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芯芸
論文名稱: 接受緊急短期安置機構處遇之不幸少女其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生活適應的研究
指導教授: 呂昌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不幸少女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生活適應內外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3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瞭解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中的不幸少女,其可能遭遇的生活適應問題與困擾,及機構處遇的介入是否能對初入機構的不幸少女,提供適切的需求與服務,以作為未來有效協助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的不幸少女,其在機構中的生活適應之參考。研究採單組前後測之調查,立意取樣以某社福機構為例,在不幸少女進入機構後第十天實施前測;在不幸少女進入機構後一個半月實施後測。以問卷方式評量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生活適應等變項。共收取30名不幸少女為研究樣本。茲將本研究之主要發現簡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初入機構時感受到最困擾的生活壓力事件為自我相關事件;而最常採用「正向情緒調適」的因應方式去面對壓力。
    二、在機構處遇介入前,家庭結構完整的個案,其整體生活壓力事件感受愈大,且家庭結構對整體生活壓力具有解釋力;愈傾向內控的個案,整體因應行為愈好;且內外控人格特質對整體因應行為具有解釋力。
    三、機構處遇介入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有顯著改善,且未綴學、前測生活壓力較高的個案,經由構處遇介入而降低「生活壓力」較為顯著。而在因應行為上的採取則沒有顯著改善。
    四、機構處遇介入後,研究對象的生活適應狀況良好,較少出現各種不適應情形,尤其以行為適應最好;在自評的生活適應上,在一個半月後,「生活壓力」有改善者,「整體生活適應」愈好;且生活壓力改變量對整體生活適應具有解釋力。
    綜上所述,緊急短期安置機構提供之處遇介入可幫助不幸少女減低生活壓
    力,有相當顯著之成效,而透過生活壓力的改善,可幫助其在機構中的生活適應
    狀況。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界定………………………………………………………………4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不幸少女之成因與問題現況…………………………………………7 一、不幸少女問題的成因………………………………………………… 7 二、台灣地區不幸少女問題現況………………………………………… 8 三、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內涵及執行現況…………………… 9 第二節 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內容與現況………………………………… 13 一、緊急短期安置機構……………………………………………………13 二、相關緊急短期收容中之研究…………………………………………18 第三節 壓力………………………………………………………………… 18 一、壓力的定義……………………………………………………………18 二、壓力的測量……………………………………………………………20 三、青少年的生活壓力……………………………………………………23 四、壓力與生活適應………………………………………………………25 第四節 因應行為…………………………………………………………… 26 一、因應行為的定義………………………………………………………26 二、因應方式的分類與測量………………………………………………26 三、青少年的因應行為……………………………………………………28 四、因應行為與生活適應…………………………………………………29 第五節 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生活適應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探討……………………………………………………………………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7 第一節 社會人口學及內外控人格特質資料………………………………… 47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47 二、內外控人格特質…………………………………………………………49 第二節 機構處遇介入前生活壓力、因應行為之分佈狀況………………… 51 一、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不幸少女的生活壓力………………………51 二、初入緊急短急機構之不幸少女的因應行為……………………………54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和機構處遇介入前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關係與影響………………………………………………………58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前測生活壓力、前測因應行為之關係…………………………………………………………………………59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內外控人格質對前測生活壓力、前測因應行為的影響…………………………………………………………………………66 第四節 機構處遇介入後之成效與生活適應狀況…………………………… 69 一、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不幸少女的生活壓力………………………69 二、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不幸少女的因應行為………………………72 三、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不幸少女的生活適應………………………75 第五節 影響機構處遇介入之成效因素……………………………………79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內外控人格特質對機構處遇介入成效之影響……79 二、社會人口學資料、內外控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改變量、因應行為改變量與生活適應的關係………………………………………………………83 三、社會人口學資料、內外控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改變量、因應行為改變量與生活適應之間的影響關係……………………………………………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一、樣本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內外控人格特質……………………………91 二、機構處遇介入前初入緊急短期安置機構之不幸少女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現況……………………………………………………………………91 三、機構處遇介入後之成效與生活適應狀況………………………………92 四、機構處遇介入後之成效與生活適應狀況………………………………92 五、影響機構處遇介入之成效因素…………………………………………93 第二節 建議…………………………………………………………………… 94 一、對機構安置及機構中專業人員的建議…………………………………94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96 參考文獻……………………………………………………………………………98 附錄一、緊急短期安置機構運作現況………………………………………… 10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函………………………………………………………………111 附錄三 正式施測前測問卷………………………………………………………112 附錄四 正式施測後測問卷………………………………………………………117 附錄五 正式施測負責社工填寫問卷……………………………………………123 圖 表 目 錄 圖目錄 圖2-1兒少性交易防制處理流程……………………………………………11 