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欣誼 Hsin Yi Lin |
---|---|
論文名稱: |
魏爾連詩集《優雅慶典》與法文藝術歌曲關聯性之研究 :以佛瑞與德布西作品的類比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靜美
Lee, Ching-Mei 陳漢金 Chen, Han-J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魏爾連 、法國藝術歌曲 、佛瑞 、德布西 、優雅慶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4 下載:28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法文藝術歌曲 ( Melodie ) 不同於德文藝術歌曲 ( Lied ),有其獨有的風格以及特色,但兩者皆為詩詞與音樂之融合,正如同德國藝術歌曲由德文浪漫文學中汲取許多靈感一樣,法國詩人雨果 ( Victor Hugo, 1802~1885 )、繆賽 ( 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 ) 等人所領導的法國浪漫詩派,其後的高蹈派 ( Les Parnassiens ),以及後來的波多萊爾 (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 )、魏爾連 ( Paul Verlaine, 1844~1896 )、馬拉梅 ( Stephane Mallarmé, 1842~1898 ) 等象徵主義( Symbolism) 詩人的詩詞,在在激發了許多法國作曲家的創作。而法文藝術歌曲亦在佛瑞 (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杜巴克 ( Henri Duparc, 1848~1933 ) 和德布西 (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 的歌曲創作中登峰造極 。
因此,在演唱法文歌曲的同時,了解其歌詞出處、詩人的時代背景,甚至是作曲家的時代背景,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憑藉著紮實的文史觀念,更能讓歌者本身對作品的詮釋以及風格的掌握大有助益。
西元1870~1871年普法戰爭的戰敗對法國的社會與文藝界產生了相當大的衝擊。在社會上,仇德的情緒高漲,「民族主義」 ( Nationalism ) 於焉興起;而文藝界,不論在音樂、美術、文學各方面的表現,都有復古的傾向,並追求精緻優雅的風格,欲重溯至18世紀法國光榮的黃金時期,回憶美好的時光。
至1880年代,象徵主義 ( Symbolism ) 的概念因應而生。文學上的「象徵主義」一詞,是指19世紀末源於法國詩壇的一種創作風格,其真正的起始者,該算是波多萊爾,其詩集《惡之華》( Les fleurs du mal, 1857 ) 更確立了他「象徵主義先驅」之地位,對於後繼的馬拉梅和魏爾連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同時期的法國音樂家,如佛瑞與德布西,更從這些象徵主義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造就了許多不凡之作。
其中,魏爾連於1869年出版的詩集《優雅慶典》( Fêtes galantes ),其靈感即是源於18世紀洛可可畫家華鐸 ( 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 ) 描繪「優雅慶典」的畫作,此即對於當代復古風潮的一種體現。所謂的「優雅慶典」,是18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一種生活習慣,裝扮優雅的男女,在公園、庭院或田園郊野中談情 ( 彈琴 ) 說愛,充滿了逸樂的風情。雖然這類描繪著求愛、舞蹈、音樂、宴會等主題的「田園歡宴」( Country amusement ) 之繪畫,在美術上由來已久,並非首見,但在華鐸的畫作之中,除了甘甜幸福的美好之外,更洋溢著一種微苦的情緒,讓優雅聚會以及戲劇場景中散佈著美麗夢幻卻略帶著感傷的氛圍。此外,華鐸更藉由義大利即興喜劇 ( Commedia dell’arte ) 中的角色與服裝,展現出嶄新的創意,穿梭於戲劇與實際人生、夢幻與現實、虛假與真實之間。
《優雅慶典》的主題與其代表的時代精神,以及「優雅慶典」畫作源於「阿卡蒂亞」( Arcadia ) 之傳統概念,正好與普法戰後法國人一直極欲追求的美好時光不謀而合,一方面想要重溯至18世紀的光榮時刻而產生復古情懷,另一方面亦想逃離現實世界的冷酷,另尋自己的「桃花源」。
因此,《優雅慶典》詩集中的22首詩作,為作曲家採用而創作出優秀音樂作品者,不知凡幾 ,其中以佛瑞與德布西在法國藝術歌曲發展之影響上尤其深遠,採用《優雅慶典》中詩作所創作的歌曲數量較豐且具代表性,佛瑞採用《月光》( Clair de lune ) 這首詩所創作的歌曲,開啟了他歌曲創作的另一時期﹔而德布西對於這個詩集的喜愛更是不在話下,甚至分別為《悄悄地》( En sourdine ) 和《月光》這兩首詩各寫了2首曲子。
國內雖已有少數論著 ,研究同樣以《優雅慶典》詩詞譜曲的作曲家,在創作上、詮釋上之差異,尤以歌曲《月光》為最,但對於「優雅慶典」這個主題從16世紀的畫家華鐸,到19世紀象徵主義詩人魏爾連所表現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背景對於音樂發展的影響,著墨較少。因此筆者除了對於「優雅慶典」這個主題時代背景的承襲做更深入的探討外,更將以佛瑞與德布西為例,探究詩集《優雅慶典》在法文藝術歌曲中之運用,以期能在樂曲的詮釋上提供不同的觀點,並能夠掌握樂曲詮釋之正確風格。
