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釵釧
論文名稱: 林燿德都市文學研究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林燿德都市文學死亡迷宮意象地圖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八○年代政治經濟急速轉變,林燿德以都市為正文,揭示新世代文學的創新與地位,企圖與前行代區隔。而都市符徵所捕捉的是都市現象背後的精神,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綜觀林燿德全力經營的都市文學,本文透過都市文學四大主題:「文明的思索」、「人心的異化」、「性與死亡」、「歷史與神話」之探析,自不同層面直觸文本內涵,檢視林燿德所表現的都市書寫思維及書寫企圖。更進一步剖析都市意象的組成,透視文本構成「真實」與「虛構」的巨大世界,據此探究作者都市書寫的隱性宣言,以期建構完整林燿德都市書寫的研究,映證其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界義────────────────5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6 第四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章  林燿德生平與都市文學發展 第一節 八○年代文學作品中都市印象的轉變────────10 一、八○年代社會政經背景───────────────10 二、八○年代文學背景─────────────────11 三、都市文學的發展──────────────────13 四、由「城/鄉對立」到「都市正文」───────────19 第二節 都市文學創作歷程的追尋─────────────21 一、都市意識的潛航:家世與就學─────────────21 二、都市意識的前世:「神州」、「三三」少年─────────22 三、都市意識的啟航:與新感覺派大師對話──────────24 第三節 林燿德都市文學的創作理念─────────────26 一、瓦解舊秩序:三大詩社的批判─────────────26 二、重建新秩序:「新世代」的提倡─────────────28 三、實踐新世代宣言:文學選集的編纂────────────32 第三章 都市文學的主題 第一節 都市文學的落腳-文明的思索───────────34 一、生命力的都市────────────────────34 二、黑暗的都市─────────────────────36 三、機械化的都市────────────────────37 四、消費的都市─────────────────────40 第二節 都市文學的軌道:人心異化的思索─────────42 一、拼貼的模糊臉孔───────────────────42 二、異化的精神狀態───────────────────47 三、人際間的自我引退──────────────────50 第三節 都市文學的底層-性與死亡────────────52 一、對女體的描述────────────────────53 二、性與權力──────────────────────56 三、速度、性與死亡的三面鏡────────────────59 第四節 都市文學的終航-歷史與神話───────────63 一、再造的歷史-神話──────────────────63 二、殘酷的血祭-戰爭──────────────────66 三、文學與歷史────────────────────—72 第四章 都市書寫的空間意象 第一節 後現代都市空間理論───────────────77 第二節 迷宮意象────────────────────79 第三節 地圖意象────────────────────89 一、地方感的地圖───────────────────90 二、歷史的地圖────────────────────92 第四節 廢墟意象────────────────────98 一、歷史創傷的廢墟──────────────────99 二、死亡與重生的廢墟─────────────────101 第五節 海洋意象────────────────────106 一、母性的海洋────────────────────108 二、不安的海洋────────────────────109 三、內在超越的海洋──────────────────111 第五章 結論───────────────────114 附錄一:林燿德研究概況─────────────────119 附錄二:林燿德年譜───────────────────129 附錄三:林燿德作品改寫情況───────────────135 參考書目────────────────────────136

    【林燿德著作】
    (一) 散文集
    .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8月)。
    .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6月)。
    .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2月)。
    (二) 短篇小說集
    .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88年10月)
    .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5月)。
    .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三) 林燿德佚文選
    . 楊宗翰編:《新世代星空─林燿德佚文選01》,(台北:天行社,2001年11月)
    . 楊宗翰編:《邊界旅店─林燿德佚文選02》,(台北:天行社,2001年11月)
    . 楊宗翰編:《黑鍵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03》,(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 楊宗翰編:《將軍的版圖-林燿德佚文選04》,(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 楊宗翰編:《地獄的佈道者-林燿德佚文選05》,(台北:天行社,2001年12月)
    (四) 長篇小說集
    .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9月)。
    .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5月)。
    .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8月)。
    (五) 詩集
    .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1月)。
    .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1月)。
    .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4月)。
    . 林燿德:《都市之甕》,(台北:漢光,1989年6月)。
    . 林燿德:《一九九○》,(台北:尚書,1990年7月)。
    .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1月)。
    . 林燿德:《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12月)。

    (六) 評論集
    .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5月)。
    .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1月)。
    .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6月)。
    .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2月)。
    .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9月)。
    (七) 訪談集
    .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8月)。
    (八) 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4月)。
    .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6月)。(舞台劇本)
    (九) 主編選集
    . 林燿德:《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7月)。
    . 林燿德編《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台北:號角,1987年7月)。
    .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5月)。
    .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台北:希代文化,1989年5月)。
    .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8月)。
    .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有情四卷》,(台北:正中,1989年12月)。
    .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7月)。
    .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8月)。
    .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1990年10月)。
    .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智慧三品》,(台北:正中,1991年7月)。
    .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
    .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
    .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1月)。
    .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5月)。
    .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專書論著】
    (以下中文書目以姓氏筆畫排序,合著者以筆劃少的作家置於首位,譯注書目若作者僅有英文名,以出版年月排序)
    .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1993年)。
    . 王志弘、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3月)。
    .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4月)。
