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奕維 Yi-wei, Chen |
---|---|
論文名稱: |
宋代科技教育之探究 A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education of Su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李大偉
Lee, Ta-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宋代教育 、科技教育史 |
英文關鍵詞: | Sung Dynasty’s education,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宋代科技教育的發展情形,包含:(1) 發展的背景;(2) 蘊含的理念;(3) 教育的活動;(4) 對現代的啟示。研究方法採用歷史研究法,以既有的史料為基礎,根據過去的史實與陳述,加上歷史意義的詮釋來探究宋代科技教育。收集史料的過程中,需注意史料的真實和可靠性,最後進行邏輯性的分析,並加以客觀解釋,避免過度的推論與不必要的解釋,得到結果如下:
一、重文政策促進科技教育的發展
(一)官方鼓勵科技發明及創造。
(二)政府創辦科技專科學校。
(三)提拔重用科技人才。
二、多元化的科技教育體制構成科技人才培養的管道
(一)政府舉辦科技專科教育。
(二)持續發展職官性科技教育。
(三)私學與藝徒制的延續與發展。
(四)兒童教育中的科技教育。
(五)書院教學中的科技教育。
(六)政府推廣與普及科技知識。
三、制度與規範化管理是宋代科技教育發展進步關鍵
(一) 多元的科技教育內容。
(二) 依需求不同的課程設置。
(三) 實用取向科技教育教材。
(四) 嚴格的考核制度。
(五) 特殊的教育教學方法。
四、宋代科技教育的缺失
(一)古代的科技觀念影響。
(二)科技價值取向的因素。
This research was with the aim of to inquire in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ong gene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clude: (a)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b) Principle of containing; (c) Educational activity; (d) To the apocalypse of modern. Study the method adoption history research method, with since some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foundation , according to the past historical fact and the statement, plus the annotation of history meaning to investigate Sung Dynasty technology education. Collect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ata in, need to notice historical data of true and credibility, finally carry on logic analysis, and take into an objective explanation, avoid excessive reasoning with unnecessary explain, get result as follows:
1. The policy of valuing reading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echnology invention and creation.
(2)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established technology schools.
(3) Promoted and appoint technology talented people.
2. Diversif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system constituted technology the talented people trains of piping:
(1) The government promoted technology specialty education.
(2) Kept on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3) Private learning with continuing of apprentice's system and developed.
(4) The education of child valued technology education.
(5) Technology in the academy teaching educates.
(6) Government expansion and populariz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3. System and standard's turning a management was the key of progressing and developing Sung Dynasty’s technology education:
(1)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tent that is abundant.
(2) The all-new curriculum establishes.
(3) Practical mindset technology educated teaching material.
(4) Strictly investigate system.
(5) There was special featur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4. The imperfection of Sung Dynasty’s technology education:
(1) The idea was conservative.
(2) Inaccurate valued of technology.
一、中文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臺北:錦繡。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主編(1979)。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司馬光(1988版本)。資治通鑑。臺北:天工。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1987)。中國教育通史。山東:山東教育。
毛禮銳、邵鶴亭與瞿菊農(合著)(1989)。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溥(1978版本)。唐會要。京都:中文。
王燾(1985版本)。外臺秘要。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
孔穎達(1977版本)。禮記正義。臺北:藝文。
伍振鷟(1996)。中國教育史論叢。臺北:師大書苑。
朱熹(2002版本)。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朱熹(1996版本)。四書集注。臺北:藝文。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37(6),2-8。2007年8月30日,取自http://140.127.45.13/iter/WebPages/wp_1_81/edu.pdf
何清蓉(1983)。歷史研究法初探。載於臺北市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教育研究法。臺北。
吳玉琦(1991)。中國職業教育史。長春:吉林教育。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萬居(1991)。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
李林甫等(1992版本)。唐六典。北京:中華。
李奉儒(1999)。教育學歷史研究之現況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頁285-314)。高雄:麗文文化。
李約瑟(1971)。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約瑟(1990)。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
李燾(1979版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
李儼(1937)。中國算學史。上海:商務。
周文欽、周愚文(1988)。俗氏方法論。載於賈稜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頁1-34)。臺北:師大書苑。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揚智文化。
金中樞(1989)。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
姚瀛艇(1995)。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
胡美琦(1986)。中國教育史。臺北:三民。
苗春德(1992)。宋代教育。河南:河南大學。
秦九韶(1969版本)。數書九章。臺北:藝文。
孫宏安(1996)。中國古代科學教育史略。遼寧:遼寧教育。
孫思邈(1980版本)。備急千金要方。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
徐大椿(1990版本)。醫學源流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
徐松(1976版本)。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
徐復觀(1993)。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載於韋政通(主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頁152)。臺北:水牛。
脫脫(1977版本)。宋史。北京:中華。
崔權醴(譯)(1997)。Bertrand Russell著。西方的智慧。北京:文化藝術。
梅汝莉、李生榮(1992)。中國科技教育史。湖南:湖南教育。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志猛(1994)。中國宋遼金夏科技史。北京:人民。
陳伯海(1992)。中國文化之路。上海:上海文藝。
陳青之(2008)。中國教育史。北京:東方。
陳柏樟(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臺北:南宏。
陳遵媯(1984)。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
喬衛平(1994)。中國宋遼金夏教育史。北京:人民。
黃鍾駿(編)(1955版本)。疇人傳四編。上海:商務。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楊渭生(2008)。兩宋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
葉鴻灑(1991)。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臺北:銀禾文化。
解縉等(1986版本)。永樂大典。北京:中華。
黎靖德(編)(1997版本)。朱子語類。長沙:岳麓書社。
廖育群(1991)。岐黃醫道。遼寧:遼寧教育。
劉昫等(1975版本)。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劉伯驥(1971)。宋代政教史下冊。臺北:臺灣中華。
劉伯驥(1971)。宋代政教史上冊。臺北:臺灣中華。
劉君燦(1983)。科技史與文化。臺北:華世。
鄭樑生(2008)。史學方法。臺北:五南。
魯威(1990)。科舉奇聞。遼寧:遼寧教育。
歐陽修、宋祁(1975版本)。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魏徵等(1956版本)。隋書。臺北:藝文。
二、外文部份
Hacker, M. & Barden, R. (1987). 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Albany, NY: Delmar.
Hamilton, D. B. (1993). The idea of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Images: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5,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