圖3-1研究架構………………………………………………………………35 圖4-1前測生活壓力迴歸模式標準化殘差常態機率圖……………………66 圖4-2前測因應行為迴歸模式標準化殘差常態機率圖……………………67 圖4-3 自我適應迴歸模式標準化殘差常態機率圖…………………………89 圖4-4 心理適應迴歸模式標準化殘差常態機率圖…………………………90 圖4-5 行為適應迴歸模式標準化殘差常態機率圖…………………………91 附錄圖1-1北部某緊急短期機構收容中心組織……………………………109 表目錄 表2-1緊急短期收容中心設置情形表………………………………………14 表3-1 社經地位等級表………………………………………………………38 表3-2 內外控信念量表內部一致性…………………………………………39 表3-3 生活壓力量表內部一致性……………………………………………39 表3-4 生活壓力量表分類題目內部一致性…………………………………40 表3-5 因應行為量表內部一致性……………………………………………41 表3-6 因應行為量表內部一致性……………………………………………42 表3-7 生活適應量表內部一致性……………………………………………43 表4-1 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情形……………………………………………49 表4-2 內外控人格特質分佈情形……………………………………………50 表4-3前測生活壓力量表各題平均值、標準差及前十名排行……………53 表4-4 前測生活壓力比較表…………………………………………………54 表4-5前測因應行為量表各題平均值、標準差及前十名排行………………56 表4-6 前測因應行為比較表………………………………………………… 57 表4-7 基本資料分類之人數、百分比……………………………………… 59 表4-8 年齡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相關分析……………………… 60 表4-9 入機構前是否綴學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差異性檢定…… 61 表4-10入機構前教育程度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差異性檢定……62 表4-11 家庭結構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差異性檢定………………64 表4-12 社經地位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差異性檢定………………65 表4-13 內外控與前測生活壓力、因應行為的相關分析…………………… 67 表4-14 基本資料影響前測生活壓力之簡單迴歸分析…………………… 68 表4-15 內外控人格特質影響前測因應行為之簡單迴歸分析…………… 69 表4-16 生活壓力前後測之比較…………………………………………… 71 表4-17 生活壓力各題項前後測之比較…………………………………… 72 表4-18 因應行為前後測之比較…………………………………………… 73 表4-19 因應行為各題項前後測之比較…………………………………… 75 表4-20不幸少女自評生活適應平均值、標準差……………………………77 表4-21不幸少女負責社工員對其生活適應之評寫平均值、標準差………76 表4-22 不幸少女自評與負責社工員評寫之生活適應相關……………… 76 表4-23 不幸少女自評與負責社工員評寫之生活適應各題相關………… 77 表4-24 年齡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相關分析……………………………… 80 表4-25 入機構前是否綴學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差異性檢定…………… 80 表4-26入機構前教育程度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差異性檢定………………81 表4-27 家庭結構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差異性檢定……………………… 81 表4-28 社經地位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差異性檢定……………………… 82 表4-29 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壓力改變量的相關分析………………… 82 表4-30 前測生活壓力與生活壓力改量的相關分析……………………… 83 表4-31 年齡與生活適應的相關分析……………………………………… 84 表4-32 入機構前是否綴學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性檢定…………………… 85 表4-33 入機構前教育程度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性檢定…………………… 85 表4-34 家庭結構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性檢定……………………………… 86 表4-35 社經地位與生活適應的差異性檢定……………………………… 86 表4-36 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相關分析………………………… 87 表4-37 生活壓力改變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分析………………………… 87 表4-38 因應行為改變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分析………………………… 88 表4-39 影響整體生活適應因素之簡單迴歸分析………………………… 9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社政年報(2003)。
    http://volnet.moi.gov.tw/sowf/17/92/007.htm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社會工作處遇模式評估報告書(1999),台北市政府,7-9。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社會工作評估報告書(2003),內政部社會司兒童局,12-15。
    丁明潔(200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絨(1985):台灣私娼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文棋(1994):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昱文(1998):角色衝突、內外控及認知需求對我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影響--高雄市警察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川(2002):圖解SAS在變異數分析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朱士祈(1988):青少年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玲億(1989):影響國三學生身心症狀之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承曉(1991):青少年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靜傑(1997):補習班成人學生之內外控人格特質、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考試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私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青芬(1996):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之壓力源,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性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何茉如(1998):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身心健康調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豪傑(2004):泰雅族(太魯閣群)青少年飲酒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振昌(2003):外派人員海外適應及其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大陸設廠之台灣筆記型電腦業為例。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琪(1994):青年期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珍珍(2000):犯罪青少年自尊、困擾問題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林寶珍(2001):國中生災後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南投區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惠(1982):從不同體制互相搭配的觀點談雛妓處遇。勵馨基金會(主編),雛妓防治問題面面觀(87-91)。台北:雅歌。
