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眉靜 Mei Ching Wu |
---|---|
論文名稱: |
宋代的漢「蠻」關係及其治理政策--以荊湖北路兩江地區為討論中心 |
指導教授: | 廖隆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漢蠻關係 、宋代 、兩江地區 、荊湖北路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5 下載:1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屬於區域史的研究,主要探討區域為荊湖北路的兩江地區,即辰、沅、靖三州之地。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宋代治蠻政策的沿革,及其帶給漢蠻關係的衝擊與影響。就整個架構而言,主要在論述宋廷羈縻、開拓與郡縣時期不同的治蠻政策,繼而再進一步釐清其得失及對漢蠻關係的影響。
宋代對兩江地區的管理,可以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經制南北江作為分水嶺。在神宗熙寧五年以前,宋廷採取「重北輕南」的邊疆民族政策,故對於整個西南地區,採取「疏而治之」的態度與方法。至神宗即位,為展現其雄心壯志,任用王安石主政,推行一連串的變法之外,對於西北與西南邊界的經營,也轉趨積極,因而展開宋朝史上第一次開邊拓土的行動。兩江地區亦成為其開拓經制的目標。然自神宗朝的開拓以來,歷經哲宗、徽宗朝,開拓政策經常隨著新舊黨爭的起伏而屢有變更,直至南宋時期,宋廷在兩江所設置的沅、靖二州,已告確立。故筆者又將熙寧五年之後的時期,劃分為「開拓」與「郡縣」兩大階段。「開拓時期」始自熙寧五年,迄至北宋滅亡。而「郡縣時期」,則為整個南宋朝。
一、羈縻時期
羈縻時期,雖然各羈縻州隸屬於朝廷的領土之內,但宋王朝僅是蠻人名義上的統治者,其實際之治理者為各州蠻酋。此時,宋廷與蠻人之間,僅靠著朝貢關係、形式上的任官儀式,建立起疏離的政治關係。蠻人社會與漢人社會,就如同兩個獨立的個體,雖然蠻人社會依附在漢人政權之下,但是宋廷卻力求分疆劃界,不逾越、不侵略,也不積極的經營開拓。換言之,宋廷對於蠻人的治理,隱含著些許「隔離」的意味。雖如此,漢蠻間仍舊有衝突的產生。然而發生蠻亂的頻率,遠比「開拓時期」與「郡縣時期」來的低。這種衝突的性質,多數為蠻人侵擾邊境,劫掠漢人。面對此種情形,宋廷多採取「以招撫為上,不尚攻伐」的心態,運用安撫招諭的方式,藉以平息蠻亂。
另外,宋廷對於蠻人的經濟生活、社會風俗不多加干涉,故各羈縻州具有「自治州」的地位。在經濟生活上,囿於地形之限制,他們過著農獵並重的生活。一方面仍舊維持著「刀耕火種」的農耕方式﹕一方面也靠著狩獵,以獲取食物來源。除此之外,蠻人與漢人間,亦有商業的貿易行為。凡是歸順宋廷者,均得以與漢人進行自由貿易。藉著貿易的互通有無,蠻人得以取得食鹽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在社會文化方面,蠻人社會流傳著「殺人祭鬼」的風俗。不過當地已陸續出現佛寺與道觀,顯示佛道信仰已經萌芽。佛教文化早在唐代已進入此地,辰州的景星寺、三晤寺,沅州的同天寺均創建於唐代。而當時已有蠻人信仰佛教,諸如仁宗年間的古州知州向光普、神宗年間的懿州知州田元猛等人。由於古州、懿州之地理位置靠近漢人住地,因而容易接觸漢人之文化,並加以學習模仿。這種鄰近漢人之處率先漢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富州知州向通漢曾因為母疾,不吃葷達三十年之久,而且其「言語與中華無異」。 而富州也是較為接近漢人之地。
總之,若將兩江視為一個整體來說,由於宋廷採取保守的羈縻政策,使得漢蠻的接觸較少,發生衝突的機會亦隨之減少。由於漢蠻往來並不頻繁,再加上宋廷不干預各羈縻州的社會文化,故蠻人得以維持著原有的生活型態。不過若深入探究,各羈縻州間實際上存在著些微的差異。基於地理位置之不同,在鄰近漢人之地遠比其他地方,容易在潛移默化之下,學習漢人的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換言之,靠近漢人的羈縻州,其漢化時間較早。
二、開拓時期
神宗熙寧年間,宋廷一改過去的羈縻政策,對於兩江改採積極經營的態度,其目的在於「弭亂」,以及使蠻人「內地化」。在平定南江之後,增設沅、誠二州治理。自此,這些歸順之人成了宋朝政權底下的「新民」。為傳達朝廷綏懷之意,並促使這些新民「變徭為漢」,於是在此地推行了一連串的措施。其內容為:歸明官的設置、堡寨的增設、土丁弩手的招募、道路的開闢修築、博易場務的設置、教育事業的推行等。
由於宋廷將原本羈縻州之地,納為郡縣管理,使得漢人與蠻人的往來互動遠較「羈縻時期」來得頻繁,再加上宋廷的管理措施,均由漢人官吏承辦,故蠻人與官吏接觸的機會亦隨之增多。漢蠻互動頻繁之際,衝突發生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此時的蠻亂頻率,遠為「羈縻時期」的四倍之多。蠻亂原因中,除去漢人百姓與官吏的侵擾這一項,數量最多的則與神宗的開拓、哲宗元祐的棄守渠陽,息息相關。可見宋廷對於開拓政策的反覆不定,引發出許多的蠻亂事件。
簡而言之,此時期宋廷治理政策的反覆搖擺,使得蠻亂頻傳,其頻率為三時期之冠,顯示出漢蠻處於緊張對峙的局勢之中。
三、郡縣時期
南宋時期對蠻區治理,多延續著北宋末年的治理措施。然而,這些措施卻隨著時間的遞嬗,逐漸衍生出許多問題。例如土丁與刀弩手防禦邊境的功能逐漸喪失﹔漢蠻土地買賣問題未能有效解決,促使蠻人起而作亂﹔漢人經常藉著貿易行為,欺騙蠻人等。
治理措施逐漸浮現出問題,而宋廷也有意不斷的改善,以促使情況之好轉,但皆事與願違,主要的因素乃在於官吏。沿邊官吏雖為政策的執行者,但往往枉顧禁令,居中收賄,有時他們自己更成為侵漁蠻獠之人,因而「郡縣時期」的蠻亂亦常發生,甚至更有「官逼民反」的事件產生。
雖然宋廷的治理措施呈現許多問題,但對於教化的推行仍不遺餘力。宋廷仍舊延續著「開拓時期」所推展的教育事業,陸續在此地增置縣學,而地方士人也紛紛在此設立書院,推行教化。另外,佛寺、道觀的數量亦有所成長,可見兩江地區在南宋時期逐漸加深漢化。值得一提的是「殺人祭鬼」的風俗,有的學者認為其傳自於漢人社會。
南宋時期,漢蠻雙方的往來互動相當頻繁,並因此而產生出兩種影響。雙方互動頻繁,則衝突的機會相對提高﹔往來熱絡之際,彼此的文化相互交流,使得蠻人更容易接觸漢人的文化與風俗。換言之,宋廷有意推行的「變徭為漢」措施,再加上蠻人耳濡目染之下,蠻人接受漢化的範圍更廣,程度亦更深。
一、史料典籍
1.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1992年。
2. 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武經總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 脫脫,《宋史》,楊家駱主編,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7年9月,初版。
4. 酈道元,《水經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年月,臺一版。
5. 范曄,《後漢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4年10月,初版。
6. 沈約,《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4年6月,初版。
