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心怡 HSU,HSIN-YI |
---|---|
論文名稱: |
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 A study of media literacy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雙北地區 、國中學生 、媒體識讀能力 |
英文關鍵詞: |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5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現況。首先,透過文獻討論媒體識讀的意義和發展歷程、國中學生應具備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及檢視過往對學生媒體識讀之相關研究。藉由問卷施測了解國中學生媒體使用情形、媒體識讀能力現況、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及媒體使用習慣是否會在媒體識讀能力上產生顯著差異,以及相關情形如何等問題。針對雙北地區國中學生的問卷調查資料,以SPSS 20.0軟體進行統計,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較常使用的媒體是網路,其次是電視,且假日使用時數比平日多。
二、使用媒體以休閒娛樂為主要目的,半數學生使用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陪伴。
三、整體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屬於中高程度,在媒體識讀能力中的訊息解析方面表現最佳。
四、就讀於臺北市的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優於新北市國中學生。
五、九年級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七、八年級國中學生。
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媒體識讀能力的表現上優於中或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且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媒體識讀能力表現愈佳。
七、平日使用媒體時數1.5小時以內,媒體識讀能力優於使用時數超過1.5小時的學生,然而假日完全不使用媒體,媒體識讀能力低於有使用媒體學生。
八、接觸媒體時偶爾有父母親的陪伴,媒體識讀能力較高。
九、使用媒體時數愈多,媒體識讀能力表現不一定愈佳。
十、在認識媒體方面表現愈佳,訊息解析方面愈好。
十一、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及媒體近用任一方面表現愈佳,媒體識讀能力愈好。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media literacy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Through literature, we discuss the mean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of media literacy, think the ability of media literacy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view the previous studies about media literacy for students. A questionnaire filled out by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cused on media usage, media literacy ability status, the ability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habits in media literacy,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o analyze media literacy ability, a survey data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used SPSS 20.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study indicates as follows:
1. The Internet is the most popular medium, followed by television, and the frequency is higher on weekends.
2. The major motivation for the use is for entertainment, and only half of the students accompanied by their parents.
3. The ability of media literacy of all students located in higher intermediate level and have best performance in message parsing.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have better media literacy ability than those who study in New Taipei City.
5. Ninth-grade students have better media literacy ability than the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s.
6. The students whose family with high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would have better media literacy, and the high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is,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dia literacy is.
7. The media literacy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using the media within 1.5 hours daily is better than those whose in using it over 1.5 hours a day; moreover,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who use it in holidays is better than those not use it at all.
8. The media literacy ability is higher when accessing to media accompanied by parents occasionally.
9. The more hours students spend on media literacy, not certainly the better their performance in media literacy is.
10. 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recognition of the media is, 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message parsing is.
11. 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any of recognition of the media, message parsing and media accessing is, 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media literacy is.
中文文獻
于力真(2007)。政治作戰學院學生電視收視行為、動機與電視識讀能力之研究。世新大學。
王世英、王石番、蔣安國(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王東(2002)。日本媒介識讀教育的興起及其背景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3),81-83。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倩(2005)。媒介素養教育: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46-50。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市:學富文化。
古雅馨(201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9)。城鄉差距會影響教育成就嗎?(續)。2013年6月25日取自http://tepsb.nccu.edu.tw/wordpress/?p=110
成露茜、羅曉南(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3(1/2),1-13。
何巧姿(2007)。台北地區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11-12頁)。台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余陽洲(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佛光大學。
吳翠珍(1998)。為何需要媒體教育。2012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mlsh.tp.edu.tw/service/guide/6/6-a/wu1.doc
吳翠珍(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市:巨流。
吳聲品(2008)。媒體識讀。藝術欣賞雙月刊,4(6),117-118。
李月蓮(2001)。香港傳媒教育運動︰「網絡模式」的新社會運動(上)。媒體識讀教育月刊,16,13。
周馨怡(2008)。台北市公立國中學生電視素養之調查-以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士珍(2007)。媒體識讀能力與第三人效果之研究—以2006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著)。台北市:巨流。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亦君(2000)。哈日?解日?從媒體識讀教育談起。電視文化家書,161,2。
林秀美(2007)。陪孩子善用媒體。台北市: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林佳蓉、林宇玲、林曉薇、陳彥文(譯)(2010)。媒體素養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體(原作者:Strasburger,V. C.,Wilson,B. J. & Jordan, A. B.)。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倖妃(2011)。媒體素養從小教起—搞懂潛規則換你玩媒體。天下雜誌,486,128-132。
