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素真
Chang Su-Jen
論文名稱: 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
The life adaptation of the foreign spouses in Jin-Shan
指導教授: 柯正峯
Ke, Jeng-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foreign spouse, life adap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9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金山地區的外籍配偶與日俱增,影響層面逐漸寬廣,外籍配偶離鄉背景,需要迅速融入臺灣社會,希望來臺的家庭生活幸福和樂,降低各種足以衍生社會問題的各種相關因素,已成為政府、非營利組織與外籍配偶家庭相當重視的課題。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婆媳關係、教養問題,更是關係家庭和諧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目的擬定探討下列問題:
    一、瞭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的家庭生活適應現況。
    二、瞭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的社會生活適應現況。
    三、金山地區外籍配偶學習與子女教育現況。
    四、探討金山地區外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解決途徑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訪談以質性研究為主軸,選取五位來臺時間不一的外籍配偶,進行訪談,經過資料檢核分析討論後發現:
    一、外籍配偶抵臺初期對先生的依賴性頗高。
    二、外籍配偶初抵來臺,沒有經濟自主權,但語言能力逐漸可以與人互動後,經濟能力自主權逐漸提昇。
    三、人際關係中由內而外逐步擴展,參加成人教育班的人際關係優於比沒參加者。
    四、生活適應能力隨著人際關係同步發展,交互影響。
    五、妥協性的婚姻關係與夫妻年齡的差距過大,導致家暴機率升高。
    基於研究所得,本研究整理出以下建議事項,作為規劃及協助提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能力之參考依據。
    一、提供語言與終身學習,以利其社會適應與文化融入
    (一)、廣設社區化「外籍配偶」識字專班
    (二)、依需求設計之識字課程
    (三)、友善互動學習的環境
    (四)、多元語言與文化之觀點
    (五)、定期實施師資在職訓練
    (六)、發展以新女性移民為主的解放教育教材
    (七)、鼓勵外籍配偶參與學習各種成長團體
    (八)、加強招生與行銷策略
    (九)、建議教育部訂定外籍配偶識字標準
    二、去除社會歧視,落實國人對外籍配偶的尊重態度
    三、設立專責機構,提供對外籍配偶的單一窗口服務
    四、結合民間機構,辦理外籍配偶的家庭支持服務
    五、正視外籍配偶的家暴問題,強化家庭暴力的防治與宣導
    關鍵字:外籍配偶、生活適應

    Abstract

    As a teacher devoted her foreign spouse time to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t her native home village area near by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er has experienced the drastic demographical change and its impact in our society structure as a result of the open policy towards inter-ethnic marriages during these two decad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lement certain policies or measures which can help these family members to integrate into a dynamic- balanced, harmonious and brand new society.
    By use of an intens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ss, following points were explored :
    1. More reality or true stories behind each foreign spouse can be told for the interviewer having bett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m.
    2. Each foreign spouse brought in almost nothing of financial valuables when married to her Taiwanese husband, then got richer and became much more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as she learned skills improving her huma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eople surrounding her.
    3. Usually, foreign spouses having better capability in spoken Mandarin really help their financial status a lot.
    4. Those wives,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special courses designed for help them in many aspects, are found living in a better situation.
    5. Family abuse tends to occur more frequently in the inequity marriages.
    6.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t work teams up with government resources,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education / training institutions, social workers, medical institutions, security institutions,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volunteers so that families of this category can get proper assistance on time.
    7. Establishing an expertise hotline providing an immediate consultant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questions for foreign spouses is an urgent need.
    8. Genuine love and respect showing from the husband family towards the foreign spouse can always be encouraged to perform much better than expectations.
