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國蓮
論文名稱: 顏延之詩歌評價研究
指導教授: 李清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4
中文關鍵詞: 顏延之評價詩品元嘉謝靈運鮑照陶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朝宋詩人顏延之(384-456),於當時論者的心目中,乃是與謝靈運(385-433)並稱、同樣具有扭轉玄言詩風的一代大家。然而在現代的文學史著作當中,他卻往往僅得到一筆帶過的敘述,並且飽受批評,可以說是「名重當世而後世大大跌落了聲譽的詩人」,中間評價的變化頗為值得研究,因此以「顏延之詩歌評價」作為研究主題。

    本論文歸納自南朝開始所出現的評價主題,分別為「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顏延為謝客之輔與顏謝優劣之爭」、「顏、鮑、謝並稱的形成與比較」、「陶潛崛起與顏謝的地位」、「對顏延之個別作品的評價」,作為各章的內容。欲探討顏詩在南朝獲得時人青睞且與謝靈運並稱的原因、《詩品》以顏延之為謝靈運之輔的原因與意義,並且梳理各主題中呈現出哪些評價現象或內容,以及各論者評價與前代或同代其他論者的關聯。另外顏延之評價資料的蒐集與彙編,亦是筆者所欲努力的目標。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4 一、綜合性研究 6 二、作品特徵研究 8 三、成就影響研究 13 四、詩歌評價解讀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1 第二章 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 29 第一節 南朝以稱美為主的並稱評價 29 一、認可顏謝扭轉玄言詩風的詩史定位 29 二、選擇顏謝作為模擬學習的重要典範 34 三、沈約、裴子野偏於負面的顏謝並稱 37 (一)沈約:「顏、謝、潘、陸,去之彌遠」 37 (二)裴子野:顏謝「箴繡鞶帨,無取廟堂」 39 四、評論者稱美顏延之詩歌的評價面向 41 第二節 南朝顏詩稱美評價產生背景 46 一、玄詩不足,取法中朝 46 (一)對玄言詩的態度 46 (二)改變詩風的途徑 49 二、崇雅貴博,誦美必須 54 (一)典雅為美 54 (二)博學相尚 56 (三)帝室好文 60 第三節 南朝後顏謝並稱的評價情況 63 一、多將顏謝定位於負面的詩歌發展過程 63 (一)《隋書》:顏謝沈謝「煇煥斌蔚,辭義可觀」 63 (二)其他論者:顏謝「始事夫辭」,「風雅之淳日漓」 65 (三)許學夷:「元嘉顏、謝之詩,隸書也」 69 二、以顏謝並稱評論後世詩家之特色成就 70 三、非定位型評論對顏謝的幾種特殊說法 73 (一)態度較為肯定者 73 (二)態度極度否定者 75 第三章 顏延為謝客之輔與顏謝優劣之爭 81 第一節 南朝顏延之與謝靈運並稱的變化現象 81 一、蕭子顯標舉今體源頭有謝無顏 81 二、鍾嶸特重謝靈運而批評顏延之 87 三、南朝梁評價呈現的文學觀變化 94 第二節 鍾嶸以顏延為謝客之輔的原因與意義 98 一、《詩品》為初學者「辨彰清濁,掎摭病利」 99 二、以顏延之詩為五言詩正統詩風最後保有者 101 三、以顏延之詩為學習五言詩正統的入門對象 103 第三節 鍾嶸的兩個顏詩評價與顏為謝輔之說 106 一、「巧似」評語描寫對象的界定 107 二、以〈北使洛〉為代表作的原因 113 第四節 湯惠休、鮑照顏謝詩評與顏謝優劣之爭 117 一、鍾嶸、《南史》對湯鮑之評的隱性解讀 117 (一)具有重謝抑顏傾向性的解讀 118 (二)後人受到隱性解讀影響之例 121 二、南朝後顏不及謝觀念之下的比較情況 124 (一)作品風格技巧方面 125 (二)作家才華功力方面 127 第五節 劉熙載對湯惠休、鍾嶸顏氏詩評的回應 130 一、不必如惠休上人好分顏謝優劣 130 二、顏延之詩字無苟下不失為正軌 133 第四章 顏、鮑、謝並稱的形成與比較 145 第一節 顏、鮑、謝三家並稱的形成 145 一、「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145 二、「休鮑後出,咸亦標世」 148 三、獨稱顏延,顏謝並稱 153 四、極讚謝客,抬高鮑照 155 五、鮑謝並稱,顏延消失 159 六、顏鮑謝三家正式並稱 161 第二節 顏延之與謝靈運、鮑照的比較 162 一、三謝為首,顏鮑並提 163 二、鮑謝並峙,顏不及之 168 三、鮑革顏謝,遠肇唐風 173 第五章 陶潛崛起與顏謝的地位 179 第一節 陶潛與謝並稱及其地位確立 179 第二節 陶潛與顏謝等人的比較角度 183 一、作家創作態度的比較 184 二、作家性情涵養的比較 187 三、比較角度與顏氏人格形象 189 第三節 陶潛與顏謝等人的品級定位 193 一、陶為正宗,顏謝等人為羽翼 193 二、顏、謝、陶三階段學習途徑 199 第六章 對顏延之個別作品的評價 203 第一節 南朝後顏延之詩的評價面向及內容 203 一、特徵淵源 203 二、精神內涵 204 三、章法造語 205 四、用典對偶 208 五、押韻聲律 212 六、藝術風格 213 第二節 顏詩二種風格辨析與代表作的標舉 216 一、顏詩中對立的二種風格 216 二、顏詩新舊代表作的評價 219 (一)〈北使洛〉、〈還至梁城作詩〉 220 (二)〈五君詠〉、〈秋胡行〉 222 第七章 結論 23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2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241 參考文獻 243 一、古籍及輯注本 243 二、相關研究著作 257 三、單篇論文 259 四、學位論文 267 五、數位檢索系統 269 附錄 顏延之作品篇目一覽及繫年簡表 271 一、作品篇目一覽 271 (一)詩歌作品 271 (二)非詩歌作品 273 二、作品繫年簡表 275

    一、古籍及輯注本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於〔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於〔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收於《四部備要》第124-127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18-12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34-137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釋僧佑:《弘明集》,收於《四部備要》第42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1輯《天都閣藏書》第4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1976年。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38-13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原注,程琰刪補:《玉臺新詠》,收於《四部備要》第58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南朝梁〕梁元帝蕭繹:《金樓子》,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北齊〕魏收:《魏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3-148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收於《四部備要》第42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中說》,收於《四部備要》第36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房玄齡等修:《晉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28-133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姚思廉:《梁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0-14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姚思廉:《陳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42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長孫無忌、魏徵等:《隋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52-15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李延壽:《南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56-15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李延壽:《北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60-16