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綺儷
YANG, CHI-LI
論文名稱: 純粹身體之辯證-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體熱之反思-
指導教授: 劉一民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純粹身體莊子梅洛龐蒂劇場舞蹈東方體熱
英文關鍵詞: Chang Tze, Merleau-Ponty, Pure-body, Theater Dance, Oriental Fev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0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末,東方身體逐漸被西方劇場舞蹈所看見,間接的激發了台灣劇場舞蹈東方體熱的興起。這股風潮的脈絡,向來與台灣社會長期積滯的政治氛圍、文化生態息息相關,顯見,近年來東方體熱的現象,已使得身體失去作為舞蹈表達主體的純粹性。基於此,本研究首先藉由莊子的身體觀點進入,提擬純粹身體之形上理路和超形上姿態;再進一步釐清純粹身體知覺經驗的本質;接著,以舞蹈身體的隱喻,揭露純粹舞蹈身體的特質及其存有經驗的豐富性。
    經由莊子和梅洛龐蒂的對話,我們釐清純粹身體是為人類身體最原初、最根源的本然狀態。這個「身體」,莊子視為是人由形下走向形上精神境界的路徑,我們稱之為「本真身體」;其次,莊子以「氣」來勾勒純粹身體的超形上姿態,揭露其具有滲透的/融合的、無知的/客觀的、先驗的/開放的、創造的/超越的等特質;另一方面,梅洛龐蒂則進入肉身的對話,揭示純粹身體是存有/肉身的主體、是經驗/認知的主體、是創造/想像的主體、是轉換/超越的主體,我們稱之為「肉身體現」。莊子和梅洛龐蒂的身體理論雖有路徑上的差異,但二者對於這個被視為「一」或「無名的」純粹身體的提出,顯示了東西方身體哲學對人類身體最根源的把握,具有相同的指歸,且可能成為相互補充的身體視域。
    另一方面,經由舞蹈身體隱喻的揭示,我們發現純粹舞蹈身體具有原初的/有機的、原動的/創造的、淨化的/冥合的、想像的/反身的、書寫的/閱讀的等五個特質。也由於純粹舞蹈身體蘊涵以上特質,因此,只要舞蹈身體回返「前身體」的純粹性,以身體最原初的狀態與具體環境進行肉身對話,那麼純粹舞蹈身體即能深度開展我們創造的、超越的、淨化的、深化的、轉化的、體道的生命經驗。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trend which wa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Oriental Body”in the western theater dance had, directly, stimulated the rise of “Oriental Fever”in local theater dance field. This trend seemed inevitable since it was widely held that ‘nativization’ had been viewed as the solution to the long stagnated political atmosphere and cultural ecosystem here in Taiwan. As the result of this latest trend of the feverish pursuit, it is obvious that we no longer see the implementing of body the main and/or only vehicle in dancing represent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dramatic shift, the author intends to (1) propose a philosophical rationale and gestalt framework regarding“pure-body”,(2) further clarify the empirical essence of“pure-body”, and (3) use metaphors derived from dancing body to expo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ness of dancing body in terms of Chuang Tze’s views of body.
    Through the dialectics between Chuang Tze and Merleau-Ponty, We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at the“pure-body”is the most primitive state of being which, according to Chuang Tze, is the path for one to grow and evolve from the physical aspect of being to the spiritual one; whereas the same concept can be found in Buddhist Sutras which state that three bodies were to be found in Buddha: body of self-nature, body of uses, and body of changes. In a sense, the“pure-body”is the equivalent of body of self-nature.“Chi”forms the essence of Chuang Tze’s teachings that“pure-body”which is immersing and fusing, ignorant but objective, empirical and open-minded, and creative and far-reaching in nature whi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body and object form the theories by Merleau-Ponty which leads us into a new dimension that is constituted around the“fleshly-body”, the center of existence and flesh and blood, experiences and cognitions, creation and imagination, and transforming and what’s beyond. Though pivoting upon different concepts, their teachings and theories have proved that, even with obvious differences in principles, the“pure-body”is indeed the basis of any eventual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one.
    Then, by mean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metaphors derived from the dancing body, 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so-called ‘pure’ dancing body pose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primitive but organic, original while creative, purified but in union with outside world, imaginary and reflective, and writtenly and readable. It is also be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e can, therefore, open the path of an in-depth journey into most creative, uppermost, purified,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al, fulfilling realization of life and its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return to the pre-body and by ways of conducting the dialectics between pure and fleshly bodies.

