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紀慧玲
論文名稱: 學校飼養校犬的動物福利與教育之探討
The Case Study of Animal Welfare and its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of Taiwan
指導教授: 王順美
Wang, Shun-Mei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教育動物保護教育
英文關鍵詞: animal welfare, animal welfare education, animal protection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4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了解國民中、小學學校飼養校犬所需具備的成因及條件、動物福利狀況,及帶給師生的相關教育與學習意涵。以期提供飼養校犬的學校及飼養者具體可行建議。
    本研究屬多重個案的質性研究,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先驅研究於2006年4 至5月間進行,先針對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進行調查,採用的是電話訪談法進行了解,並從中徵得三所學校內相關教職員做深入訪談。第二階段為個案研究於2006年6至11月間進行,針對三所學校進行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第三階段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方式進行研究,於2007年12月14日進行,受訪人員共六位。本研究主要有六所個案學校,選取來源有二:一是從過去曾參與台北巿校園守護犬計畫的學校,徵得研究個案學校為四所;二是由相關的動物網站徵詢得到研究個案學校為二所。質性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學校相關教職員、學生的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記錄、相闗文件資料蒐集及個人省思札記等輔以分析。
    研究發現校犬主要來自校園流浪犬。飼養校犬的構成要件為專責的飼養人、經費、學校所在區域、犬隻特質,其中負責飼養教師是學校能否長期飼養校犬的主要關鍵。動物福利方面受訪的個案學校皆能提供校犬良好的照顧,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動物福利問題。學生對校犬的態度、感受及互動的方式受到相關因素影響,其中有教師帶領學生飼養照顧校犬的學校,學生與校犬的互動頻率高,且對校犬有顯著的關愛行為。研究發現飼養校犬對學生具有潛在的學習意涵。多數受訪者都認為飼養校犬可提供很好的生命教育,但實際上極少教師有利用校犬做為課程的融入,學校主要教育内涵是如何與校犬互動的教育。從整體來看飼養校犬最需要的是背後的學校支持系統,學校成員反對飼養校犬原因在於安全及環境衛生上的疑慮。提昇師生接納校犬的因素,在於將良好的飼養管理、良好的教育策略及學校支持系統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飼養校犬政策永續長存。

    關鍵字:動物福利、動物福利教育、動物保護教育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understand reasons and conditions for rearing school dogs, the related animal welfare condition, and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ontents of rearing school dog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hope to offer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nd rearers.

    This is a multi-case qualitative study set in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ilot study made between April and May of 2006. Survey was made at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aipei City Campus Guardian Dog Program through telephone interviews. 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faculties of three schools were made after consent. The second stage is case study made between June and November of 2006 wi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in observation at three schools. The third stage i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made on December 14, 2007 on six interviewees. There are two sources for the six school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four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aipei City Campus Guardian Dog Program in the past and two schools from animal websit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e facultie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observation participation record,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personal notes, which are studied through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chool dogs are mainly stray dogs at schools. Composition factors include rearers in charge, budget, locations of schools, and dog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in charge of rearing are the key to whether school can keep dogs for a long time. Interviewed schools take good care of school dogs, although there are potential animal welfare problems. Attitudes and feelings toward the dogs as well as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 dogs are affected by relevant factors. Schools where teachers instruct students to take care of school dogs have high interaction frequency between students and school dogs with distinctive care for dog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school dogs provide students with potential learning implication. Most of interviewees believe rearing school dogs provide good life education, although in fact few teachers use school dogs in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ain school education content is to interact with school dogs. Overall, what is most needed is the school support system. Reasons for objection by school members are the concern in security and sanitation. Good rearing management, appropriate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school support system are the factors to help increa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ceptance of school dogs in order to sustain school dog policies.