    段亞新(1985):大學生對生活事件的認知歷程及身心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慧嫈(1996):社會工作者協助未成年從娼少女之途徑-未成年從娼少女之認知處遇方案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6,102-112。
    洪文惠(1995):未成年少女從娼原因之探討。律師通訊,157,20-22。
    紀慧文(1998):12個上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唐山出版社。
    胡甄容(2003):從事性交易之未成年少女於緊急短期收容中心之經驗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施慧玲(1999):論我國兒童少年性剝削防治立法—以兒童少年福利保護為中心理念之法律社會學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4-75。
    涂柏原(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素模式。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千雲(1998):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受刑人生活適應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淑華(1996):從事色情工作雛妓生活現況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0):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歸因方式與青少年犯罪。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其逃家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5):雛妓的家庭與個人因素及其對策之探討。律師通訊,187。12-19。
    陳美伶(1996):不幸少女淪落色情行業之行為研究—以省立雲林教養院收容對象為例。社會福利,124,54-56。
    陳柏齡(2000):國中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民(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及其因應方式探討。訓育研究,40(3),71-79。
    陳亭月(2003):保全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惠(2003):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郭從吉(2001):犯罪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氣情緒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笠雲、吳英璋、胡國海(1985):生活壓力的概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37-151。
    梁望惠(1992):給她一片亮麗力天空—談本省不幸少女安置保護措施。社會福利,103,13-17。
    黃光國(1980):生活事件之知覺:非計量多元尺度法之應用,中華心理學刊,22(2),24-32。
    黃慧貞(1982):生活壓力歸因型及社會支援與大學生的憂鬱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俐婷(1997):女性乳癌患者之內外控歸因、因應方式與適應結果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盛蘭(1998):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碩士論文。
    曾孆瑾(2003):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家庭疾病態度與生活適應相關性初探--以兩個自助團體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廖淳婉(1986):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芬(1997):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患壓力源,因應行為及生活適應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美(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
    管秋雄(1988):高中學生日常生活適應型態與內外控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貴貞(1992):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滄和(1989):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郁芳(1993):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鄭瑞隆(1997):少女從娼原因與防治策略之研究。犯罪學期刊,3,84-120。
    駱重鳴(1983):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瑩(199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蘇彙珺(1997):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國中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中認知評估及因應策略的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dwin,C.M.,& Revenson,T.A.(1987).Does coping help?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Journal of Persom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2),337-348.
    Attila Olah(1995).Coping strategies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ce,18,491-512.
    Bielianskas,L.A.(1982).Str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ealthand. Boulder, Co: Westview.
    Baum,A.,Fleming,R.,&Singer,J.E.(1983).coping with victimization by technological disaster,Journal of Socail Issues,39,117-138.
    Basch, C.E. & Kersch, T.B.(1986).Adolescent perception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Health Education, June/July,4-7.
    Barrett D.(1998).Ypimg people and prostitution : Perpetrators in our mids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12(3),474-486.