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收於《四部備要》第319-320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唐〕杜佑:《通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6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殷璠集:《河嶽英靈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於《四部備要》第166-17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晁逈:《法藏碎金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姚鉉纂:《唐文粹》,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楊億口述,〔宋〕黃鑒筆錄,〔宋〕宋庠整理:《楊文公談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宋祁:《景文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余靖:《武溪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梅堯臣撰,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蘇洵:《諡法》,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文同:《丹淵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劉攽:《彭城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程顥、程頤撰,〔宋〕朱熹編:《二程遺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欽臣錄:《王氏談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得臣:《塵史》,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郭茂倩編次:《樂府詩集》,收於《四部備要》第577-57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黃裳:《演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華鎮:《雲溪居士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葛勝仲:《丹陽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謝薖:《竹友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彭乘:《續墨客揮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汪藻:《浮溪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彭:《日涉園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江少虞:《事實類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佚名編:《諸儒鳴道》第2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莊綽:《雞肋編》,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王觀國:《學林》,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任淵注:《山谷內集詩注》,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任淵注:《後山詩注》,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陳與義:《簡齋詩集》,收於《四部備要》第492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收於《四部備要》第607-608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朱翌:《灊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二),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宋〕沈作喆:《寓簡》,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喻良能:《香山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王正德:《餘師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7-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李洪:《芸庵類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52-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熹撰,〔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御纂,〔清〕李光地等纂輯:《御纂朱子全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0-7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質:《紹陶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方崧卿:《韓集舉正》,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呂祖謙:《左氏傳說》,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徐照:《芳蘭軒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6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敖陶孫撰,〔明〕程兆胤錄:《詩評》,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1輯《天都閣藏書》第3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高似孫:《緯略》,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趙與時:《賓退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收於《四部叢刊廣編》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62-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陳昉:《穎川語小》,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52輯《守山閣叢書》第71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孫奕:《示兒編》,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吳子良:《荆溪林下偶談》,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於《四部叢刊續編》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宋〕文天祥:《文山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衞宗武:《秋聲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天應編選,〔宋〕林子長箋解:《論學繩尺》,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費樞:《廉吏傳》,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李公煥集錄:《箋註陶淵明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徐子光:《蒙求集註》,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金〕李治:《敬齋古今黈》,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金〕劉祁:《歸潛志》,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郝經:《陵川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