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依璇 Lee, Yi-Hsuan |
---|---|
論文名稱: |
《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2019)與犯罪報導實務之衝突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Regulations Governing Non-Disclosure of Investigations" (2019) and the Crime News |
指導教授: |
劉立行
Liu, Li-Hsing |
口試委員: |
吳麗雪
Wu, Li-Hsueh 吳忠宏 Wu, Homer c. 劉立行 Liu, Li-Hsing |
口試日期: | 2023/01/0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偵查不公開 、犯罪報導 、新聞自由 、隱私權 、犯罪偵查 |
英文關鍵詞: | investigative nondisclosure, crime reporting, press freedom, privacy, crime investigation |
研究方法: | 次級資料分析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9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聞是國民取得資訊及參與公共社會議題之主要管道,媒體報導犯罪事件同時保障大眾知的權利,卻衍生違反偵查不公開、侵害無罪推定原則及媒體公審問題。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修正後2019年6月15日正式上路,修正幅度是歷來最大,明訂偵查中刑案得適度公開、絕對不得公開相關細節,期盼能改善偵查資訊外洩造成的社會不良影響。新法甫行,媒體因新聞消息來源、犯罪報導採訪模式及內容的大幅限縮受到巨大衝擊,而警察機關身為受理刑事案件第一線執法單位,對於犯罪資訊提供,相較檢察、調查機關及法院也產生諸多操作上的難處。
警察機關與新聞媒體在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2019年修正上路後,歷經數年磨合,為了解在「新聞自律」、「無罪推定及人權保障」、「媒體公審」問題是否有所改善。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媒體人員、司法警察共9名,分析雙方觀點並提出建議。
研究結果指出三點:第一,受訪人員普遍認為新聞媒體自律及他律使得整體犯罪報導在保障人權及嫌疑人隱私之維護上,已朝更文明方向發展;第二,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媒體與受眾正在發生變化,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呈現一體化,科技時代人人都可透過自主媒體將個人意見及資訊進行公眾傳播,然而社群媒體不受編輯監督或正規新聞製作程序支配,對無罪推定及偵查不公開原則,已產生不亞於新聞媒體的負面影響;第三,在他律部分,新聞媒體雖無統一主管機關,但《自殺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可能導致新聞媒體被開罰的相關法規,以及民間團體的監督檢舉,因可能影響媒體名譽,進而導致廣告收益流失,同樣對新聞報導之內容產生約束力。
News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citizen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public social issues. The media reports on criminal incidents while protecting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but it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non-disclosure of investig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causes media public trials.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non-disclosure operation method, it will officially implement on June 15, 2019. The range of revision is the largest in history. It is clearly stipulated that the criminal cases in the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disclosed appropriately, and the relevant details must not be disclosed. It is hoped that the unhealthy tendency in society caused by the leakage of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can be improved. As soon as the new law came into effect, criticisms occurred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news sources. Furthermore, the mode and content of crime reports and interviews were greatly impacted. As an auxiliary agency for investigation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front-line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compared with the prosecutor, the investigator and the court the police agency has more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to provide crime information
The police and the news media have been working on adjustments between both sides for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undisclosed operation method for investigation in 2019.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re has been any improvement in the issues of "self-discipline of the press",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public trial by the media".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views of both sides and propose suggestion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9 members of the media and judicial police.
The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ree points: Firs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raditional media and audiences are changing. Ma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integrated. The interviewee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of the news media make the overall crime report in terms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and maintaining the privacy of suspects more civilized development; Second, in the technology era, everyone can disseminate personal opinions and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through independent media.
However, social media is not supervised by editors or dominated by regular news composition procedures, it has caused negative impacts not less than the news media on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non-disclosure of investigations.
Last, in terms of heteronomy, there is no competent authority for news media. However, "Suicide Prevention Law",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Law", "Children and Youth Welfare and Rights Protection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reporting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binding force on the news content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fines and loss of advertising revenue for news media.
