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琬玲 Wan-Lin,Huang |
---|---|
論文名稱: |
二O一O年五都市長選舉之競選傳播策略分析 -以大高雄市為例 |
指導教授: | 胡幼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競選傳播 、五都市長 、高雄市長選舉 、競選策略 、縣市合併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1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植基於Trent&Friedenberg以美國總統大選研究中所提出的競選傳播模式架構,針對2010年五都大選中大高雄市長做為個案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法與各陣營幕僚、駐地記者、在地學者及黨工深入探討楊秋興、黃昭順及陳菊三位候選人如何在競選活動期間的策略擬定與實際運用。
首先,分析三位候選人在本次競選活動期間所處競選情勢及高雄市選民結構,而三位候選人如何針對個人所處優劣勢與競選風格擬定競選傳播策略,及如何運用各種傳播競選管道,如競選廣告、公共演說、辯論、新聞記者會、代言人運用、人際傳播與網路傳播,以達到選戰的勝利。
研究結果顯示,候選人所處的競選情勢與選民結構,實為候選人在制定競選傳播策略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候選人陣營需要因地制宜的掌握選民訴求來制定競選傳播策略及使用管道,競選主軸的簡單與明瞭是能夠獲得選民信賴與號召選民的關鍵因素之一,更需視競選對手間的互動隨時調整議題攻防,在競選傳播管道運用上,則需視競選地區的選民結構來側重使用競選管道,但仍須掌握在競選活動期間候選人的媒體曝光,如透過競選廣告、新聞記者會或是運用具有高新聞度的代言人等,此外,更須掌握在地人際傳播的整合與動員,與選民與在地人士建立長期互動,以奠定穩定的勝選結構。
在競選活動期間,候選人、選民與媒體間是動態互動過程,候選人會依循媒體與選民反應適度調整競選管道運用,本研究根據棄保議題與919水災事件的競選傳播管道運用中發現,針對個別議題所處情勢,則屬依照議題的屬性來著重使用競選傳播管道,並隨議題發展時間及對手回應的狀況進行隨時修正。
從研究中發現,顯然Trent&Friedenberg以美國總統大選所衍生的競選傳播架構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地方性選舉,除選舉性質不同外,更須考量因地制宜的競選策略與實際運用,才能夠為候選人達到勝選的目的。
Auer, J. J. (1962). The counterfeit debates. In S. Kraus (Ed.), The Great Debates: Background, Perspective, Effect(pp.142-150).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auer. Monica and Hibbing. John. (1991). Incumbency Campaign Spending and the Decline of Competition in U.S. House Election. Journal of Politics,53(1), 34-56
Bernard, H. R. (1998). Un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Sage.
Blivins Group(2006).The Internet’s Role in Political Campaigns:Utilixation by 2006 United States Senatoroal Candidates, June 5,from www. Blivins.com.
Bruce Blimber & Richard Davis(2003), Campaigning Online: The Internet in U.S. Elections,New Yore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 Jack Orr(1980).reporters Confront the President: Sustaining a Counterpoised Situ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6: 17-21
Carolyn Smith(1990).Presidential Press Conferences: A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 Praeger.
Daniel M. Shea.(1996).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Westport, Conn: Praeger.
Devlin, L. P. ( 1994). Television Advertising in the 1992 New Hampshire Presidential Primary Elec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1: 81-89
Druckman, J. N., L. R. Jacobs, and E. Ostermeier. ( 2004). Candidate Strategies to Prime Issues and Image. Journal of Politics, 66(4):1180-1202.
Faucheux, R. ed. (1995). The Road to Victory: the Complete Guide to Winning in Politics. Washington, D. C.: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Fontana, A., and J. H. Frey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Denzin N. K.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Gary C. Jacobson, and Samuel Kernell. (1983).Strategy and Choice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2th ed.).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J. Holdren(1995).Cyber Soapbox, Internet World, 50-52.
J. Todd Foster(2006). Is online Polling: a. Representative, b. Accurate, c.Effecient, d. Don’t Know Yet, Campaigns and Elections,(September 2006):30-34.
Jamieson, K. H., & Birdsell, D. S. (1988). Presidential debates: The challenge of creating an informed electora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dith S. Trent & Robert V. Friedenberg(2008).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6th ed.). Westport, CT: praeger.
Johnson-Cartee, K. S., & Copeland, G. A. (1991).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Coming of ag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onathon Alter (2006).A New Open-Source Politics, Newsweek, June 5, 35.
Joslyn. R. A. (1990). Election Campaings as Occasions for Civil Education. by Daid Swanson and Dan Nimmo(1976). New Direction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pp. 86-112.
Kaid . L. L. (1981). 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y Nimmo D . and Sanders K. R . .Beverly Hills, CA : Sage .