7. 李延壽,《南史》,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11月,初版。
8. 《宋會要輯稿》,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年月,初版。
9. 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1月,臺一版。
10. 李攸,《宋朝事實》,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11. 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11月,初版。
12. 司馬遷,《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79年7月,十版。
13. 劉昫,《舊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初版。
1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初版。
15. 彭百川,《太平治蹟統類》,臺北市:成文出版公司,民國55年4月,臺一版。
16. 李□,《皇宋十朝綱要》,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1月,臺初版。
17. 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18. 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3年12月,初版。
19. 《宋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0. 楊家駱主編,《宋大詔令集》,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61年9月,初版。
21. 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1月,初版。
22.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1月,臺初版。
23. 王夫之,《宋論》,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年十月十五日。
24. 《慶元條法事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5年4月,初版。
25. 《元典章》,海王邨古籍叢刊,1990年10月,第一版。
26. 《尚書孔傳》,校相臺岳氏本,臺北市﹕新興書局,民國69年10月。
27. 江少虞,《事實類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8. 王稱,《東都事略》,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65年1月,臺初版。
二、方志文集
(一)方志
1. 祝穆,《方輿勝覽》,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70年8月。
2.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年月,臺一版。
3. 李賢,《大明一統志》,臺北市﹕台聯國風出版社,依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景印,民國66年8月,再版。
4. 《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4月,初版,民國55年12月,臺一版。
5. 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市﹕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4月,初版。
6. 王存,《元豐九域志》,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1年11月,初版。
7. 歐陽忞,《輿地廣記》,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1年11月,初版。
8. 曾國荃等,《湖南通志》,清光緒十一年重刊本。
(二)文集
1. 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市﹕木鐸出版社,民國71年5月,初版。
2. 朱輔,《溪蠻叢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 朱熹,《晦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4. 呂陶,《淨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5. 魏泰,《東軒筆錄》,上海市: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8年12月,初版。
6. 曾鞏,《元豐類藁》,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
7. 黃裳,《演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8. 宋祁,《景文集》,上海市:上海商務出版社,民國25年12月,初版。
9. 曹彥約,《昌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0. 歐陽修,《歐陽文忠集》,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
11. 張耒,《柯山集》,上海市: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12月,初版。
12. 蘇轍,《欒城集》,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10月,臺景印初版。
13. 李綱,《梁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4. 陶弼,《邕州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5. 周必大,《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6. 胡寅,《斐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7. 鄭俠,《西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8. 劉安世,《盡言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19. 許翰,《襄陵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0. 劉摯,《忠肅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1. 洪邁,《容齋隨筆˙四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22. 楊萬里,《誠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3. 薛季宣,《浪語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4. 朱熹,《朱文公文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10月,臺一版。
