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儒茵
論文名稱: 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研究
指導教授: 陳廖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甲骨卜辭卜辭斷代自然神宗教信仰祭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之議題為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旨在探討殷商時期的自然神信仰的文化現象,並以理性的態度省思殷商的自然神信仰文化。材料以出土卜辭為第一手資料,且對卜辭資料進行斷代分期,以研究宗教思想的變遷情況。

    文中討論的自然神信仰對象共十九位,依類別分成:帝、天神、地祇三類。天神包含有:日、月、星、風、雨、雲、雪、雷、虹等九位。地祇包含有:山、岳、水、河、土、方、巫、東母、西母等九位。闡述的重點有三:一是崇拜意識,二是宗教儀式,三是對人世的作用。

    首先,帝信仰之來源是人偶的神像形象,且帝對人世的作用不具理性成分,殷人只能消極接受。此外,帝非至上神,僅是掌管氣象諸神的最高神祇。殷人之帝沒有接受祭祀,但有燎祭、五鼓之聲祈上帝下世的請神儀式。再者,天神、地祇信仰的崇拜意識源於自然界提供生存所需,加上人類依賴自然,尤其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事,如河、岳,此二者是殷人自然神信仰中最依賴的神祇,遂使得崇拜意識具有「生活」和「實用」的目的性,河岳二神作用於人世之權能亦多集中在天象和年成兩方面,是一種基於農業經濟考量的信仰形態。此外,在天神信仰中的星辰信仰,僅有祭大火星之例,沒有後世二十八星宿的概念。在宗教儀式方面,天神、地祇神祭祀的特殊性表現在祭祀行為和祭牲之上,具有原始性質配合自然神神性,並透過「象徵性」和「共融性」使人和神互相作用。

    至於殷人信仰自然神的態度,並非純然迷信,而是人們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的生活經驗和心理慰藉。而殷人在崇拜之外,也開展出天文、氣象的知識,呈現出自然界的宗教性和自然性的雙重面向。此外,自然神信仰的歷時變化,因為天神信仰的退出、祖先祭祀的重視和人智意識的發展等三個原因,可以看出殷人宗教信仰的轉變趨勢,對神鬼的相信到懷疑,使得人本意識在殷末已經萌芽。

    謝辭 i 摘要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1-2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9 一、 殷商自然神信仰的卜辭來源................9 二、 殷商自然神信仰對象的確定................10 三、 甲骨文分期斷代的確定....................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24 第二章 殷商自然神信仰觀念的形成...............29-40 第一節 宗教因素 — 自然神信仰觀念的產生.......29 第二節 歷史因素 — 新石器時代的自然崇拜.......32 第三節 環境因素 — 殷商時期農業經濟型態.......37 第四節 小結...................................40 第三章 殷商自然神之信仰和祭祀..................41-122 第一節 殷墟卜辭的帝信仰........................41 一、 帝的釋義................................41 二、 帝對人世的作用..........................49 三、 帝的地位................................60 四、 祭帝的宗教儀式..........................65 第二節 殷墟卜辭的天神信仰......................68 一、 天象諸神的崇拜意識和祭祀................68 二、 氣象諸神的崇拜意識和祭祀................78 三、 天體諸神對人世的福禍示現................88 第三節 殷墟卜辭的地祇信仰......................93 一、 山神類崇拜意識和祭祀....................94 二、 水神類崇拜意識和祭祀....................99 三、 地神類崇拜意識和祭祀....................106 第四節 小結....................................120 第四章 殷商自然神信仰綜論......................123-158 第一節 殷商自然神的祭祀目的....................123 一、 祭以祈福................................124 二、 祭以禳災................................126 三、 祭以禮敬................................127 第二節 殷商自然神的祭祀特色....................128 一、 祭祀儀式配合自然神性質..................128 二、 祭祀犧牲配合自然神神性..................135 第三節 殷商自然神的相關討論.....................140 一、 諸神的權能範圍和其比較..................140 二、 信仰對象和祭祀對象的範圍差異............142 三、 自然神信仰體系的關係....................143 第四節 小結....................................145 附論一:祭星卜辭的檢討..........................147 附論二:殷代的求雨之祭..........................152 第五章 殷商自然神信仰之衰落和原因..............159-172 第一節 殷商自然神信仰的興盛與衰落..............159 第二節 殷商自然神信仰衰落的原因................161 一、 天神退位的思考..........................162 二、 崇祖意識的強化..........................163 三、 人智意識的增強..........................169 第三節 小結....................................172 第六章 殷商自然神信仰的反思....................173-186 第一節 宗教意義................................173 一、 人神之間的融合和衝突....................173 二、 自身存在的解釋..........................175 第二節 生活意義.................................177 一、 觀察天象的意義..........................177 二、 自然環境和農業的依存關係................178 第三節 時代意義................................179 一 、殷人尊神的再探討........................179 二 、殷代與周代自然神信仰的差異..............181 第四節 小結....................................185 第七章 結論....................................187-192 附錄一:殷商自然神諸神權能表....................193 附錄二:殷商自然神祭祀儀式表....................195 附錄三:殷商自然神信仰分期材料來源表............197 附錄四:岳、河 年 禾卜辭數量統計來源表..........204 附錄五:東、西、南、北祭祀數量統計來源表........204 參考書目........................................205-217