    .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2004年)。
    .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年)。
    . 王德威:《中國小說:晚清到近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
    .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1997年9月)。
    .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
    .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年)。
    . 朱天文:《淡江記》,(台北:三三書坊,1988年)。
    .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年)
    .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合著:《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01月)。
    .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01月)。
    .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 李歐梵:《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正中,1996年)。
    . 李潔非:《城市相框》,(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2000年)。
    . 呂應鐘、吳岩合著:《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1年7月)。
    . 林水福主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6月)。
    .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1995年3月)。
    .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5月)。
    .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9月)。
    .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文化:2007年)。
    . 張秀亞:《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1月)。
    . 張曉春、徐正光、蕭新煌編:《社會轉型:一九八五台灣社會批判》,(台北:敦理,1986年)。
    . 台灣師大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萬卷樓,2000年09月)。
    .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06月)。
    .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
    .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2001年1月)。
    . 陳俊輝:《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學生,1994年10月)。
    . 陳嘉映:《存在與時間讀本》,(北京:三聯,2001年)。
    .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年12月初版)。
    .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1998年)。
    .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
    .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97年)。
    .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9年3月)。
    .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2010年7月)
    . 楊宗翰主編:《台灣文學史的省思》,(臺北:展智,2002年)。
    .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臺北:文津,2002年)。
    .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2002年)。
    .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年)。
    . 楊澤編:《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11月)。
    .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
    . 劉紀蕙:《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1999)。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城邦,2008年6月)。
    .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月)。
    .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台灣文學全集4:薄命》,(台北:遠景,1979年7月)。
    . 羅門:《羅門詩選》,(台北:洪範,1984年7月)。
    . 羅門:《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
    .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卷四:自我‧時空‧死亡詩》,(臺北:文史哲,1995年4月)。
    . 羅門:《存在終極價值的追索》,(台北:文史哲,2000年)。
    . 羅青:《金色日出-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
    .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1989年10月)。
    . 傅科(Michel Foucault)著,沈力、謝石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80年)。
    . 布魯姆(Bloom):《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 丹尼斯‧渥德(Denis Wood)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1996年11月)。
    .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2009年03月)。
    . 伊塔羅‧卡爾維諾(L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1993年11月)。
    . 伊塔羅‧卡爾維諾(Ltalo Calvino)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1996年)。
    .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1971年)。
    .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汪鳳炎、郭本禹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知書房,2000年)。
    .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眞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2004年)。
    .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北京:商務,2004年06月)。
    . 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合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8年)。
    .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程式》,(台北:麥田,2003年7月)。
    .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2001年5月)
    . 齊蒙格.包曼(Zygmunt Bauman)著,王志弘譯:《工作、消費與新貧》,(台北:巨流,2006年3月)。
    .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M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1999年)。
    . 熱拉爾‧熱奈特著,閻嘉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 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1993年)。
    .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8月)。
    .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3月)。
    . 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2003年11月)。
    .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研究林燿德之學位論文】
    1.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2.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4.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5. 洪瑛君《靈魂的鄉愁──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6. 陸淑敏《林燿德小說之文學語言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7. 李婉玲《林耀德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8.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8. 周盈秀《林燿德《銀碗盛雪》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