    內 容 目 次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內容目次Ⅴ 表目次Ⅶ 圖目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界定6 第四節 研究範團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人與動物的關係11 第二節 犬隻飼養及動物福利25 第三節 校犬飼養及管理31 第四節 動物在學校的飼養教育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方式與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流程65 第三節 資料蒐集6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資75 第五節 資料檢核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1 第一節 個案簡介82 第二節 校犬的飼養照顧89 第三節 學生與校犬的互動及態度103 第四節 教育與學習115 第五節 學校成員對飼養校犬的態度130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9 參考文獻155 附錄一 焦點團體會議計畫163 附錄二 焦點團體會議記錄165 附錄三 效度檢核表180 表目次 表2-1-1基本價值類型16 表2-3-1不同年齡的飼養責任39 表2-3-2捕狗制與監管制之比較40 表2-4-1國小生命教育的內涵47 表2-4-2相關研究表60 表3-3-1研究個案基本背景介紹71 表3-3-2訪談對象與日期73 表3-4-1重要句分析架構編碼表76 表3-4-2重要句的編碼範例77 表3-4-3引用資料來源之編碼表78 表4-2-1學校飼養校犬的城鄉比較90 表4-5-1比較三所學校飼養負責人離職對學校的影響140 圖目次 圖2-1-1四類因素影響個人對動物的看法21 圖2-3-1犬舍規劃圖35 圖2-4-1社會學習論之觀察學習流程52 圖2-4-2觀察學習四階段52 圖3-1-1 研究架構圖64 圖3-2-1 研究流程66 圖4-2-1校犬狀況與飼養方式的關係98 圖4-3-1飼養校犬的潛在學習123 圖4-5-1飼養者面對的課題139 圖5-1-1推動校犬政策的良性循環關係圖146 圖5-1-2 研究發現架構圖148

    一、 中文部份
    Fraser, D.(2006)。動物福利的全球展望。2006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世界對話。台大集賢館。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WSPA (2001年7月13日)。動物福利普世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forthe Welfare of Animals),朱增宏譯。2008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animal-movie/about-3.htm
    小白、阿花何處去:關懷流浪動物教師手冊(2003)。台北:生命關懷協會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意如(1995)。棄犬問題及台北市國民小學環境保護小組成員的態度及教材需求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丹利.柯倫(Coren, S.)(2003)。聽狗在說話:人與狗溝通的藝術(How to speak dog : mastering the art of dog-human communication),趙三賢譯。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0)
    史帝芬.R.凱勒(Kellert, S.R.)(1999)。生命的價值: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社會關係(The value of life :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薛絢譯。台北:正中。(原著出版年:1997)
    甘雅嵐(2004)。花蓮地區大學生對同伴動物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正人、葉力森(1995)。台灣棄犬問題探討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動物保護協會。
    伊莉莎白.湯瑪斯(Marshall, E.)(2001)。育狗百科圖鑑(Guide to your Dog),陳宏淑譯。台北:協和。(原著出版年:1999)
    朱增宏(2000年6月1日)。人道教育-教育V.S.校園流浪狗。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6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s_id=&m_id=19&id=15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局(無日期)。畜主與寵物之間的連結(Human-animal bond)。2008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3839&ctNode=1411&mp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無日期)。流浪犬大幅減少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baphiq.gov.tw/ct.asp?xItem=6193&ctNode=1774&mp=1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槪論:實用的教育方案。台北:學富文化。
    李文莉、廖瑪琍(2002)。動物公園。台北:動物公園。
    李沛芸(2007)。動物保護議題融入國中藝術教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秋敏(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生命概念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博(Littlefair, P.)(2007年3月)。動物福利的基本概念。動物福利與人道教育研討會手冊,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沈六(1885)。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
    貝考夫馬克(Bekoff, M.) (2002)。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錢永祥、彭淮棟、陳真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8)
    卓燕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寵物飼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佩蓉(2007)國小低年級學童動物保護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体(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
    林聖蘋(2006)。從Tom Regan的動物權利觀探究台灣流浪犬問題。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銘輝(2002)。高雄市飼主帶家犬絕育之行為意向模式。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憶珊(2006)。瘋癲?愛心?─狗媽媽的照顧圖像與社會處境。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兆偉(1996)。教育哲學。台北:師大。
    珍.古德(Goodall, J.)(2007年1月16)。動物給予我們最佳的醫療、教導我們什麼是愛。根與芽電子報,4。2007年7月22日。取自www.goodall.org.tw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徐宗林(199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馬提.貝克、德娜麗.摩頓(Becker, M.&Morton, D. )(2008)。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寵物的療癒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廖婉如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2)
    動物保護法(2008年1月16)。動物保護資訊網─法令天地。2008/6/8。取自http://animal.coa.gov.tw/law/index_01.php
    康拉德.勞倫兹(Lorenz, k.)(1995)。當人遇見狗(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張麗瓊譯。台北市:大樹文化。(原著出版年:198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梁明煌(2005a)。動物保護教育推廣計畫(編號:9 4農管- 4 .1 -牧-0l )。台北:行政院農業管理委員會畜牧處。
    梁明煌(2005b)。動物保護教育推動計畫(編號::9 6農管- 4 .1 -牧-02之26 )。台北:行政院農業管理委員會畜牧處。
    梁明煌(2005b)。綠芽教師。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梁明煌(2006)。台灣同伴動物保護教育發展現況與挑戰。2006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世界對話研討會。台大集賢館。
    許丹薰(2005)。流浪犬領養者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明(2006)。國內外動物收容所組織管理及教育現況與國內收容所改善策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文(200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燕真(2006)。十位國小教師與同伴動物互動經驗及其推動人道教育的看法。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珊、張彩鳳、劉偉瑩、李榮茂(2007)。養動物不離不棄─珍愛生命。線上讀報指南。2008年6月28,取自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7/W-960425N15/W-960425N15.htm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育群(2004)。社會大眾對捕犬及中途之家認知及餵飼研究作為解決流浪犬問題之模式,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畜產所碩士論文。
    陳勤文(2005)。國小一年級學童預防狗傷害事件之介入研究。國立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淵郁(2004)。國小校園蝴蝶生態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光復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宜之(1999)校犬管理資源手冊。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琳逹.奈比(Nebby, L.)(1998)。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和教育上的運用(Nature as a guide : nature in counseling, therapy, and education),陳志雄、鍾慧元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費昌勇(2002)。動物倫理與公共政策。台北:台灣商務。
    費昌勇(2005)。動物保護: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動物福利,鄉間小路。12,72-73。
    黃以育(2001)。生命關懷與都市流浪犬問題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美玲(2003)。中部四縣市流浪犬管理及其環境教育相關問題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培鈺(2002)。生命教育通論。台北:新文京。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慶榮(2006)。終養動物收容所經營實務的藍海策略─以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八里保育場為例。2006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世界對話研討會,台大集賢館。
    楊懿如(2001)。緊急呼籲,牛蛙蝌蚪不要養,為台灣青蛙請命。楊懿如的的青蛙學堂。2008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3/edu_f14.html
    葉力森(1995)。動物與法律。台北:保護動物協會。
    葉力森、廖瑪琍(1999)。和牠相伴一生。台北:時報文化。
    詹依純(1997)。建構「人為飼養或管領動物」之法律權利。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兒.梅爾森(Melson, G.)(2002)。孩子的動物朋友(Why the Wild Things Are: Animal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范昱峰、梁秀鴻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劉珈延(2003)。動物保護法立法前後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以棄犬問題處理為個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紋(2007)。犬隻動物保護教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文安(2000)。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金川(無日期)。生命教育沿革。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07年5月15日,取自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history.htm
    黎建球(2000)。現代教育論壇—生命教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戴至欣(2006)「台北市流浪犬處理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的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藤岡改造(2004)。再見了!小黑,(職員會議に出たクロ),郭清華譯。台北:平安文化。(原著出版年:1923)。

