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皓琪
Hsieh, Hao-Chi
論文名稱: 對明關係下朝鮮王朝的漢城空間與儀式-以1392年至1450年明朝使臣出使為中心
The Role of Hanseong and Reception Rites in the Joseon Dynasty’s Suzerain-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g Dynasty -With a focus on the Ming envoys dispatched to Joseon between 1392 to 1450
指導教授: 王恩美
Wang, E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天下秩序宗屬關係朝鮮王朝明朝使臣漢城儀式禮制
英文關鍵詞: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suzerain-tributary relationship, Ming envoys, Hanseong, system of rites, Hua distin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1下載:8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1392年朝鮮太祖建立朝鮮王朝後,明朝開始派遣使臣來處理雙方的衝突問題,而朝鮮王朝則欲透過明朝使臣出使的機會,與明朝建立宗屬關係並成為天下秩序「華」一員,最終在1401年由朝鮮太宗正式與明朝建立宗屬關係。為了迎接、接待明朝使臣,朝鮮王朝首都漢城中也開始形成相關的空間與舉行的儀式,到朝鮮世宗時期明朝使臣出使朝鮮王朝時,明朝使臣在漢城使用的空間與舉行的儀式,皆達到完備並且正式將其制度化。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朝鮮王朝如何設計接待明朝使臣的漢城空間與儀式,並說明在天下秩序、宗屬關係下漢城空間與儀式對朝鮮王朝所代表的意涵。以朝鮮太祖至朝鮮世宗(1392-1450)期間,朝鮮王朝與明朝宗屬國關係建立到穩定往來的過程中,探討朝鮮王朝透過明朝使臣所使用的漢城空間與儀式展現「禮制」,向明朝展現其為天下秩序「華」的一員、明朝的藩屬國,來得到明朝對朝鮮王朝的認可;另一方面,朝鮮王朝也透過朝鮮國王對漢城空間的使用,以及對明儀式在朝鮮王朝禮制中的劃分,向朝鮮王朝內部展現政權正統性與地位。

    After Taejo of Joseon established the Joseon Dynasty in 1392, the Ming Dynasty dispatched envoys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Joseon Dynasty wan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Ming envoys to try to establish suzerain-tributary relations with the Ming Dynasty and become a vassal state of the Hua distinction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Ultimately, in 1401, the Joseon Dynasty entered into a suzerain-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g Dynasty, and Joseon’s capital, Hanseong, became a space for conducting reception rites to receive Ming envoys. By the time of the reign of Sejong the Great, the use of Hanseong as a space for conducting reception rites to receive Ming envoys was perfected and formally institutionalized.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ar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Joseon Dynasty prepared Hanseong as a space for conducting reception rites to receive Ming envoys, and elucidate what these reception rites and the usage of Hanseong represented to the Joseon Dynasty while being a vassal state of the Hua distinction to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his thesis will also consider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the reigns of Taejo of Joseon and Sejong the Great (1392 – 1450), during which