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達欣 |
---|---|
論文名稱: |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中官僚體制之變遷(1978~2002) |
指導教授: |
黃城
Huang, 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體制改革 、官僚體制 、政治發展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國家公務員制度 、機構精簡 、官僚主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9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從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於幾項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分析官僚體制的角色及變遷,並探討其建構獨立官僚體制的可能性,以及對中共政治的影響。
本文共分七章,分述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前提與假設、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官僚體制的理論與探究』,以韋伯等學者對官僚制的理論為衡量標準,整理並分析現代化國家的政治發展經驗及理論模式,試圖了解官僚體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一方面分析中國的傳統官僚制度,在西方官僚體制理論架構下做比較與分析,並以之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假設。
第三章『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內容』,主要針對『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等內容加以分析探討,從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與背景,試圖勾勒中共官僚體制所處的歷史背景與時空因素。
第四章『中共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並整理中共傳統的幹部人事組織與制度,分析中共當前關於黨幹部人事管理制度與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現狀,並探究此兩者的影響,試圖描述出中共官僚體制的現貌。
第五章『中共國家公務員制度概況』,研究中共現今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形成、內容與特點。
第六章『影響中共官僚體制變遷之因素』,從現今中共官僚體制本身因素、機構精簡、官僚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的互動這些加以檢視,探討中共若欲建構一獨立完整之官僚體制,所需要的條件及可能性。
第七章『結論』研究發現、研究建議與研究展望。在研究發現上以西方官僚體制理論檢視中共現今官僚體制,作出歸納。研究建議上認為中共當務之急應盡快加速完善國家公務員法與制度、嚴格處理貪污腐敗問題,建立獨立的司法體系並持續提高官僚素質。研究展望則提出本研究所啟發之重點,以其後續深入研究之方向。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丁偉:1996.2,<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2期,頁7—23。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1,〈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6,《鄧小平文選》(一卷本),香港:三聯、人民。
4.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2001,<中國共產黨幹部制度建設的回顧與思考>,《中國政治》,第12期,頁58-61。
5.中共江蘇省泰州市委組織部課題組:2002,<關於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制度的思考>,《中國政治》,第2期,頁86-88。
6.中共國務院法制局: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北京:法律。
7.比瑟姆(David Beetham):1990,胡漢雲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Max Weber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 politics,台北:結構群。
8.比瑟姆(David Beetham):1992,鄭樂平譯,《科層制》,台北:桂冠。
9.王振寰:1980.11,<韋伯『理性化』的意義及其對工具性理性的批判>,《思與言》,第18卷第4期,頁289—306。
10.王磊、韓愛紅:2002,<幹部人事制度創新的戰略思考>,《中國政治》,第4期,頁85-89。
11.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inski):1998,《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
12.石之瑜:1992.7,<中共法制中的監督問題─論民主集中制的封建前提>,《共黨關係研究》,第18卷第7期,頁26—32。
13.石泰峰:2003.1,<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中國黨部幹部論壇》,頁15-17。
14.仝志敏:1988,《社會主義國家幹部管理制度》,北京:光明日報。
15.任盛漢:2000.7,<中共官僚運作對外商投資的影響─以中外合資企業設立為例>,《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頁18-35。
16.吉拉斯:1978,《新階級》,台北:龍田。
17.朱元發:1990,《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18.朱建平等:1992,《公務員制度:國家公職人員的重新安排》,北京:中國財政經濟。
19.朱建陵:2002.11.7,<深化改革建立市場新秩序>,中國時報,第11版。
20.朱新民,1991,《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
21.朱新民等:1985,《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
22.江炳倫:1972,《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台灣商務。
23.江炳倫:1973,《政治文化研究導論》,台北:正中。
24.江炳倫:1989,《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台北:五南。
25.江澤民:1997.9.22,〈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2.3版。
26.江澤民:2002.11.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2.3版。
27.行政院人事行政局:1990,《美國文官改革法》。
2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中共行政組織與人事制度改革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中共實施國家公務員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30.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
31.余英時等:1992,《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
32.吳仁傑:2000,<中共加快幹部年輕化與部署第四代接班態勢>,《中共研究》,第34卷第9期,頁29-43。
