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淑浿 |
---|---|
論文名稱: |
教會學校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影響 A study on Missionary School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1844-1949) |
指導教授: | 黃迺毓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教會學校 、家政教育 、歷史研究法 |
英文關鍵詞: | missionary schools,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historical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1840至1949年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所興辦的教會學校與我國學校家政教育發展之關系,以瞭解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演變過程。
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來了解教會小學、教會中學、教會大學的家政課程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整體影響。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社會背景。
(一)中國社會背景:中國傳統學校無女子教育、家政教育始於教會學校。
(二)西方社會背景:19世紀女權運動興起、海外宣教熱潮及20世紀受到美國家政教育蓬勃發展與實用主義影響。
二、教會學校與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政治背景。
(一)外力入侵,促成近代家政教育的建立。
(二)五四運動後,首倡男女都應學家政教育。
三、教會學校對我國家政教育發展之影響。
(一)首設家政課程。
(二)引進西方家政課程。
(三)西方家政師資的注入。
(四)重視中國家政師資培育。
(五)留學生對家政高等教育的貢獻。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我國未來家政教育的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家政教育史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missionary schools established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from 1840 to 1949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 use the historical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in missionary elementary schools, middl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concerning missionary schools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1) Chinese social background: The absence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ols, and the beginning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missionary schools.
(2) Western social background: The rise of 19th century feminist movement, the upsurge of overseas evangelism,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ragmatism in 20th century.
Second, concerning missionary schools and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1)The invasion of external force facilit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2)Scholars’ advocacy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for men and women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
Third, concerning missionary school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1)Founding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2)Introducing western 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3)Supplying western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4)Cultivating Chinese home economics teachers.
(5)Foreign students’ contribution to home economics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 I made several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might be referred to by futur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一、中文文獻
1.Edward﹐D.W.(2005)。燕京大學(劉天路譯)。珠海:珠海出版社。
2.Goodsell﹐W.(1926)。美國最近二十年之女子教育(胡衡之譯)。載於教育雜誌,18(12)。
3.Lutz, J. G.(1988)。中國教會大學史(1850-1950)(曾鉅生譯)。浙江教育出版社。
4.Mann﹐S.(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楊雅婷譯)。臺北:左岸文化。
5.Wallace﹐L . E.(2005)。華南女子大學(朱鋒、王愛菊譯)。珠海:珠海出版社。
6.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29-1930)。臺
北:橄欖文化。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3)。臺北:橄欖文化。
7.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4-1936)。臺北:橄欖文化。
8.中華續行委辦會編輯(1983)。中華基督教會年鑑(1934-1936)。臺北:橄欖文化。
9.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1987)。1901-1920年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蔡詠春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0.尹文涓(2007)。歷史.性別.社會:北京市基督教女子中學初考-以貝滿女中為中心。載於尹文涓(主編),基督教與中國近代中等教育
(P346-38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王立新(2008)。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2.王奇生(1996)。教會大學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史。載於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P135-166。
13.王忠欣(1999)。基督教與中國近現代教育。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14.王非曼(1936)。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實施載於教育雜誌26(12), P91-94。
15.王倫信(2002)。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硏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16.王惠姬(2006)。20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s -1930s)。載於中正歷史學刊,8,P3-66。
17.王樹槐,(1985)。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北京輔仁大學校友會(2005)。北京輔仁大學校史(1925-1952)。北京:中國社會。