the Joseon Dynasty’s suzerain-tribu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g Dynasty was in the process of stabilizing, and further discuss how the Joseon Dynasty obtained recognition from the Ming Dynasty by presenting itself as a vassal state of the Hua distinction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and exhibiting a “system of rites” by using Hanseong as a space to conduct reception rites to receive Ming envoys. In addition, by demarcating Ming rites from Joseon rites and through the usage of Hanseong, Joseon kings demonstrated to their interior ministri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Joseon Dynasty’s regime and its position of powe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時期 1 第二節 研究相關概念整理 6 一、天下秩序(宗屬關係、朝貢關係) 6 二、「慕華」、「事大」 11 第三節 先行研究回顧 16 一、「朝鮮王朝初期與明朝的外交關係」之相關研究 16 二、「朝鮮王朝初期的漢城空間」之相關研究 19 三、「朝鮮王朝初期的外交儀式」之相關研究 20 四、其他相關研究-跨「空間」與「外交」的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章節安排說明 23 第二章 朝鮮王朝與明朝宗屬關係的建立 25 第一節 高麗末期與元、明之間的衝突與問題(1368-1392) 25 第二節 朝鮮王朝與明朝宗屬關係建立前的往來(1392-1401) 29 第三節 宗屬關係下明朝使臣往來朝鮮王朝(1401-1450) 33 第三章 漢城建造與「禮」的空間 35 第一節 漢城空間中的「禮」制來源 35 第二節 朝鮮太祖至世宗時期的漢城建造 41 一、朝鮮太祖、定宗時期(1392-1400)的漢城建造 41 二、朝鮮太宗時期(1401-1418)的漢城建造 43 三、朝鮮世宗時期(1418-1450)的漢城建造 44 四、漢城的都城結構 46 第三節 漢城空間的配置 51 一、景福宮 52 二、宗廟與社稷、成均館(文廟) 54 三、漢城城廓、城門與鐘閣 55 四、道路-市廛行廊與六曹大街 59 第四章 明朝使臣的出使與漢城空間 63 第一節 明朝使臣的身分與出使目的 63 一、出使朝鮮王朝的次數與目的 63 二、出使朝鮮王朝的明朝使臣出身 66 第二節 明朝使臣使用到的漢城空間 67 一、明朝使臣進入韓城的路線 68 二、迎接明朝使臣的禮儀空間-慕華館(迎詔門) 69 三、明朝使臣舉行「迎詔儀式」的空間-景福宮勤政殿 73 四、明朝使臣的生活與宴會空間-太平館、景福宮慶會樓 76 第三節 明朝使臣對漢城空間的觀感 80 第五章 迎接、接待明朝使臣的儀式 83 第一節 迎接、接待儀式的「禮制」來源 83 第二節 太祖至世宗時期的迎接、接待儀式(1392-1450) 86 一、朝鮮太祖、定宗時期的儀式(1392-1400) 87 二、朝鮮太宗時期的儀式(1401-1418) 89 三、朝鮮世宗時期的儀式(1418-1450) 92 四、《世宗實錄•五禮》中的迎接、接待儀式 98 第三節 朝鮮國王與明朝使臣的位階差異及其意涵 101 第六章 從對明空間、儀式到朝鮮的空間、儀式 112 第一節 朝鮮王朝對明漢城空間的使用 112 第二節 由明朝的禮制轉變成朝鮮王朝的禮儀 116 第七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2 傳統文獻 122 先行研究 123 附錄 129 附錄1 朝鮮王朝太祖時期(1392-1398)明朝使臣的出使 129 附錄2 朝鮮王朝太宗時期(1401-1418)明朝使臣的出使 130 附錄3 朝鮮王朝世宗時期(1418-1450)明朝使臣的出使 133 附錄4 〈五禮•迎詔書儀〉 135 附錄5 〈五禮•迎勑書儀〉 138 附錄6 明朝與朝鮮王朝大事年表(1368-1450) 141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
    一、中國
    1. (明)徐一夔,《明集禮》卷32,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9-65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2. (宋)徐兢,《高麗圖經》,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2。
    3. (明)倪謙,《朝鮮紀事》,收入於新興書局編輯,《筆記小說大觀》第19編第7冊,臺北市:新興,1977。
    4. 《明史》,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7-302冊,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6.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二、韓國