Kaid, L. L., & Johnston, A. (2001). Videostyle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Style and content of televised political advertising.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Kaid,L.L., and Johnston,A. (1991).Negative versus Positive Television Advertising.”U.S. Presidential Campaign,1960-1988.”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1, 53-63.
Kaye D. Trammel(2006).The Blogging of the President, The Internet Election.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Kvale, Steinar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ynda Lee Kaid(1997).The Neglected Candidat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Campaigns,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41:245
Majchrzak A. (1984). Methods for polic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ann, T. E., & Wolfinger, R. E. (1980). Candidates and parties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 617-632
Meadow, Robert G. (1980).Politics As Communication, Norwood, N.J :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endelsohn, M. (1996). The media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The priming of Issues, Leaders,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58(1), 112-124.
Merritt S.(1984).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3:27-38.
Pika. Joseph A.. Zelma Mosley. and Richard A. Watson. ed. (1992). The Presidential Contest: with a Guide to the 1992 Presidential Race. Washington. D.C.: CQ Press.
Pike, G. R. (1985). Toward a transactional model of political images: Collective images of the candidates in the 1984 el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Honoluu, HI.
Roger Ailess(1998).You Are the Message: Secrets of the Master Communicatiors, Homewood, Ill.: Dow Jones-Irwin.
Rubin ,.J.Herbert , Rubin, S. Riene(199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 Sage.
Salmore, Stephen A. and Barbara G. Salmore.(1985). Candidates, Parties and Campaigns: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n, Washington D. C.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Zephyr Teachout(2004). Briefinig Materials: Internet and Society 2004: Voters,Bits and Bytes. by Ann Hubert(2004) ,What Lessons Can Internet and Business Teach Political Moverements?
王正寧(2010.11.28)。〈眷村鐵票鏽了!2012馬蹄也鏽?〉,《聯合晚報》(五都選後大勢大高雄/菊連任特報),A9版。
王昭月(2010.09.01)。〈星雲:票少的人要幫票多的〉,《聯合報》(要聞),A4版。
王昭月、顏福江(2010.08.04)。〈楊:對大高雄有使命感〉,《聯合報》(要聞),A1版。
王景岳(2006)。《候選人競選策略研究-2006年台北市第六選區候選人盧靜儀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2004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3(4)。
王業立(2000)。《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2版3刷。
伏和康、魏志中(1993)。《選舉入門》。台北:書泉出版社。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學富。
朱有鈴(2010.08.12)。〈楊秋興︰對馬有新的認識〉,《自由時報》(政治新聞),A6版。
朱真楷(2010.03.15)。〈秋菊鬥翻天 黨擬提前初選止血〉,《中國時報》(政治新聞),A4版。
朱真楷(2010.06.24)。〈大高雄仍詭譎 傳陳哲男挺楊秋興脫黨〉,《中國時報》(焦點新聞),A2版。
吳秀瓊(2006)。〈名人助選的效應-2005 年周鍚瑋競選台北縣長為例〉,《選舉評論》,1:77-85。
吳祥輝(2002)。《吳祥輝選舉學》。台北:遠流。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R. Wimmer & J. Dominick著)
李坤隆(1995)。《競選策略決策過程之研究──高雄市第四屆市議員選舉候選人個案之解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李振昌譯(2000)。《新君王論》。台北:聯經。(原書:Dick Morris. The new prince.)
李義、曾薏蘋、鄭緯武(2010.11.27)。〈最後棄保戰 秋順搶攻眷村票 馬英九、蔣孝嚴、金溥聰等南下為黃昭順鞏固鐵票 同時間大高雄22個眷村代表到楊秋興總部表達支持〉,《中國時報》(決戰五都 南二都選情),A5版。
李義、鄭緯武(2010.11.04)。〈黃怒嗆學者 批廖達琪窩裡反 黃昭順點名廖與其夫在媒體發表言論操弄選情 她要保留追訴權 廖達琪回應黃對手是陳菊 別搞錯對象〉,《中國時報》(決戰五都 選舉熱點),A5版。
李學華(2005)。《選舉教戰手冊:介紹選舉步驟傳授選戰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李學華(2005)。《選舉教戰手冊》。台北:秀威資訊。
林文益譯(2001)。《政治傳播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原書:Brian McNair)
林秀麗、朱真楷(2010.05.06)。〈菊:找時機向楊請益〉,《中國時報》(焦點新聞),A2版。
林佳瑩、徐富珍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芮家楹(1998)。〈淺談電視競選傳播〉,《公關雜誌》,28:10-14。
邱雅萍(2009)。《政治媒介使用、人際傳播網絡與投票抉擇相關性因素探討:以2006 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承旭(2010.08.11)。〈《楊秋興宣佈參選效應》藍傳基層鬆動 莊啟旺籲團結〉,《自由時報》(政治新聞),A4版。
侯承旭、林恕暉、鄭旭凱(2010.11.29)。〈馬連任之路 郝審慎樂觀 許舒博憂心〉,《自由時報》(五都選後局勢),A3版。