    第壹章 導論……………………………………………………… 1 第一節 舞蹈身體的宿命…………………………………………… 3 第二節 東方身體典範的吊詭……………………………………… 10 第三節 西方身體典範的斷裂……………………………………… 15 第四節 理論的進入—為什麼是莊子和梅洛龐蒂…………………… 18 第貳章 純粹身體的形上理路—從莊子身體觀出發…………… 23 第一節 「身體」之概念層次……………………………………… 25 第二節 「心」的意涵……………………………………………… 35 第三節 身體作為存有開顯的路徑—以身體道……………………… 47 第參章 純粹身體的超形上姿態—莊子氣化身體觀的特質描述 58 第一節 「氣」的二重性格………………………………………… 60 第二節 「氣—身體」的二個面向…………………………………… 65 第三節 身心的沉潛與躍升 — 代本章結語………………………… 84 第肆章 純粹身體的肉身體現—進入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 87 第一節 身體是存有的主體—身體是肉身的主體…………………… 90 第二節 身體是經驗的主體—身體是認知的主體…………………… 103 第三節 身體是表達的主體—身體是賦義的主體…………………… 113 第四節 身體是創造的主體—身體是想像的主體…………………… 117 第五節 身體是轉換的主體—身體是超越的主體…………………… 121 第伍章 回返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體熱的反思…………… 129 第一節 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體熱的生發路徑…………………… 130 第二節 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身體的二個典範…………………… 134 第三節 當代台灣劇場舞蹈東方身體的三個面向…………………… 138 第四節 觀舞者的迷惑 — 進入經驗場域………………………… 143 第陸章 純粹舞蹈身體的具體穿透……………………………… 156 第一節 純粹舞蹈身體的特質描繪………………………………… 156 第二節 純粹舞蹈身體經驗的深度開展…………………………… 180 第柒章 結論……………………………………………………… 195 參考文獻…………………………………………………………… 206

    一、中文
    毛忠民(1997)。莊子氣論思想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 煜(1979)。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台北:文津。
    王秋燕(1995)。人體運動中「氣」的超越經驗與階層之研究-以莊子氣化論思想為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雲五主編(1975)。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
    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鄉。
    王墨林(2002)。你真的看見身、心、靈嗎?表演藝術,第109期,頁7。
    王墨林(2002)。為什麼要慢慢的動?表演藝術,第121期,頁3。
    石依華(1993)。舞蹈的儀式本質與舞台景觀。表演藝術,第12期,頁13-16。
    朱 熹(1985)。四書集註。台北:文津。
    朱立人(1994)。舞蹈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牟宗三(1971)。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士宏(2001)。舞蹈評析與身體觀。台北:五南。
    吳碧容(2002)。東方身體-禪意處處入舞。表演藝術,第88期,頁32-35。
    吳潛誠總編校 (1997)。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Alexander, J. C. 和Seidman, S.主編,黃宗慧等譯)。台北:立緒。
    李 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上、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時報文化。
    李天譯(1990)。氣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立亨(2000)。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天下遠見。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台北:遠流。
    依莎朵拉‧鄧肯 (2002)。鄧肯自傳(宋碧雲譯)。台北:大塊文化。
    彼德‧安吉拉 (2000)。哲學辭典。(段德智等譯)。台北:貓頭鷹。
    林亞婷(2000)。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表演藝術,第92期,頁20-29。
    林懷民(1982)。說舞。台北:遠流。
    林懷民(1992)。擦肩而過。台北:遠流。
    邱鎮京(1992)。論語思想體系。台北:文津。
    阿南達瑪迦瑜珈靜坐協會主編(2004)。阿南達瑪迦身心靈瑜珈,頁14台北:阿南達瑪迦瑜珈協會。
    約翰‧馬丁(1996)。舞蹈概論(歐建平譯)。台北:洪葉文化。
    約翰‧奧尼爾 (1999)。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張春旭譯)。瀋陽:春風文藝。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香港:新亞研|究所。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
    張成林(1996)。先秦儒道二家身體意蘊對當代身體理念的影響痕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惟覺老和尚(2003)。見性成彿。南投:中台彿教基金會。
    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台北:河洛。
    陳政仁(1998)。梅洛龐蒂論藝術活動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萍(1997)。尋求東方-十年來台灣舞壇東方身體風潮之初探。表演藝術,第52期,頁36-41。
    陳瑞文(2000)。超越主客觀的藝術哲學-梅洛龐蒂與藝術現象學。藝術觀點,第六期,頁68-75。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台北:五南。
    陳鼓應註譯(1977)。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台北:台灣商務。
    陶馥蘭(1994)。舞書:陶馥蘭話舞。台北:萬象。
    傅佩榮(2002)。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
    曾昭旭(2004)。從莊子論文學的兩大奧秘-生命存在與語言辯證。彰師大人文講座系列講義。
    曾錦坤(2000)。氣化與輪迴:莊子的心身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頁37-52。
    湯淺泰雄 (1990)。靈肉探微-神秘的東方體現 (馬超等譯)。北京:友誼。
    黃俊傑(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亞基金會。
    黃俊傑(2002)。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頁541-564。
    黃柏翰(2002)。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空間觀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崇修(1999)。從身體觀論虛靜工夫的哲學義涵-以先秦氣化思想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杜煜(2003)。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孟瑜(1998)。舞 - 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
    楊儒賓主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聖嚴法師(1998)。入門。台北:法鼓文化。
    葉海煙(1990)。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
    鄒之牧(2001)。行草 - 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木馬文化。
    瑪莎‧葛蘭姆(1993)。血的記憶 - 瑪莎.葛蘭姆自傳(刁筱華譯)。台北:時報文化。
    福永光司 (1978)。古代中國存在主義-莊子(李君奭譯)。彰化:專心企業有限公司。
    劉一民(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十三輯,頁53-62。
    歐建平(1996)。舞蹈美學鑑賞。台北:洪葉文化。
    潘小雲(2002)。梅洛龐蒂身體美學在學校藝術教育的應用。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錚雲(1995)。梅洛龐蒂的生平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期,頁195-213。
    蔡錚雲(2002)。視覺藝術的認知模式。視覺藝術,第5期,頁71-88。
    鄭世根(1992)。莊子氣化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世根(1993)。莊子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盧健英(1995)。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表演藝術,第33期,頁7-21。
    賴錫三(1998)。《莊子》工夫實踐的歷程與超形上學的證悟-以〈齊物論〉為核心而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頁1-21。
    賴錫三(2001)。《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台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頁1-34。
    賴錫三(2001)。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和氣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明陽(1998)。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總號第二七九,頁18-24。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
    魏元珪(1998)。莊子知北遊篇論「知」與「道」的辯證。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頁21-44。
    羅琳‧J. K. (2000)。哈利波特—消失的秘室(彭倩文譯)。台北:皇冠。
    羅琳‧J. K.(2000)。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彭倩文譯)。台北:皇冠。
    關 鋒(1961)。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
    關永中(1994)。神秘經驗知識論及其三大型態。台大哲學論評,第十七期,頁31-56。
    關永中(1999)。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台大哲學論評,第二十二期,頁137-171。
    關永中(2002)。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台北:輔大出版,頁107-157。
    蘇珊‧朗格(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
    顧法嚴譯(Eugen Herrigel原著) (1990)。射藝中之禪,台中:菩提樹。
    龔卓軍(1993)。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中的語言理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賽爾,梅洛龐蒂。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從尼采到梅洛龐蒂。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頁10-50。

