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佳玲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溫振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5 |
中文關鍵詞: | 仁壽宮 、大園 、感天大帝 、許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1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大園鄉是北桃園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雖然因濱海自然環境較差,但有豐富的人文背景,大園鄉的仁壽宮是大園地區的公廟,主神感天大帝許遜是道教淨明忠孝道的宗師,一般人却極少注意。
本文從鄉土教學的角度出發,透過廟中的碑文以及相關的文獻史料,討論仁壽宮的歷史沿革與祭祀圈的演變,了解仁壽宮由私人祭祀擴展為大園地區的地方公廟,除了因為許姓在大園是大姓之外,更與感天大帝的施藥、祈雨等靈驗事蹟有關。
探究安奉於廟中的神明信仰源流以及仁壽宮的各項祭祀活動,得知仁壽宮與鄉民生活的密切關聯。其中感天大帝聖誔、安座等紀念日以及中元普渡都是全鄉的盛事。
分析仁壽宮的雕刻、彩繪、剪黏等建築裝飾,多以祈求吉祥、多子多孫、功名富貴等世俗願望為主,或以《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小說故事為藍本進行的裝飾,其目的不外教忠教孝,另外因主神感天大帝是醫國醫人的仁者,剪黏題材有以醫家為主的「十醫聖」呈現;楹聯的題材也多以歌頌感天大帝其功其業為主。了解仁壽宮與鄉民的關係,除了滿足宗教上的需求之外,還影響了鄉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並且藉由裝飾題材教忠教孝,達到教化一般民眾的目的。
筆者研究對象大園仁壽宮早已計畫進行重建,筆者祈願本論文的完成提供廟方在重建時的參考,也為已經存在三十年的古廟留下記錄,並為自己所生長的土地,略盡棉薄之力,更為自己的教學工作中「鄉土教材」及「學校本位課程」增加深度與廣度。
關鍵字
仁壽宮、感天大帝、許遜、大園、鄉土教學
徵引書目
一、中文部份
1、史料:
大園鄉志編纂委員會(編)
1978,《大園鄉志》,桃園:大園鄉公所。
大園鄉志續編編纂委員會(編)
1993,《大園鄉志續編(一)》,桃園:大園鄉公所。
六十七:
1961,《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90種,1961。(內含六十七〈台灣內地番地風俗考〉及黃叔璥,
〈台灣番社圖〉。)
台灣銀行經研究室編
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灣文獻叢刋第197種,台北:
台灣銀行。
遠流出版社
1996,《台灣堡圖》,台北,遠流出版社,二萬分之一。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2000,《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元文
1960,《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66種,1960。
周鍾瑄
1962,《諸羅縣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1
種。
范咸
1961,《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
165種。
高拱乾
1696,《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歷史文獻叢刊第
65種。
桃園文獻委員會(編)
1979,《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陳培桂
1963,《淡水廳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72
種。
蔣毓英
1993,《台灣府志》,南投:台灣文獻會。
鄭用錫
1999,《淡水廳志稿》,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觀音鄉公所
1986,《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
龜山鄉公所
1990,《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
蘆竹鄉誌編審委員會
1975,《蘆竹鄉志》,桃園:蘆竹鄉公所。
網路地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1683-1710台灣港口分佈圖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1.jpg
1711-1730台灣港口分佈圖 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2.jpg
1731-1783台灣港口分佈圖 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3.jpg
1784-1830台灣港口分佈圖 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4.jpg
1831-1860台灣港口分佈圖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5.jpg
1861-1870台灣港口分佈圖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6.jpg
1871-1895台灣港口分佈圖 http://thcts.ascc.net/tempmap/rc09_7.jpg
2、專書:
大園仁壽宮(編)
1979,《大園仁壽宮簡介》,桃園: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大園仁壽宮。
王世慶
1994,《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
王健旺
1998,《護鄉佑民 萬載香火 台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尹章義
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仇德哉
1979,《台灣廟神傳》,斗六:信通。
1984,《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台灣省文獻會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二),南投:台灣
省文獻會
江燦騰、黃有興
2005,《台灣宗教信仰》,台北:東大圖書。
安倍明義
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
任繼愈
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培夫
1999,《台灣古蹟與文物》,台中:台灣省新聞處。
朱越利
1990,《道教問答》,台北:貫雅文化。
李奕興
1994,《彰化節孝祠彩繪藝術》,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2002,《府城.彩繪.陳玉峰》,台北:雄獅圖書。
李乾朗
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研究》,台北:文建會。
1996,《台灣建築閱覽》,台北:玉山社。
2001,《台灣廟宇裝飾》,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
李豐楙、朱榮貴
1996,《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所。
李豐楙
1997,《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4,《台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豐楙、謝聰輝
2001,《濟度大事:台灣齋醮》,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呂宗力、欒保群編
1991,《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鐵雄
1998,《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林玉茹
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縣:知書房。
林美容
1997,《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林會承
1990,《台灣建築手册--形式與作法篇》,台北:藝術家。
1996,《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衡道
2001,《台灣歷史民俗》,台北:黎明文化。
卓克華
