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芸娜
Liao, Yun-Na
論文名稱: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A Study on Voluntary Services and Active Aging with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With Case Stud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指導教授: 張德永
Chang, Te-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高齡者志願服務活躍老化博物館
英文關鍵詞: elderly, voluntary services, active aging, museu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2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6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由於受訪者是擁有豐富人生歷練的長者,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設計,並以研究者參考眾多文獻所編製之訪談大綱,深度訪談六位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高齡志工,以探討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
    、現況與成長歷程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

    研究者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再進行分析與整理,並將研究發現與相關文獻進行綜合性討
    論。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是多重而非單一的。
    二、高齡者在成為博物館志工之前,通常已是博物館的忠實觀眾。
    三、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歷程為高齡者帶來成就感。
    四、博物館高齡志工在身體健康方面良好以上且有運動的習慣。
    五、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心理方面呈現樂觀、開朗、正向積極的態度。
    六、博物館高齡志工在家庭及社交方面具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七、博物館高齡志工具有積極的終身學習習慣及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向高齡志工、志工運用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oluntary services and active aging with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s opted with interviewees composed of elderlies with prolific experiences in life, with the interview agenda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referencing several related literatures. Seeking to examine the motives behind their participations in voluntary services at the museum, their current statuses,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and connections with active aging, six elderly volunteers from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were interviewed for this study.

    Verbatim transcriptions of the interviews were created by the researcher for further analyses and organization. A compound analysis was then conducted for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th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s, resulting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There are multiple not just one motives behind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s in voluntary services.
    2.Prior to becoming volunteers of the museum, most of these elderlies were already loyal patrons of the museum.
    3.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is achieved when these elderlies participate in museum voluntary services.
    4.These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are physically healthy and exercise on a regular basis.
    5.These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are psychologically optimistic, open, and hold a positive, assertive attitude.
    6.These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have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at home and also socially.
    7.These elderly museum volunteers have the habit of assertively learning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have good adaptability in life.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s references for elderly volunteers, organizations working with volunteers, and future stud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博物館高齡志工與志願服務...........................................................11 第二節 臺北市立美術館................................................................................27 第三節 志願服務理論與相關研究...............................................................38 第四節 活躍老化理論與相關研究...............................................................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1 第一節 研究構想與研究流程.......................................................................62 第二節 研究方法............................................................................................64 第三節 研究倫理.............................................................................................67 第四節 編碼與資料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71 第二節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現況與成長歷程....................78 第三節 博物館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活躍老化之關係................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6 參考文獻.............................................................................................................................118 一、 中文部份 二、 外文部份 附錄 附件一 高齡志工訪談大綱 附件二 個別訪談邀請函 附件三 訪談紀錄表 附件四 訪談摘要回饋表 附件五 志願服務法 附件六 臺北市立美術館志工大隊組織及管理要點 附件七 生命的容顏:臺北市立美術館志工大隊志工聯展 附件八 志工服務品質評量表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期刊
    王啟祥(2000)。博物館教育的演進與研究。科技博物,4(4),5-13。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6。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冠今(2010)。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
    江亮演(1988)。台灣老人生活意識之研究。台北:蘭亭書店。
    江亮演(2009)。高齡社會老人在地老化福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195- 210。
    沙依仁(1996)。高齡學。台北市 : 五南書局。
    江徹、朱輝章(2006)。推動志願服務,實踐終身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15,2-10。