方回:《桐江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白珽:《湛淵靜語》,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徐瑞:《松巢漫稿》,收於《豫章叢書》集部第11冊《明季六遺老集》(下),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陳繹曾:《文章歐冶(文筌)》,收於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2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元〕脫脫等修:《宋史》,收於《四部備要》第192-211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元〕劉履:《風雅翼》,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謨:《海桑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5輯《金華叢書》第44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宋濂等修:《元史》,收於《四部備要》第217-226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明〕陶宗儀纂:《說郛(120卷)》,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6-8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禕:《王忠文公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95輯《金華叢書》第45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張宇初:《峴泉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12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黃溥:《詩學權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鏊:《震澤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林俊:《見素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何孟春:《餘冬序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1-10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顧璘:《顧華玉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張含:《張愈光詩文選》,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楊慎:《哲匠金桴》,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明〕薛蕙:《考功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薛應旂:《方山薛先生全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佚名編:《六朝詩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高叔嗣:《蘇門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44-13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馮惟訥:《古詩紀》,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9-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攀龍編:《古今詩刪》,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士元:《名疑》,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直:《衡廬精舍藏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直:《衡廬續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3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贄:《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焦竑:《焦氏澹園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屠隆:《鴻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8-8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屠隆:《白榆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屠隆:《由拳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孫鑛:《孫月峰先生評文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臧懋循:《詩所》,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2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30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癸卯(三十一年)刊本,1603年。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鄒迪光:《調象庵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類藳》,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唐時升:《三易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唐汝諤:《古詩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7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張萱:《疑耀》,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明〕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顧起元:《懶真草堂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68-6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明〕徐𤊹:《徐氏筆精》,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徐𤊹:《重編紅雨樓題跋》,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明〕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7-1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83-15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蔣一葵編:《堯山堂外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94-1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鍾惺、譚元春:《古詩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姚希孟:《響玉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17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吳稼竳:《玄盖副草》,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6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張鳴鳳:《桂勝》,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陸時雍:《詩鏡》,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魏學洢:《茅簷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馮