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耀仁
論文名稱: 清代民間祕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6
中文關鍵詞: 民間祕密宗教末劫讖語彌勒降生星宿仙佛干支劫變閏八月寶卷無生老母真空家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9下載:2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末劫思想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生存的主要憑藉。各教派的末劫思想,普遍地受到佛教劫的概念及三世佛的影響,以及摩尼教、三階教的教義影響,加上中國原有的民間信仰觀念,並結合彌勒降生、星宿信仰、干支劫變、閏八月等,因而普遍具有劫變觀。重大教案的起事與末劫讖語的產生,與天然災害以及生活資源有密切的關係,各教派所宣傳的讖語中,大致可以歸納出非自然徵兆與自然徵兆兩大類。各教派所宣傳的末劫思想,對下層民眾的心理層面而言,既帶來了危機也帶來了轉機。危機是,將面臨末日世界各種劫災;轉機是,入教透過各種修持儀式便能避劫。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末劫思想,在寶卷中的末劫思想是屬於理論層面,在教案中的末劫思想是屬於實際應用層面。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理論與實際的合而為一,正是一般信眾恐慌與清朝政府恐懼的總和。而且,不論是民間或官方對大自然的畏懼或崇拜,均提供了末劫救世理論最有利的生長環境。從民間秘密宗教的盛行與各種末劫思想的雜然紛陳,反映出鄉村社會存在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現世生活的不安。在清朝政府文化霸權的統治之下,探討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理論的形成與運用,正是反映民間秘密宗教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也反映了清代鄉村社會的寫照,有助於了解下層社會現實生活的內容與對未來
    世界的憧憬。

    清 代 民 間 秘 密 宗 教 末 劫 思 想 之 研 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方向 15 第二章 崇儒黜邪:清朝政府對民間秘密宗教的態 度 17 第一節 承先啟後:民間秘密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17 第二節 崇儒重道:文教是先的文化政策 41 第三節 黜邪崇正:民間秘密宗教的查禁 63 第三章 末後一著:末劫思想的淵源 81 第一節 度世救世:末劫思想的形成 81 第二節 讖語緯繹:末劫讖緯的運用 91 第三節 八字真言: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信仰 98 第四章 三教應劫:寶卷的發展與末劫思想 109 第一節 雜糅並進:寶卷的發展 109 第二節 黜異興正:寶卷的禁燬 120 第三節 三元劫數:寶卷中的末劫思想 148 第五章 三世歷劫:教案中的末劫思想 193 第一節 彌勒降生:釋迦治世彌勒救世 193 第二節 仙佛轉世:星宿臨凡神仙救世 232 第三節 干支劫變:天盤輪轉地變應劫 266 第四節 閏八中秋:二八中秋黃花滿地 286 第六章 結論 309 徵引書目 313 附錄 325 表 次 表1-2-1:《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所收錄有關各教派寶卷一覽表 6 表1-2-2:《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所收錄有關民間信仰與救劫經一覽表 8 表2-1-1:清代民間秘密宗教與民間秘密會黨比較簡表 21 表2-1-2:清代道光年間青蓮教組織一覽表 40 表2-2-1:清代禁止師巫邪術律例修訂一覽表 47 表2-2-2:清代歷朝對民間秘密宗教教首與教徒之律例處分比較表 61 表2-3-1:清代官方查禁民間祕密宗教活動一覽表 65 表2-3-2:清代官方查拏民間秘密宗教案件統計表 70 表3-1-1: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淵源簡表 89 表3-2-1: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各教派主要讖語一覽表 93 表4-2-1:清代官方查禁民間祕密宗教寶卷書籍一覽表 120 表4-2-2:《破邪詳辯》所列舉之民間秘密宗教寶卷名稱與主要教義一覽 表 131 表4-2-3:《破邪詳辯》對民間秘密宗教辯駁項目一覽表 141 表4-3-1:清代官方檔案所見之寶卷讖語簡表 148 表4-3-2: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寶卷三世觀之一覽表 190 表4-3-3: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三世觀之比較表 191 表5-1-1:清代以前利用彌勒信仰起事一覽表 194 表5-1-2: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利用彌勒降生之末劫思想一覽表 197 表5-1-3:灤州石佛口王姓宗譜、盧龍縣安家樓王姓宗譜及盧龍縣闞家莊 王姓宗譜整理表 214 表5-1-4:灤州盧龍清茶門教王氏族人出外傳教一覽表 217 表5-2-1: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利用星宿仙佛轉世之末劫思想一覽表 234 表5-2-2:《東案口供檔》主要教犯供詞簡表 244 表5-3-1:《丙丁龜鑑》記載之丙午、丁未年大事一覽表 266 表5-3-2: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利用干支劫變之末劫思想一覽表 271 表5-4-1:明正德十五年(1520)至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閏八月事 件簡表 287 表5-4-2: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之變教犯簡表 291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上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民國52年。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光緒朝硃批諭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辛亥革命前十年民變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邱莘教匪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5年。
    《林案供詞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案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案口供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軍機處錄副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皇清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75年。
    《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起居注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起居注冊》乾隆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起居注冊》嘉慶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
    《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
    《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5年。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6年。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4年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4年。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2年。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史料》,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1985年。
    《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雍正朝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教務教案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3年。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揚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育楩,《破邪詳辯》《清史資料》,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黎 青主編,《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1999年。
    喬志強編,《曹順起義史料彙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剿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剿辦教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剿辦南山教匪清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社,1991年。
    《雍正朝滿文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年。
    《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官書典籍