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台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台北:揚智。
周婉窕
1997,《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
研究所籌備處。
洪敏麟
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姜義鎮:
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
桃園縣文化中心編
1995,《陂塘釆風》,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馬書田
2001,《中國道教諸神》,台北:國家。
高賢治
2002,《大台北古契字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耀明
1995,《澎湖的廟神》,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陳正祥
1993,《台灣地誌》,台北:南天。
陳孔立
1990,《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陳運棟
1991,《台灣早期開發----桃竹苗地區》,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建松
2002,《桃園縣大園鄉福海宮簡介》,桃園:福海宮管理委員會。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
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社。
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撰稿,戴寶村審稿
1998,《桃園縣口述歷史研究----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
化中心。
張耀錡
2003,《台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南天。
許金用
1992,《台灣民俗文化彙編》上、下冊,台中:東展文化。
莊伯和
2001,《台灣民間吉祥圖案》,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康豹(PAUL R. KATS)
1997,《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
郭金雄
2003,《草漯保障宮開基媽祖略記》,桃園:草漯保障宮管理策員會。
黃俊銘
1997,《桃園地區日治時期建築構造物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 成果報告
書草稿》,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黃厚源
1994,《桃園文獻第二期 我的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政府。
2005,《我的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
黃晴文
1994,《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貴文宮管理委員會
2002,《桃園縣大園鄉內海貴文宮簡介》,桃園:貴文宮管理委員會。
福海宮管理委員會
2003,《桃園縣大園鄉竹圍福海宮九十二年度信徒大會》,桃園:福海宮
管理委員會。
新文豐出版公司(輯)
《正統道藏》第十一册、第十六冊、第三十二冊,台北:新文豐。
溫振華、張勝彥、吳文星、戴寶村合著
1996,《台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
溫振華、戴寶村合著
1998,《淡水河流域發展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董芳苑
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蔡相煇
1992,《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台原。
澎湖縣文獻小組(編)
1998,《澎湖之寺廟》,澎湖:澎湖縣文獻小組。
詹素娟、張素玢
2001,《台灣原住民史 平埔族史篇(北) 北台灣平埔族群史》,南投:
台灣省文獻會
楊敏烈
1978,《飲水思源 桃園縣地方民俗文物展紀念專刊》,桃園:桃園縣立
桃園國中。
鄭金福
1984,《旌陽祖師 感天大帝傳》,作者自印。
鄭明枝
1979,《大坵園鄉土誌》,桃園:潮音國小。
1985,《郭氏宗族北台移民拓墾史》,作者自印。
潘英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
劉文三
1992,《台灣神像藝術》,台北:藝術家。
劉枝萬
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劉益昌
2002,《台灣原住民史 史前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還月、李順仁、黃提銘、黃兆慧、王志文合著
1998,《尋訪凱達格蘭族》,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劉鋒、臧知非
1997,《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
鍾華操
1988,《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戴寶村
1997,《走尋南崁的地名歷史》,桃園:桃園縣蘆竹鄉公所。
謝宗榮
2003,《台灣傳統宗教文化》,台中:晨星。
2003,《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晨星。
魏英滿、陳瑞隆編
2000,《台灣鄉鎮地名源由》,台南市:世峰出版社。
魏淑貞總編
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一)天地諸神》,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一)天地諸神卷》,台北:自立晚報。
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二)天上聖母卷》,台北市:自立晚報。
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四)五府王爺卷》,台北市:自立晚報。
顔昭武等編撰
2002,《從笨港到北港—北港鎮》,國民小學教師自編鄉土教材系列14,
雲林:雲林縣政府
羅貫中
1980,《三國演義》,台北:聯經。
3、 專論:
王世慶
1983,〈台灣地區族譜與古文書之蒐集與運用〉,《中華民族學通訊》19:
頁7-15,台北:中華民族學會。
王美芳
1991,〈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白裕順
2004,〈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任茹
1998,〈明清台灣中北部地區水利之開發--從北港溪到大漢溪〉,《台灣
文獻》49(3):頁137-145,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李壬癸
1992,〈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1):頁138
-21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
李亦園
1981,〈台灣傳統的社會結構〉,《台灣史蹟源流會》,頁209-226,台中:
台灣省文獻會。
李文良
1996,〈日治時期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李彥霖
2004,〈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台北:東吳大學
歷史系碩士論文。
卓克華
1993,〈南崁五福宮的歷史研究〉,《台北文獻》直(105):頁45-65,
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林美容
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1)
頁53-81,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
洋發展史論文集》3:頁95-125,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
所。
1989,〈彰化媽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頁41
-10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偉盛