林誼宣(2007)。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表現與看電視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之學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圖書公司。
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2001)。別小看我—家庭媒體環保DIY親子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孫憶南(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原作者:Peter Steven著)。台北市:書林。
徐明珠(2007)。社會需要媒體素養教育。載於國政評論,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npf.org.tw/post/1/2797
高于喬(2009)。新移民子女收視行為、親子共視與電視識讀能力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高健訓(2011)。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之資訊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党靜萍(2008)。傳媒教给我們什麼?:青少年傳媒素養教育研究。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党靜萍(2011)。多元信息環境下公務員的傳媒素養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媒體素養研究中心(2011)。媒體素養教育分段能力指標【檢核表】。2012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cml/g-law.htm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0)。廣播通訊事業概況總覽。2012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0052/1966_15307_100520_1.pdf
張宏源(2001)。媒體識讀:如何成為新世紀優質閱聽人。台北市:亞太圖書。
張宏源、蔡念中(2005)。媒體識讀—從認識媒體產業、媒體教育,到解讀媒體文本。台北市:亞太圖書。
張芳全(2008)。論文就是要這樣寫。台北:心理。
張毓珊(2012)。桃園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鈿富(2009)。歐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之研究。台北市:教育資料館。
張憲庭(2008)。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落實。教育與發展,25(1),85-90。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語小字典第二版。2012年8月8日取自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許育典(2010)。教育基本權下媒體素養教育的建構與檢討。載於陳清溪(主編),培養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教育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4-110頁)。台北縣三峽鎮: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許誌宏(2006)。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郭宜婷(2010)。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佩珮(2011)。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奕奇、劉子銘(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陳慶懋(2007)。青少年電視識讀能力與參與文化活動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陳藹玲(2011)。如何教孩子媒體解「毒」力?天下雜誌,486,322。
媒體公民行動網(2012)。兒少上網NCC規劃防護機構。2013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ccwatch.org.tw/news/20120517/110570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台北:富邦。
曾敏玲(民97年1月9日)。媒體素養教育參考資料:台灣近年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大事紀。【電子郵件清單訊息】。取自http://distance.shu.edu.tw/97cte_news/e-news/enews_20090119_11.html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鏗嘉(2008)。科技素養之媒體面—媒體識讀能力的意涵與探究。教師天地,156,34-40。
黃鏗嘉(2009)。電視置入性行銷對學童的影響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之媒體識讀能力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洲松(2003)。媒體文化與媒體素養教育。載於林志忠等合著,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91-118頁)。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恆惕(2007)。臺南縣市國小學童收看電視節目類型與電視識讀能力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臺中師範學院。
鄧宗聖(2010)。媒體、教育與社會:媒體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台北市:巨流。
盧嵐蘭(2005)。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台北市:揚智文化。
賴慧玲(2010)。「M」世代來臨,兒少最愛用網路、手機媒體。2012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446
謝雨生(2012)。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MIS-100-009)。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魏慧如、楊燕青(2012)。媒體素養教育的永續發展。國民教育,52(6),85-89。
羅健豪(2010)。東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佛光大學。
蘇冠如(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電視識讀能力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
西文文獻
Altschull, J. H.(1995). Agents of Power.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Anderson, N. H.(1981).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San Diego,CA:Academic.
Bourdieu(1986).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nsidine, D.(1994). Approaches to media education. Telemedium. The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 42(2) ,20-32.
Creative Research Systems(2013).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Hobbs, R.(2000). Media Literacy. New York:Newsweek Education.
Hobbs, R.(2005).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55(4) ,865-871.
Hobbs, R.(2010).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a plan of action. Washington, D.C.: The Aspen Institute.
Hobbs, R.(2011). Empowering learners with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Knowledge Quest. 39(5) ,12-17.
Neuman, S. B.(1995). Literacy in the television age:The Myth of the TV effect.(2nd ed).New Jersey:Ablex Publish Corporation.
Nijboer, J. & Hammelburg, E.(2010). Extending media literacy:a new direction for libraries. New Library World. 111(1/2) ,36-45.
Potter, W. J.(2010). Media Literacy. CA:Sage.
Rubin, A. M.(1998).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3-4.
Share, J.(2009). Media literacy is elementary: Teaching youth to critically read and create media. New York: Peter Lang.
Shepherd, R.(1993, August 9). Why Teach Media Literac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a-awareness.ca/english/resources/educational/teaching_backgrounders/media_literacy/why_teach_shepherd.cfm.
Silverstone, R.(1999). Why Study the Media?London:Sage.
Thoman, E. & Jolls, T.(2005).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lessons from 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04(1) ,180-205.
Thoman, E.(1999).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bruary, 50-54.
Young, B. M.(1990).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childre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