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湘婷
Chiu,Hsiang-Ting
論文名稱: 婚姻暴力防治工作者對經濟暴力的觀點與處遇模式
A Study on Economic Violence of Women Experiencing Domestic Violence: Social Workers’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婚姻暴力經濟暴力受暴婦女父權家族系統
英文關鍵詞: domestic violence, economic violence, battered woman, patriarchy, clan syste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8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經濟暴力發生在受暴婦女的日常生活中,先生使用經濟控制、經濟剝削和工作干擾三種手段阻礙婦女取得或消耗其經濟資源,迫使多數受暴婦女過著經濟困頓生活,需要經濟資源之協助。但目前臺灣學術研究少有討論經濟暴力議題,工作者對經濟暴力之觀點與處遇經驗值得深入探討,期待本研究增加實務界對經濟暴力與其處遇之重視。

    本研究以婚姻暴力防治實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訪談12位工作者。研究發現經濟暴力建立於父權體制之上,且婦女之家族系統與父權體制一同將婦女困在暴力環境中。經濟暴力處遇模式分為抽象與實務操作層次。抽象層次是工作者影響婦女的價值觀,引導婦女覺察經濟暴力和找到個人優勢。實務操作層次是工作者具體協助婦女經濟穩定的策略,分別為以人身安全為首要目標處遇模式和經濟賦權處遇模式,前者是工作者評估婦女經濟生活需求,提供經濟、居住、就業和法律方面的協助;後者強調個人賦權,工作者增加婦女的理財能力以穩定經濟生活。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工作者學習理財知識、制定經濟暴力處遇教育訓練、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普及與彈性化公共托育資源。

    Economic violence occurs in daily life of battered women. Husbands use three means – economic control, economic exploitation, and work interference to hinder women from obtaining or consuming economic resources and force most of the battered women to live a life of economic hardship and need the assistance of economic resourc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a few academic studies in Taiwan investigating the issue of economic violence. Workers’ perspective towards economic violence and intervention experiences are worthy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raise wider attention to economic violence and its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enrolled social workers engaging in marital violence preven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12 workers. This study found that economic violence is established based upon patriarchy, and women’s family system and patriarchy jointly trap women in a violent environment. The intervention model of economic violence is divided into abstract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s. Abstract level refers to workers’ influence on women’s value and guidance to help women to perceive economic violence and discover personal strengths.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refers to workers’ specific strategies helping women obtain stable economic status, including the invention model aiming to maintain safety of women and that of economic empowerment. The former is workers’ assessment on women’s economic and living needs and provision of assistance in the aspects of housing, employment, and laws. The latter emphasizes personal empowerment, as well as workers’ enhancement of women’s financial capability to stabilize economic lif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workers are advised to learn financial knowledge, develop educational training for intervention of economic violence, put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and make public daycare resources popular and flexib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經濟暴力 7 第二節 防治網絡、服務方案與經濟補助 15 第三節 理論觀點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2 第一節 採取質化研究的理由 3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過程 36 第四節 嚴謹性 3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發現:經濟暴力現象 48 第一節 經濟暴力之特殊性 48 第二節 經濟暴力之原因 50 第三節 經濟暴力的樣貌 53 第四節 經濟暴力對婦女的影響 63 第五章 研究發現:經濟暴力處遇模式 71 第一節 抽象層次 71 第二節 實務操作層次 77 第三節 實務面與制度面的限制 9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98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02 參考文獻 106 表次 表2-1、理論特色比較 30 表3-1、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三個縣市婚姻暴力防治機構 33 表3-2、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35 表4-1、經濟暴力之樣貌 62 表4-2、經濟暴力造成之影響 70 圖次 圖2-1權力控制輪……………………………………………………………………9 圖2-2父權家族系統受暴網……………………………………………………… 11 圖6-1父權家族系統經濟暴力輪…………………………………………………100

    Adams, A. E., Sullivan, C. M., Bybee, D., & Greeson, M. R. (2008).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economic abuse.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4(5), 563-588. doi: 10.1177/1077801208315529

    Davis, M. F. (1999). The economics of abuse : How violence perpetuates women's poverty In R. A. Brandwein (Ed.), Battered women, children, and welfare reform: The tie that binds (2 ed., pp. 17-30). Thousand Oaks: CA: Sage.