19.史靜寰、王立新(2000)。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份子。福建教育出版社。
20.四川大學史稿編審委員會編(2006)。四川大學史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1.白月橋(1996)課程變革概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2.朱有瓛、高時良(1993)。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朱有瓛、高時良(1993)。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朱有瓛、高時良(1993)。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朱有瓛、高時良(1993)。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6.朱峰(2002)。基督教與近代中國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與華南女大比較硏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7.何華玲(2007)新教育 新女性-北京女高師研究(1919-192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何曉夏、史靜寰(1996)。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9.何靜安(1936)。兒童睡眠的研究〉。載於教育雜誌26(12)期,P59。
30.何靜安(1937)。大學家政課程之研究。載於教育雜誌27(7),P248-250。
31.何靜安(1937)。為男生而設的家政學。載於教育雜誌27(9),P109。
32.何靜安(1937)。家事教育中關於用錢問題的研究。載於教育雜誌27(4),P252。
33.何靜安(1937)。家政學在今日中國的需要載於教育雜誌27(6),P67-69。
34.何靜安(1937)。家政學教師與學生個人的發展〉。。載於教育雜誌27(4),P233-234。
35.何靜安(1937)。教室的美術化載於教育雜誌27(5),P 29-130。
36.何靜安(1937)。德國的理家研究社〉。載於教育雜誌27(7),P7-8。
37.何靜安(1937)。關於家庭關係的一門社會學課程載於教育雜誌27(4),P235。
38.吳梓明(1995)。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9.吳梓明、梁元生(1998)。中國教會大學文獻目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硏究中心。
40.吳貽芳(1987)金女大四十年。載於孫嶽(主編),吳貽芳紀念集(P107)。上海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41.呂美頤、鄭永福(1990)。中國婦女運動 (1840-1921)。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
42.李又寧、張玉法(1975)。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市:傳記文學社。
43.李天綱(1998)。設立中西書院啟。載於萬國公報文選編校。香港:三聯書店。
44.李志剛(1981)。容閎與近代中國。臺北正中書局。
45.李承恩(1877)。教會學校的歷史、現狀與展望。載於陳學恂(主編)。
46.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冊)(P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7.李淑仁(1980)。李淑仁記福州毓英女子學校。載於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四輯)(P271-27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版。
48.李瑞明(1997)。嶺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籌募發展委員會。
49.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1877)。基督教會與教育的關係。載於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冊)(P4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0.谷忠玉 (2006)。中國近代女性觀的演變與女子學校教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51.周本瑩(1993)。回憶家政系的辦學情況。載於金女大校友會(主編),永久的思念,P149。
52.周麗端(1985)我國普通中學家政課程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3.林美玫(2001)。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活動:以上海聖瑪利亞女學 (1881-1907)的發展為例。載於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P181-200)。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4.林淑滿(1992)。我國高等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55.林樂知(1905)。中國振興女學之亟。載於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
56.中國女權運動史料(P612-613)。臺北市:傳記文學社。
57.金陵女子大學校友會(1990)。金陵女子大學大事記1913年至1951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8.金陵女兒編寫組(1995)金陵女兒。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59.俞慶堂(1931)。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女子教育。載於蔡元培(主編),晚清
60.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一八九七 - 一九三一)(P175-214)。香港:龍門書店。
61.姚民權、羅偉虹(2000)。中國基督教簡史(P45-46)。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2.查時傑(1977)。林樂知的生平與志事。載於林治平(主編),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P146-147)。臺北市:宇宙光出版社。
63.胡衛淸(2000)。普遍主義的挑戰: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硏究 (1877-1927)(P66-6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4.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5.孫之淑(1937)。學齡兒童日常應有之營養。載於教育雜誌27(3), P69-73。
66.孫海英(2005)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7.孫海英。2004。厚生務實、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山東教育出版社。
68.孫濟緒(1920/2007)。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載於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P1030)。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9.高時良(1994)。中國教會學校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70.崔運武(2006)。中國師範教育史。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71.張永慶(2007)。華中大學與華中區基督教中學關係論述(1924-1951)。載於尹文涓(主編),基督教與中國近代中等教育(P9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2.張李玉霞(1968)。廿年來台灣的家政教育。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3.張連紅,2005。金陵女子大學校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74.教育公報(1919)。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暫行簡章。載於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5.梁元生(1978)。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76.梁啟超(1981)。倡設女學堂。飲冰室合集(第二冊)(P20)。臺北:文化書局。