    壹、古籍 (按經史子集和時代排列)

    一、經部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1955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9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55年。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劉熙:《釋名》,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胡廣:《禮記大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唐﹞房玄齡:《晉書》(附考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元﹞脫脫等:《宋史》(附考證),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清﹞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清﹞朱又曾輯,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清﹞朱又曾校釋:《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三、子部
    ﹝周﹞墨翟:《墨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庫備要》本,1965年。
    ﹝秦﹞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漢﹞劉安著,﹝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唐﹞李淳風:《觀象玩占》,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四、集部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貳、今人學術專著 (按作者筆劃排列)

    一、甲骨文工具書 (甲骨文圖版和字典)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白于藍:《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濟總編輯:《殷虛文字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3年。
    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
    姚孝遂、蕭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楊郁彥:《甲骨文合集分組分類總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學術專著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台北:大通書局,1980年。
    于錦綉,楊淑榮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年。
    王平、[德]願彬:《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王海龍、何勇:《文化人類學歷史引導》,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維堤:《神游華胥-中國夢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曉朝:《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存明:《靈感思維和原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朱歧祥:《甲骨文通釋稿》,文史哲出版,1989年。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
    朱彥民:《商族的起源、發展與遷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朱炳海:《天氣諺語》,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何 新:《諸神的起源 第一卷:華夏上古日神與母神崇拜》,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2005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綱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 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4年。
    李濟著,賈士蘅譯:《安陽》,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孟世凱:《商史與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2004年。
    金 澤:《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姚孝遂:《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洪岳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社版,2003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孫海波:《甲骨文錄》,出版地不詳:河南通志館,1937年。
    孫 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孫詒讓:《契文舉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張公瑾:《傣族文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增定本)》,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張志剛:《宗教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張渭蓮:《商文明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
    莊威鳳主編:《中國古代天象紀錄的研究和運用》,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陳 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郭旭東主編:《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出版地不詳:羣益出版社,1946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郭淑雲:《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勞 幹:《古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彭裕商:《殷墟甲骨斷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馮 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馮 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北:台灣書局,2007年。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楊升南:《甲骨文商史叢考》,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4年。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3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5年。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出版,1991年。
    裘錫圭:《古文字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詹鄞鑫:《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鄒 衡:《夏商周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趙 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卜辭分類讀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趙 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 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修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文津出版,2009年。
    鄭若葵:《中國遠古暨三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諶中和:《夏商時代的社會與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嚴一萍:《〈伯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嚴一萍:《殷商史記》全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参、單篇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列)