本論文的方向將由詩集《優雅慶典》的靈感來源– –18世紀畫家華鐸的「優雅慶典」畫作談起,包括了「優雅慶典」此種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的描述,再談及「優雅慶典」畫作本身的創作背景和內容,以及其代表的時代精神。
指出「優雅慶典」這個主題的由來後,筆者在第二章試圖由文學的角度切入,了解普法戰後法國的社會背景、民族精神的興起與復古的情懷,如何對於戰敗的法國文藝界造成影響;此外,象徵主義的發展,魏爾連之詩集《優雅慶典》的誕生,以及其在當代法國音樂家的藝術歌曲作品之運用,也都會在這一章中逐一說明。
第三章中介紹法文藝術歌曲之發展以及特色,將法文藝術歌曲從其前身「浪漫曲」( Romance ) 發展的過程作出概略的介紹,闡述其獨具一格之特色,並指出象徵主義詩人對於法文藝術歌曲創作之影響。此外,將法文藝術歌曲的焦點置於佛瑞和德布西的歌曲作品當中,分別介紹佛瑞和德布西藝術歌曲之風格,以及兩位作曲家對於詩集《優雅慶典》的運用。
而在第四章中,筆者將會實際舉出佛瑞和德布西運用《優雅慶典》詩作創作歌曲的例子,闡述兩位作曲家的創作手法,分別將兩位作曲家採用相同詩詞的歌曲置於同一個章節,作綜合性的比較以及研究,這些同名的歌曲分別為《月光》、《曼陀林》( Mandoline ) 和《悄悄地》( En sourdine ),其中佛瑞以這些標題創作的歌曲各有一首,而德布西除了一首《曼陀林》外,《月光》以及《悄悄地》都各自創作了兩首歌曲。
最後在第五章中,筆者會針對兩位作曲家採用相同詩詞創作的三首歌曲:《月光》、《曼陀鈴》和《悄悄地》進行詮釋方面的研究和比較。本文在樂曲的詮釋分析與探討上,將會注入其詩詞之文學性及典故淵源於其中,以忠實呈現歌曲應有的風格;而在演唱者的角度上,期將此文學性的內涵與演唱時應達到的效果與詮釋互相融合,將法文藝術歌曲極高的藝術價值表現出來。
盧文化。《近代法國文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吳達元。《法國文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胡永芬。《洛可可的夢幻雅宴:華鐸》。台北:閣林國際圖書,2002。
朱伯雄。《世界美術史》。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
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雄獅,2001。
許常惠。《杜歨西研究》。台北:文星書店,1961。
廖可悅。《西歐戲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張澤亁。《法國文明史》。台北:中央圖書,1999。
鄭克魯。《法國文學簡史》。台北:志一出版,1995。
莫渝。《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台北:華成圖書出版,2003。
馮作民。《西洋繪畫史》。台北:藝術圖書,1998。
周同芳。《佛瑞與法國藝術歌曲》。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0。
謝孟蕊。〈德布西在臺灣-從對德布西的認知談起〉。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8。
葛雷梁棟。《現代法國詩歌美學描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Bazin, Germain.《巴洛克與洛可可》(Baroque and Rococo)。王俊雄,李祖智 譯。台北:遠流,1997。
Chadwick, Charles.《象徵主義》(The Critical Idiom)。張漢良 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1。
Vincent, J. A.《西洋美術史》(History of Art )`。任永溫、余企霓 譯。台灣:教育局,1950)。
Bathori, Jan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élodie of Claude Debussy. Stuyvesant, NY: Pendragon Press, 1998.
Bernac, Pier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French Song.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Publishing, 1978.
Dietschy, Marcel. A Portrait of Claude Debuss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Meister, Barbara.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Song: Faure, Chausson, Duparc, and Debussy.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Rohinsky, Marie-Claire. The Singer’s Debussy. New York: Pelion Press, 1987.
Thompson, Oscar. Debussy, Man and Artist.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37.
Trezise, Simo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