77.梅貽寶(1982)。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8.許美瑞(1981)。美國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79.許維馨(1988)。我上燕大家政系。載於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主編),燕大文史資料(第3輯)(P4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0.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81.陳佩蘭(1942)。讀劉蘅靜先生關於家事教育後。婦女月刋,2(3)P727-733。
82.陳東原(1937/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
83.陳意(1935)。兒童的環境。載於教育雜誌25(12),P61-62。
84.陳意(1936)。家庭對於入學前兒童各方面發展的責任。載於教育雜誌26(12)期,P25-28。
85.陳意(1988)。回憶燕京大學家政系。載於燕大文史資料編委會(主編),燕大文史資料(第3輯)(P4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6.章開沅、林蔚(1991)。中西文化與教會大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87.喬素玲(2005)。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 (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
88.程斯輝、孫海英(2004)。厚生務實 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89.程謫凡(1936)。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市:中華書局。
90.程鬱(2005)。20世紀初中國提倡女子就業思潮與賢妻良母主義的形成。載於史林,6,P66-78。
91.黃迺毓(1998)。家政高等教育。臺北市:五南。
92.黃新憲(2000)。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社會變遷。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93.聖瑪利亞女校(1993)。聖瑪利亞女校沿革。載於朱有瓛、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四輯)(P30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4.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95.葉霞翟(1998)。新家政學。臺北市:華欣文化。
96.董滌塵、鍾壽芝(1998)。前清心女中校史。載於解放前上海的學校(P28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7.裔昭(2009)。西方婦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98.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9.熊賢君 (2006)。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00.趙文藝(1974)我國近二十年來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硏究(P96)。臺北市:正中書局。
101.劉源俊(1998)。民辦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意義。2010年12月30,取自http://www.scu.edu.tw/physics/science-human/President-Liu/webarticles/hiedu.htm
102.劉寧元(2000)。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03.劉蘅靜(1942)。為家事教育問題答覆陳佩蘭先生。婦女月刊,2(3),P732-733。
104.劉蘅靜(1942)。關於家事教育。婦女月刋1卷5期。婦女月刋社。
105.德本康夫人、蔡路得(1999)。金陵女子大學(楊天宏譯)。珠海:珠海出版社。
106.蔡元培(1995)。蔡元培文集(卷三教育下)。臺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7.鄭觀應(1965)。女教。載於盛世危言(卷八)(P20-22)。臺北:學術。
108.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編印(1948)。燕大三年。
109.盧燕貞(1989)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1894-194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0.霍益萍(1999)。近代中國高等教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出版社。
111.鮑蕙蓀(1993)。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家政系開設課程。載於金女大校友會(主編),永久的思念(P151-154)。江蘇教育出版社。
112,龍偉、吳麗君(2007)。立案前後:華西地區基督教會中學研究。載於
113.基督教與中國近代中等教育(P145-1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4.嶺南大學籌募發展委員會(1997)。嶺南大學。
115.薛正(1998)。我所知道的中西女中。載於解放前上海的學校(P293-3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6.謝必震(1995)。兩所福建教會大學歷史文獻資料述略。載於吳梓明中國教會大學歷史文獻研討會論文集(頁303-317)。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17.謝依玲(2004)。二次戰後臺灣女子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實踐家政專科學校與臺南家政專科學校為例(1958-1985)。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8.謝振聲(2010)。中國最早的女學-寧波江北實驗小學及其前身祝都橋女塾。2011年1月16日,取自http://zx.nbjb.gov.cn/art/2010/9/21/art_6527_213098.html
119.蘇雲峰、吳家瑩(2007)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20.蘇精(2005)。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 。基督中國宗教文化研究文化社。
121.蘇精(2006)。阿德希及其寧波女學。載於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123.蘇精(2000)。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市:臺灣學生。
124.顧長聲(2004)。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125.龔蘭真(1935)。兒童的飲食。載於教育雜誌25(12),P57-59。
126.龔蘭真(1936)。家庭應有的食物常識。載於教育雜誌26(12)期, P57-58。
二、英文文獻
1.American Home Econonics(1901). History and outline of first Conference.Lake Placid Conference on Home Econonics.N.Y.: Lake Placid.
2.Burton﹐M﹒E﹒(1911)﹒The Education of Women In China﹒New York:Fleming H.Revell﹒
3.George﹐S.(1847)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 and to the islands of Hong Kong and Chusan: O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years 1844, 1845, 1846. London.
4.Latourett,K.S.(1929)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New York.
5.Paul﹐A﹒V﹒(1958).Missionaries Chinese and Diplomates﹒The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China 1850-1952﹐P61.
6.White﹐E.A.(1932). A woman pioneer in china:The life of Mary Ann Aldersey, London:Livingston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