    1. 《經國大典》,收入於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委員會,《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史部第十六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2. 國史編纂委員會,《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55。
    3. (朝鮮)鄭道傳,《三峯集》,朝鮮後期木刻本,收入於電子資料庫《한국고전종합DB》,韓國古典翻譯院,網址:http://db.mkstudy.com/zh-tw/coll/korean-anthology/book/33715/?q=三峯集&page=;中文:《韓國古典綜合DB》。
    4. (朝鮮)鄭麟趾等纂修,《高麗史》,臺北市:文史哲,2012。
    5. (朝鮮)鄭麟趾等編纂,〈庚午皇華集〉,收入於《皇華集》,臺北市:珪庭出版社,1978,頁1-102。
    6. (朝鮮)權近,《陽村集》,朝鮮前期木刻本,收入於電子資料庫《한국고전종합DB》,韓國古典翻譯院,網址:http://db.mkstudy.com/zh-tw/coll/korean-anthology/book/36746/;中文:《韓國古典綜合DB》。

    先行研究
    一、中文
    (一)專書
    1. 王儀,《朱明與李氏朝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2. 王薇、楊效雷等著,《中朝關係史:明清時期》,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3. 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4. 李華東,《朝鮮半島古代建築文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5. 孟凡人,《明代宮廷建築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6. 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
    7. 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首爾歷史兩千年》,首爾: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2009,頁129。
    8. 徐東日,《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北京:中華書店,2010。
    9. 高明士,《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以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 高麗大學校韓國史研究室著、孫科志譯,《新編韓國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11. 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2.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5。
    13. 黃枝連,《東亞的禮義世界: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半島關係形態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4.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1368-148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15. 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6. 楊軍、王秋彬,《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7. 劉菁華等選編,《明實錄朝鮮資料輯錄》,成都:巴蜀書社,2005。
    18. 濱下武志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9. 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二)專書論文
    1. 孔令仁、陳德征著,〈頻繁的往來,珍貴的紀錄-《朝天錄》和《燕行錄》概述〉,收錄於陳尚勝等著,《朝鮮王朝(1392~1910)對華觀的演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2. 朴元熇著、何桂玲譯,〈朝鮮對「靖難之變」的肆應〉,收錄於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
    3. 陳學霖,〈明永樂宦禍探索-黃儼奉使朝鮮事蹟考釋〉,收入於《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世變、群體與個人》,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5。