中文部分:
尤英夫(1994)。〈犯罪新聞報導與新聞倫理〉。《臺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1期,頁72-73。
王正嘉(2004)。〈刑事司法上被害人保護及與犯罪人關係:一個批判的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135-136。
王正嘉(2018年9月)。〈進行中刑事案件之新聞報導的應然與界線〉。《臺大法論叢》,第47卷第3期,頁1222-1287。
王皇玉(2014)。〈犯罪報導對刑事政策與司法人權之影響〉,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及(17)》,頁185,台北:法務部司法官學院案最防治研究中心。
朱朝亮(2011)。〈犯罪報導與基本人權〉。《軍法專刊》,第57卷第3期,頁7-9。
汪子錫(2006)。〈警察公共關係的組織管理與傳播行動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6期,頁29-60。
汪子錫(2017)。〈警察機關整合行銷傳播運用研究〉,通識教育與警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出版。
汪子錫(2012)。〈政制發展與傳播變遷下當前警察公共關係理念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42卷第4期,頁121-142。
洪貞玲(2009)。〈偵查不公開干媒體何事?反思媒體報導司法新聞〉。《全國律師》,第13卷9期,頁48。
林綉君(2003)。〈從新聞自由論媒體真實報導義務〉。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友宜(2002)。〈刑案偵查過程之新聞處理〉。《刑事科學》,第54期,頁114。
陳顯宗(2004)。〈警察機關志願參與-協勤民力運用之研究以新竹縣警察為ı
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奐均(2020)。〈刑事程序中之媒體規制—以犯罪報導之限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5。
林宏宜(2002)。〈政府公共關係人員與媒體記者互動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消防機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宗仁(2002)。〈警察與記者對「偵查不公開」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北市刑事警察與社會記者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蕭憲文(2005)。〈報紙犯罪新聞之報導手法對閱聽人認知與態度之實證究〉,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218-219。
陳瑞南(2015)。〈警察人員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六都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論文。
劉靜怡(2009)。〈數位時代的「記者特權」:以美國法治之發展為論述中.心〉。《新文學研究》,第98期,頁183。
劉邦繡(2019年6月)。〈偵查不公開實證案例分析〉。《台灣法學雜誌》,第369卷第9期,頁13。
劉邦繡(2014年10月)。〈媒體過度報導犯罪新聞對刑事司法的影響—以「Ma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〇一年度矚訴字第一號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一〇一年度上字第二〇八號上訴書來探討〉。《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頁98-102。
蘇蘅(2002)。〈新聞裡的罪與罰——報紙與電視新聞如何在線青少年犯罪〉。《新文學研究》,第70期,頁62。
蘇凱平(2018年6月),〈憲法權利之交鋒:言論自由與刑事法庭程序之公開播送〉,《月旦刑事法評論》,第9期,頁35。
王毓莉(2001a)。〈「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第68期,頁113。
王毓莉(2001b)。〈有效運用網際網路訊息從事新聞報導原則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黃朝貴(2001年7月)。〈談新聞自由-從檢察官搜索中時晚報談起(一)〉。《法務通訊》,第2040卷第3期。
黃柏堯、錢銘心(2010)。〈新聞記者網路之資訊尋求行為與資訊焦慮產生對守門行為影響之初探〉。《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輯,頁389-390。
陳祥、孫立杰(2009年10月)。〈當「偵查不公開」遇見「新聞自由」:警察機關與媒體記者的衝突拔河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01期,頁89-138。
范立達(2009)。〈共生與衝突:檢察官與新聞媒體之關係〉,《檢查新論》,第5期,頁116。
林庭瑋(2016)。〈論偵查不公開於偵查程序中之落實:以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之衝突為核心〉,頁96,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偉(2018年6月)。〈新聞及言論自由管制知檢討-從偵查不公開的觀點出發〉。《月旦刑事法評論》,第9期,頁5-26。
張明偉(2015年1月)。〈以偵查不公開規範傳播自由之探討〉。《法學叢刊》,第237期,頁91-108。
朱朝亮(2015年1月)。〈偵查中案件資訊公開及揭露之界限〉。《法學叢刊》,第237期,頁109-129。
許育典(2012)。〈打開新聞自由的潘朵拉盒子:釋字第698號〉。《月旦裁判時報》,第13期,頁5-15。
許育典(2015年8月)。〈當新聞自由遇到隱私權-一個公益與私域的衝突難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頁81-95。
許涵綺(2014)。〈媒體公審現象的檢討:以公平審判與媒體近用概念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管中祥(2006)。〈筆鋒也能殺人:媒體是藏之民間、殺人無形的最佳武器?〉。《司法改革雜誌》,第62期,頁54。
彭正文、蕭憲文(2007)。〈犯罪新聞描述手法與影響認知之實證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2期。
林元輝(2006)。《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案新聞為主例》。台北:巨流。
李天任、藍莘譯(Roger D.Wimmer& Joseph R.Dominick原著)(1995)。《大眾傳播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
趙國涵(2020)。〈檢警機關落實偵查不公開之研究-偵查秘密與新聞自由之衡平〉。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陳世雄(2021)。《刑事訴訟法實務與應用》。台北:元照。
周慶祥(2005)。《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風雲論壇。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
張永明(2000)。《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線》。台北:永然文化。
章光明、黃啟賓(2003)。《現代警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運財(2014)。《偵查與人權》。台北:元照。
外文部分:
Gerbner.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The “mainstreaming”of America: Violence profile no.11,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3),(1980),10-29。
淺野見一(2009)。《裁判員と「犯罪報道の犯罪」》。東京:昭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