班:《鈍吟雜錄》,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陳子龍:《安雅堂稿》,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387-13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方以智:《通雅》,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宋惕:《髻山文鈔》,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8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董說:《豐草庵詩文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明〕周嬰:《巵林》,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宋公傳:《元詩體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李翊:《戒菴老人漫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21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王昌會:《詩話類編》,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1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3-14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吳淇撰,汪俊、黃進德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江蘇:廣陵書社,2009年。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第14、15冊,湖南:嶽麓書社,1992年。
    〔清〕吳綺:《林蕙堂全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4冊,臺北:臺灣商務館,1983-1986年。
    〔清〕陳祚明輯:《采菽堂古詩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90-15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補遺》,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朱彝尊撰,〔清〕姚祖恩輯:《靜志居詩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收於《四部叢刊正編》第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朱彝尊編:《明詩綜》,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毛奇齡:《西河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王士禎選,〔清〕方東樹評:《方東樹評古詩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王士禎:《帶經堂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14-1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御定,〔清〕王士禎等編撰:《御定淵鑑類函》,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2-9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田雯:《古歡堂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邵長蘅:《青門全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1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韓菼:《有懷堂文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5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張玉書:《張文貞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收於《四部備要》第537-53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清〕何焯撰,崔高雄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清〕沈德潛:《沈歸愚詩文全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34-2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杭世駿:《訂訛類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29-14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御定,〔清〕曹寅主詞校刊:《全唐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御定,〔清〕孫岳頒等編纂:《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9-8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袁枚編,〔清〕吳熙載批:《古詩正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手抄手批本。
    〔清〕袁枚:《小倉山房外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第5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御製,〔清〕蔣溥等編:《御製詩集》,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13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御選,〔清〕梁詩正等編:《御選唐宋詩醇》,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張玉穀選評:《古詩賞析》,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91-15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於〔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4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收於《四部備要》第339-341冊,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第1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李調元:《童山文集》,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第37輯《函海叢書》第119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收於《四部備要》第565-566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清〕黃承吉:《夢陔堂詩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梁章鉅:《退菴金石書畫跋》,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
    〔清〕梁章鉅等撰,李如鸞點校:《楹聯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許槤:《六朝文絜》,收於《四部備要》第565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清〕董皓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唐樹義審例,〔清〕黎兆勛采詩,〔清〕莫友芝傳證:《黔詩紀略》,收於《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89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02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頂淵文化,2004年。