    Keywords: foreign spouse life adaptation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跨國婚姻的形成 ……………………………………………13 第二節 生活適應的意義與內涵 ……………………………………29 第三節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實施程序 ……………………………………………………60 第四節 研究倫理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外籍配偶的生活現況分析 …………………………………69 第二節 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分析 …………………………79 第三節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社會福利服務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95 第二節 結論…………………………………………………………102 第三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 107 附錄一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現況及困境訪談大綱 …………………… 115 附錄二 金山地區外籍配偶授課老師訪談大綱 ……………………… 117 附錄三 金山地區戶政人員訪談大綱 ………………………………… 118 附錄四 金山地區醫務人員訪談大綱 ………………………………… 119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 …………………………………………………… 120 附錄六外籍配偶相關統計資料………………………………………… 121 表 次 表1-1-1 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 (1987/1-2007/11)………………………3 表2-1-1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配偶人數…………….……………24 表2-1-2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地區別及性別分 ……25 表2-3-1相關文獻整理 …………………………………………………36 表3-2-1受訪者背景資料彚整表 …………………………………………60 表4-2-1訪談外籍配偶年齡及其先生年齡與年齡差距 …………………70 表4-2-2受訪外籍配偶各項資料摘要彙整表 ……………………………79 表4-2-3訪談外籍配偶在台居住的時間 …………………………………84 表4-2-4訪談外籍配偶及其先生教育程度……………………………… 89 圖 次 圖1-3-1研究步驟圖……………………………………………………… 7 圖2-3-1進入台灣社會後多層鑲嵌的觀點圖……………………………30 圖3-1-1本論文研究架構圖………………………………………………58 圖5-1-1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狀況分析圖…………………………………95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內政部(1999)。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7)。九十六年11月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台北:內政部。
    王宏仁(2000)。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
    王良芬(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析-以板橋市中山社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
    王雅芬(2005)。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自強(2005)。臺北縣新住民教輔政策及外籍配偶教育經驗分享。外籍配偶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頁12~14。
    包自強(2005)。臺北縣新住民教輔專案推展策略之我見。北縣成教,第25期,頁55~63。臺北縣:臺北縣教育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大陸配偶移居臺灣的生活指南-輔導篇。大陸配偶移居臺灣的生活指南,頁48~53。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第75期,頁2~10。
    何青蓉(2004)。閱讀、對話、書寫與文化理解:一個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實踐經驗。高雄師大學報,第17期,頁1~20。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第441期,頁6~12。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名揚(2005)。新臺灣之子,北桃人最多。聯合報。(2005.01.13)。
    林怡欣(2004)。外籍新娘就醫面面觀。社教雙月刊,第119期,頁58~69。
    林振春(1998)。學習社會與社區教育。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成人的服務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北市:師大書苑。
    林照真(2003)。人物側寫:為她們爭人權,夏曉鵑八年抗戰。中國時報(2006.12.04)
    邱方睎(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頁176~181。
    邱世明(2004)。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外籍配偶教育實務的激盪。北縣成教,第23期,頁4~13。
    邱琡雯(2000)。在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同化?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第29期。
    夏曉鵑(1997)。在外籍新娘面前─一個客觀主義死亡的過程。聯合報,副刊。(1997.03.18)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頁153~196。
    夏曉鵑(2003)。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教育社會研究季刊。
    夏曉鵑(2005)。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2-48。台北:左岸。
    夏曉鵑、釋自淳(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教育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2期,頁41~84。
    徐如美(2004)。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秀蘭(2001)。有效能學校的經營法寶-以班親會共築台灣的希望工程。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台現象與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會發展季刊,第105期,頁150~158。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第135期,頁26~34。
    張碧慧(2004)。在五天四夜,結一世情緣:臺灣男子越南娶妻記。大地地理雜誌,第188期11月號,頁24~45。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116~13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雅鈴(2004)。新臺灣之子-外籍新娘子女教養問題。幼教資訊,第160期。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5期,頁47~55。
    陳錫蕃、胡全威(2002)。國外團體在美遊行,會被「抓起來」嗎?聯合報(2002.12.06)。
    曾雪娥(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再一章—新移民及新臺灣之子的家庭教育。教師天地,第135期,頁50~55。
    曾惠萍(2002)。大陸配偶上街頭 臺灣女婿陪著走。中國時報。(2002.09.21)。
    曾端真(1991)。中小學親職教育的檢討與突破。教師天地,第50期,頁33~36。
    曾端真(1991)。正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諮商與輔導,第65期,頁14~15。
    曾端眞(1994)。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台北:天馬。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鈺樺(2005)。臺北縣新住民子女教育策略之探討。北縣成教,第26期,頁52~56。
    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第135期,頁19~25。
    楊艾俐(2003)。臺灣新臉譜:東南亞配偶-外籍新娘錯嫁臺灣郎?天下雜誌,第271期。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003.03.15)。