    Fawole, O. I. (2008). Economic violence to women and girls: Is it receiving the necessary attention? Trauma, Violence, & Abuse, 9(3), 167-177. doi: 10.1177/1524838008319255

    Foundation, A. (2009). Financial empowerment curriculum. from http://www.clicktoempower.org/financial-tools/curriculum-download?_ga=1.12286652.94959280.1429577454

    Hahn, S. A., & Postmus, J. L. (2014). Economic empowerment of impoverished IPV survivors: A review of best practic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Trauma, Violence, & Abuse, 15(2), 79-93. doi: 10.1177/1524838013511541

    Huang, C.-C., Postmus, J. L., Vikse, J. H., & Wang, L.-R. (2013). Economic abuse, physical violence, and union formation. Child Youth Serv Rev, 35(5), 780-786.
    Moe, A. M., & Bell, M. P. (2004). Abject economics: The effects of battering and violence on women’s work and employability.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0(1), 29-55. doi: 10.1177/1077801203256016

    Outlaw, M. (2009). No one type of intimate partner abuse: Exploring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abuse among intimate partner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4(4), 263-272. doi: 10.1007/s10896-009-9228-5

    Postmus, J. L. (2010). Economic empowerment of domestic violence survivor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Domestic Violence.

    Postmus, J. L., Huang, C.-C., & Mathisen-Stylianou, A. (2012).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nd economic abuse on maternal mental health and parenting. Child Youth Serv Rev, 34(9), 1922-1928. doi: http://dx.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2.06.005

    Postmus, J. L., Plummer, S. B., McMahon, S., Murshid, N. S., & Kim, M. S. (2012). Understanding economic abuse in the lives of survivors. J Interpers Violence, 27(3), 411-430. doi: 10.1177/0886260511421669

    Sanders, C. K. (2007). Domestic violence, economic abuse, and implications of a program for building economic resources for low-income women. Cent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anders, C. K. (2015). Economic abuse in the lives of women abused by an intimate partner: A qualitative study. Violence Against Women, 21(1), 3-29. doi: 10.1177/1077801214564167

    Sanders, C. K., Weaver, T. L., & Schnabel, M. (2007). Economic education for battered women: An evaluation of outcomes. Affilia, 22(3), 240-254. doi: 10.1177/0886109907302261

    Shepard, M., & Pence, E. (1988). The effect of battering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women. Affilia, 3(2), 55-61. doi: 10.1177/088610998800300206

    Stylianou, A. M., Postmus, J. L., & McMahon, S. (2013). Measuring abusive behaviors: is economic abuse a unique form of abuse? J Interpers Violence, 28(16), 3186-3204. doi: 10.1177/0886260513496904

    Swanberg, J. E., Logan, T., & Macke, C. (2005).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employment,and the workplace: conseque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Trauma Violence Abuse, 6(4), 286-312. doi: 10.1177/1524838005280506

