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馥綺 Fu-Chi Yeh |
---|---|
論文名稱: |
成人休閒活動技能學習與克服阻礙之研究-以學習自行車為例 The study of adult learning leisure active skills and overcome constraints - as for learning to ride a bicycle |
指導教授: |
李晶
Li, 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成人特質 、休閒活動 、技能學習 、阻礙 、自行車 |
英文關鍵詞: | Adult characteristic, leisure active, skill learning, constraints, bicyc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1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成人學習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成人學習自行車之認知期、聯結期、自動期時三階段的學習重點、因應並克服那些阻礙。利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八位十八歲後才學會騎乘自行車的成人,本研究發現有以下四點:一、八位受訪者在成人時期學習自行車主要是在受到外在環境刺激或者是社交接觸後才有了動機,並大多採取主動學習;二、機車與自行車的學習經驗可相互輔助;三、自行車在生理認知期、聯結期、自動期的學習情況與重點:生理認知期主要是學習動態平衡、瞭解重心、轉彎、踩踏、煞車操作與正確姿勢;聯結期主要在協調身體與平衡;自動期重點在因應外在環境;四、成人在學習自行車技能時,所遇到的阻礙大多為個人內在阻礙,而因應阻礙時,主要採取直接面對問題、正向再評價與與折衷。因此建議政府與相關休閒活動單位在未來應加強教育全民相關自行車交通安全概念,並讓家長了解兒童時期是培養休閒活動技能的最佳時機,且由於成人與兒童、青少年不同,有自己的學習特質,不易發展新的休閒活動,應建構適合完整的自行車技能學習方式,並透過多元管道加以宣傳。
Adult learning came to receive scrutiny in recent year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discuss the key point of adult learn bicycle who confront constraints. The researcher took eight employee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1. Adult actives learning bike becaus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r social contact.
2.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motorbike and bicycle could mutual assist.
3. The major of physiological cognitive phase include dynamic balance, balance point, turn a corner, tread the treadle, operate the brakes, and correct posture; the main part of associative is phase physical coordination; the key point of autonomous phase is coping obstructions.
4. When adult learning the skill of bike, usually confront the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They always meet the problem head-on,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compromise.
中文部份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圖書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4)。高雄:麗文文化
王禎祥(2004)。臺北市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交通部(2004)。腳踏自行車教材。2009年12月01日,取自交通部安全入口網,腳踏自行車教材網址http://168.motc.gov.tw/GIPSite/wSite/mp?mp=2
成戎珠(1994)。動作發展新理論。中華物療誌,19,88-98。
江文雄(1996)。解讀領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6。
江德怡(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9)。97年度死因統計記者會發布資料-死因統計結果分析。2009 年11月3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97年度死因統計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枝樺(2004)。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縣。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43-68。
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林佑瑾,李英弘,葉源鎰(2003)。從事高爾夫活動者之認真性休閒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中興大學。
林志坤(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騎乘自行車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俊龍(2006)。棒球投手練習過程的下肢動作協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林清和(1994)。結果獲知與表現獲知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擇華(2006)。學生騎乘自行車入門。學校體育雙月刊,16,11-12。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煌佳(2002)。家長參與對中小學學生課後及假期休閒活動影響之初探。學校體育,68,101-106。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孟君(1998)。身體阻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孫武彥(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心理與行為研究。臺北縣:新文京。
徐瑋勵(2002)。中風患者坐姿動態平衡於伸手取物表現與下肢肌電圖反應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馬志欽(1986)。人腦的電腦觀。專欄:生物電腦面面觀。擷取日期,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彥(2003)。受訓動機與社會網路在訓練活動中的角色探討-以壽險外勤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孝銘、高俊雄(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間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2。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若(2009)。自行車休閒要健康也要安全。科技人文雜誌,58。
張英陣(譯)(2000)。質性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Padgett, D.K., 1998)。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89)。專科學校教師教學評量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 : 臺灣商務。
梁錦鵬(2008)。從自行車風行臺灣現象探討運動觀光推廣之必要性。國民體育季刊,38(2)。
許建民、高俊雄(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
許雅惠(譯)(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Peter Jarvis, 1983)
許義雄與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臺北市:藝軒。(Judith E. Rink, 1993)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陳正芬(譯)(2003)。C型人生。臺北市:商智。(Maddy Dychtwald, 2003)
陳秀惠(2008)。學習的基本概念。載於劉有德(主編),運動技能學習(頁3-18)。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俊汕(2008)。練習與運動技能學習。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2)208-218。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臺灣體育,106,29-32。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臺北市:三民。
黃振盛(1997)。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基鴻(2007)。踩動,自行車的夢想。載於黃基鴻(主編)。踩動夢想自行車運動休閒展專刊(頁8-16)。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宏志(1988)。遊客行為與森林遊樂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民旅遊阻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登雅(2003)。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溫卓謀、劉淑燕(2008)。理論與觀點。載於劉有德(主編),運動技能學習(頁7-29)。臺北:華騰。