    卜 工:〈磁山祭祀遺址及相關問題〉,《文物》1987年第11期,頁43-47。
    王 暉:〈殷人火祭說〉,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30冊,頁397-403。
    王光鎬:〈甲文「楚」字辨-兼論正、足不同源〉,《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頁52-63。
    王振鐸:〈司南指南針與羅盤經-中國古代有關靜磁學知識之發現與發明(上)〉,《考古學報》第3冊(1948年),頁119-259。
    甘 露:〈甲骨文方位詞研究〉,《殷都學刊》1999年第4期,頁1-6。
    匡 瑜,張國碩:〈鹿台崗遺址自然崇拜遺跡的初步研究〉,《華夏考古》1994年第3期,頁68-71。
    朱鳳瀚:〈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頁191-211。
    朱鳳瀚:〈論 祭〉,《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頁87-94。
    江林昌:〈甲骨文四方風與古代宇宙觀〉,《殷都學刊》1997第3期,頁21-25。
    何樹環:〈釋「五丯臣」〉,《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頁189-196。
    宋鎮豪:〈商代的疾患醫療與衛生保健〉,《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頁3-26。
    李 零:〈楚帛書與「式圖」〉,《江漢考古》1991年第1期,頁59-62。
    李 濟:〈殷墟出土青銅禮器之總檢討〉,收入張光直、李光謨編:《李濟考古學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頁720-764。
    李宗焜:〈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1994年),頁173-208。
    李宗焜:〈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年),頁339-391。
    李洪甫:〈連雲港將軍崖岩畫遺跡調查〉,《文物》1981年第7期,頁21-24。
    李洪甫:〈將軍崖岩畫遺跡的初步探索〉,《文物》1981年第7期,頁25-27。
    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新論〉,《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頁37-44。
    李學勤:〈評陳夢家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3期,119-130。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第11期,頁32-37。
    李學勤:〈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頁89-90。
    李學勤:〈小屯南地甲骨與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頁27-33。
    李學勤:〈殷墟甲骨分期的兩系說〉,《古文字研究》第18輯(1992年),頁26-30。
    李學勤:〈癸酉日食說〉,《中國文化研究》第21期(1998年),頁25-29。
    李學勤:〈續說「鳥星」〉,收入《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62-66。
    李學勤:〈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頁30-31。
    李學勤:〈論卜辭的新星〉,《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頁14-17。
    李錦山:〈農業文明與史前宗教禮儀性建築〉,《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頁193-208。
    沈建華:〈論亡、亡 、亡尤、亡災、亡、亡 的辭義異同〉,《中國語文研究》第五期(1983年),頁23-27。
    沈建華:〈甲骨文中所見廿八宿星名初探〉,《中國文化》第十期(1994年),頁77-87。
    沈建華:〈由卜辭看古代社祭之範圍及起源〉,《出土文獻研究》第5集(1999年),頁73-78。
    周 偉:〈商代後期殷墟氣候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頁185-196。
    周鳳五:〈說巫〉,《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頁269-291。
    孟蓬生:〈釋 〉,《古文字研究》25輯(2004年),頁267-272。
    季旭昇:〈《雨無正》解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3期,頁8-15。
    林 澐:〈無名組卜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頁25-39。
    林小安:〈武乙文丁卜辭補證〉,《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頁40-55。
    林小安:〈再論「歷組卜辭」的年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頁8-17。
    林宏明:〈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組卜辭的年代〉,《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頁86-90。
    林志強:〈論卜辭河岳之神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54-60。
    林志強:〈卜辭所見河岳神之地位〉,《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57-60。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名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年第1期,頁49-86。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上)〉,《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頁23-50。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頁89-110。
    唐 蘭:〈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公報在港復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香港,香港大公報,1978年,頁23-58。
    唐曉峰:〈卜辭「岳」之地望〉,《九州》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83-91。
    徐義華:〈商代的天命思想〉,《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頁34-38。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頁99-112。