    《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4年。
    《元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冊府元龜》,臺北:大化出版社,民國73年。
    《光緒朝東華錄》,臺北:文海書局,民國52年。
    《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4年。
    《明會典》,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1年。
    《明一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王見川等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8
    年。
    章佳容安輯,《那文毅公初任直隸總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
    宋光宇編著,《龍華寶經》,臺北:元佑出版社,民國74年。
    《宣城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同治五年刊本。
    法海,《六祖壇經》,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國80年。
    段平纂集,《河西寶卷續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83年。
    《御製文二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嘉慶二十年,內府烏絲欄寫本。
    《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4年。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初纂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乾隆四年重修本,臺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黃爵滋奏疏》,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52年。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民國78年。
    《隋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82年10月,7版。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中文書局(據光緒25年刻本),民國52年。
    《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乾隆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嘉慶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臺北:中文書局(據光緒25年刻本),民國59年。
    《欽定平定教匪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嘉慶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台
    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0年。
    《曹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光緒十年刊本。
    《資治通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聖諭廣訓》,《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張希舜等主編,《寶卷》初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魏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三、專書著作

    三石善吉著、李遇政譯,《中國的千年王國》,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王戎笙等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蔣竹山編,《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朱國楨,《湧幢小品》,《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二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64年。
    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頁180。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宋 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邵 雍,《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世瑜,《寶卷綜錄》,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車錫輪,《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6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學生書局,2002
    年。
    金 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胡士瑩,《談詞寶卷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昭 槤,《嘯亭雜錄》,《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七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
    64年。
    俞 蛟,《臨清寇略》,《筆記小說大觀》,第十編,臺北:新興書局,民國64年。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秦寶琦、譚松林,《中國秘密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柴 望,《丙丁龜鑑》,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
    夏先範,《胡文忠公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7年。
    陳登原,《國史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9年。
    傅惜華,《寶卷續錄》,北京: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1951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2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
    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莊吉發,《清史講義》,臺北:實學社,民國91年。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
    91年。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2004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1998年。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
    路 遙,《山東民間秘密教門》,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葉高樹,《清代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民國91年。
    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
    鄭志明編,《宗教與文化》,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9年。
    濮文起,《中國民間宗教》,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
    濮文起主編,《中國民間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濮文起,《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歐大年著、劉心勇等譯,《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劉 平,《文化與叛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臺北:立緒文化,民國90年。
    釋道世玄惲,《法苑珠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2年。
    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
    蘭簃外史,《靖逆記》,道光二十一年,文海堂刊本。
    權 衡,《庚申外史》。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
    釋聖嚴編,《比較宗教學》,臺北:中華書局,民國68年。

