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惠雯
論文名稱: 《左傳》人倫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劉正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6
中文關鍵詞: 左傳孔子春秋治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2下載:8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先釋論文題目「人倫」之義,並簡析《左傳》與《春秋》之相關問題。第二章論述春秋時代重德好禮之成因,並解析德、禮之關係,以及禮之內涵,末舉春秋時代最重要的敬、信、讓三德,詳析三德在《左傳》中的內涵與影響。第三章論述父子、兄弟、夫婦三倫之分,以明人倫之禮,與孔子欲正名定分之內容為何。第四章結合二、三章,剖析儒家德治、禮治之內涵,了解儒家政治思想落實於現實之舉措,主要有禮主刑輔、以道事君、天人合一、尚賢任能四項。第五章為第四章之延伸,以古今中外之對比,了解古人在治國之外,基於人倫孝道及人道精神,早有致天下太平的主張。第六章總結前述各章,明《左傳》所載之春秋時期思想實為儒家承上啟下之重要關鍵,更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來源。

    摘 要 I 目 次 II 凡 例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釋「人倫」 1 第二節 《左傳》與《春秋》的相關問題 8 一、《左傳》與《春秋》的成書背景 9 二、《春秋》為經而非史 12 三、《左傳》為解《春秋》之作 15 四、由《左傳》以明孔子之承先啟後 1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7 第四節 論文結構 1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0 第六節 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 22 第二章 《左傳》之修身思想研究 23 第一節 德以立身 24 第二節 禮攝諸德 28 一、義以出禮 30 二、權變從宜 32 三、樂以和德 39 第三節 敬——禮之輿,德之聚也。 45 一、盡忠職守 48 二、知所節度 57 三、居安思危 61 第四節 信——禮之器,德之固也。 66 一、合義為信 67 二、信以守器 74 三、盟會以信 81 第五節 讓——禮之主,德之基也。 92 一、辭讓有福 93 二、讓賢保國 99 三、卑讓事大 104 第三章 《左傳》之齊家思想研究 111 第一節 父子 118 一、父慈而教 120 (一)、教子以義 121 (二)、勿為子禍 123 二、子孝而箴 126 (一)、畜體養志 128 (二)、慎終追遠 133 (三)、繼志述事 139 第二節 兄弟 142 一、兄愛而友 143 二、弟敬而順 145 第三節 夫婦 148 一、夫和而義 149 二、妻柔而正 152 第四章 《左傳》之治國思想研究 157 第一節 禮主刑輔 157 一、寬猛並濟 158 二、刑以正邪 162 三、明德慎罰 170 第二節 以道事君 180 一、和而不同 184 二、不諫無道 188 三、不可弒君 196 第三節 天人合一 205 一、先人後鬼 206 二、使民也義 216 第四節 尚賢任能 224 一、惜才養賢 227 二、敬賢納諫 231 三、舉賢讓能 232 第五章 《左傳》之平天下思想研究 237 第一節 救災恤患 237 第二節 鎮暴止亂 239 第三節 尊王攘夷 241 第四節 興廢繼絕 244 第六章 結論 249 徵引書目 252

    一、古籍專著

    經部

    甲、十三經注疏類

    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周易》。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尚書》。
    3.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詩經》。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周禮》。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儀禮》。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禮記》。
    7.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左傳》。
    8.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公羊傳》。
    9.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穀梁傳》。
    10.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論語》。
    1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孟子》。
    12. 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簡稱《孝經》。

    乙、春秋類專著

    13. 清.馮李驊、陸浩評輯:《左繡》,收入《國學集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書業堂本,第二編第十四冊)。
    14.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80冊)。
    15.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丙、其他經學專著

    16.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17.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論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第1版,上冊) 。
    18.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1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影印經韻樓藏版。簡稱《說文》。

    史部

    20. 漢.高誘注;宋.姚宏補:《戰國策高氏注》,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5月再版,影印讀未見書齋重雕剡川姚氏本。
    21.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簡稱《史記》。
    2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簡稱《漢書》。
    23. 晉.陳壽撰;梁.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24. 後晉.劉煦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簡稱《舊唐書》。
    25.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9月初版。
    26.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27.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子部

    28.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版,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29. 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30.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3月初版。
    31.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5月初版。
    32. 清.王先慎集解;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8月初版。
    33. 漢.韓嬰:《韓詩外傳》,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3冊)。
    34.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22冊)。
    35.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5冊)。
    36. 宋.司馬光:《家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6冊)。

    集部

    37. 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5月八版。
    38. 清.汪中:《述學內外篇》,收入《四部備要.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校印,1965年臺一版,第545冊)。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數排列)

    1.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初版。
    3.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收入《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5月初版,第31冊)。
    4. 高明:《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初版。
    5. 高明:《高明文輯》,上冊,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8年3月初版。
    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初版。
    7. 郭沫若:《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1945年。
    8.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元月初版。
    9.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10.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11月三版。
    11.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初版。
    12.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集》,第3冊,臺北:臺灣大學,1952年。
    1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0月增訂初版。
    1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第2版。
    15. 劉師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2月二版。
    16. 劉師正浩:《兩漢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9月二版。
    17. 劉師正浩:《左海鉤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1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3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數排列)

    1. 王國良:〈從忠君到天下為公—儒家君臣關係論的演變〉,《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2. 黃漢昌:〈左傳「弒君」凡例試論〉,《孔孟月刊》第20卷第12期,1982年8月。
    3. 傅武光:〈釋「忠」——從孔孟原義詮釋〉,《東方雜誌》復刊第23卷第9期,1990年3月。
    4. 葉惠雯:〈《左傳》對荀息褒貶之商榷(上)〉,《孔孟月刊》第46卷第9-10期,2008年6月。
    5. 葉惠雯:〈《左傳》對荀息褒貶之商榷(下)〉,《孔孟月刊》第46卷第11-12期,2008年8月。
    6. 劉師正浩:〈怎樣讀《春秋》與《左傳》〉,《孔孟月刊》第40卷第8期,2002年4月。
    7. 劉師正浩:〈從齊桓公之事看「春秋以道名分」〉,收入《第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3年)。
    8. 劉師正浩:〈孔子作《春秋》考〉,收入《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春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系,2004年)。
    9. 劉師正浩:〈屬辭比事與《春秋》始隱考〉,收入《經學論叢.第二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3月初版)。
    10.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二)思想篇》之《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11. 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上)〉,《新亞學報》第2卷第2期,1956年。
    12. 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下)〉,《新亞學報》第2卷第2期,1956年。
    13. 盧心懋:〈論《左傳》所見之「讓」德〉,收入《慶祝周一田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3月初版)。
    14. 謝德瑩:〈春秋書弒例辨〉,《孔孟月刊》第25卷第6期,1987年2月。
    15. 羅琨、張永山:〈家字溯源〉,《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1期。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數排列)

    1. 王聰明:《左傳之人文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2. 奚敏芳:《左傳引詩賦詩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3. 楊美玲:《左傳倫理精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4. 葉文信:《左傳君子曰考述》,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5.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6. 魏健:《春秋時期忠信觀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