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蟬
Lin Chia-Chan
論文名稱: 探討優秀拳擊選手運動生涯發展的歷程
A Study of the Sports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lite Boxing Athletes
指導教授: 洪聰敏
Hung, Tsung-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
中文關鍵詞: 拳擊生涯規劃生涯轉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3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優秀拳擊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歷程、選手所面臨的運動生涯發展難題與因應策略及優秀拳擊選手的階段性目標設定。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以深度訪談來探究優秀拳擊選手各階段所面臨的運動生涯轉換之障礙。訪談選手共4位,受訪者為曾代表我國參加奧運會、亞運會、世界盃錦標賽、亞洲盃錦標賽等比賽之4位優秀拳擊選手,平均年齡28歲,平均運動訓練年齡為12.5年。並將其訪談內容分析、歸納,瞭解優秀拳擊選手所面臨的運動生涯轉換問題。

    論文審定書 I 論文受權書 II 謝誌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拳擊運動現況探討 9 第二節 生涯發展理論探討 15 第三節 運動選手的生涯發展 19 第四節 生涯發展的自我效能 25 第五節 總結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5 第一節 選手基本資料 35 第二節 優秀拳擊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歷程、生涯轉換 36 第三節 學生運動員 39 第四節 結論 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2 第一節 結論 42 第二節 建議 43 參考文獻 37 一、中文部分 45 二、英文部分 50 附 錄 53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函 53 附錄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54 附錄三 訪談大綱 55 圖/表 次 圖3-1-1研究架構圖 29 圖3-4-1研究流程圖 33 表2-3-1臺灣拳擊發展一覽表 11 表2-3-2臺灣地區拳擊選手參加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一覽表 13 表2-3-3臺灣地區拳擊選手參加歷屆亞洲運動會一覽表 14 表3-2-1研究參與者之基本資料 30 表4-1-1受訪選手基本資料一覽表 35

    一、 中文部分
    王丁林、鄧建中(2009)。運動員之生涯規劃。亞東學報,29,341-346。
    王玉珍(1998)。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二女學生職業建構系統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田秀蘭(1998)。男女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133-149。
    何全進、盧俊宏(2002)。運動員認同概念與測驗初探。體育學報,33,147-154。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2),46-52。
    李維仁、李謀周、蔡慧敏(2007)。大專甲組羽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淡江體育,10,71-80。
    呂君榮(1998)。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呂碧琴(2006)。運動員全人教育的理念與作法。運動教練科學,6,155-163。
    巫博瀚、王淑玲(2004)。自我調整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中等教育,55(6),94-109。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25(3),60-68。
    內政部戶政司(2010)。出生數按性別及粗出生率表。2011年1月10日,取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C_03.html
    林明佳、林國瑞(2007)。女子拳擊金牌得主陳嘉玲之生命故事。北體學報,15,92-104。
    吳海助、沈翠蓮(2006)。學生運動員多元學習之探討。弘光學報,49,329-336。
    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台灣醫學,6(3),193-200。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 期,47-54。
    馬英華(2006)。眼拳擊傷100例臨床分析。眼外傷職業眼病雜誌,28(6),426-427
    陳玉玲(1994)。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得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舟(2006)。高中男子組拳擊攻、防多樣要素分析。運動教練科學,6,115-125
    陳金定(1987)。生計決策訓練課程對高一男生生計決策行為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煜、王琦正(2001)。如何追求成功: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報,10,39-56。
    黃苹苹(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29-237。
    黃高賢、呂佳霙、林惠美、周建智、黃美瑤(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181-1921。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期,39-41頁。
    許秀貞(1997)。自我效能與運動動機氣候對大專女生運動表現之影響。教育研究月刊,30 期,144-151。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路徑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彭慧玲(2002)。生涯輔導教育對多元文化的相關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38(1),23-32。
    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1),27-32。
    厲瑞珍(2002)。南部地區大學應屆畢業生自我統合危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賴明輝(2010)。我國優秀男子拳擊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鍾桔(2009)。拳擊運動專項體能之訓練方法。大專體育,(102),99-106。
    鍾怡純、闕月清(2008)。籃框外的天空─女性運動員之升學與就業個案研究。師大學報,53(3),179-201。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錐(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214~222 。
    蕭瑞國(2006)。自我效能對攀岩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北體學報,14,13-23。

    二、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 J. : Prentice-Hall.
    Baillie, P. H. E., & Danish, S.J. (1992). Understanding career transition in athlet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6, 77-98.
    Brown, C., Glastetter-Fender, C., & Shelton, M. (2000). Psychosocial identity and career control in college student-athlet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53-62.
    Crites, J. O. (1981). Career counseling: Models, method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McGraw-Hill.
    Fogarty, G. J., & McGregor-Bayne, H. (2008).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reer decision-making among elite athlet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7, 26-38.
    Ginzgerg, M. H. (1951), A Theory of Career Process,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Vol.18, No. 3, 69-72.
    Goodman, J., Schlossberg, N. K., & Anderson, M. L.(2006).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Linking practice with theory (3rd ed.). New York: Springer.
    Grove, J. R., Lavallee, D., & Gordon, S. (1997). Coping with retirement from sport: The influence of athletic identity.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9, 191-203.
    Goldberg, A. D., & Chandler, T. (1995). Sport counseling: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athlete. Jouran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74, 39-44
    .Hall, H. (1997). Overcoming career barriers: A model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for realistic appraisal and constructive coping.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4, 25-37.
    Mawdsley, C. Ferguson, F.R.(1983).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boxers Lancet 2, 795-801.
    Ryan, A. J. (1998). Intracranial injuries resulting from boxing.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17 (1), 155-168.
    Super, D. E., Crites, J. O., Humme, R C., Moser, H. P, Overstreet, P L., & Wornath, C. E (1957). Vocational development work for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uper, D. E. (1955).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 185-190.
    Super, D. E. (1983). Assessment in career guidance: toward truly 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555-562.
    Stambulova, N. (1997). Sociological: Sport career transitions. In J. Bangsbo & B. Saltin (Re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 (pp. 88-89). Copenhagen, Denmark: ECSS.
    Stambulova, N. (2003). Symptoms of a crisis-transitio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In N. Hassmén (Ed.), SIPF Yearbook 2003 (pp. 97-109). Örebro: Örebro University Press.
    Schunk, D. H., & Carbonari, J. P. (1984). Self-efficacy model behavioral health: A handbook of health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New York: Wiley.
    Taylor, K. M., & Betz, N. E. (1983).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 63-8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