    〔清〕鄧繹:《藻川堂譚藝》,收於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7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王闓運:《八代詩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闓運:《湘綺樓詩文集》,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
    〔清〕吳汝綸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5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清〕王國維撰,徐調浮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清〕沈蕙纕錄:《諡法解》,收於《叢書集成簡編》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66年。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郭紹虞編:《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年。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第3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山東:齊魯書社,2005年。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安徽: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希祖撰,周文玖選編:《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健輯校:《珍本明詩話五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朱希祖:《南京圖書館藏朱希祖文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李佳校注:《顏延之詩文選注》,安徽:黃山書社,2012年。
    韋衛能主編,桂林碑林博物館編撰:《桂林石刻擷珍》,廣西:灕江出版社,2013年。

    二、相關研究著作
    【日】前野直彬主編,連秀華、何寄澎譯:《中國文學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孝:《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王氣中:《劉熙載和藝概》,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文君:《紫禁城八百楹聯匾額通解》,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李曰剛:《中國文學流變史》上冊,臺北:聯貫出版社,1976年。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林文月:《澄輝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3年。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80年。
    夏敬觀:《唐詩說》,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袁行霈、羅宗強:《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許文雨編著:《鍾嶸《詩品》講疏》,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
    許全勝:《沈曾植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美足:《南朝顏謝詩研究》,臺北:文津,1989年。
    陳敬凡:《俊逸鮑參軍──南朝元嘉三大家之鮑照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陳橋生:《劉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黃秀文:《中國年譜辭典》,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年。
    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詹秀慧:《蕭子顯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蔡彥峰:《元嘉體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諶東飈:《顏延之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錢仲聯:《當文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謝巍:《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羅立乾:《鍾嶸詩歌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美秀:《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三、單篇論文
    【日】松岡榮志撰,梁克隆譯:〈關於顏延之的〈陶徵士誄〉〉,山東:《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年第4期(總72),頁79-84。
    【日】高橋和巳撰,王則運譯:〈論顏延之的〈秋胡行〉──兼談中國的敘事詩(節譯)〉,黑龍江:《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頁36-38。
    丁福林:〈《南齊書‧文學傳論》對文壇三派的評價〉,遼寧:《遼寧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總第139期),頁88-91。
    于溯:〈顏延之《五君詠》對早期詠史詩的變革〉,南京:《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8年,頁6-11。
    王文岭:〈陶淵明、謝靈運與顏延之例說〉,黑龍江:《綏化師專學報》,第24卷第4期,2004年,頁69-71。
    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花蓮:《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頁69-110。
    王永平、孫豔慶:〈顏延之的經學建樹及其學風旨趣〉,黑龍江:《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總117期),頁149-152。
    王忠:〈鍾嶸《詩品》的標準尺度〉,臺北:《國文月刊》,第66期,1948年,頁25-28。
    王書才:〈《文選》評點第一書──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略論〉,河南:《語文知識》,2008年第2期,頁4-6。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收於《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公司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頁67-130
    白崇:〈同源異象──顏延之、謝靈運詩風異同論〉,江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年,頁43-48。
    石磊:〈顏延之行實與詩文作年新考〉,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6期,頁52-55。
    石磊:〈顏延之對五言新詩體的探索〉,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5期,頁63-67。
    仲秋融:〈謝莊與元嘉三大家詩歌創作述略〉,湖南:《求索》,2013年第5期,頁128-130。
    曲景毅:〈文學史的錯位與復位──對「建安之傑」、「太康之英」、「元嘉之雄」說法的再認識〉,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08年,頁頁572-578。
    朱偰:〈先君逷先生對於史學之貢獻〉,上海:《東方雜誌》,第40卷第16號,1944年8月,頁37-42。
    江建俊:〈顏延之《五君詠》與蕭統《詠山濤王戎》作意蠡測〉,臺南:《成功大學學報》,第10期,2002年,頁3-28。
    何祥榮:〈元嘉三大家與南朝文風的開拓〉,香港:《樹仁學報》,第3期,2005年,頁38-51。
    吳功正:〈顏延之詩美成就論〉,山東:《齊魯學刊》,1994年第1期,頁11-15。
    吳懷東:〈文變演乎世情──論劉宋政權的建立對劉宋詩風演變的影響〉,江蘇:《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2期,頁109-111