    四、期刊論文

    孔祥濤,〈清代民間教門起事淺析〉,《晉陽學刊》,南京大學,1996年,第5期。
    孔思孟,〈晚清時代九宮道研究〉、〈論八卦教歷史神話—李廷玉故事〉,《民間宗教》,第3輯,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王爾敏,〈祕密宗教與祕密會社之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0年。
    王爾敏,〈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2年。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發展概述〉,《清王朝的建立、階層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 靜,〈明代民間宗教反政府活動發展概述〉,《清王朝的建立、階層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嗣芬,〈清代中期川陝楚流動人口與社會案件分析(1736-1820)〉,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王信貴,〈清代後期官方對民間秘密宗教之政策(1821-1911)〉,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巴桑羅布,〈活佛轉世的文化內涵〉,《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拉薩:西藏
    社會科學院,1992年11月。
    全漢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50年。
    邱麗娟,〈設教興財:清嘉道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經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希 文,〈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車錫倫,〈中國最早的寶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3期,1996年。
    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4期,2001年。
    李世瑜,〈寶卷新研―兼與鄭振鐸先生商榷〉,《文學遺產增刊》,第四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李世瑜,〈民間秘密宗教史發凡〉,《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李濟賢,〈白蓮教主王森王好賢不是農民起義領袖〉,《文史》,第13輯,1982年3月。
    李尚英,〈乾嘉時期的悄悄會及其反清活動〉,《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第1期。
    李建民,〈清嘉慶元年川陜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民國82年。
    李鼎霞、楊寶玉〈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寶卷簡目〉,《文教資料》,1992年,第2期。
    李昭賓,〈清代中期川陝楚流動人口與川陝楚教亂(1736-18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52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0年9月。
    宋光宇,〈西方的宗教預言與末世思想〉,《歷史月刊》,1995年9月號,第92期。
    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周紹良,〈記明代新興宗教的幾本寶卷〉,《中國文化》,1990年12月號。
    郭 建,〈當代社會民間法律意識分析〉,《復旦學報》,1988年,第3期,上海:復旦大學,1988年5月。
    柯毓賢,〈《轉天圖經考》〉,《食貨月刊》,第13卷,第5、6期合刊,民國72年9月。
    洪美華,〈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民國81年。
    陳麟書,〈宗教的基本功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1990年9月。
    陳捷先,〈漫談符瑞、圖讖與政治〉,《歷史月刊》,1995年9月號,第92期。
    陳 華,〈中國歷史上的彌勒—未來佛與救世主〉,《歷史月刊》,1995年3月,第86期。
    馬西沙,〈黃天教源流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馬西沙〈最早一部寶卷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馬西沙,〈八卦教世襲傳教家族的興衰—清前期八卦教初探〉,《清史研究集》,第4輯。
    馬良文,〈中國民間宗教芻議〉,《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陶成章,〈教會源流考〉,《近代秘密社會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4年
    9月。
    莊吉發,〈清代清茶門教的傳佈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68卷,第6期,
    臺北:大陸雜誌社,民國68年。
    莊吉發,〈清代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及其支派〉,《師大歷史學報》,第八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秘密社會〉,《中國文化史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1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第82卷,第2期,
    台北:大陸雜誌社,民國82年2月。
    莊吉發,〈清代青蓮教的發展〉,《大陸雜誌》,第71卷,第5期,民國74年11月。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信仰〉,《大陸雜誌》,第74卷,第4、5
    期,民國76年。
    莊吉發,〈閏八月—民間秘密宗教的末劫預言〉,《歷史月刊》,1995年9月,第92期。
    莊吉發,〈清代政治與民間信仰〉,《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國86年。
    莊吉發,〈清代秘密社會的財源〉,《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8年6月。
    莊吉發,〈從取締民間秘密宗教律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清史論集》(四)
    ,民國89年。
    莊吉發,〈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寶卷與無生老母的信仰〉,《清史論集》(四),民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清史論集》(五),民國89年。
    莊吉發,〈清朝宗教政策的探討〉,《清史論集》(五)。
    莊吉發,〈清代乾隆年間的收元教及其支派〉,《清史論集》(六),民國89年。
    莊吉發,〈清代三陽教的起源及其思想信仰〉,《清史論集》(七),民國89年。
    莊吉發,〈信仰與生活—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台灣的民間信仰〉,《清史論集》(八),民國89年。
    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台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第5
    卷,第2期,民國90年6月。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民間宗教信仰研究〉,《清史論集》(九),民國91年。
    莊吉發,〈清代青蓮教的發展〉,《清史論集》(九)。
    莊吉發,〈清代道光年間的秘密宗教〉,《清史論集》(十),民國91年。
    莊吉發,〈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清史論集》(十)。
    莊吉發,〈正統與異端:盛清時期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清史論集》(十三),民國93年。
    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秘密社會〉,《清史論集》(十四),民國93年。
    莊吉發,〈三教應劫:清代彌勒信仰與劫變思想的盛行〉,《清史論集》(十五),民國94年。
    《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年2月。
    曹新宇,〈傳統中國社會的「災難信仰制度」與秘密教門的「災難神話」〉,《清史
    研究》,2003年5月,第2期。
    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師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
    曾雨萍,〈清朝民間秘密宗教女宗教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2月。
    喻松青,〈明清時代民間的宗教信仰和秘密結社〉,《清史研究集》,第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80年11月。
    彭國章,〈簡議宗教的幾個問題〉,《湖南師院學報》,1984年,第6期,長沙:湖南師院,1984年11月。
    馮佐哲,〈嘉慶年間五省白蓮教大起義〉,《清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程有慶、林萱〈北京圖書館館藏寶卷目錄〉》,《中國文化》,1992年,第3期。
    湯立新,〈中國民間宗教:文化神與神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
    期。
    惲楚材,〈寶卷續錄〉、〈寶卷續志〉,此兩篇文章連載於《大晚報》中的「通俗文學」副刊第九期(1946.10.29)、第十期(1946.11.5)、第十二期(1946.11.19)、第十三期(1946.11.26)及《中央日報》中的「俗文學」副刊第二十三期(1947.4.6)。
    路 遙,〈關於八卦教內部的一個傳說〉,《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董至善,〈清朝社會控制之研究:以秘密社會判例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鄭振鐸〈佛曲敘錄〉,《小說月報》號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號下冊,上海:商務
    印書館,1927; 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影印本。
    鄭志明,〈末世預言與卯劫觀音〉,《歷史月刊》,1995年9月號,第92期。
    濮文起,〈弓長論〉,《中國文化研究》,第22期,1998年冬之卷。
    劉子揚,〈清代秘密宗教檔案史料概述〉,《明清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6年9月。
    蕭啟慶,〈蒙元興亡與讖緯〉,《歷史月刊》,1995年9月號,第92期。
    戴玄之,〈白蓮教的本質〉,《師大歷史學報》,第十二期。
    戴玄之,〈老官齋教〉,《大陸雜誌》,第54卷,第6期,民國66年6月。
    戴玄之,〈明末的秘密宗教〉,《文壇》,第285期,臺北:文壇月刊社,民國73
    年3月。
    戴晉新,〈漢代以前的讖語與預言〉,《歷史月刊》,1995年9月號,第92期。
    韓書瑞,〈叛亂與叛亂之間的關係—清代的教派家族體系〉,《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韓秉方,〈羅教及其社會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瞿同祖,〈清律的繼承和變化〉,《歷史研究》,1980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8月。
    謝忠岳,〈天津圖書館館藏善本寶卷敘錄〉,《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
    謝忠岳,〈大乘天真圓頓教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
    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二冊,臺北:正中書局。