    王雲東(2013)。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研究取向及其應用(二版)。新北市:威仕曼。
    王麗容(1995)。台灣地區婚姻暴力防治策略之研究:社會工作模式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7-H002-010)。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朱嘉凰(2006)。走出風暴-離婚受暴婦女心路歷程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瑛秋(2007)。女性主義觀點運用於家暴婦女個案服務。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吳柳嬌(2005)。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敏欣(2010)。受暴婦女充權歷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吳震環(2007)。未完成的故事:婚姻暴力受暴婦女脫離暴力關係的歷程。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麗玉(2006)。優點個案管理模式之介紹與運用於受暴婦女之評估結果。社區發展季刊,113,143-160。
    宋麗玉(2007)。婚姻暴力受害婦女之處遇模式與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6-2412-H004-022-SS2)。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宋麗玉(2010)。復元與優勢觀點之理論內涵與實踐成效:臺灣經驗之呈現。社會科學論叢,4(2),2-34。
    宋麗玉、施教裕(2012)。受暴婦女之復元與負向感受:輪廓與相關因素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2),191-229。
    宋麗玉(2012)。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載於宋麗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393-426頁)。臺北:洪葉。
    宋麗玉(2013)。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處遇模式與成效:華人文化經驗。臺北市: 洪葉文化。
    李仰欽(2005)。母職枷鎖:受暴婦女於受助過程中經驗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沈淑賜(2007)。走過難關:家暴離婚婦女的經驗訴說。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 (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doi: 10.6255/jwgs.1994.5.69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市:巨流。
    林姹君(2008)。婚姻受暴婦女就業需求之評估-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林桂碧、鄭敏菁、杜瑛秋(2007)。家暴受害婦女就業意願與就業服務需求之探討。臺灣勞工季刊,11,53-56。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林蕙瑛(1990)。當你離婚後。臺北:聯經。
    邱紫珚(2005)。受暴婦女接受處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施曉穎(2009)。受暴婦女的就業初探-中彰投區域之考察.。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防治實務。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3-19頁)。臺北市:巨流。
    施教裕(2012)。社會工作理論的比較。載於宋麗玉(主編),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457-482頁)。臺北:洪葉。
    侯宜伶(2015)。為自己找出路。現代婦女通訊,66,2。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21-36頁)。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宜鋒(2008)。增強權能取向實務對受暴婦女之改變歷程影響。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真(2006)。走過家暴「一個婚暴合併兒虐家庭的蛻變與新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樺(2009)。家暴事件報導後,誰來守護她?探討北臺灣遭受家庭暴力婦女就業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君等(譯)(2011)。社會工作理論導論(原作者:D.Howe)。臺北市:五南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陳姿樺(2015)。女人(錢)進自由—經濟賦權團體。現代婦女通訊,66,1。
    陳婷蕙(1997)。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對脫離暴力關係的因應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湘緣(2011)。受暴婦女正向母職經驗及相關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陳源湖(2003)。婚姻暴力與社會支持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2,277-292。
    陳綉裙(2008)。受虐婦女於庇護安置期間之需求評估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靜惠(2010)。婚姻暴力對受暴婦女就業影響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儷今(2009)。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游美貴(2008)。台灣地區受虐婦女庇護服務轉型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8,143-190。
    游美貴(2010)。台北市婚姻暴力被害人垂直整合服務方案實施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53-108。
    游美貴(2011)。婦女福利服務。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194-227頁)。臺北:巨流。
    游美貴(2013a)。受虐婦女庇護實務。臺北市:洪葉。
    游美貴(2013b)。理論和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載於潘淑滿(主編),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40-61頁)。臺北:巨流。
    湯靜蓮、蔡怡佳(1997)。我痛--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一秀(2000)。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廖碧霞(2015)。轉彎、放下、再起飛。現代婦女通訊,66,3。
    趙國妤(2012)。婚姻暴力高危險案件實務介入與處遇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7)。婚姻暴力:多重身份與權力流動。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游美貴(2012)。婚姻暴力問題之研究。內政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0000000AU691003)。臺北市:內政部。
    蔡慧玲(2008)。受虐經驗對生涯選擇的影響~以婚爆婦女爲例。諮商與輔導,268,25-31。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5)。103年家庭暴力事件被害人性別及案件類型。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PS/DM1_P.aspx?f_list_no=806&fod_list_no=4620&doc_no=42892
    蕭玉玫(2008)。三位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賦能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賴文珍、陳嘉鴻、杜瑛秋(2013)。等待˙意識覺察˙翻轉:以性別理論觀點來看婚姻暴力受害人處境與服務。廖育珩(主持人),從性別觀點看台灣兒少婦女處境。從性別觀點看台灣兒少婦女處境研討會,新店中信商務會館。
    簡春安、常宏文(2002)。家庭暴力受害人保護方案之初探研究。內政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1009105471)。臺北市:內政部。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二版)。臺北市:巨流。
    簡春安、趙善如(2010)。社會工作理論。臺北市:巨流。
    戴世玫(2012)。美國家暴研究的亞洲思維-專訪密西根大學吉濱‧美惠子教授。婦研縱橫,(97), 25-35。doi:10.6256/FWGS.2012.97.25
    戴世玫(2013)。轉動中的權力控制輪:美國家庭暴力實務研究的多元圖像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42,164-17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