    Cox.T.(1978).Stress. 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
    Cohen,S.(1986)Behavior,health,and environmental stress.New York:Plenum press.
    Dohrenwend,B.S.,& Dohrenwend,B.P.(1974).Stress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New York:John Wily & Sons.
    D’onofrio, J., & Klesse, E. (1990). Adolescent stress. Rest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bata, A.T. & MoosR.H.(1991).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7, 33-54.
    Folkman,S.&Lazarus,R.S.(1980).An analysis of coping in a middle-aged community sample.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1,219-239.
    Folkman S.(1984).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4),839-852.
    Felton,B.J.,Revenson,T.A.,& Hinrichsen,G.A.(1984).Stress and Coping in the explanation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chronically illn adultys.Socail Science & Medicune,18,889-898.
    Fanshawe, J.P.( 1989).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tress as a factor 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Australian adolesc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9360)
    Fraser, M. W.(1996).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mong children. Families in Society, 77(1), 19-38.
    Gomez R.(1998).Locus of Control and Avoidant Coping: Direct, Interactional and Mediational Effects on Maladustment in Adolescents. Person. Indicid. Diff. 24(3),324-334.
    Holmes,T.H.& Rahe,R.H.(1967):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1,213-218.
    Hurst, Michael W.(1979).Life changes & symptom development: Issue of content, scoring and clustering. In Barrett, et. Al(Eds.),Stress and mental disorder. New York: Raven press.
    Janet G. Baker, Pual A. Succop, Cpnstance W. Boehner, MA, Frank M. Biro, Lawrence R. Stanberry, and Susan L. Rosenthal(2001).Adolsecent Girl’s Coping With an STD:Not Enough Problem Solving and Too Much Self-Blam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Science Inc.14:84-88.
    Karabanow J.M. & Rain P.(1997).Structure Versus Caring: Discrepant Perspectives in a Shelter for Street Kid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9(4),301-321.
    Lazarus,R.S.,& Launier,R.(1978).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In L.A.Pervin & M.Lewis(Eds.), Perspectives in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pp.287-327).New York:Plenum.
    Lazarus,R.S., & Delongis,A. (1983).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ping in ag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38,244-254.
    Lazarus,R.S. & Folkman S.(1984).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uler,D.P.,Edwarks,D.W.,& Yarvis,R.M.(1977).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iatric symptomatology: Change of undesirabilit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307-317.
    Miller,N.E.(1981).A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coping on diease and health.In L.Seymour & U.Holger(Eds.),Coping and health(pp.323-353).New York: Plenum.
    Moos,R.H.,& Schaefer,J.A.(1993).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L.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237-257.New York: The Free Press.
    Newcomb,M,D.,& Huba,G.J.,& Bentler,P.M.(1981).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Derivation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22,400-415.
    O’Neill M.(2001).Prostitution & Feminism-Towards a politics of feeling. Cambridge:Polity Press.
    Paykel,E.S.(1974).Recent life events and clinical depression.In E.K.Gunderson and R.H.Rahe,eds.,Life Stress and Illness. Springfield: Charles C.Thomas.
    Pearlin,L.I.,& Schooler,C.(1978).The structure of coping.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19,2-21.
    Price, J.H.(1985).An empirical test of a 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model for stress moderation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5, 217-220.
    Patterson,J.M.,& MeCubbin,H.I.(1987).Adolescent coping style and behavior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ournal of Adole-scence,10,163-186.
    Selye, H. (1974).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New York: Lippincott.
    Stone,A.A.,& Neal,J.M(1984):new measure of dairy coping: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6),892-906.
    Siddique C.M. & Carl D’Arey(1984). Adolescenc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3(6),459-473.
    Seng,M.J.(1989)Child sexual abuse and adolesent prostitu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Adolescence,24(95),664-975.
    Vinokur,A.& Selzer,M.L.(1975).Desirable versus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ress and mental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2),329-337.
    Weisberg.D.K(1985).Children of the night Lexington,MA.D.C.Health.
    White,N.E.,Ritchter,J.M.,& Fry,C.(1992). Coping,Social support, and adaptation to chronic illness. Western Journal of Nusing Research,14, 211-2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