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竑達
Lai, Hong-Da
論文名稱: 台北市視障大學生婚姻態度與擇偶偏好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f Marital Attitude and Mate Preferences for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杞昭安
Chi, Chao-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婚姻擇偶偏好視覺障礙
英文關鍵詞: Marriage, Mate preference, Visual impair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0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議題近幾年逐漸受到重視,障礙者的生活不應只在物質條件上得到滿足,更應該在心靈生活獲得充實。根據Erickson(1950)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大學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因此,有必要針對其對於婚姻的態度與擇偶偏好進行深入的了解。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各大學院校之視覺障礙學生婚姻態度與擇偶偏好現況差異,以及相關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7學年度安置於台北市之視覺障礙大學生為對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結果如下:
    婚姻態度方面,視障大學生不會因為障礙而放棄對於婚姻的追求,但並不認為婚姻是親密關係的唯一達成方式,相信姻緣天注定的看法,並能對於自身所面對的困難有所覺知,且有信心能面對,找尋找伴侶上不會只侷限在障礙者,其他身心障礙者甚至是明眼人都是其考慮的範圍。而不同性別、年級、致障時間、視力狀況、父母相處、親子互動、宗教信仰、異性交往之視障大學生在婚姻態度上呈現不同差異。
    擇偶偏好方面,較重視雙方個性與價值觀的契合,對於外在條件如:容貌、身高較不重視,而對方父母的接納以及親子互動也是的考量因素。此外,在社會條件中擇偶較為偏好如:良好的就業能力、職業、經濟狀況等,而不同性別、年級、致障時間、視力狀況、父母相處、親子互動、宗教信仰、異性交往之視障大學生在擇偶偏好上呈現不同差異。
    相關性方面,婚姻的認知態度與擇偶偏好的生理條件為中度相關,在心理條件、家庭條件、社會條件為低度相關;情感態度與擇偶偏好的生理條件、家庭條件、社會條件為低度相關,在擇偶偏好的心理條件為中度相關;行為態度與擇偶偏好的生理條件、心理條件、家庭條件、社會條件為低度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大學資源教室、視覺障礙學生家長、視覺障礙學生、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參考。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The people with disabled can be wealth of the mind in everyday.
    According to Erickson(1950)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ask at the university is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ing to their attitudes for marriage and mate preferences.
    The study is Surve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rriage attitudes and mate p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are visual impaired in Taipei City.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survey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in Taipei City. Using IBM SPSS Statistics 23 for windows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marriage attitude,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ill not give up for pursuing marriage happiness, They does not think that marriage is the only way to establishes relationship for other,They believe Marriage are made in heaven, they has been facing a lot of ordeals at marriage but they can overcome difficulties,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grades, time of obstruction, visual status, parental interacti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heterosexual interactions have differences marriage attitudes.
    In terms of mate preference, The conditions such as appearance and height are not important, and the acceptance of parent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s also a consideration.In addition, in social conditions, mate choice is more like: good employee, occupation, economic status, etc, by the way , the different gender, grade, obstacle time, vision status, parental relationship,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religious belief, heterosexual contac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mate preferences.
    In relevance, the cognitive attitudes of marriage and th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of mate preference are moderately relat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family conditions, and social conditions are lowly correlated; th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family conditions,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mate preferences are low.Correlation,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mate preference a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behavioral attitud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family conditions,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mate preference.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y resource classrooms, parents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婚姻態度的意義與內涵 9 第二節 擇偶偏好的意義與內涵 19 第三節 視障者的婚姻態度與擇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實施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台北市視障大學生婚姻態度現況 45 第二節 台北市視障大學生擇偶偏好現況 5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視障大學生之婚姻態度現況與差異分析 6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視障大學生之擇偶偏好現況與差異分析 78 第五節 視障大學生婚姻態度與擇偶偏好之相關分析 8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2 中文部分 112 英文部分 119 附錄 123 附錄一 107學年度台北市各大學視障生人數 123 附錄二 107學年度新北市各大學視障生人數 124 附錄三 台北市視障大學生婚姻態度與擇偶偏好之正式問卷 125 附錄四 台北市視障大學生婚姻態度與擇偶偏好之修正意見 135

    中文部分
    方美文(2015):預測華人未婚女性婚前承諾之研究—以臺灣樣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寶宗、章開衍(2003):視障生的人際關係與社交知能。啟明苑通訊,49,22-26。
    古芸妮(2005):未婚男女婚姻信念、婚姻態度與婚姻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何麗敏(2004):視覺障礙教師生命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余振民(1998):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宥靚(2008):透過你的心,看見了生命。啟明苑通訊,58,7-21。.