33.吳安家編:1994,《中共政治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34.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35.呂亞力:1995,《政治發展》,台北:黎明。
36.宋國誠:1993.7,〈近年來大陸學界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從『六四』之前至『十四大』〉(上),《中共研究》,第27卷第7期,頁66-72。
37.宋國誠:1993.8,〈近年來大陸學界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從『六四』之前至『十四大』〉(下),《中共研究》,第27卷第8期,頁65-70。
38.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1998,楊淑娟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台北:國立編譯館。
39.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
40.李英明: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
41.李國雄:1990.6,〈從比較觀點看中共官僚體系之發展—一九四九~一九八九〉(下),《中國大陸研究》,第32卷第12期,頁54-67。
42.沃夫幹(Schluchter Wolfgang):1986,顧忠華譯,《理性化與官僚化─對韋伯之研究與詮釋》,台北:聯經。
43.貝漢姆(James Burnham):1987,《專業人的世界》,台北:久大。
44.貝爾(Denniel Bell):1989,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
45.周起祥,劉錦章:1994.2,<中共公務員退休撫恤制度>,《人事行政》,第108期,頁36-46。
46.法務部調查局編:1995.6,《中共現行法律行政法規選編》,法務部調察局。
47.邱志淳:1998.10,<中共國家公務員制度建構之研究-簡析《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立法院院聞月刊》,頁72-83。
48.邱志淳:2001,《中國大陸公務員制度分析》,台北:風雲論壇。
49.邱啟展:2001.6,<中共政權移轉之研析>,《共黨關係研究》,第27卷第6期,頁20—30。
50.邱創煥:19983,《文官制度論叢》,台北:上海印刷。
51.俞雨霖:2003.2.27,<江澤民路線仍主導中共政局發展>,中國時報,第11版。
52.姜新立:2002.12,<評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
53.洪雲霖:1994.11,<中共改革開放過程中幹部體制的改革取向─以理性化觀點析論(上)>,《人事行政》,第111期,頁51-63。
54.洪雲霖:1995.1,<中共改革開放過程中幹部體制的改革取向─以理性化觀點析論(下)>,《人事行政》,第112期,頁42-50。
55.派深思(Talcott Parsons):1991,張英華譯,《社會的演化》,台北:遠流。
56.紀登斯(Anthony Gidddens):1990,簡惠美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新橋。
57.韋伯(Max Weber):1989,孫大川譯,《文明歷史的腳步─韋伯論文精選》,台北:結構群。
58.韋伯(Max Weber):1989,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台北:遠流。
59.韋伯(Max Weber):1989,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
60.韋伯:1991,《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台北:遠流。
61.唐代望:1995.3,<中共公務員制度與幹部制度比較研究>,《人事行政》,第113期,頁54-64。
62.埃茲昂尼•哈利維(Eva Etzioni-Halevy):1998,吳友明譯,《官僚政治與民主》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台北:桂冠。
63.徐斯儉:2001.2,〈中國大陸九○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1-27。
64.徐頌陶等編:1993,《國家公務員實用手冊》,北京:中國人事。
65.班迪克斯(Reinhard Bendix):1993,劉北成譯,《韋伯─想與學說》,台北:桂冠,1998。
66.高承恕:1989,《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67.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7.10,《中共『十五大』及其後情勢發展之初探》,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68.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8.5,《中共『十五大』評析專輯》,國防部軍事情報局。
69.寇健文:2000.3,<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57-73。
70.寇健文:2001.5,<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頁1-17。
71.張志堅等編:1999,《建設高素質國家公務員隊伍》,北京:國家行政學院。
72.張保民編:1994,《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
73.張純明:1986,《中國政治兩千年》,台北:台灣商務。
74.曹志編:1988,《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務員制度》,北京:新華。
75.許水德:1998,<文官制度與國家發展>,《文官制度與國家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考試院,頁9-18。
76.許立倫:1995.3,<論中共國家公務員制度之建立>,《人事行政》,第113期,頁48-53。
77.陳介玄,翟本瑞,張維安等:1998,《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台北:巨流。
78.陳德禹:1990,<行政中立問題之探討>,《重建行政體制》,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頁105-130。
79.陳鴻瑜:1987,《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
80.章琅:1996,<一九九五年的中共黨務>,《中共研究》,第30卷第1期,頁17-26。
81.傅岳邦:2001.12,<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體質轉型之展望>,《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頁36—45。
82.彭錦鵬主編:1996,《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83.游清鑫:1997.9,<共識與爭議─一些民主化研究問題的研討>,《問題與研究》,第36卷,頁59-73。
84. 程連昌等編:1993,《國家公務員制度操作指南》,北京:中國人事。
85.新華社:2002.11.10,<十六大報告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政治宣言>,人民日報(海外版),第2版。
86.新華社:2002.11.15,<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人民日報(海外版),第2版。
87.新華社:2002.11.9,〈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路線〉,人民日報(海外版),第2版。
88.新華社:2002.11.9,〈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堅持『四個必須』〉,人民日報(海外版),第2版。