    朱浤源(2005)。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朱芬郁(1999)。退休老人生涯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嘉義縣。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朱芬郁、陳美玲(2010)。高齡志工老化經驗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 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朱芬郁(2011)。高齡教育:概念、方案與趨勢。臺北:五南。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臺北市:揚智。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阮琳賢(2006)。高齡者之博物館導覽介面設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呂寶靜(2014)。從活力老化觀點談健康促進:美國的作法,臺灣的借鏡。社區發展季刊,145,172-183。
    吳淑瓊、賴惠玲、江東亮(1995)。影響社區老人對護理之家居住意願的因素。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994,13(5):388-394。
    吳 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世全(2011)。文化就在巷子裡-藝術快遞。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吳世全(2012)。汗水/悸動/掌聲-臺北市立美術館義工大隊20周年專輯。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吳老德(2010)。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周功鑫(1999)。博物館如何徵求義工。社區博物館義工與導覽種子培訓研習營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周伶利 譯(2000)。Erikson 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公司。
    周海娟(2005)。老人福利政策與社會資本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10,205-215。
    周昱良(2006)。公立美術館的人力需求與志工運用-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秀媛 譯(2000)。杜拉克精選:社會篇。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李斐瑩(1999)。觀眾研究與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美育雙月刊,109,20-26。
    李雅慧、盧婧宜(2014)。以學習觀點探究中高齡者之未來準備。福址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1),17-26。
    李新民(2013)。高齡者生命意義感的測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125-154。
    李世代(2010)。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社區發展季刊,132,59-72。
    余冠英(2008)。團隊學習下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龍(1998)。高雄市老人保護服務高齡志工之角色壓力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美和(2004)。高齡者參與資訊學習之動機與特性之分析:以資策會舉辦的「資訊爺爺奶奶選拔活動」為例。成人教育,78,2-9 。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113-166。
    林淑萱(2009)。從少子女高齡化社會探討我國老人的生產性活動。社區發展季刊,125,91-100。
    林勝義(1990)。如何塑造志願服務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3,55-58。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勝義、陸光(1990)。老人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訓中心。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之研究。成人教育學刊,6,107-129。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麗惠(2012)。活躍老化指標建構及其對老人教育政策之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9,77-111。
    林曼麗(2004)。《面臨變革的21世紀博物館-台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林盈潔譯(2004)。博物館教育人員手冊,臺北市:五觀藝術。
    林萬億(1993)。 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萬億、陳美蘭、鄭如君(2012)。臺灣活力老化的推動:現況與議題。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討會。
    邱莉婷、邱榆婕(2011)。博物館對可提供高齡者社會支持之價值與功能。科技博物,15(4),141-159。
    邱莉婷(2012)。高齡學習者面對問題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侯天麗(2009)。博物館學習的再發現-家庭學習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3(2):41-58。
    侯怡諄(2013)。高齡者與博物館資源箱互動經驗初探-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子非常好」推展教具箱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洪德仁(2010) 。健康銀髮生活的初探-高齡志工老化經驗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學系(主編),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洪櫻純、李明芬、高琦玲、邱玉琦(2010)。高齡者志工之生活型態與靈性健康初探。發表於2010 高齡者志工人力與社區學習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胡幼慧 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秦裕傑(1996)。博物館絮語。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昭美(2008)。公部門志願服務人力資源運用與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徐立忠(1996)。中老年生涯計畫,台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愫禧(2007)。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齡觀眾參與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 1-36。
    徐慧娟 (2007)。成功老化專題。台中:亞洲大學。亞洲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創新紙本教材獎勵。
    翁慈憶(2005)。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齡者無障礙環境之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 : 五南。
    陳金貴 (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臺北市: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 (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學季刊,18(1):7-17。
    陳雪雲(2010)。博物館是世界公民終身學習的場域。博物館學季刊,24(4):5-17。
    陳佑淵(2014)。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2014旅遊與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淑鈴(2013)主編。編年•三十•北美館。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媛(2008)。故宮•導覽•志工—從志工經驗反思故宮導覽願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陳定銘(2005)。非營利組織志工發展之探析。T & D飛訊,36。
    曹牧驊(2007)。探究安養院長者的博物館經驗-以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22,215-235。
    梁慧雯(1999)。老人居家服務志工持續參與服務因素之探討--以祥合計畫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梁慧君、李世昌、王月鶯(2013)。臺中市高齡族群休閒活動參與、成效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2(1),24-38。
    張怡(2003)。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3, 225~235。
    張芳瑜、古學億、崔德鄰(2010)。運用服務學習理念促進中高齡志工活躍老化。2010高齡者志工人力與社區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張英陣(2000)。新世紀的標竿-志願服務。新世紀,10。
    張英陣(2006)。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研習論壇月刊,63,1-8。
    張英彥(2012)。中高齡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活動經驗與需求探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張德永(2003)。社區成人學習:從社會資本論討成人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習文化(頁1-20)。台北:師大書苑。
    張朝琴(2012)。活躍老化:高齡者社會產能之探討。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207-224。
    張嘉倩 譯(1999)。活力久久。台北:天下文化。
    張譽騰 譯(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台北縣:稻鄉。
