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袁慧玲 Yuan, Hui-Ling |
---|---|
論文名稱: |
陶淵明詠史詩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陶淵明 、詠史組詩 、晚期風格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99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3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分為五章,首章為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及回顧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討陶淵明之時代背景、家世背景與生平概略,以及詠史詩之分類與發展。首先從史料典籍、詩人自撰詩文探討作家生平經歷,其後梳理詠史詩之發展脈絡,依齊益壽教授之說,將詠史詩分為「以史為體」、「以史為用」二類,探討此二類詠史詩之源頭與發展歷史。第三章為全文核心,第一節至第三節探討陶淵明「以史為用」之詠史詩,首先是「藉史詠懷」的〈讀史述九章〉組詩,敘述了詩人在易代之際的感懷;其次是「藉史言志」的〈扇上畫贊〉與〈詠貧士〉組詩,反映出詩人固窮之志與隱居之志;最後是「借古諷今」的〈述酒〉、〈擬古〉其二諸篇,可看出陶淵明對時局隱晦的諷刺與批判。第四節探究陶淵明「以史為體」之詠史詩,包括〈詠荊軻〉、〈詠三良〉、〈詠二疏〉三首。第四章第一節筆者列出魏晉時期與陶淵明同題及同為組詩形式之詠史詩,探討詩人對前人之作在內涵上的推陳出新,以及在形式上的繼承與影響。第二節以艾德華‧薩依德的晚期風格理論為基礎,探討陶淵明在生命晚期時心境的轉折與作品風格之轉變,以此對陶淵明詠史詩集中創作於生命晚期之原因做更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第三節則從時代背景、陶淵明的入世思想以及其在詠史詩中的「寄託」,探討陶淵明「晚期風格」形成之原因。第五章為結論,總結陶淵明詠史詩之藝術特色與歷史評價,探討其詠史創作在文學史上之價值與影響。
一、古籍
周‧辛鈃:《玄通真經》,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周‧佚名原著,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周‧左丘明原著,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2007年。
周‧左丘明原著,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漢‧韓嬰著,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
漢‧劉向著,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晉‧皇甫謐:《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
晉‧陶淵明著,古直箋:《陶靖節詩箋》,新北:廣文書局,1964年。
晉‧陶淵明著,丁福保箋注:《陶淵明詩箋注》,臺北:泰華堂出版社,1975年。
晉‧陶淵明著,王淑岷箋證:《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出版社,1999年。
晉‧陶淵明著,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2006年。
晉‧陶淵明著,陸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中華書局,2008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南:東海出版社,1974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鍾嶸著,古直箋,曹旭整理集評:《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陸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唐‧呂延濟等編:《六臣註文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人書局,1980年。
宋‧蘇軾著,王雲五主編:《蘇東坡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逸舜出版社,1980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湯漢:《陶靖節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詩經集傳》,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
宋‧朱熹著,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宋‧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見《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凌稚龍:《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顧炎武:《菰中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明倫書局,1979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新北:漢京文化,200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2004年。
清‧方宗誠:《陶詩真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方東樹:《昭味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陶澍:《靖節先生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收入楊家駱主編《四史辨疑》,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見《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二、近人著述
王今暉:《魏晉五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忠林、左松超等著:《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95年。
王瑤:《王瑤全集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詠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韋春喜:《宋前詠史詩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梁啟超:《古典文學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張默生:《老子新釋》,台南:大夏出版社,1992年。
陳美利:《陶淵明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許清雲編:《古典詩韻易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葉嘉瑩:《陶淵明飲酒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楊家駱主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齊益壽:《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錢玉峰:《陶詩繫年》,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的個案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翻譯著作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四、期刊
李斯:〈淺論左思與陶淵明詠史詩的異同〉,《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6月。
胡楚生:〈陶淵明詠史詩三首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7年。
馬自力:〈論陶淵明的詠史詩及其特徵〉,《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0年。
侯廣文、白志忠:〈論陶淵明詠史詩的价值內涵及歷史地位〉,《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02期,2009年。
郭宗南:〈從劉知幾《史通》論史家三長〉,《育達科大學報》第三十六期,2013年12月。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之發展與構成形式〉,《中國文學研究》第4輯,1990年。
黃世錦:〈論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7期,2011年。
彭衛:〈中國古代咏史詩歌初論〉,《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199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6期,1975年6月。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1977年4月。
蔡瑜:〈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型塑〉,《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2期,2010年。
劉惠文、劉瀏:〈詠史詩論略〉,《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
蕭馳:〈中國古典詠史詩的美學結構〉,《學術月刊》第12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邊力豐:〈從陶淵明的詠史詩考察其所期待的自我形象〉,《新疆教育學院學報》第24期,2008年。
簡良如:〈就地超越──陶淵明的現實詩學〉,《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18年12月。
五、學位論文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宋俊賢:《兩漢魏晉詠史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聰慈:《陶淵明詠史書寫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