    高 明:〈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年),頁21-28。
    常正光:〈殷人祭「出入日」文化對後世的影響〉,《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頁68-73。
    張玉金:〈卜辭「我其巳𡧍乍帝降若」再解〉,《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1999年),頁172-179。
    張玉金:〈論甲骨金文中的「賓」字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2期,頁5-11。
    張玉金:〈論殷代的禦祭〉,《中國文字》新29期(2003年),頁53-73。
    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30期(2005年),頁1-30。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8本(1968年),頁181-232。
    張秉權:〈殷代的農業與氣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2分(1970年),頁267-336。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本3分(1978年),頁445-486。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頁211-241。
    連紹名:〈商代祭祀活動中的壇位〉,《古文字研究》第22輯(2000年),頁13-21。
    連紹名:〈說殷卜辭中的虹-殷商社會觀念之一例〉,《殷都學刊》2006年第1 期,頁1-4。
    郭大順、張克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築群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11期,頁1-11。
    陳文華:〈新石器時代的農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農業考古》2003年第1期,頁105-117。
    陳佩芬:〈繁卣、 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2期(1982年),頁15-25。
    郭振祿:〈小屯南地甲骨綜論〉,《考古學報》1997年第1期,頁23-56。
    陳煒湛:〈「歷組卜辭」的討論與甲骨文斷代研究〉,《出土文獻研究》(1985年),頁1-21。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十九期(1936年),頁91-151。
    彭明瀚:〈卜辭取祭考〉,《殷都學刊》1995年第2期,頁9-10。
    彭裕商:〈卜辭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1982年),頁194-228。
    焦志勤:〈卜辭燎祭的演變〉,《殷都學刊》2001年第1期,頁27-29。
    馮 時:〈殷代農季與殷曆曆年〉,《中國農史》1993年第1期,頁72-83。
    馮 時:〈殷卜辭四方風研究〉,《考古學報》1994年第2期,頁131-153。
    黃天樹:〈歷組卜辭時代補論〉,《文博》1992年第3期,頁9-15。
    楊升南:〈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年),頁54-63。
    葉文憲:〈商人的方土觀及其演變〉,《殷都學刊》1988 年第4 期,頁8-14。
    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1931年),頁481-522。
    董作賓:〈殷代禮制的新舊兩派〉,《大陸雜誌》,第6卷第3期(1950年),頁69-74。
    葛毅卿:〈釋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4分(1939年),頁545-546。
    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年),頁263-321。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段的初步研究〉,《文史》第17輯(1982年),頁1-26。
    雷紫翰:〈殷代神靈信仰的動因與實質述論─寫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之際〉,《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8-14。
    趙 林:〈商代宗教信仰的對象及其崇拜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1996年),頁1-20。
    趙 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年),頁277-302。
    劉 桓:〈殷墟卜辭「大賓」之祭及「乍邑」、「宅邑」問題〉,《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3-10。
    劉 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年),頁67-140。
    劉 釗:〈卜辭「雨不正」考釋—兼《雨無正》篇題新證〉,《殷都學刊》2001年第4期,頁1-3。
    劉 復:《帝與天》,《北京大學研究所國門學月刊》第一卷第三號(1926年),頁310-315。
    劉 源:〈論商代后期祭祖儀式類型〉,《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頁80-94。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頁301-376。
    蕭良瓊:〈卜辭中的「立中」與商代的圭表測影〉,原載《科技史文集》第10輯(1983年),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32冊,頁377-382。
    蕭 楠:〈安陽小屯南地發現的 組卜甲—兼論「 組卜辭的時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76年第4期,234-241。
    蕭 楠:〈論武乙文丁卜辭〉,《古文字研究》第3輯(1980年),頁43-79。
    賴昭吟:〈說卜辭中的「万」〉,《研究與動態》第15期(2007年),頁99-114。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牛河梁洪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冢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8期,頁1-17。
    鍾柏生:〈說「異」兼釋與「異」並見諸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年),頁545-563。
    羅 琨:〈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22輯(2000年),頁6-12。
    羅 琨:〈甲骨文「焛」字探析—兼說卜辭中的「鶉火」〉,《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頁5-10。
    饒宗頤:〈殷卜辭所見星象與參商、龍虎、二十八宿諸問題〉,《甲骨文獻集成》第32冊,頁543-546。