25. 魏了翁,《鶴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6.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7. 袁燮,《絜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8. 王炎,《雙溪類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9.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0. 張淏,《雲谷雜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1. 劉宰,《漫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2. 陸游,《劍南詩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3. 汪藻,《浮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4. 彭乘,《墨客揮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35. 《全唐詩》,清聖祖御定,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
三、專書論文
(一)專書
1. 安國樓,《宋朝周邊民族政策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2. 伍新福、龍伯亞,《苗族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年月,第一版。
3. 何光岳,《南蠻源流史》,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4. 李靖德編,岡田武彥解題,《朱子語類大全》,據日本寬文八年京都山形屋書肆刻本影印,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年6月,初版。
5.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1月,臺一版。
6. 侯紹庄、史繼忠、翁家烈,《貴州古代民族關係史》,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7. 陳佳華、蔡家藝、莫俊卿、楊保隆,《宋遼金時期民族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8.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1997年8月,第一版。
(二)論文
1. 江天健,〈北宋陜西路商業活動〉,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12月。
2. 江天健,〈北宋陜西路沿邊堡寨〉,《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7、8期,民國75年1月。
3. 李榮村,〈黑風峒變亂始末—南宋中葉湘粵贛間峒民的變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三分,民國58年9月。
4. 李榮村,〈溪峒溯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60年10月。
5. 李榮村,〈宋元以來湖南東南的猺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國61年3月。
6. 李昌憲,〈宋王朝在西南民族地區的統治〉,《宋遼金元史》,1990年第4期。
7. 李世宇,〈試論宋代羈縻制及其對貴州的羈縻控制〉,收錄於鄧廣銘、徐規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8. 林天蔚,〈宋代猺亂編年紀事〉,《宋史研究集》,第六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60年12月。
9. 林天蔚,〈唐宋時代「廣東」少數民族的分類及分家〉,收入《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國74年4月。
10. 桑秀雲,〈南蠻考述(一)—長沙武陵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0期,民國82年12月。
11. 陳森甫,〈宋元以來江西西南山地之畬蠻〉,《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國61年12月。
12. 陳佳華、劉世哲,〈宋遼金時期民族政策的幾個特點〉,《宋遼金元史》,1990年第1期。
13. 張邦煒,〈遼宋西夏金時期少數民族的婚姻制度與習俗〉,《宋遼金元史》,1999年第1期。
14. 曾一民,〈南宋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大奚山(今香港大嶼山)島民作亂始末考〉,《珠海學報》,第11期,民國69年10月。
15. 黃寬重,〈南宋時代邕州的橫山寨〉,《漢學研究》,第3卷第2期,民國74年12月。
16. 賈大泉,〈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收錄於鄧廣銘、徐規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17.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3年6月,初版,第三章〈少數民族的變亂〉。
18. 臺靜農,〈南宋人體犧牲祭〉,《宋史研究集》,第二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3年10月。
19. 羅球慶,〈北宋兵制研究〉,《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一期。
20. 羅球慶,〈宋夏戰爭中的蕃部與堡寨〉,《崇基學報》,六卷二期,香港,1967年5月。
21.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學年報》,第一卷第四期,1932年。
22. 岡田宏二,〈唐宋時代洞庭湖及其以南的少數民族〉,《世界華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國69年12月。
23. 岡田宏二,〈唐代の羈縻政策—特に羈縻府州體制を中心として〉,《邊政研究所年報》,第十七期,民國75年10月。
24. 河原正博,〈論宋代的殺人祭鬼〉,《法政史學》,19期,1967年。
25. 宮崎市定,〈宋代における殺人祭鬼の習俗について〉,《宮崎市定全集》,第10卷,岩波書店,199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