惠珍(1997)。臺北市國中學生家中資原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晏涵文、劉潔心、陳富莉(1992)。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2)-學生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意向及需求調查,公共衛生,19(1):50-60
張子超(2000a)。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0b)。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3。
張仁福(1998)。環境品質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文京圖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東華書局。
張緯良(2002)。管理學。臺北:雙葉書廊。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世璋(1998)。影響教師負責任環境行為的變項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2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輝(2006)。大專環境永續相關通識課程實施現況及對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澕(1999)。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盈樺(2008)。台灣民眾對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宏(2003)。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隆(1992)。談環境教育之推展途徑。臺灣教育,499,27-31。
黃文煜(1996)。國民中學校園環境教育之研究--以臺北縣六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2001)。態度、環境態度與生態責任行為之探討。企銀季刊,24(3),133-148。
黃政傑(1988)。環保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之比較。現代教育,4(3),48-54。
黃愫姬(2002):資源回收者與非資源回收者環境態度與行為差異比較。大高雄都會發展與公共部門管理研討會專題。
黃耀慧(2004):原住民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文(2004):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5)。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20,1-33。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國樞(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三民出版社。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22,2-7。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下)。臺北:桂冠出版社。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21,21-31。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7-12。臺北:國北師院。
劉德明(2002)。環境科學。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蔡佳伶(1994)。師範學院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霖(2001)。雲林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采靜(2006)。兩難環境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於學生環保認知和態度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長添(1992)。高級中學環境教材之綜合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
,3,563-591。
蔡威立(2008)。淡水地區鄉土地理資源分布與學生環境態度差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壎(1994)。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關係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企業專題計畫。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晉昌(2000)。全面品質管理,收錄於李誠(編著) 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180-208頁)。臺北市:天下文化。
賴銀海(2004)。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系碩士論文。
賴錦鴻(2007)。高雄縣岡山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如(1995)。大學生對於環保的態度以及其環保行為之研究-以台大學生為對象。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涵之(2009)。荒野青年團義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何做好量化研究。臺北:威仕曼出版社。
蘇慧貞、蕭瑞棠(2000)。發展中環境教育與教育部環保小組的策略。台灣教育,589,2-11。
龔永晉(2009)。高中職教師汽車環保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lman, S. A.(1972).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for Inclus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llport, G. W.(1935). Attitudes. In C. M. Mu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798-844. Massachusetts:Clark university.
Al-Rabaani A. H. & Al-Mekhlafi, S. S. M. (2009). Attitudes of 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take action to reduce them,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5(1), pp. 9-15.
Atkinson, R. I., Hilgard, E. R., & Athinson, R. C. (1983).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Harcocert Brace Jovanovicn.
Beaumont, P. B. (1993).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concepts and skil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1: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David Mckay.
Boyes, E., Myers, G., Skamp, K., Stanisstreet, M., Yeung, S. (2007). Air quality: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and attitudes across the continents,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7(4), pp. 425-445.
Caron, J.A.(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f Blacks: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pp. 21-26.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ngleson, D.C. (1985).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Wisconson.
Farmer, J., Knapp, D., Benton, G.M. (2007). An element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eld trip: long-term effects 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3), pp. 33-42.
Fishbein, M. & Aizen, I.(1975).Belief, attitude, intension,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 & Wesley.
Fleming, D.(1967).Attitude:The history of a concept. Perspectives in American History 1, pp. 287-365.
Gagne,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85).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rvey, GD(197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 Delineation of Substantive Structure. (Eric: ED134451).
Heberlein, T.A.(1981). Environmantal attitudes . Zeitschrift fur Umweltpolitik ,2 , pp. 241-270.
Herremans, I. M., & Reid, R. E. (2002).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the Sustainablity Conoep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4(1), pp. 16-20.
Herron, J. D., & Eubanks, I. D. (1996). Chemistry classroom formulas for successful teach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Hewstone, M., Stroebe, W., & Stephenson, G.M. (1996).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A European perspectives (2nd 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Hines, J.M., Hungerford, H.K.& Tomera, A.N.(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wntal Education, 18(2), pp. 1-8.
Hopper, J. R. & McCarlinielsen, J. (1991). Recycling as altruistic behavior: normative and behavioral strategic to expand participation in a community recycling program.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23(2), pp. 195-220.
Hungerford, H.R., & Volk, T.L.(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pp. 8-21.
Hwang, Y. H., S. I. Kim and J. M. Jeng (2000). Examin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pp. 19-25.
Keith Harrell(2003)。態度萬歲(新版)(劉士華,李淑華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Kerlinger, F. N.(1973).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Holt-Saunders.
Koballa, T. R.(1988).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72, pp. 115-126.
Kuhlemeier, H., Bergh, H. V. D., & Lagerweij, N.(1999). Environmental knowledge,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2), pp. 4-14.
Lefrancois, G. R.(1997). Psycology for teacing. Belmont, CA:Wadsworth.
Lipsky, D. K.(1981). The modific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ERIC No. ED207287).
Makki, M. H., Abd-El-Khalck, F., & Boujaoude, S.(2003). Lebanse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1), pp. 21-33.
Marcinkowski, T. J.(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ledge.
Peyton, R. , & Miller,B.(1980). Developing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s a prerequisite to environmental actiontaking. In A. Sacks, et al. , (Eds), Current Issues VI : The Year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pp. 173-192). Columbus, Ohio, ERIC/SMEAC.
Prokop, P., Tuncer, G., & Kvasnicak, R. (2007). Short-term effects of field programme o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biology: a Slovak experienc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6(3), pp. 247-255.
Ramsey, C. E., & Rickson, R. E. (1976).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 pp. 10-18.
Schlageter, J.N.(1980). Student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s level.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 41(2), 522.
Schmieder, A. A. (1990). The Nature and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s and objectives. Washington, D. C. Unit ED States Office of Education.
Schultz, P. W., & Zelezny, L. (1999). Values as predictor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Evidence for consistency across 14 count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 pp. 255-265.
Scott, D., & Wi l 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2) ,pp. 239-260.
Simpson, R. D., Koballa, T. R., Oliver, J. S., & Crawly III, F. E.(1994). Research on the affective dimension of science learning. In D. L.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11-234. New York: Macmillan.
Smith-Sebasto, N. J. (1992). The revise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asure :A review and analysis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2), pp. 24-33.
Stewart Barr. (2007).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 U.K. case study of household wast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9(4), pp. 435-473.
Tikka, P.M., Kuitunen, M.T., & Tynys, S.M.(2000).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dents’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pp. 12-19.
Triandis, H. C. (1971). 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 New York:Wiley.
UNESCO(1977).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ESCO: Paris.
Weigel, R. H.(1983).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N. R. Feimer & E. S. Geller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NY:McGraw-Hill
Weigel, R. & Weigel, L.(1978).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1), pp. 3-15.
Weigel, R. H., & L. S. Newman (1976). Increasing attitude-behavior correspondence by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the behavior mea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 pp. 793-802.
Welford, A. G. & Donnelly, J. F. (1989). Biology in the secondary science curriculum.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4( 3 ), pp. 187-190.
Wilson, T.E.(1980). A conten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basal text book. 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 The Pennysylvania University.
Wolfgang Engelhardt(1989)。環境保護(游以德譯)。臺北市: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