    二、英文部份
    Ansbacher, T.(1998). John Dewey's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Lessons for Museums. Curator, 41(1) : 36~49.
    Arkow, P. (1982). Humane education. In humane education: Operational guide for animal care and control agencies. Denver: American Humane Association.
    Ascione, F.R.(2004). Children and animals: Exploring the roots of kindness and cruelty.: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Becker, M.&Morton,D.(2002).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harnessing the amazing of pets to make and keep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USA&Canada:hyperion
    Bryant, B. K. (1987). The richness of the child--pet relationship: A consideration of both benefits and costs of pets to children. Anthrozoos, 3.
    Broom, D. M. (1986). Indicators of poor welfare. British Veterinary Journal, 142, 524-6.
    Coles, R. (1997). The Moral Intelligence Child. New York: Randam House Press.
    Damon, W. (1988).The moral child: Nurturing children’s natural moral.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ewey, J.(1938).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Eddy, S. J. (1899). Friends and helpers. Boston: Ginn.
    Lagoni, L. & Butler, C.& Hetts, S. (1994). The human-animal bond and grief.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Kellert, S.R. & Wilson, E. O.(Eds). (1993) .Biophilia hypothesis.Washington
    DC-Covelo, CA: Island Press/Shearwater Books.

    Kellert, S.R. (1997). 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Kidd, A.H.& Kidd, R.M.(1985).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ets. Psychological reports,57,15-31
    Manning, A. & Serpell, J. (1994). Animals and human society: Changing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
    Melson, G.F.(2001).Why the wild things are: Animal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burn, C. (1989). Introducing animal welfare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tatus of animals: Ethics, education and welfare. Oxon:C.A.B. International.
    Noddings, N.(1984).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edding, C. (2000). Animal Welfare. Virginia: Earthsca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