    五、外文論著

    矢野仁一,〈白蓮教の亂んっへさ〉,《內藤博士還曆紀念支那學論叢》,東京:弘文堂,昭和五年。
    吉岡義豐,《現代中國の諸宗教—民眾宗教の系譜》,東京:佼成出版社,1974年。
    宮原民平,《支那の秘密結社》,日本:東洋研究會,大正十三年四月。
    相田洋,〈有關國會圖書館所藏的寶卷〉,《東洋學報》,第64卷第3-4號。
    重松俊章,〈初期の白蓮會就へさ一附元律中の白蓮教會〉,《市村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東京:弘文堂,昭和八年。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年。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2年。
    野口鐵郎,〈中國の秘密宗教の術〉,《史境》,東京:歷史人類學會,1984年。
    野口鐵郎,〈明清時代の「邪教」と結社〉,《史潮》,第18期,東京:歷史學會,1985年。
    野口鐵郎,《明代白蓮教史の研究》,日本:雄山閣,1986年。
    淺井紀,〈關於道光青蓮教案〉,《東海史學》,東京:1977年,第11號。
    鈴木中正,《千年王國的民眾運動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
    澤田瑞穗,《校註破邪詳辯》,日本:道教刊行會,昭和47年3月。
    澤田瑞穗,《增補寶卷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
    Feuerwerker,Albert,Rebellion in Nineteeth-Century China. Ann Arbor: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5.
    Kuhn,PhilipA,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796-1864.Cambir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Kuhn, Philip A,Soulstealers: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n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Naquin , Susan. Millenarian Rebellion in China:The Eight Trigrams Uprising of 18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Naquin , Susan. Shantung Rebellion:The Wang Lun Uprising of 1774.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Naquin , Susa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David Johnson ,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Rawski ,eds.The Transmission of White Lotus Secttar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 1985.
    Overmyer, Daniel L. Folk Buddhist Religion : 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6.
    Yang ,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