    吳懷東:〈顏延之詩歌與一段被忽略的詩潮〉,山東:《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4期,頁70-73。
    李之亮:〈顏延之行實及《文選》所收詩文繫年〉,河南:《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58-62。
    李玉珍:〈從《後漢書.文苑列傳》看范曄的文學自覺〉,臺北:《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55期,2013年,頁231》,第55期,2013年,頁
    李佳:〈顏延之詩文四篇寫作年代考〉,浙江:《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總148期),頁90-92。
    李佳:〈顏延之作品新探〉,北京:《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年第2期,頁61-71。
    李佳:〈顏延之的作品及其語言藝術〉,收於《第八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廣陵書社,2010年),頁97-101。
    李宗長:〈顏延之詩歌風格論〉,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頁96-100。
    李宗長:〈顏延之詩歌主題選擇的文化審視〉,貴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總72),頁61-66。
    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文與賦〉,貴州:《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總88),頁39-41。
    李宗長:〈論顏延之的思想〉,南京:《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總88期),頁58-66。
    杜鳳俠:〈論顏延之在阮籍《詠懷》詩接受史上的貢獻〉,江蘇:《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6年,頁31-34。
    沈玉成:〈關於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頁3-8。
    周田青:〈試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雲南:《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頁39-45+83。
    周建忠:〈論顏延之的文學創作〉,山東:《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頁69-75。
    周建忠:〈論顏延之之「狂」〉,山東:《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1期,頁14-19。
    周勛初:〈梁代文論三派述要〉,收於《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頁195-221。
    周溶泉:〈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讀顏延之的《五君詠》〉,山西:《名作欣賞》,1997年第6期,頁51-55。
    季冰:〈顏延之年譜〉,北京:《清華週刊》,第40卷第8期,1933年,頁62-72。
    季冰:〈顏延之年譜(續)〉,北京:《清華週刊》,第40卷第9期,1933年,頁12-24。
    林宛瑜:〈謝榛《四溟詩話》對歷代詩歌之評論〉,臺南:《南師語教學報》,第3期,2005年4月,頁
    林明珠:〈劉熙載詩論〉,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16期,1990年,頁33-42
    林英德:〈論「巧構形似」〉,安徽:《江淮論壇》,2005年第4期,頁130-135。
    林英德:〈「形似體」論略〉,山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2006 年,頁93-95。
    祁立峰:〈「三派說」的重新商榷:從齊梁文論對「雕飾」的看法談起〉,花蓮:《東華漢學》,第15 期,2012年,頁59-88
    邱美瓊:〈《詩譜》的版本源流及《歷代詩話續編》本的文本問題〉,湖南:《船山學刊》,2011年第3期(復總第81期),頁111-112。
    胡大雷:〈顏延之注阮籍詩「怯言其志」辨〉,廣西:《欽州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1年,頁1-7。
    倪台瑛:〈顏延年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淡江學報(文學部)》,第13期,1975年,頁421-444。
    孫小力:〈半生辛苦一部書——評周維德先生《全明詩話》〉,北京:《中國詩學》,第11輯,2006年,頁279-282。
    孫明君:〈顏延之與劉宋宫廷文學〉,北京:《文學遺產》,2012年第2期,頁58-66。
    時國強:〈士庶升降與元嘉三大家的創作〉,吉林:《作家雜誌》,2010年第6期,頁128-129。
    時國強:〈元嘉體的詩史意義〉,湖南:《中國韻文學刊》,第24卷第1期,2010年,頁1-5。
    時國強:〈顏、鮑、謝的名次地位之升降〉,河南:《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0期,2010年,頁27-30。
    祝總斌:〈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55-70。
    馬恩霞:〈顏詩「喜用古事,殆同書抄」辨析〉,山西:《名作欣賞》,2009年第20期,頁15-17。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繁盛原因之省察〉,新竹:《語文學報》,第1期,1994年,頁81-123。
    高華平:〈從「文筆之辨」到重「文」輕「筆」──《詩品》揚謝抑顏原因新解〉,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頁117-123。
    康世昌:〈顏延之《庭誥》淺析〉,臺北:《實踐學報》,第24期,1993年,頁1-44。
    張宏燕:〈「錯彩鏤金」與「芙蓉出水」〉,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5期,2006年,頁185-187。
    張莎莎:〈顏延之文學作品風格成因考察〉,貴州:《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頁35-38。
    張莎莎:〈顏延之駢文探析〉,內蒙古:《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8期,2013年,頁168-170。
    張嘉珊:〈試探「景陽體」對元嘉詩壇的影響〉,嘉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總第9期),頁31-54。
    曹旭:〈《詩品》所存疑難問研究〉,北京:《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頁88-98。
    曹道衡:〈論顏延之的思想和創作〉,收於《古典論叢》第4輯(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頁139-147。
    莫礪鋒:〈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在陶淵明接受史上的地位〉,上海:《學術月刊》,第44卷第1期,2012年,頁109-117。
    陳天旻:〈《顏氏家訓》對顏延之《庭誥》的繼承與發展〉,河北:《大眾文藝》,2009年第24期,頁180。
    陳松雄:〈論元嘉文學之特色及其儷辭作家之風格〉,臺北:《銘傳學報》,第24期,1987年,頁231-242。
    陳書錄:〈論顏延之對偶詩對初唐律詩的影響〉,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86-90。
    陳婧:〈追思與感懷:千年的延續──對比分析賈誼《弔屈原賦》和顏延之《祭屈原文》的差異性〉,吉林:《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7期(總175期),頁102-103。
    陳慶元:〈論顏謝、沈謝齊梁間地位的升降得失〉,北京:《文學遺產》,1999年第1期,頁25-33。
    陳慶元:〈大明泰始詩論〉,北京:《文學遺產》,2003年第1期,頁11-22。
    陸立玉:〈顏延之思想性格解析〉,河北:《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5卷第3期,2005年,頁67-69。
    陸立玉:〈論顏延之文學觀的特徵〉,江蘇:《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6卷第1期,2006年,頁46-49。
    陸立玉:〈論顏延之詩歌創作特色〉,四川:《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頁88-91。