    廖筑君(2004)。她們的故事-外籍新娘在醫療體系中的掙扎與努力。社教雙月刊,第119期,頁54~57。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3)。大陸及外籍女子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
    趙彥寧(2003)。移民三法,考驗臺灣文明。中國時報。(2003.12.30)。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際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慧貞(2003)。大陸配偶領身分證有居留權者,沿用八年舊制。中國時報。(2003.09.20)。
    鄭雅雯(2000)。南洋過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志娟(200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書目
    Albrow, Martin .(1997). The Global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od, R. O., Jr. & Wolfe, D. M.( 1960).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Blumberg, R. L., & Coleman, M. T.(1989) A theoretical look at the gender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merican coupl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0(2):225-250.
    Bob, Clifford .(2002). “Glob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Campaigns.” In Globaliz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ited by Alison Brys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wser, A. G. & Hejazinia-Bowser, S. (1990). A general study of inter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957)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oomer, D. L., & Hultgren, F. H. (1989). Considering alternatives: An invitation to dialogue and question. In. F. H. Hultgren & D. L. Coomer (Ed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pp.15-23.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ection.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arder and Harder.
    Freire, P. (1997). A response. In P. Freire, J. W. Fraser, D. Macedo, T. McKinnon & W. T. Stokes, (Eds.), Mentoring the mentor: A critical dialogue with Paulo Freire. (pp. 303-329). New York: Peter Lang.
    Goldenberg, I. & Goldenberg, H. (1991).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Ishii, K., Su, H., & Watanabe, S. (1999). Japanese and U.S. programs in Taiwan: New patterns in Taiwanese televis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3, pp.416-431.
    Kao, S. C. (1997). Difference voice, difference lives: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employed moth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Twin Cities.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Knowles, M. S. (1976). The future role of libraries in adult education. Southeastern Librarian. 43-7.
    Maslow, A.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Maslow, A.H.(1969)Theory Z.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
    (2),pp.31-47。
    Maslow, A.H.(1987)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Penguin Books。
    Mirowsky, J.(1985) Depression and marital power: An equity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3):557-592.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Crabtree &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need: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27, 2, 116-127. ERIC Digest. EL156647.
    Pennigton, F. C. (1980). Need Assessment: Concepts,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NO.7 : Assessing educational needs for adults. (pp.91-98)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Rank, M. R.(1982) Determinants of conjugal influence in wives’ employ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4:591-604.
    Rubin, A. & Babbie, 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USA: Brooks/Cole.
    Rodman, H.(1972) Marital power and the theory of resources in cultural contex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Family Studies, 3(1):50-69.
    Robbin, S. P.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Hall,Inc., 366-392.
    Sabatelli, R. M., & Shehan, C. L.(1993) Exchange and Resource Theories. in Pauline G. Boss et at al (Eds.),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 A contextual approach. pp.385-468. New York: Plenum Press.
    Sauvy, A.(1969)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Stufflebeam, D. L.,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241-250.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atson, G, (1966). Social psychology: issues and insight.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參、網站參考資料
    內政部(2007)。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http://www.ris.gov.tw/ch4/0950617.html。(2007.12.05)。
    內政部統計處(2007)。96年在臺外籍人士統計。http://www.moi.gov.tw/stat/。(2007.12.02)。
    內政部警政署(2007)。2007外籍配偶居留人數(按國別)。http://www.npa.gov.tw/stats.php。(2007.12.02)。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
    群關係與性別分析。http://wise.edu.tw/foreignarea/article-detail.php?id=7。(2006.04.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