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荷雯
Huang, Ho-Wen
論文名稱: 奔向尋常之旅的猝睡兔:一位田徑選手的敘說分析
Towarding the Ordinary Journey of a Narcolepsy Rabbit: Narrative Analysis of a Track and Field Athlete
指導教授: 陳美燕
Chen, Mei-Yen
口試委員: 高麗娟
Kao, Li-Chuan
陳伯儀
Chen, Bo-I
陳美燕
Chen, Mei-Yen
口試日期: 2023/07/1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猝睡症敘說探究自我認同運動哲學田徑運動員
英文關鍵詞: Narcolepsy, Narrative Inquiry, Self-identity, Sport philosophy, Track and field
研究方法: 敘說探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9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位田徑選手敘說分析自己的經驗歷程,從初次投入田徑訓練到診斷出後,仍不放棄田徑運動。本研究以Maxwell(2013)的質性研究設計為架構,研究文本為個人經驗,將自身經驗歷程分為「日常」、「異常」、「非常」三種過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體會與詮釋,尋常之旅的路徑更加清晰。研究結果為:(一)人生的階段,不單只是一層一層的相關,現在與過去是互相交織而成(二)猝睡兔不斷的迷惘、混淆,最後藉由碩士的學習,撰寫敘說找到自我。(三)人生有無限的可能,遇到困難不要馬上放棄,要保持遊戲人的精神,勇於嘗試。最後也期盼可以藉由這樣的生命故事,可以提供給遇到困境的運動員參考,觸動更多人有說出來的勇氣,並鼓勵人們,即使面對困境也要有著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決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tial process of a track and field athlete, from the initial training to after being diagnosed, and still not giving up and continue pursuing it.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follow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of Maxwell (2013), and the research text is personal experie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 “daily process”, “strange process”, “extraordinary process”. Through multiple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 on it, the path towards the ordinary becomes clear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ges of life are intertwined, and they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layer by layer. (2) Narcolepsy Rabbit is constantly lost and confused, but gradually finds herself through the master's study. (3) There ar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n life, don't let obstacle stand in the way, keep the spirit of Homo Ludens and be brave to try. Overall, I am hopeful that such life storie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athletes wh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to touch more people and encourage them to speak out and to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persevere and never give up even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概念架構 8 第一節 猝睡症中的猝睡兔 8 第二節 猝睡兔的敘說經驗 11 第三節 尋找自我認同的猝睡兔 15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者—猝睡兔—我 20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1 第三節 敘說分析 23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24 第肆章 猝睡兔疾走之道 27 第一節 國小——猝睡兔的「初心」 27 一、奇特的上學時光 27 二、發現重要的存在 28 三、突如其來的美夢 29 四、被判死刑的懲罰 30 第二節 國中——猝睡兔的「啟蒙」 31 一、死刑後的大逆襲 31 二、是遺憾也是動力 33 三、全校焦點的傳奇 34 第三節 高中——田徑的「焦慮」 35 一、奇葩的問題人物 35 二、許下錯誤的願望 37 三、錯誤的交易(權衡) 38 第四節 大學——猝睡兔的「困惑」 42 一、睡神出現 42 二、移地訓練的禮物 43 三、再見了!摯愛 44 四、跑到睡著的神奇事件 46 五、出乎意料的全大運 49 六、藥物副作用的攪擾——憂鬱與焦慮 50 七、藥物副作用的攪擾——痛苦的進食 55 八、恐怖思維的植入——被勸退的身體 55 第五節 碩士——猝睡兔的「躍進」 58 一、運動哲學的拯救 58 二、是鵝?是雞?夢境的對話 60 三、現實的月光騎士 65 四、找到共存的相處方式 66 五、究竟要選哪一條路(論文與全大運的抉擇) 67 六、抉擇之後的戰役 69 七、臺灣師大最終章 72 第伍章 猝睡兔解惑之道 76 第一節 日常、異常、非常 76 第二節 我是誰 79 第三節 創造人生的意義 81 第陸章 猝睡兔反思之道 85 第一節 無窮盡的困境 85 第二節 無窮盡的收穫 88 參考文獻 92