臺北市監理處(2009)。自行車學習方法。2009年12月30日,取自臺北市監理處,自行車學習方法網址http://www.mvo.taipei.gov.tw/
臺中市政府(2006)。臺中市學生自行車學習手冊。臺中市:作者。
趙志揚、鍾瑞國、張志隆、張鋒偉(1996)。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科學生鉗工技術能力發展之研究。第11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1996(3)。臺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金標(2008)。幫助初學者,快速進入正確的騎乘領域。載於謝正寬主編,單車學校教你的52堂課,(頁3)臺北:知遠。
劉國英(2002)。影響高商學生會計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蔡政儒(2006)。騎乘自行車健康行。學校體育雙月刊。16(4)103。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倫煌(2006)。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謝達文(2008)。成人進修取得大陸證照之學習動機、學習阻礙及證照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謝耀宗(2002)。成人參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譚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蘇振祥(2001)。正心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龔惠文(2006)。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英文部分
Bloom, B. S. (1994). Reflections 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taxonomy. In L. W. Anderson & L. A. Sosniak (Eds.), Bloom’s taxonomy: A forty-year retrospective (pp. 1-8).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Boothby, J., Tungatt, F. M., & Townsend, A. (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Repor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Carroll, B., & Alexandris, K. (1997).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Their relationship to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Gree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79-299.
Chubb, M., & Chubb, H. R. (1981). One-third of Our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R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W., Jackson, E.L., & Godbey, G.C.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Creswell, John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 London: Sage.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 Y.:McGraw-Hill.
Fitts, P. 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 Burnot, CA: Brooks/Cole publicing.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abbard, C. P. (2004). Lifelong motor development (4th ed.). San Francisco: Pearson
Gallahue, D. L., & Ozmun, J. C. (2002).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Graham, G., Holt/Hole, S. A., & Parker, Mc. (2004). Children moving: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5th Edition). IL, Dubuque: Mc GrawHill.
Haywood, K. M. (1993).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enderson, K. A., Stalnaker, D., & Taylor, G.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riers to recreation and gender-role personality traits for women. Journal f Leisure Research, 20(1), 69-80.
Hultsman, W. Z. (1995).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An extension of exploration of dimensional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3), 228-244.
Jackson, E. L. (1991). Leisure constraints/Constrainted leisure: 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279-285.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29-149.
Jackson, S. (1995). Motivation and Group Context: Tackling the Drop-out Factor.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1, 20-23.
Kelly, J. R. (1972) 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 50-62.
Kelly, J. R.(1972). 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4), 50-62.
Kilgore. D (2003). Planning Programs for Adults. In Kilgore. D & Rice. P.J (Ed.).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 – Meeting the Special Needs of Adults Students (pp. 81-8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nowles, M.S., Holton, E.F., & Swanson, R.A. (1998). The Adult Learner, 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pp.35-37.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ncoln, I. S., & Guba, E. C.,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Lindeman, E. C. (1926).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Harvest House.
London, M. (1998). 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 overcome,and avoid failure.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gill, R. A. (2003).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nnell, R. C., & Kleiber, D.A. (1997). A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Oxendine, J. B .(1984). Psychology of motor learning. New Jersey 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Rink, J. E. (1998).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Inc.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2n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chmidt, R. A., & Lee, T. D. (2005).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4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humway-cook, Marjorie H.Woollacott (2007).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ical-practice 3rd.USA: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Chicago: Follett Publisher.
Torkildsen. G.(1999).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4th ed.). London:E & FN So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