    陸立玉:〈論顏延之的文、賦創作〉,內蒙古:《語文學刊》,2007年第20期,頁97-99。
    陸立玉:〈命由「佯」中撿 禍從「狂」中生──顏延之、謝靈運命運悲劇成因試析〉,內蒙古:《語文學刊》,2008年第11期,頁106-107。
    陸煒:〈劉熙載論詩品與人品〉,收於徐林祥主編:《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83-191
    陸巖軍:〈顏延之詩文特點及其成因的探討〉,山西:《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4期,2004年,頁287-289。
    彭匈:〈始安太守顏延之〉,廣西:《人事天地》,2013年5月號(總182期),頁47-48。
    童嶺:〈南齊詩「謝靈運體」及「傅咸、應璩體」辨析〉,甘肅:《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頁54-60。
    黃水雲:〈麗與美的藝術境界──顏延之《赭白馬賦》淺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0年,頁129-140。
    黃水雲:〈論《文選》詠史詩類──顏延之《五君詠》〉,遼寧:《遼寧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總41期),頁1-8。
    黃水雲:〈論《文選》詠史詩類──顏延之《秋胡行》〉,收於《第八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廣陵書社,2010年),頁239-244。
    黃亞卓:〈論顏延之公宴詩的復與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3年,頁47-51。
    黃澄華:〈論裴子野的文學觀〉,河南:《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5卷第3期,2006年,頁68-69。
    楊曉斌:〈顏延之三十以後初仕質疑〉,甘肅:《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第1期(總173期),頁105-106。
    楊曉斌:〈類書、總集誤收顏延之詩文辨正〉,山東:《文史哲》,2006年第4期(總295期),頁108-111。
    楊曉斌:〈元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間顏延之仕曆考辨〉,甘肅:《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 卷第4期,2006年,頁19-21。
    楊曉斌:〈顏延之出為始安太守始末考──兼談《祭屈原文》等幾篇詩文的作時與背景〉,甘肅:《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6年,頁28-34。
    楊曉斌:〈論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的寫作背景、動機與主旨〉,甘肅:《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頁92-93。
    楊曉斌:〈逸集‧別集辨析──兼談《顏延之逸集》的性質與內容〉,上海:《圖書館雜誌》,2007年第4期,頁78-79。
    楊曉斌:〈「顏虎」亦或「顏彪」〉,北京:《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頁94。
    楊曉斌:〈顏延之佛學著述考略〉,上海:《圖書館雜誌》,2008年第8期,頁78-79+49。
    楊曉斌:〈顏延之研究回顧與反思〉,寧夏:《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9年2月,頁47-50。
    楊曉斌:〈兩「顏延之」辨〉,北京:《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2期(總77期),頁155-158。
    楊曉斌:〈顏延之《幼誥》、《纂要》的内容及其訓釋方法──兼論與《說文》、《爾雅》之關係〉,甘肅:《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1期,2011年,頁65-70。
    楊曉斌:〈顏延之《論語說》的流傳、真偽及撰作緣起考論〉,山東:《齊魯學刊》,2011年第4期(總223期),頁111-116。
    楊曉斌:〈顏延之《逆降義》鉤沉〉,山東:《文史哲》,2011年第6期(總327期),頁77-80。
    楊曉斌:〈《顏延之集》版本源流考論〉,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1期,頁104-112。
    楊曉斌:〈顏延之的人生命運及其著作的編輯與流傳——兼談《顏氏傳書》本《顏光祿集》的文學與文獻價值〉,北京:《文學遺產》,2012年第2期,頁67-75。
    楊豔華:〈論門第家族對顏延之、謝靈運詩歌創作的影響〉,福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總第68期),頁76-80。
    楊豔華:〈顏延之詩歌創作得失評議——以王夫之《古詩評選》對顏詩的評論為中心〉,福建:《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總83期),頁55-59。
    楊豔華:〈以顏延之為例看晉宋之際三教合流對士風、文風之影響〉,北京:《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頁102-106。
    葉飛:〈論顏延之用典的繁密與多樣化〉,河南:《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2013年,頁74-75。
    葉飛:〈鍾嶸《詩品》顏延之條疏證〉,河南:《許昌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3年,頁16-20。
    葉飛:〈論顏延之詩文的寫實主義特徵〉,河南:《開封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2013年,頁19-24。
    葉飛:〈論顏延之詩歌的聲韻之美〉,河南:《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13年,頁17-20。
    葉飛:〈顏延之研究綜述〉,河南:《開封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9年,頁38-41。
    葛曉音:〈論齊梁文人革新晉宋詩風的功績〉,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 年第3 期,頁17-26。
    廖蒼洲:〈南朝顏延之其人及詩藝術特色研析〉,臺中:《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8年,頁209-228。
    廖蔚卿:〈鍾嶸《詩品》析論〉,收於《文學評論》第1集(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年),頁1-68。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收於《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頁537-578。
    熊紅:〈生前名噪 身後寂寞——近二十年顏延之研究綜述〉,湖北:《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頁64-66。
    趙樹功、陳元鋒:〈《詩譜》本名、作者及其與《騷壇秘語》關系考辨——兼論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所收《詩譜》之弊〉,北京:《文獻》,2011年4月第2期,頁158-163。
    劉文蘭:〈顏延之與晉宋詩風的轉變〉,北京:《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0年第6期,頁22-23。
    劉玲、楊曉斌:〈簡論顏延之《庭誥》的題名、內容與性質〉,甘肅:《絲綢之路》,2010年第22期(總191期),頁58-59。
    劉輝:〈顏延之《庭誥》淺論〉,北京:《北方文學(下旬刊)》,2011年第9期,頁168-169。
    劉輝:〈顏延之《庭誥》佚文研究〉,河北:《青春歲月》,2012年第21期,頁90。
    劉濤:〈顏延之駢文論略〉,廣東:《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08年,頁18-23。
    樂勝奎:〈六朝劉宋儒學探析──以顏延之、宗炳思想為例〉,湖北:《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第6期,2009年,頁695-702。
    蔡文錦:〈關於陶淵明的第一篇文章──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箋注〉,江蘇:《揚州職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2005年,頁1-5。