    (三)期刊論文
    1. 李鉉淙著、鄭素春譯,〈朝鮮的對明關係〉,《韓國學報》,第4期(1984.12),頁123-150。
    2. 孫衛國,〈明代宦官與中朝交往〉,《韓國學報》,第11期(1992.06),頁135-149。
    3. 高艷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5期(2005.09),頁69-77。
    4. 張啟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 期(2013.03),頁47-86。
    5. 陳學霖,〈明初朝鮮「入朝」宦官舉隅-海壽事蹟探索〉,《故宮學術季刊》,第16卷第4期(1999.夏),頁57-93、4-5。
    6. 詹杭倫、杜慧月,〈倪謙出使朝鮮與《庚午皇華集》考述〉,《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06),頁55-71。
    7. 葉泉宏,〈鄭夢周與朝鮮事大交鄰政策的淵源〉,《韓國學報》,第15期(1998.02),頁97-114。
    8. 葉泉宏,〈權近與朱元璋-朝鮮王朝事大外交的重要轉折〉,《韓國學報》,第16期(2000.06),頁69-86。
    9. 韓基宗,〈韓國朝鮮初期《經國大典》的編纂與其意義〉,《法制史研究》,第2期(2001.12),頁207-216。

    (四)碩博士論文
    1. 李賢淑,〈明代中韓封貢貿易(1401-15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 柏松,〈明清時期朝鮮王朝「華夷觀」探究〉,吉林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五)電子資料庫
    1.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997。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二、韓文
    (一)專書
    1. 고동환(高東煥),《조선시대 서울 도시사》,京畿道坡州市:太學社,2007。中文書名:《朝鮮時代首爾都市史》。
    2. 김동욱(Kim, Dong-wook),《종묘와 사직》,首爾:대원사,2005。中文書名:《宗廟與社稷》。
    3. 문동석(Moon, Dong-Seok),《한양, 경성 그리고 서울》,首爾:상상박물관,2013。中文書名:《漢陽、京城以及首爾》。
    4. 박원호(朴元熇),《明初朝鮮關係史研究》,首爾:一潮閣,2002。
    5. 박원호(朴元熇)著、국사편찬위원회편지부(國史編纂委員會)編,《한국사 22 조선 왕조의 성립과 대외관계》,京畿道果川市:國史編纂委員會,2013。中文書名:《韓國史22 朝鮮王朝的成立與對外關係》。
    6. 서울특별시사편찬위원회(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서울建築史》,首爾: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1999。中文書名:《首爾建築史》。
    7. 서울특별시사편찬위원회(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서울 2천년사 13 조선시대 서울의 도시 경관》,首爾: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2013。中文書名:《首爾2千年:朝鮮時代首爾的都市景觀》。
    8. (日)세오 다쓰히코장(妹尾達彥),《안은 어떻게 세계의 수도가 되었나》,首爾:황금가지,1996。中文書名:《長安怎麼變成世界首都》。
    9. 유근호(Yoo, Jae-Seok),《조선조 대외사상의 흐름-중화적 세계관의 형성과 붕괴》,首爾:誠信女子大學出版社,2004。中文書名:《朝鮮朝對外思想的歷程-中華世界觀的形成與崩潰》。
    10. 임덕순(Lim, Deok-Sun),《600년 수도 서울》,首爾:知識產業社,1994。中文書名:《600年首都首爾》。
    11. 임민혁(Lim, Min-Hyuk),《조선의 禮治와 왕권》,首爾:민속원,2012。中文書名:《朝鮮的禮治與王權》。
    12. 장영기(張永起),《조선시대 궁궐 운영 연구》,首爾:도서출판 역사문화,2014。中文書名:《朝鮮時代宮闕運營研究》。
    13. 한국문화유산답사회(韓國文化遺產踏查會),《답사여행의 길잡이 15-서울》,首爾:石枕頭,2004。中文書名:《實地考察旅行的導遊15-首爾》。

    (二)期刊論文
    1. 강제훈(姜制勳),〈조선『世宗實錄』『五禮』의 편찬 경위와 성격〉《史學研究》,第107號(2012.09),頁169-228。中文篇名:〈朝鮮『世宗實錄』『五禮』編纂的原因與性質〉,。
    2. 고동환(高東煥),〈朝鮮初期 漢陽의 形成과 都市構造〉,《地方史與地方文化》,第8卷第1期(2005.05),頁67-103。中文篇名:〈朝鮮初期漢陽的形成與都市構造〉。
    3. 김경녹(金暻綠),〈朝鮮初期 對明外交와 外交節次〉,《韓國史論》,第44卷(2000.12),頁1-54。中文篇名:〈朝鮮初期對明外交與外交節次〉。
    4. 김경녹(金暻綠),〈조선시대 서울의 외교활동 공간〉,《서울학연구》,第31卷(2008.05),頁1-46。中文篇名:〈朝鮮時代首爾的外交活動空間〉。