    張譽騰等 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臺北市:五觀藝術。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臺北市:五觀藝術。
    張春興(201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
    張德永、陳柏霖(2013)。高齡學習者學習行為觀察與評估。T&D飛訊,163。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化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詹明娟(2009)。中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活躍老化之關係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00)。博物館營運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2014)。《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博物館價值的展現,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2014臺北年會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18-20。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黃美賢(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黃盈樺與李佩真(2013)。初探高齡者的在地老化與服務需求。物業管理學報,4(1),11-19。
    黃振興(2008)。休閒教育理論與課程設計。台北:新文京開發。
    黃富順(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富順(2007)。臺灣地區的高齡教育。載於黃富順(主編),各國高齡教育,23-52。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9)。高等教育待開發的新領域-高齡學習者。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學習與高等教育,205-220。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11)。高齡期的工作、休閒、退休與居住安排。臺北市:五南。
    黃錦山(2004)。從高齡教育實施觀點談我國高齡教育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68-70。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國彥、詹火生(1994)。銀髮族之社會資源。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曾華源(2003)。社會福利概述。社會福利類志工特殊訓練教材,台北市:內政部、志願服務協會。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陶蕃瀛(1993)。試論博物館的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學季刊,7(2),9-12。
    葉俊郎(1994)。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究。老人教育,5,26-35。
    葉明勳、劉坤億(2014)。初探高齡者休閒參與的阻礙因素。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0(2),110-126。
    葉肅科(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1。
    楊國德(2006)。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角色與功能。成人及終身教育,11,28-37。
    楊朝棟(2006)。高齡觀眾的博物館學習行為之研究-以奇美博物館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
    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創意老化的發展趨勢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25,408-423。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藝術快遞文化就在巷子裡。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廖榮利(198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臺北市 : 五南。
    廖素嫺(2003)。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廖桂英(2004)。面臨變革的博物館-臺灣與日本的對話,面臨變革的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臺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144-155。
    廖敏君(2013)。高齡觀眾之博物館服務需求與偏好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
    劉德勝(1999)。義工與博物館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3 (3)53-66。
    劉德勝(2000)。如何建立義工制度。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臺北市 : 商周出版。
    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怡苓(2009)。不同社區型態與高齡志工社區參與動機之探討-以高雄縣兩社區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2)273-301。
    劉以慧(2010)。規劃社區在地老化照護策略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高齡志工與社區學習,259-276。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南天書局。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臺北市:三民。
    劉婉珍(2015)。博物館高齡者活動規劃研究。福址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1),101-103。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蔡啟源(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雙葉。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佩姍(2006)。參與志願服務老人之生命意義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淑鳳、徐永年、陳淑芬、沈舒華、林湘宜(2015)。社區老人心理社會健康促進之經驗模式探討-以臺中市為例。護理雜誌,62(4),19-25。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賴素燕(2007)。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盧玟希(2012)。深耕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高齡觀眾-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祖父母節」活動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南市。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41-58。
    顏妙桂譯(2003)。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桂魯。
    羅千綺(2005)。老人的社區參與歷程。國立北護理學院護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暐茹(2011)。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羅綸新(2015)。淺談博物館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4-76。

    (二)網站
    文化部。博物館法。104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37430.html。
    外交部。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mofa.gov.tw/。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2015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icom.org/。
    全國法規資料庫。老人福利法。2015年12月2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050037。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OECD。2015年12月26日,取自http://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51&pid=328297。
    維基百科。EU 。2015年12月2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
    臺北市立美術館。歷史沿革。2015年12 月12 日。取自http://www.tfam.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關於我們。2016年4 月20 日。取自http://www.tfam.museum/。
    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高齡者共舞活動。2015年12 月12 日。取自http://art.tnnua.edu.tw/museum/elder2015/homepage.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志願服務。2015年5月12 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75。

    二、外文部分
    Baltes, P.B., Baltes, M.M.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In: Baltes PB & Baltes MM,eds.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 1-34.
