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益進 |
---|---|
論文名稱: |
閒情記趣--鄉野花卉創作系列研究 |
指導教授: | 梁秀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7 |
中文關鍵詞: | 國畫 、花鳥畫 、閒情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1 下載:3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的花鳥畫自唐朝獨立成一畫科開始,歷經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可謂名家輩出,畫法大備,產生無數優秀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對於崇尚自然、深入探討自然,表現作者的情感與心靈的作品,特別喜愛。本論文在理念的寫作及作品的表現上,主要根植於對中國畫的認識,欲從歷史中找尋值得吸取的養分,並從中外的藝術文化中,吸取其精華,期盼對自己的繪畫創作有所助益。
本論文主題是「閒情記趣」,主要有感於今日的社會充滿緊張、忙碌,缺乏悠閒的情趣,以致無法靜下心來欣賞美、品嚐人生。副標題是「鄉野花卉創作系列研究」,以「花鳥四季」、「悠遊天地」、「與自然的對話」三個系列來創作,配合著主題,表達閒適之情。
一、「花鳥四季」系列描寫鳥兒在四季的花間、樹梢盡情鳴唱、飛翔,在四時不同的季節變化中,品味自然、享受自然。
二、「悠遊天地」系列有感於今日人們對自然的破壞,動物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許多動物面臨生存的危機,所以在表現上描寫動物悠遊於自然、陶醉於自然中的景象,讓他們能無所恐懼自由的生活著。
三、「與自然的對話」系列,以自己的女兒作為表現對象,自然中到處蘊含著美,只要靜下心細細品味,即可發現到處蘊含著無限生機,自然是有情天地,是有生命的,人應與自然共為一體,和諧相處,他們是能對話,情感是能交流的。
用鄉野中的花卉作為創作的對象,主要是鄉野的花卉不像人工栽種的溫室花朵般受到呵護、灌溉,也沒有鐵絲纏繞,它是自由的,不受束縛的,運用擬人法,將花卉、動物賦予生命感情,表達心中的想法。論文的架構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加以論述與說明。
第二章: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從古到今花鳥畫的發展過程,作一探討,從其中發現其優點,加以吸收,作為創作的參考。
第三章:是本次創作的學理基礎依據,主題是閒情記趣,研究中國文人的閒逸思想,從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得到感悟,並從中國畫中找出具有閒情逸致的作品加以說明。創作的運用方式是將萬物擬人化,都具有生命,達到物我合一的有情境界。
第四章:說明創作的表現方法與內涵。介紹此次創作時所運用的筆法與技法,並對花鳥畫的寫生作一論述。花鳥畫的寫生除了對外形的精確描繪外,更重視其中蘊含的內涵,本章包含著花鳥畫的詩意,花鳥畫的扥物寓意及花鳥畫的吉祥圖意。
第五章:說明創作的理念、創作的步驟與作品的分析。以作品十六件做簡要的介紹。
第六章:結論:期許自己不斷的思考、嘗試,吸收中外的藝術精華,努力創作。
一、王耀庭,(1992),《台灣美術全集3-林玉山》,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二、朱光潛(1992),《談美》,台北:洪葉出版社。
三、伍蠡甫,(1987),《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公司。
四、何小顏(1999),《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五、何懷碩(1984),《苦澀的美感》(第8版),台北:大地出版社。
六、何恭上(1998),《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七、李霖燦,(1981),《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八、李霖燦(1987),《中國美術史稿》,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九、李賢文,(1993)《中國藝術辭典》(二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十、林柏亭(1983),《中國書畫-翎毛篇》,台北:光復書局。
十一、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圖書公司。
十二、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布》,台北:洪範出版社。
十三、袁金塔(1987),《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十四、徐復觀(1979),《中國藝術精神》(六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店。
十五、黃光男(1985),《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十六、黃昌惠(1973),《花鳥畫法》,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十七、黃昌惠,(1983),《國畫牡丹花之研究》,台北:大拇指出版社。
十八、黃賓虹,(1961),《古畫微》,台北:商務印書館。
十九、黃殣鋐,(1997),《莊子讀本》(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二十、郭廉夫,(2001),《花鳥畫史話》,江蘇美術出版社。
二十一、梅忠智,(2001),《二十世紀花鳥畫藝術論文集》,重慶出版社。
二十二、張彥遠,1963,《歷代名畫記卷七》,楊家駱主編,台北:世界書局。
二十三、傅樂成,(1989),《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二十四、傅申,(1998),《張大千的世界》,台北:羲之堂。
二十五、張心齋,(1987),《幽夢影》,台北:建宏出版社。
二十六、葛路,(1987),《中國古代繪畫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二十七、張德文,(1996),《中國畫學論集》,台北:三餘堂。
二十八、楊家駱,(1984),《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書局。
二十九、趙寧安,(2001),<龍鳳. 借喻-淺談翎毛走獸的借物抒情>,《中國當代高等美術院校實力派教師花鳥畫教學對話(2)》,河北美術出版社。
三十、蔣勳、黃雲海、倪再沁等(1989),《東西方藝術欣賞》,國立空中大學編印。
三十一、劉文潭(1985),《藝術品味》(第3版),台北:台灣商務。。
三十二、劉文潭(2000),《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
三十三、劉文潭(1974),《新談藝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三十四、蔣勳(1986),《美的沉思》(二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三十五、顏崑陽,(1987)<從莊子的至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南天出版社。
三十六、韓敬偉、傅曉冬,(2002),《中國畫的意與色》,遼寧出版社。
三十七、錢穆,(1986),《中國文化叢談》(五版),台北:三民書局。
三十八、謝冰瑩,(1990),《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