    王志寰 (2012)。猝睡症患者疾病嚴重度、神經認知功能對生活品質關聯之縱貫研究:階層線性模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石明宗 (1991)。運動的存在意義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台灣睡眠醫學會 (2019,3月30日)2019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年度調查輪班工作者慢性失眠盛行率及睡眠問題大調查。https://tssm.org.tw/file/1563864454.pdf

    吳芝儀 (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143-170)。南華大學。

    李世豪、林伯修 (2013)。一位原住民運動員的自我認同與敘說。中原體育學報,(3),16-25。

    李昭毅 (2015)。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沈聖傑 (2012)。敘說視障馬拉松選手與陪跑員之跑步經驗[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

    枋薇菁 (2017)。跆拳道選手運動員認同、運動熱情與運動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林家五、熊欣華、黃國隆(2006)。認同對決策嵌陷行為的影響:個體與群體層次的分析。台灣管理學刊,6(1),157-180。

    邱羽逢、龔昭瑋、TNK、遠志、太陽奈克、李坤融、林玟均、段可薇、雨晴 (2021)只是尋常:那些我們的追尋之路。(胡心慈、王雅瑜主編)。臺北市:立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秦重榮 (2013)。利用腦電圖頻率變異的偵測系統協助診斷猝睡症[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翁開誠 (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期,261-274頁。

    許桓瑜 (2018)。以集成學習為基礎之猝睡症預測模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郭逸安(2017)。雙胞胎運動員自我認同之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嘉秘 (2014)。「拚命鐵娘」: 一位永不妥協的女性田徑運動員之生命故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

    陳光宗 (2018)。大專學生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角色邊界之調節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陳建安 (2008)。台灣族群猝睡症之分子基因研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研究所。

    陳昱仁 (2021)。猝睡症生活輔助 App 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陳瓊茶 (2005)。運動員自我認同、成就目標取向和運動員競技倦怠之相關與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05-312。

    陳蘭鳳 (2010)。2009「無聲的力量」:「鹿之女」奮鬥歷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

    曾文星、徐靜著(2003)。新編精神醫學。水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育應用。臺北巿。高等。

    黃玉書(2014)。猝睡症。台灣醫學,18(2),188-193。

    黃彥慈 (2019)。淬鍊馬場,截後人生-超馬媽媽邱淑容運動生命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黃湘庭 (2019)。角色衝突對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之研究:以運動員認同為調節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楊棻荍 (2014)。陽剛的球場,性別化的經驗:多元性別特質女同志的籃球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廖家宏 (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運動員的認同與處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劉一民 (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師大書苑。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5,11月03日)健康的睡眠衛教單張及指引。心理健康司。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28-1327-107.htm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2014).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2013).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合記圖書出版社。

    Atkinson,R.(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a.

    Bronfenbrenner,U.(1960).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15-40.doi:10.2307/1126378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2003)。敘說分析 (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文化事業。(原著1993年出版)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Jossey-Ba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CA:Jossey-Bass.

    Clandinin,D.J.& Connelly,F.M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心理出版社。

    Clandinin,D.J.&Connelly,F.M.(1990).Stories of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2-14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Sage.

    Denzin, N. K. (1999).解釋性互動論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張君玫譯)。弘智文化。 (原作1989年出版)

    Erikson,E.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orton and Company.

    Guilleminault C, Dement WC, Passouant P, eds.Narcolepsy (1972). New York, NY, Spectrum Publications, 1-501.

    Jeong-Hee Kim (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珮、卓秀足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16年)

    Labov,W.(1972).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ve syntax. In W. Labov(Ed.)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p. 354-396).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Michele L.Crossley. (2004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濤石文化。(原著出於2000年)

    Maxwell,J.A. (2018)。質化研究設計:互動取向的方法(陳劍涵譯)。心理。(原著出於2013年)

    Polkinghorne,D.E.(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Hatch & R. Wisniewski (Eds.),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