    二、英文
    Brown, J. M.(1979) The Vision of Modern Da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Book Company.
    Cazeaux, C.(2000) The Continental Aesthetic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cation.
    Dickie, G.(1997) Introduction of Aesthetics, New York: Oxford.
    Donkel, D. L.(2001) The Theory of Difference: Reading in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Though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yke, J. V.(1992) Modern Dance in a Postmodern World,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M., & Turner, B. S. eds.(1991) The Body: Society Process and Culture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Heidegger, M.(1971)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Kearney, R., & Rainwater, M.(1996)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cation.
    Kearney, R., & Rasmussen, D.(2001) Continental Aesthetics: Romanticism to Postmodernism,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Kraus, R.(1969)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Langer, M.(1989) Merleau-Ponty ‘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A Guide and Commentary, Published b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Langer, S. K.(1953) Felling and Form, New York: Scribners.
    Liu, I-Min.(1987) The Embodiment of Sport: An Inquiry on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Sport world, Press: Purdue University.
    Macan, C.(1993) Four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s,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cation.
    Merleau-Ponty, M.(1962)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New Jersey: The Humanities Press.
    Merleau-Ponty, M.(1963) The Structurs of Behavior, trans. Alden L. Fisher, Boston: Beacon Press.
    Merleau-Ponty, M.(1964)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trans. James M. Edi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1968)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trans. Alphonso Lingi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1973)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 Hubert, L. Dreyfus &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1993) The Merleau- Ponty Aesthetics Reader: Philosophy and Patining, eds. Galen A. Johnso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ertz, A.(2002) The Body Can Speak: essays on creative movement education with emphasis on dance and drama, Illinois : Sou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Moore, C.(1987) Body Metaphors: Some implications for movement education, Interchange, 18(3), Fall, pp.31-37.
    Partsch-Bergsohn, I., & Bergsohn, H.(2003) The Makers of Modern Dance in Germany, Princeton Book Company, Publisher.
    Schmidt, J.(1985) Mourice Merleau-Ponty: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Structuralism, Publish by Higher and Futher Education Division.
    Silverman, H. J.(1988) Philosophy and Non-Philosophy Since Merleau-Ponty,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Inc.
    Silverman, H. J., Mickunas, A., Kisiel, T., & Lingis, A.(1988) The Horizons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ssays on Husserl, Heidegger, and Merleau-Pont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piegelberg, H.(1982)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Boston: Martinus Nijhofff Publishers.

    三、舞蹈節目簡介
    太古踏舞團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光環舞集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無垢舞蹈劇場舞團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雲門舞集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新古典舞團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漢唐樂府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舞蹈空間舞團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優人神鼓歷年展演節目簡介。

    四、影音資料
    林懷民,《薪傳》,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白蛇傳》,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九歌》,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我的鄉愁,我的歌》,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家族合唱》,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行草》,台北:金革唱片。
    林懷民,《九歌》,台北:麗音影音。
    林懷民,《竹夢》,台北:麗音影音。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台北:麗音影音。
    林懷民,《水月》,台北:麗音影音。
    虞戡平,《舞宴—台灣舞蹈紀事》,台北:漢笙影視。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