    5. 김경녹(金暻綠),〈조선시대 국제질서와 한중관계의 전개양상〉,《中國學報》第60輯(2009.12),頁287-316。中文篇名:〈朝鮮時代國際秩序與韓中關係的發展狀況〉。
    6. 김송회(金松姬),〈조선초기 對明外交에 대한 一 研究-對明使臣과 明使臣의 성격을 중심으로〉,《史學研究》,第55、56合集卷(1998),頁205-226。中文篇名:〈朝鮮初期對對明外交的一研究-以對明使臣與明使臣的性質為中心〉。
    7. 김세민(Kim, Se-Min),〈迎恩門,慕華館의 건립과 獨立門,獨立館으로의 변천〉,《鄉土首爾》,第82卷(2012.10),頁141-178。中文篇名:〈迎恩門、慕華館的建立與獨立門、獨立館的變遷〉。
    8. 민덕식(閔德植),〈朝鮮初期 都城의築造〉,《鄉土首爾》,第69卷(2007.02),頁209-265。中文篇名:〈朝鮮初期都城的築造〉。
    9. 朴賢謨,〈世宗과 經國의 政治:世宗은 外交的 難關을 어떻게 헤쳐 나갔는가〉,《儒教文化研究》,第9輯(2005.02),頁23-50。中文篇名:〈世宗與經國的政治:世宗如何解決度過外交的難關〉。
    10. 안장리(An, Jang-Ri),〈「新增東國輿地勝覽」의 《新都八景》과 「大明一統志」의 《京師八景》비교〉,《歷史民俗學》,第36期(2011.07),頁161-196。中文篇名:〈《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的「新都八景」與《大明一統志》的「京師八景」比較〉。
    11. 안정희(安貞姬),〈朝鮮初期의 事大論〉,《歷史教育》,第64期(1997.12),頁1-33。中文篇名:〈朝鮮初期的事大論〉。
    12. 원영환(元永煥),〈한양천도와 수도건설고-대종 때를 중심으로〉,《鄉土首爾》,第45卷(1988.02),頁7-57。中文篇名:〈漢陽遷都與首爾建設考-太宗代為中心〉。
    13. 유바다(Yoo, Ba-Da),〈朝鮮 初期 迎詔勅 관련 儀註의 성립과 朝明關係〉,《歷史民俗協會》,第40期(2012.11),頁123-160。中文篇名:〈朝鮮初期迎詔勑相關儀註的形成與朝明關係〉。
    14. 윤정(Yoon, Jeong),〈세종 3년 상왕 태종의 한양도성 개축의 정치사적 의미〉,《鄉土首爾》,第83卷(2013.02),頁5-40。中文篇名:〈世宗3年上王太宗的漢陽都城改築政治史面的意義〉。
    15. 이상배(Lee, Sang-bae),〈조선전기 外國使臣 접대와 明使의 遊觀 연구〉,第104輯(2004.10),頁221-253。中文篇名:〈朝鮮前期外國使臣的接待與明使的遊憩研究〉。
    16. 이우종(李愚鍾),〈중국과 우리나라 도성의 계획원리 및 공간구조의 비교에 관한 연구〉,《首爾學研究》,第5期(1995.06),頁189-237。中文篇名:〈中國與韓國對於都城規劃原理與空間構造的比較研究〉。
    17. 이현종(李鉉淙),〈명사접대고〉,《鄉土首爾》,第12卷(1961.11),頁67-190。中文篇名:〈明使接待考〉。
    18. 장재혁(Chang, Jae-Hyeok)、한동수(Han, Dong-Soo),〈儀禮를 통한 勤政殿 一廓의 意味와 空間使用特性에 관한 연구-『國朝五禮儀』「嘉禮」“迎勅書儀”를 중심으로-〉,《大韓建築學會論文集(計畫界)》,第20卷第4號(2004.04),頁151-158。中文篇名:〈與儀禮相通的勤政殿一廊其意義與空間使用特性相關研究-以《國朝五禮儀•嘉禮》〈迎勑書儀〉為中心〉。
    19. 정인하(Jeong, In-Ha),〈1394년에 작성된 한성부 도시계획도에 관한 연구-도시 축과 구획 단위를 중심으로〉,《鄉土首爾》,第77卷(2011.02),頁5-36。中文篇名:〈1394年建造成的漢城府都市計畫相關研究-以都市軸與規劃單位為中心〉。
    20. 趙南旭,〈朝鮮朝 儒教國家의 形成 基盤〉,《儒教思想研究》,第34期(2008.12),頁177-200。中文篇名:〈朝鮮朝儒教國家的形成基礎〉。
    21. 한형주(韓亨周),〈對明儀禮를 통해 본 15세기 朝-明관계〉,《歷史民俗學》,第28卷(2008),頁39-75。中文篇名:〈通過對明儀禮來看15世紀朝-明關係〉。

    (三)碩博士論文
    1. 박은영(朴銀永),〈朝鮮 初期 大明交涉 小考: 太祖-太宗代를 中心으로〉,首爾:西江大學教育研究所歷史教育組碩士學位論文,1995。中文篇名:〈朝鮮初期大明交涉小考:以太祖-太宗代為中心〉。

    (四)電子資料庫
    1. 《두산백과》,斗山東亞,網址:http://www.doopedia.co.kr/。中文:《斗山百科》。
    2. 《서울六百年史》,市史編纂委員會,網址:http://seoul600.seoul.go.kr/index.html。中文:《首爾六百年史》。
    3. 《서울지명사전》,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網址:http://culture.seoul.go.kr/sggDic/sggDic.do?CLSS1=0。中文:《首爾地名辭典》。
    4. 《한국고전용어사전》,韓國古典用語辭典編纂委員會,網址:http://terms.naver.com/list.nhn?cid=41826&categoryId=41826。中文:《韓國古典用語辭典》。
    5.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網址:http://encykorea.aks.ac.kr/Contents/Index。中文:《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