89.新華社:2002.11.9,<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人民日報(海外版),第3版。
90.楊勝春:1995.4,<現階段中共中央黨政關係運作初探>,《共黨關係研究》,第21卷第4期,頁18—27。
91.楊開雲:1998,〈中共十五大之後的制度改革與社會變遷—一個『新制度論』的觀察分析〉,陳永生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92.楊樹藩:1972,《中國文官制度史》(上)、(下),台北:黎明。
93.萬福義、齊連池編:1994,《政黨的組織形式和組織制度》,北京:華夏。
94.葉非比:2003,<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5-32。
95.詹中原:1995.2,<中共宏觀調控政策之『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社會判斷理論的政策檢証>,《中國行政》,頁1-14。
96.熊自健:1993.6,<中共當局關於『轉變政府職能』的討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6期,頁21—33。
97.熊自健:1998.8,<『轉變政府職能』與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頁5—16。
98.熊自健:1999.6,<一九九八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人員分流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6期,頁7—16。
99.趙建民:1993.6,<論中共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6期,頁5—20。
100.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
101.趙建民:1997,《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
102.趙建民:1998,〈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03.趙建民:2002.11.9,<中共十六大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時報,第15版。
104.趙紫陽:1982.4.27,<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進展情況和三項議程的說明-1982年4月26日在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上的報告>,人民日報,第2版。
105.趙紫陽:1991,<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
106.趙穗生:1980.7,<科學地認識中國大陸政治─評介美國學者對中共政治制度的研究及其主要模式>,《中國大陸研究》,第33卷第1期,頁66—79。
107.劉明:2002.10,<中共即將召開『十六大』>,《大陸情勢》,頁9-19。
108.蔣麗君,<『官僚體制』之理論探討>,台南: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頁191—206。
109.蔡良文:1998,《行政中立與政治發展》,台北:五南。
110.蔡真益:2002.3,<從中國大陸分權改革論國家機關自主性: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共黨關係研究》,第28卷第3期,頁25—34。
111.鄭乃文:1994.4,<中共人事行政機構組織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4期,頁17-30。
112.燕繼榮:1999,<權力剝離:轉軌期間中國大陸權力結構重組>,《『兩岸地方政府與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頁1-27
113.蕭全政等:1994,《重建文官體制》,台北:業強。
114.蕭雲:1996,<一九九五的中共政治>,《中共研究》,第30卷第1期,頁27-42。
115.龍飛:1993.6,<對中共進行「國家公務員制度」之評析>,《中共研究》,第27卷第6期,頁23-35。
116.龍飛:2002.1,<對中共加快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之評估>,《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頁107-120。
117.謝慶奎等:1999,《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118.薩孟武:1966,《中共社會政治史》(一),台北:三民。
119.魏城:2002.12.31,<透視中國:改革與革命>,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2616000/26163892.stm
120.羅成徽編:199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州:中山大學。
121.羅爾夫(Ralph P. Hummel):1997,史美強譯,《官僚經驗:對現代組織方式之批評》,台北:五南。
122.關中:1996,<跨世紀國家發展中的文官制度>,《公務人員月刊》,第三期,頁4-12。
123.嚴家其:1992,《第三共和─未來中國的選擇》,台北:時報。
124.顧忠華:1997,《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台北:台灣書店。
125.中央日報:2002.11.9,<欽點繼承終身操控退而不休握權不放>,第6版。
126.中國時報:2002.11.10,<十六大政治報告,六文膽聯手結晶>,第11版。
127.中國時報:2002.11.10,<林毅夫:新領導班子財經素質高>,第11版。
128.中國時報:2003.3.5,<軍方人大代表學歷提升一倍>,第11版。
129.中國時報:2003.3.6,<國務院將改為二十八個部委>,第11版。
130.中國時報:2003.3.7,<人大代表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第11版。
131.中國時報:2003.3.10,<法治派當權派結合將成大陸政改主流>,第11版。
132.中國時報:2003.3.12,<中共兩高負責人坦承:貪腐嚴重治安惡化>,第11版。
133.聯合報:2002.11.7,<江澤民學說和歷史地位將確立>,第13版。
134.聯合報:2002.11.9,<江澤民勾藍圖,大陸建設小康社會>,第4版。
135.聯合報:2002.11.10,<李瑞環:幹部要了解民之所欲>,第13版。
二、英文部分
1.Christopher Dandeker,Surveillance,Power & Modernity,(London:Polity Press,1990).
2.Glassman Ronald M.:1987,Bureaucracy Against Democracy and Socialism,(Westport:Greenwood Press).
3.H. H.Gerth & C.Wright Mills,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ety,(London:Lowe & Brydone,1948).
4.Martin Albrow:1970,Bureaucracy,(London:Pall Mall Press).
5.Pye W. Lucian:1971,Aspect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台北:虹橋)。
6.Roskin G. Michael,Cord L. Robert,Medeiros A. James,Jones S. Walter:1991(4th edition),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7.Smith B.C. :1988,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power,(New York:St. Martin’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