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惠君 Huang, Hui-Chun |
---|---|
論文名稱: |
台灣保育動物造型之文創商品設計創作研究-以普普藝術風格為例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Design in Shape of Taiwan Species Conservation─A Case Study of a Pop Art Style |
指導教授: |
許和捷
Hsu, Ho-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保育動物 、動物造型 、普普藝術 、文創商品 |
英文關鍵詞: | Species Conservation, Animal Shape, Pop Art,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D.025.2018.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7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動物保護的觀念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已經不陌生,但真正落實到「保護」的行動卻寥寥無幾,傷害動物的事件還是絡繹頻繁不絕,無論設計師或藝術家,都針對環境保護的議題進行創作,希望表達對生態保育的關懷。本研究創作以選取數個台灣具代表性的保育動物為對象,將應用普普風格發展的脈絡,以及延伸普普藝術在當代孟菲斯設計上應用分析,結合圖像創意與電腦繪圖,讓圖像兼具資訊傳達與藝術性,進而使用創作媒材、形式與色彩元素來作為發展,進行文創商品的創作。本創作研究經由亞洲及歐美保育動物商品個案分析,歸納出四個方向:保育動物造型文創商品圖像表現形式,分為具象插畫形式、具象立體形式、抽象色塊形式、抽象幾何形式(應用台灣保育類動物造型)以及表現媒材(商品類型特質以實用性商品為主)、風格(以趣味性風格為主)、概念(至入保育概念之理念)。並根據本研究進行之普普藝術脈絡到當代孟菲斯設計案例,創作出袋類與包類、居家裝飾與生活與日常用品等商品。本創作圖案跟傳統動物造型設計較為不一樣,簡化形體,讓畫面運用幾何切割以及用色大膽來感受視覺張力,使商品視覺圖案更流行性,「永續流行、生態時尚」強化創作作品,並吸引年輕族群,導入保育珍稀動物的觀念,並且將創作作品之概念從作品延伸至商品,在達成延續作品生命的目標上有良好之成效。
The concept of animal protection is no stranger to us now, but there are very few actions that have actually been implemented into "protection." The incidents of harming animals are still frequent, regardless of the designer or artist. Creation, hoping to express concern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animal conservation animals in Taiwan. It will apply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tyle, and extend the application of Pop Art in contemporary Memphis design, combining image creativity with computer graphics to make images. It combin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rtistry, and then uses creative media, forms and color elements as a development to create creative products. This creation study analyzes the case of animal products in Asia and Europe, and summarizes four directions: conservation animal modeling, cultural and artistic image representation, divided into figurative illustration form, figurative three-dimensional form, abstract color block form, abstract geometric form (application Taiwan's conservation animal model) and performance medium (product type characteristics are based on practical goods), style (mainly with fun style), concept (to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popular art scene in the study of the Memphis design case, the creation of bags and bags, home decoration and daily necessities and other commodities. This creative pattern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nimal modeling design, which simplifies the shape, allows the screen to use geometric cutting and bold color to feel the visual tension, making the visual pattern of the product more popular, and “persistent fashion, ecological fashion” to strengthen the creative work, and Attracting young ethnic groups,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of rare animals, and extending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works from works to commodities,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continuing the life of the works.
中文書目
方祖燊,2005。《西方繪畫史》。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方惠光,2004。《二十世紀新藝術的浪潮》,國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日下公人,1994。《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台北市:錦繡出版社。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盧慈穎譯,2010。《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城邦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
池上惇,2002。《文化經濟學》。東京:有斐閣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
何政廣,200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2008。《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2008。《普普藝術的超級明星─李奇登斯坦》,藝術家出版社。
村上隆,江明玉譯,2007。《藝術創業論》,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金元浦,2008。「文化創意與城市競爭力」,發表於「十城十美國際城市表演藝術暨創 意產業」國際研討會。
高千惠,2014。《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立恆,2014。《淬煉:陳立恆與華人文創力對話》。台北市:經濟日報出版社。
陳振寰,2005。《信任與文化》。台北市:理得出版有限公司。
提爾曼‧歐斯特沃德,1999。《普普藝術》,塔森出版社。
黃文叡,2002。《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愛德華‧泰勒(Sir Edward Burnett Tylor),1871。《原始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力森,2011。《動物與法律》。中華民國動物保護協會。
葉朗,2004。中國傳統美學對現代美學的幾點啟示。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一期。
劉昌元,2006。《西方美學導論》,聯經出版公司。
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賴馨慧,2014。《生活應用色彩心理學》,大拓文化出版社。
露西‧里坡德(Lucy R. Lippard),張正仁譯,1991。《普普藝術》,遠流出版社。
論文
呂靜修,2000。《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喻手法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侑芳,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國立雲林科 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曉苑,2005。《從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性初探圖文書之產製》,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玉珊,2005。《創造端與消費者端對大眾型文化商品之認知:探索性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慰先,2010。《明渠漸變段急變流之數值模擬》,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莉翔,2002。《華人文化產業新營運模式之研究─以馬友友、李安、幾米個案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臺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今 藝術,128,46-49。
王蔚嶺,2014。論草間彌生的藝術特色,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2)。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劃,31(3),91-111。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2(1),1-15。
何明泉、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學報,10(3), 99-113。
吳海音,1995。台灣獼猴的資源價值與保育。環境教育,24,14-21。
宋立群、蕭美鈴,2008。60年代普普藝術對服飾的影響,華岡紡織期刊,15(4)。
肖雪梅,2011。波普藝術風格在時裝色彩圖案上的應用探討,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 北邢臺054035,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年04期 2011 / 07,99-101。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2005 / 07,2-9。
孫玉,2010。David Lachapelle的私人藝術館》大視野,2010 / 09。
張雪,2014。討設計領域的不老松─波普藝術,現代裝飾理論,135-136。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5), 42-45。
滕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工藝產業為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90-100。
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http://www.swan.org.tw/index1.htm,瀏覽日期2016.12.15。
文化部,https://www.moc.gov.tw/,瀏覽日期2017.05.17。
世界保育策略(IUCN), http://www.iucnredlist.org/,瀏覽日期2017.03.19。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teia.tw/zh-hant,瀏覽日期2016.12.1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s://www.ndc.gov.tw/Default.aspx,瀏覽日期2017.01.20。
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http://www.gio.gov.tw/info/ecology/Chinese/,瀏覽日期2017.03.19。
行政院經建會, https://www.ndc.gov.tw/Default.aspx,瀏覽日期2017.03.21。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瀏覽日期2016.12.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https://www.forest.gov.tw/,瀏覽日期2017.03.01。
荒野保護協會,https://www.sow.org.tw/,瀏覽日期2017.02.19。
教育部國民中學環境教育叢書十一,http://siro.moe.edu.tw/fip/index.php?n=0&m=0,瀏覽日期2017.03.21。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瀏覽日期2016.12.17。
英文書目
Leong,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 A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Shorthose, J. (2004). Nottingham’s de facto cultural quarter: The lace market, independents and a convivial ecology. In D. Bell and M. Jayne (eds.) City ofQuarters: Urban Villages and the Contemporary City. London: Ash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