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芳瑜 Chang, Fang-Yu |
---|---|
論文名稱: |
沈祖棻《涉江詞》研究 沈祖棻《涉江詞》研究 |
指導教授: |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口試委員: |
徐國能
Hsu, Kuo-Neng 李欣錫 Lee, Hsin-Hsi 陳亭佑 Chen,Ting-Yu |
口試日期: | 2021/07/0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沈祖棻 、涉江詞 、女性 、相思 、家國 |
英文關鍵詞: | Shen Zufen, Shejiang Ci, Female, Lovesickness, Country |
研究方法: | 主題分析 、 文件分析法 、 內容分析法 、 文本分析 、 文史互證 、 地圖輔助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3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沈祖棻(1909-1977)為近現代詞史上的大家,亦為著名學者程千帆的妻子,她一生橫跨近代至當代,經歷過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新中國成立及文化大革命,詞作情感真摯,造語清麗典雅。除了書寫小我的相思閨怨之情外,更將觸角延伸至家國社會,以比興寄託手法委婉評論時政,也以直筆批判社會亂象,筆鋒亦剛亦柔,飽含對人民處境、國家命運的關懷。她著有《微波辭》、《涉江詞稿》、《涉江詩稿》、《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詩今選》(與程千帆合作)六種,以及短篇小說、新詩、散文、雜著等百數十篇。沈祖棻以詞名世,其詞作亦曾選入現當代詞選中,但臺灣學界卻對她關注不多。
本文探討她一生用力最著、且最具代表性的《涉江詞》,由考索「涉江」一詞的命名緣由及意涵,延伸出詞作的兩大主題:扣合〈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的相思念遠與屈原〈九章.涉江〉的家國關懷之作,探討其詞作內容、寫作手法、精神意旨等等。前者的特指相思多為寫給丈夫之作,除了抒發夫妻聚少離多的愁緒,更是動亂時代的反映;而泛指相思除了是對閨怨傳統的回歸之外,詞中塑造了深於情、為情所困卻又執著無悔的女子形象,或為作者的人格化身,或以追求愛情的失落寄託理想落空的感懷,兩類詞作或有重疊之處,但都展現《涉江詞》中十足「女性」的一面。後者則展現《涉江詞》中社會性的一面,詞中小我的流離來自家國的淪亡,個人的身世之感常與故國家山之思打成一片,可以分成流亡初期、客居異地與返鄉前後三個層次,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此外,詞人亦以比興寄託手法婉轉諷諭時政,並以直筆揭露社會亂象、批判扭曲世風,前者繼承常州詞派的興寄傳統,以神話傳說與女性意象評論國際局勢與相關史事,對上位者有所諷刺;後者則集中批判戰時大後方權貴的醉生夢死、知識分子的崇洋媚外、投機客的鑽營神態,亦反映當時物價飛漲、特務橫行、學潮屢起等社會亂象,為苦難的大眾發聲,繼承了杜甫詩史的精神。
透過兩大主題的爬梳整理,當可發現《涉江詞》中的相思念遠、羈旅懷鄉之情與家國危亡相互牽繫,詞中的淒婉之音亦為動盪時代的反映。但就算在時代的磨難之下,沈祖棻仍然堅守原則,不與世同流合汙,故「涉江」涵意不只體現在思鄉懷人、忠愛家國之上,除了隱含亂世中的流離轉徙、渴望安定生活的深層期盼之外,更是詞人自我砥礪、自勵自勉的精神期許,值得後人深思。
Shen Zufen (1909-1977) is a master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history and she is also the wife of the famous scholar, Cheng Qianfan. Throughout her life, she had experienced many important events of China, like Anti-Japanese War, Chinese Civil War,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emotion in her works is sincere, and the language she used is classic and elegant. In addition to personal feelings of lovesickness and grievances, she also talked about country and society in her works. She used comparative and associative techniques to comment on politics, and directly criticized the chaos on society. Sometimes, her writing style is gentle but sometimes you can feel the strength in her work. What's the same about her works is her concern toward the situation of people and care toward the country's fate. She is the author of Wei Bo Ci, Shejiang Ci Draft, Shejiang Poetry Draft, Song Ci Appreciation, A Brief Explanation of Qi Jue Poems in Tang Dynasty, Anthology of Ancient Poems (coauthor Cheng Qianfan), and hundreds of short novels, Chinese free verses, essays, and other collections of her works. Shen Zufen is famous for her Ci, and her works of Ci have also been selected in selection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ems, but Taiwan academia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h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hejiang Ci, the work that she devoted the most effort on and is also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in her life. By studying the naming reason and meaning of “shejiang”, two main themes of the poem are extended, which connect the lovesickness from “Wading Across the River for the Lotus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and the care of country from Qu Yuan's “Shejiang” of “Jiu Zhang” to discuss content, writing techniques, and spiritual meaning of her poem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ovesickness in Shejiang Ci, one specifically refers to lovesickness, which is mostly written for husbands. In addition to expressing the sadness of couples spending less time together than separate,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turbulent times. While the general reference to lovesickness is not only a recur to the tradition of boudoir sorrow, but also a deep portrayal of an affectionate woman who is in love, trapped by love, but persistent with no regrets, which is either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incarnation, or the feeling that her ideal has failed with the loss of pursuing love. There may be overlap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i, but they both show the “female” part of Shejiang Ci.