    Berkman, L.F., Seeman, T.E., Albert, M., et. al.(1993). High, usual and impaired function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men and women:Findings from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Successful Aging.
    Canan,R.,& Goldberg-Glen,R.S.(1991).Measuring motivation tovolunteer in human service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27,269-284.
    Chambre,S.M.(1993).Volunteerism by elders:Past trends and furture prospects.TheGerontologist,33 (2),221-228.
    Chappell,N., & Prince,M.J.(1997).Reasons why Canadian seniors volunteer. 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16 (2),336-353.
    Cohen, G. D. (2001). The Creative Age: Awakening Human Potential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New York: Harper & Collins.
    Cohen, G. D. (2005).The mature mind: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
    Cohen, G. D. (2006).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ag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rts on Health and illness. Generations,30(1): 7-15.
    Edwards, D. (2005). It’s Mostly about Me:Why Volunteers Contribute Their Time to Museums and Art Museums.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9:21-31.
    Eisen, M-J. 1998. Current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Programs in Old Adult Learning. In J. C. Fisher & M.A. Wolf(Eds.), Using Learning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Older Adulthoo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Ellis, S. J. & Noyes, K. K.(1990). By the people :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Publisher.
    Elsey,B.,1993. Voluntarism and adult education as civil society and the third way for personal empowerment and social cham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12(1):3-16.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Washington DC : Whalesback Books.
    Fischer, L. R. & Schaffer, K. B.(1993). Older Volunteers: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George Hein,(1998),〝Evidence for learning in the museum〞leaming in the museum,London:Routledge,pp.135-154.
    Goodland,S. & McIvor,S., 1998. Museum Volunteers:Good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Volunteers. London:Routledge.
    Graff, L.(2005).Declining Profit Margin and Value of Volunteering: When Volunteers Cost More than They Return .Paper presented at 10th IAVE Asia-Pacific Regional Volunteer Conference.Hong Kong.6~10,November,2005.
    Hirzy,E., 2007. Transforming Museum Volunteering.Indiana: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useum Volunteers.
    Hooper-Greenhill, E.(1983).,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Routledge.161-171.
    Howlett, S. 2002. Volunteering in Libraries, Museums and Archives.Cultural Trends,46:39-66.
    Howlett, S., Machin, J. & Malmersjo, G. 2005. Volunteering in 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s. London: Institution for Volunteering Research.
    Kelly, L.,(2002). What is learning…and why do museum ne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Paper presented at Why Learning? Seminar. Australian Museum/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Kirchberg, V., & Trondle, M.(2012). Experiencing exhibitions: A review of studies on visitor experiences in museums. Curator, 55(4),435-452. doi:10.1111/j.2151-6952.2012.00167.
    Knowles,M., Holton, E. & Swanson,R.,2005. The Adult Learner: The Definitive Classic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6th ed.). California: Elservier.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lusky, H. Y.(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paper for 1971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Washington, D.C.: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Nicholson,T.1983. Volunteer Employment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urator,26(3):241-253.
    Orr, N.,2006. Museum Volunteering: Heritage as serious leis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2(2):194-210.
    Rowe, J.W., Kahn, R.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owe, J.W., Kahn, R.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433-440.
    Rowe, J.W., Kahn, R.L. (1998). Successful aging.New York:Dell publishing.
    Silberman, M.(1996). Active learning:101strategies to teach any subject.Boston:Allyn and Bacon.
    Stevens,E.S.(1991).Toward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of Senior Volunteers.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16(3/4),33-41.
    WHO (1990) Healthy ageing,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999)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2) 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Yang,J.C-Y.(1988).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ism to the Chinese elderly.Fu Hsing Kang Academic Journal,39,91-1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