1988,〈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1988,〈分類械鬥蔓延全台的分析〉,《台灣風物》38(3):頁27-51,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1996,〈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頁
263-288,台北:玉山社。
林衡道
1971,〈台灣開拓史話〉,《台灣文獻》22(4):頁38-42,台北:台灣
省文獻會。
1973,〈桃園台地的風物〉,《台灣文獻》24(2):頁30-55,台北:台
灣省文獻會。
林明德
1995,〈台灣地區媽祖廟匾聯之探索〉,《台灣文獻》46(4):頁225-296,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林玉茹
1993,〈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7,〈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
191-20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嘉明
1976,〈祭祀圈之於漢人居台社會之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
(6):頁59-69,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黃素敏
1991,〈桃園與中壢之聚落發展-中路與內壢地區〉,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張素玢
1995,〈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平埔研究論文集》:
頁99-125,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頁61-
96,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陳漢光
1971,〈日據時代台灣漢人祖籍調查〉,《台灣文獻》23(1):頁55-106,
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陳世榮
1998,〈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
鬥與區域發展關係〉,發表於教育部顧問室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系主辦,「第四屆歷史學論文討論會」論文稿。
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
2001,〈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報》18:頁203—24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陳雪玉
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中壢:國立中央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豹
1997,〈慈佑宮與清代新莊地方社會之建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53:頁71-78,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莊英章
1975,〈台灣漢人宗族發展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頁113-138,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月秋
1997,〈區域經濟發展下邊陲地區之人口變遷—以桃園縣大園鄉為例〉,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美
1996,〈南崁媳婦仔習俗之研究(1846~1970)〉,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振民
2000,〈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3~1920)〉,中
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
1979,〈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頁109—116
,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4,〈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頁10—20,
台北:中華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5,〈清代台灣建城與防衛體系的演變〉,《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3):
頁253—27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1994,〈清代東勢仙師廟之建立及其發展〉,《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頁44—61,台中:台中縣立文心中心。
1996,〈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北縣文教》,49:
頁1—10。
1996,〈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教》,50:頁15—23。
1996,〈村廟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7—
275,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2004,〈清水鎮鄉土史的建構〉,《中縣文獻》,10:頁1—21,台中:台中
縣文化局。
盛清沂
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
頁154-176。
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32(1):
頁136-157。
楊淑玲
1978,〈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的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所碩士論文。
廖秋娥
1993,〈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教組織與生活方式〉,《台灣文獻》:42(2):
頁117-207,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蔡淵洯
1980,〈清代台灣社會的領導階層〉,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83,〈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頁34—64。
1983,〈清代台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台灣師大歷史學
報》11:頁97—111。
劉枝萬
1963,〈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4:頁101-120,5:頁45-110,
6:頁48-66,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賴玉玲
2000,〈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中
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日文部份:
1、 官書、調查書
丸井圭治郎
1919,《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台灣總督府。
桃園郡大園庄役場(編)
1933,《大園庄誌》,桃園:桃園郡大園庄役場。
桃園郡大園庄役場(編)
1937,《桃園郡大園庄勢一覽》,桃園:桃園郡大園庄役場。
桃園廰(編)
1905,《桃園廰志》,桃園:桃園廰。
1915,《桃園廰寺廟調查書》,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藏。
桃園郡蘆竹庄役場
1933,《蘆竹庄誌》,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
2、 專論
增田福太郎
1939,《台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
漥德忠
1983,《道教入門》,東京:南斗書房。
1986,《道教の神マ》,東京:平河出版社。
1995,《道教百話》,東京:講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