    蔣祖怡:〈顏延之〉,收於呂慧鵑、劉波、盧達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編一)》(山東:,1999年),頁329-340
    衛軍英:〈顏延之與陶淵明關係考辨〉,浙江:《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 ,1992年,頁69-71。
    鄧小軍:〈陶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箋證〉,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2005年,頁87-98。
    鄧國軍:〈《歲寒堂詩話》的貢獻與局限性〉,四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24卷第9期,2003年,頁98-103
    鄭婷尹:〈巧似中見自然──由《詩品》評顏謝之密、繁論起〉,臺北:《國文學報》,第53期,2013年,頁35-64。
    諶東飈:〈六朝審美風尚與顏詩用典〉,湖南:《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89年第1期,頁36-39。
    諶東飈:〈鮑照和湯惠休何嘗貶顏〉,湖南:《湘潭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頁6-8+5。
    諶東飈:〈晉宋詩風與學風〉,湖南:《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39-42。
    諶東飈:〈論劉宋詩壇的復古〉,湖南:《求索》,1992年第1期,頁83-89。
    諶東飈:〈顏詩用典與詩的律化〉,湖南:《求索》,1994年第6期,頁94-97。
    諶東飈:〈唐前詩歌用典考察〉,湖南:《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57-62。
    諶東飈:〈劉宋詩風對永明體的影響〉,湖南:《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1期,頁38-43。
    諶東飈:〈論顏詩「以用典為博」〉,湖南:《求索》,1997年第2期,頁94-97。
    錢鋼:〈論鍾嶸《詩品》對顏延之詩歌的評價〉,河南:《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頁81-84。
    頤平:〈顏延之──陶淵明的知己〉,臺北:《恆毅》,第30卷第3期,1980年,頁42-43。
    繆鉞:〈顏延之年譜〉,成都、南京:《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8卷,1948年發表,臺北:進學書局1969年原刊影印本,頁2541-2562。
    鍾仕倫:〈蕭繹與西府新文〉,成都:《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總87期),頁17-22、63。
    魏正申:〈陶淵明與顏延之交往新議〉,湖南:《懷化師專學報》,1991年第5期,頁74-77。
    黨萬生、張志新:〈顏延之《陶徵士誄并序》在陶淵明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價值〉,甘肅:《河西學院學報》,第23 卷第6期,2007年,頁22-25。

    四、學位論文
    【美】TinaMarieHarding:《Echoes of the Past: Yan Yanzhi's(384-456)Lyric Shi》,波德:科羅拉多大學博士論文,2007。
    方堅偉:《六朝文學批評品第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王吉林:《從魏晉士族到唐代科舉:以瑯琊臨沂顏氏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芳:《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王豐先‎:《南朝謝靈運接受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白崇:《元嘉文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天祥:《劉熙載《藝概》之藝術思想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文凡:《元嘉三大家文學史地位的升降─兼論南朝隋唐間文學時尚的變遷》,內蒙古: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孟國中:《論「元嘉體」及其詩學意義》,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侯美珍:《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范玉君:《江淹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震芳:《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時國強:《元嘉三大家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尉建翠:《顏延之詩文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康建強:《試論元嘉詩歌》,山西: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張莎莎:《顏延之研究》,貴州: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潤平:《元嘉三大家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梁承德:《沈約及其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許東海:《永明體之研究──以沈約文論及其作品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許璧如:《鍾惺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閆紅芳:《「元嘉」三大家詩歌異同略論》,內蒙古: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秋蘭:《初唐詠物詩與類書關係研究》,臺北: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陶玉璞:《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陸立玉:《顏延之與元嘉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黃磊:《顏延之詩歌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芮芳:《元嘉登臨詩之時空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楊芮芳:《元嘉詩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楊曉斌:《顏延之生平與著述考》,甘肅:西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楊豔華:《顏延之詩歌研究》,廣東: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葉飛:《顏延之與元嘉文學新變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裴闖:《顏延之生平創作平議》,福建:廈門大學碩士論文論文,2001年。
    劉文蘭:《顏延之文學論》,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滕云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琅琊顏氏》,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以南北朝至唐代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五、數位檢索系統
    《CiNii Articles -日本の論文をさがす-国立情報学研究所》,http://ci.nii.ac.jp/。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http://www.nlc.gov.cn/。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陳郁夫製作。
    《唐宋詩詞作者及作品分佈地理資訊系統》,http://cls.hs.yzu.edu.tw/TSPL/,元智大學中語系羅鳳珠主持、中央研究院范毅軍共同主持,【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98年度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NSC 98-2631-H-155-001,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