The care of country shows the social side of Shejiang Ci. The wandering of one person in the Ci comes from the extinct of his own country, so the sense of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is often integrated with the thoughts of missing the extinct country. The social part of Shejiang Ci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early days of exile, living in a different place, and before and after returning home. Each of the three levels has a different focus. In addition, the poet also used comparative and associative technique to euphemistically allude to current politic, exposing social chaos and criticizing the distorting world in a direct way. The former inherited the associative tradition of the Changzhou Ci School, and uses myths, legends and female images to comment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related historical events and also mock the superiors. The latter focused on criticizing the potentates who lead befuddled lives during the war, the intellectual's admiration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speculator's demeanor. It also reflected the social chaos of the time such as soaring prices, rampant secret agents, and repeated student movements. She spoke for the suffering masses which inherited the spirit of the Poet-Historian, Du Fu.
Through the clarifying of the two major themes, one can find that the lovesickness and the nostalgia for homeland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extinction of the country in Shejiang Ci, and the sound of sorrow in this verse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at turbulent society at that time. But even under the tribulations of the times, Shen Zufen still stuck to her principles and did not float with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meaning of “shejiang”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homesickness and loyalty to the country. In addition to implied displacement and migration in troubled times, and deep anticipation of longing for a stable life, it is also the spiritual anticipation of the poet's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encouragement, which is worth pondering for future generations.
一、專書
(一) 古籍
〔漢〕毛公傳,〔唐〕孔穎達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國立編譯館主編:《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漢〕司馬遷原著,(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後蜀〕趙崇祚編,〔宋〕周密編:《花間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南唐〕李璟、李煜撰,王仲聞校訂:《南唐二主詞校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歐陽修著,黃畬箋註:《歐陽修詞箋注》(臺北:文史哲,1988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楊慎輯、〔清〕張惠言錄,劉崇德、徐文武點校:《詞林萬選、詞選:附續詞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清〕王國維撰,黃霖等導讀:《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周濟、譚獻、馮熙著,顧學頡校點:《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詞話、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清聖祖御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陳廷焯著,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二) 近人著作
方智範等:《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家歆:《楚辭九章集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留芳主編:《沈祖棻研究文論集》(浙江:海鹽縣政協文教衛體與文史委員會,2009年)
王留芳主編:《沈祖棻詩詞研究會會刊》第7期(香港:天馬圖書,2005年)
巨傳友:《清代臨桂詞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余子俠、冉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教育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年)
呂芳上:《民國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臺北:商周出版,1995年)
汪東:《夢秋詞》(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汪東原著,蔡登山主編:《寄庵隨筆:民初詞人汪東憶往》(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7年)
沈祖棻、程千帆著:《古典詩歌論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沈祖棻編著:《唐人七絕詩抄》(武漢:武漢大學1960年油印本)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沈祖棻:《涉江詞》(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沈祖棻:《涉江詩》(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沈祖棻著、程千帆選編:《沈祖棻創作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沈祖棻、程千帆著,陸耀東編:《沈祖棻程千帆新詩集》(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沈祖棻原著、程千帆箋注:《沈祖棻詩詞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沈祖棻著、徐曙蕾編選:《沈祖棻小說.馬嵬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沈祖棻著,程千帆箋,張春曉編:《沈祖棻全集一.涉江詩詞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祖棻著,程千帆箋,張春曉編:《沈祖棻全集二.微波辭(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祖棻著,程千帆箋,張春曉編:《沈祖棻全集三.唐人七絕詩淺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祖棻著,程千帆箋,張春曉編:《沈祖棻全集四.唐宋詞賞析.誦詩偶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沈祖棻:《沈祖棻賞析唐宋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賞析》(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沈祖棻原著、程千帆箋注:《涉江詩詞集》(江蘇:鳳凰出版社,2019年)