姚似嬅(2004)。《現任地位對競選策略之影響 - 以陳水扁競選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之比較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冰冰(2003)。《台灣報紙競選廣告「推薦人」之研究:1989-2002》。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玲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原書: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洪雅慧(2006)。〈候選人網站之使用動機及使用者素描-以 2002 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編),《選舉過程中的傳播與策略研究》,頁 343-372 。 台北:雙葉書廊 。
胡又慧(1996)。《質的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偉、賴筱桐、祝心瑩、林妤函(2010)。〈台灣地方選舉競選傳播個案分析:以2009年宜蘭縣長選舉為例〉,「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台灣:嘉義中正大學。
唐孝民、蔡佩芳(2010.11.28)。〈 險勝 馬200萬票跑哪去了? 2008年以來 選票流失200多萬 2012年連任路出現警訊〉,《聯合晚報》(五都選後大勢國民黨檢討特別報導),A3版。
徐火炎(2005)。〈認知動員、文化動員、與台灣2004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投票行為─選舉動員類型的初步探討〉,《臺灣民主季刊》,2(4):31-66。
祝基瀅(1983)。《政治傳播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世欣(1998)。〈談選舉文宣〉,《公關雜誌》,28:21-23。
張世熒、李宜璇(2003)。〈候選人競選網站的功能性分析-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個案研究〉,「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士林。
張永誠(1991)。《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台北市:遠流。
張永誠(1992)。《選戰造勢:造勢是選戰成功的不二法門》。台北:遠流。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台灣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台灣民主季刊》,3(2):1-38。
盛治仁(2008)。〈縣市長連任關鍵何在?影響縣市長選舉因素探討〉,《選舉研究》,15 卷,1:1-18。
莊伯仲(2000)。〈網路選戰在台灣-1998三合一大選個案研究〉,《廣告學研究》,14: 31-52。
莊伯仲(2006)。〈負面競選廣告:1996-2004年台灣與美國總統大選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4。
莊伯仲、鄭自隆(1996)。〈競選文宣新媒介--台灣政治性資訊網路現況研究〉,《廣告學研究》,7:85-11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郭岱君譯(1999)。《選戰必勝方程式─美式選戰揭密》。台北:智庫文化出版社。(原書:James A. Thurber & Candice J. Nelson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American styles.)
陳政聞(2004)。《候選人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之研究---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謝長廷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雲(1999)。《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86)。《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書局。
彭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彭懷恩(2005)。《競選傳播》。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台北:風雲論壇。
曾淑芬(2007) 。《民進黨 2000 與2004 總統大選競選廣告策略差異之研究-以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萬(2000)。《選戰勝經》。基隆:生活智庫。
游盈隆(1993)。〈政治信念、競選策略與選舉動員:台灣地區二屆立委候選人競選模式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2:375-395。
鈕則勳(2001)。《總統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以公元二OOO年我國總統大選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鈕則勳(2002)。《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鈕則勳(2004)。〈2002年選舉馬英九的競選廣告策略—領導品牌之政治行銷〉,《華岡社科學報》,18:61-86。
鈕則勳(2007)。《競選廣告策略與效果》。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世安(2004)。《競選廣告效果研究:議題顯著性與候選人支持度間的關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范揚松(1993)。《選戰贏家 : 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 :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楊迺仁(2002)。《電視選舉辯論之語藝分析-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濡嘉、王昭月、鄭筑羚、莊琇閔、高詩琴、黃福其、李光儀(2010.10.18)。〈走南闖北批綠打藍 舊識情深 宋為楊秋興站台〉,《聯合報》(要聞),A4版。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管倖生(2008)。《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圖書。
趙永茂( 1978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 高雄:德馨。
蔡佳洹(1999)。《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勇美, 廖培珊, 林南(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
蔡敬萱(2010)。《單一選區下的競選文宣策略——以第七屆高雄市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台北:正中書局。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蕭展正、林秀俐(1993)。《選戰策略》。台北:書泉出版社。
蕭凱元(2006)。《候選人競選策略比較之研究-以2006臺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賴筱桐(2010)。《2009年花蓮縣長候選人競選傳播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梅芬、楊濡嘉、王昭月(2010.09.29)。〈民調滑落 菊營:檢討改進〉,《聯合報》(焦點),A3版。
鍾秋慧譯(2003),《選戰策略-韓國觀點》,台北:前衛,(原書:金學亮著於2003年)。
藍凱誠、楊濡嘉(2010.09.13)。〈楊要跟菊拚到底〉,《聯合報》(要聞),A4版。
羅映佳(2006)。《行政區劃與單一選區選舉區劃分—以高雄市縣合併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富龍(2006)。《候選人設置競選總部之選擇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