    肆、會議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列)

    朱鳳瀚:〈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57-79。
    李先登:〈考古地層學和歷組卜辭斷代〉,《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332-334。
    宋國定:〈商代中期祭祀禮儀考—從鄭州小雙橋遺址的祭祀儀存談起〉,《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416-421。
    汪 濤:〈關於殷代雨祭的幾個問題〉,《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頁333-359。
    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其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3年,頁229-307。
    馬如森:〈酒、 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頁209-221。
    高江濤:〈殷人四方尊位探討〉,《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7-333。
    常玉芝:〈「帝五臣」、「帝五丯臣」、「帝五丯」的所指〉,《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中國福山),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365-378。
    張玉金:〈殷墟甲骨文「正」字考釋〉,《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6。
    黃天樹:〈說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詞〉,《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126。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瞽」〉,《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
    謝 濟:〈上帝崇拜在商代宗教信仰中的地位〉,《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8-484。
    羅 琨:〈殷墟卜辭中的火-兼說去火〉,《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4。

    柒、學位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列)

    李立新:《甲骨文所見祭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孫叡徹:《從甲骨卜辭來研討殷商的祭祀》,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80年。
    張宇衛:《甲骨文武丁時期王卜辭與非王卜辭之祭祀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佩君:《甲骨文「又」字句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淑雲:《甲骨文中所見之天神資料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捌、國外學者論著 (按國名、作者筆劃排列)

    ﹝日﹞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台北:巨留圖書公司,1977年。
    ﹝日﹞伊藤道治著,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日﹞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58年。
    ﹝日﹞斋木哲郎,馬志冰譯:《〈方帝考〉補》,《殷都學刊》1990年第4期,頁13-19。
    ﹝日﹞高島謙一:〈商代語言中帶「乍」(作)字的使役結構〉,《漢語上古音構擬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波蘭﹞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1989年。
    ﹝美﹞杜普瑞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88年。
    ﹝美﹞班大為著,徐鳳先譯:《中國上古史實揭密: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英﹞艾蘭著,劉學順譯:〈「帝」的甲骨字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5-11。
    ﹝英﹞柴爾德著,周進凱譯:《遠古文化史》,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全兩冊,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7年。
    ﹝瑞士﹞弗力茨.施托而茨著,根塞.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義﹞安東尼奧‧阿馬薩里著,劉儒庭、王天清、齊明譯:《中國古代文明-從商朝甲骨刻辭看中國史前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德﹞費爾巴哈著,王太慶譯:《宗教的本質》,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馬尼亞﹞米洽爾.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出版,2000年。
    ﹝羅馬尼亞﹞米洽爾‧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玖、網路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拓片:http://ndweb.iis.sinica.edu.tw/rub_public/System/Bone/home2.htm
    成功大學甲骨文全文影像資料庫:
    http://ttssearch.lib.ncku.edu.tw/ttscgi/ttsweb1.exe?@1;12106;1;shell@@0.3071484208138334
    漢達文庫:http://www.chant.org/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卅二~卅四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收稿日期2009年10月21日。
    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發佈時間:2008年1月17日。
    《趙燕晚報》〈石家庄首次發現大規模先商遺址〉2010年5月11日。http://www.he.xinhuanet.com/zfwq/wenwu/2010-05/11/content_19743338.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