屈興國編:《詞話叢編二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圭璋:《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2002年)
徐有富:《程千帆沈祖棻年譜長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1年)
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編:《鼙鼓聲中涉江人:沈祖棻詞賞析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張春曉、海鹽縣史志辦公室編著:《沈祖棻詩學詞學手稿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曹辛華:《民國詞史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章子仲:《易安而後見斯人:沈祖棻的文學生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陳仿粦:《劉永濟詞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寅恪著:《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曾昭岷等編:《全唐五代詞》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程千帆:《桑榆憶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程千帆、沈祖棻注評:《古詩今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程千帆著,陶芸編:《閑堂書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絳燕女士:《微波辭》(重慶:獨立出版社,1940年)
黃兆漢、林立:《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黃阿莎:《沈祖棻詞作與詞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葉嘉瑩:《詞學新詮》(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
劉台平:《衡陽保衛戰:遙遠的槍聲,一九四四》(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劉夢芙:《二十世紀名家詞述評》(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
劉夢芙:《二十世紀中華詞選》(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鄭在瀛:《楚辭探奇》(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鞏本棟:《程千帆沈祖棻學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黎活仁等主編:《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蕭培、知兵堂編輯部:《衡陽保衛戰:血戰四十七天》(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14年)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繆鉞:《詩詞散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學位論文
王志成:《沈祖棻詞藝術淵源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王淑瑜:《甲午戰爭時期「詞史」作品探析》(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王莉莉:《《古詩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慧敏:《民國女性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2年)
吳小玲:《沈祖棻創作初論》(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嘉慧:《1912-1949年民國詞社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李竹君:《民國詞學批評視域中的騷雅詞派》(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李郁儂:《呂碧城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財福:《清代六家閨秀詞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博華:《論《唐人七絕詩淺釋》的鑒賞方法及教學啟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寒晴:《晚清民國詞中的域外鏡像》(杭州: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求潔:《民國詞集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武思庭:《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凌培穎:《清代女性詞之超越研究──以六家閨秀詞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文昌:《民國金陵詞壇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晏菁:《越界與歸趨:才女呂碧城(1883-1943)的後期書寫》(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
許采甄:《兩宋詠春詞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傅雪芬:《《古詩十九首》篇章結構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黃馨儀:《清代道咸期間「詞史」作品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中國語文學系,2008年)
楊錦郁:《呂碧城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劉萱萱:《呂碧城《歐美漫遊錄》與林獻堂《環球遊記》比較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劉曉敬:《沈祖棻《宋詞賞析》對高中語文課本中宋詞的教學啟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語文教育教學碩士論文,2017年)
潘宜芝:《空間.行旅.新女性——呂碧城作品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蔡佳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亞鋒:《民國詞史著作專題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三、期刊論文
方竹:〈舒蕪及其作品〉,《江淮文史》第6期(1993年6月),頁97-106。
吳志達:〈不思量 自難忘──憶程千帆老師的幾件事〉,《長江學術》第49期(2016年1月),頁123-128。
吳志達:〈沈祖棻評傳〉,《武漢大學學報》第4期(1985年7月),頁100-107。
吳志達:〈沈祖棻生年及其他〉,《武漢大學學報》第62卷第1期(2009年1月),頁46-50。
吳嘉慧:〈以史入詞,以詞存史:《春蟄吟》「詞史」精神之探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9期(2013年10月),頁29-57。
李又寧:〈曾昭燏(1909-1964)——我國最傑出的女性考古學家及博物館學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頁35-48。
李涵:〈懷念沈祖棻先生〉,《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7月)第4期,頁108-109。
周實:〈舒蕪先生〉,《社會科學論壇》第1期(2015年1月),頁125-134。
施蟄存:〈北山樓鈔本《涉江詞鈔》後記〉,原載《程千帆友朋詩札輯存》第七冊,轉引自鞏本棟編:《程千帆沈祖棻學記》,頁450-451。
施議對:〈江山.斜陽.飛燕──沈祖棻《涉江詞》憂生憂世意識試解〉,《中國詩歌研究》(2007年7月),頁42-68。
胡耀:〈一九四七年武漢大學「六一慘案」若干史實考辨〉,《黨史研究與教學》第256期(2017年4月),頁102-111。
馬大勇:〈詩詞整體觀照之下的《涉江詞》〉,《詞學》第41輯(2019年6月),頁315-328。
馬興榮:〈沈祖棻年譜〉,《詞學》第17輯(2006年6月),頁256-289。
張宏生:〈理論的追求與創作的實踐——沈祖棻與比興寄托說〉,《詞學》第17輯(2006年6月),頁19-30。
張春曉:〈《涉江詞》誦詞寄略提要〉,《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2000年12月),頁98-105。
張春曉:〈愛國詞人沈祖棻及其《涉江詞》〉,《詞學》第17輯(2006年6月),頁31-51。
舒蕪:〈愛國詩人──沈祖棻〉,《讀書》第11期(1984年6月),頁62-65。
葉嘉瑩:〈從李清照到沈祖棻——談女性詞作美感特質的演進〉,《文學遺產》第5期(2004年9月),頁4-15。
劉慶雲:〈入人至深 行世尤廣——從接受感悟沈祖棻《涉江詞》之特色〉,《詞學》(2006年6月),頁1-18。
劉慶雲:〈沈祖棻先生詞學觀念探視〉,《長江學術》第4期(2009年10月),頁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