    李元墩、鄭瓊月(1995):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集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李永昌(2001):視覺障礙者工作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51-69。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市。
    李佳玲(2010):理想偏好與擇偶偏好上下門檻差距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秋霞(1991):大學生對父母與同儕婚姻態度之知覺及個人現代性在婚姻態度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美枝(1983):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25(2),121-135。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雅文(2004):台中縣市青少年婚姻態度之研究-以高中職在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杞昭安(2000):視覺障礙者就業現況與就業期望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3-30。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諮商與輔導,174,25-29。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 理論實務與研究 (二版)。台北: 五南。
    林永貞(2012):戀愛中大學生愛情風格, 性態度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如萍(2008):姻緣天註定?!大學生的關係信念對婚姻教育態度之影響。中華家政期刊,43,43-59。
    林宏熾(1997):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素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E87040),未出版。
    林珊亦(2015):屏東縣青少年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秋萍(2002):未婚青年擇偶偏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真平(2002):身心障礙大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淑貞(1994):我國大學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福雄(1997):啄木鳥之歌-視障音樂家生涯發展歷程之詮釋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儒君(2005):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2(3),451-472。
    邱大昕(2010):視障者的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16-19。
    侯靜里(2000):台北地區大學生自我概念對愛情關係適應與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施葛父(1983):擇偶心理學。張老師月刊,12,35-43。
    胡育瑄(2006):未婚男女婚姻態度對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夏瑋瑄(2012):身心障礙大學生的愛情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新娣(2004):台北縣市大學生擇偶條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育翎(2016):高雄市未婚成人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 (2013):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吳就君 (2014):婚姻與家庭。臺北;華騰文化。
    籃采風 (1990):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
    郭靜晃(1998):婚姻與家庭。臺北;揚智文化。
    張英鵬(2001):我國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活品質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273-307。
    張勝成(2005):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生活素質之研究: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E87152)【原始數據】。取自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87152-1
    梁培勇(1985):約會行為。張老師月刊,95,58-62
    章英華(1998):家庭態度:兩岸都市居民的比較。載於劉兆佳主編--華人社會的變貌:社會指標的分析,香港中文大學。
    莊瑞飛(2002):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天威、蕭金土(1998):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職業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雅惠(2005):女性的原生家庭經驗、戀愛經驗、婚姻觀與婚姻行為意向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瑜珍(2007):未婚男女家庭承諾對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郭明雪(1987):臺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曉瀅(2004):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乃綺(2012):臺北地區未婚男女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芳茹、柯澍馨(1999):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在代間差異之研究。 生活科學學報,5,75-90。
    陳姣眉(1997):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台北;駿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雅麗(2001):自身條件在擇偶歷程中的角色: 演化論與社會經濟模式之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慧娥(2003):雙親婚姻衝突與不同性別大學生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以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靜江、鈕文英(2000):台灣地區肢體障礙青年與感官障礙青年心理生活素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75-104。
    陳靜宜(2006):個人背景特性、婚前關係發展與婚姻調適狀況的關係:以家庭建立期之夫妻為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8,45-68。
    陳麗君(1995):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單懷聖(1994):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第四版)。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出版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與調適。台北市:心理出版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出版
    黃正哲(2012):一位男性視覺障礙者敘說婚戀歷程之文本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忠賢(2004):重度視覺障礙者婚姻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倩倩(1996):臺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麗莉(2008):單身熟男擇偶條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楊國樞(1984):大學生的心態與行為。臺北:黎明。
    萬明美(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萬明美、柏廣法(1999):大學視覺障礙學生畢業後生活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07-138。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39。
    葉純旭(2012):大學生親子關係、愛情風格與婚姻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和敏(2003):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出版社。
    陽琪、陽琬(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出版
    廖涵儀(2010):女性視覺障礙者婚戀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廖翊雯(2010):大學生之共依附特質、家庭氣氛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劉孟珍(2008):大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賴佳玲(2007):未婚女性婚姻價值, 婚姻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賴淑蘭(2003):且看我所聽到的─中途失明經驗談。啟明苑通訊,49,7-12。
    駱芳美(1986):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與事實之探討。輔導月刊,22,21-29。
    戴碧萱(2006):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謝佩娟(2009):家庭價值觀對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中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顏子為(2010):大學生的愛情態度與婚姻觀之相關研究--以高雄縣某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高雄市。
    嚴嘉楓(2010):以性別與社會階層觀點論身心障礙者的婚姻現況與困境。身心障礙研究季刊,8,111-121。
    蘇倩雪(2010):屏東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鐘珮純(2007):父母婚姻關係, 親子依附風格與子女婚姻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龔鈴智(2005):青少年及親代的性別角色與婚姻態度之關係研究──以高雄縣高職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英文部分
    Angelo, T. M. (1992). Never-married career women: Proposing hypothese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nontraditional life span theory.
    Buss, D. (1994). The evolution of desire: Human mating strateg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Buss, D. M., & Schmitt, D. P. (1993). Sexual strategies theor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2), 204.
    Cheausuwantavee, T. (2002). Sexual problem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sexuality of person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Thailand.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 20(2), 125-134.
    Coleman, M., & Ganong, L. H. (1984). Effe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Family Relations, 425-432.
    Cornwall, M., & Thomas, D. L. (1990). Family, religion, and personal communities: Examples from Mormonism.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5(1-2), 229-252.
    Davis, R. K., & Lombardi, T. P. (1996).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Graduates: A Follow-Up Study.
    Glenn, N. D., & Weaver, C. N. (1978). A multivariate, multisurvey study
    of marital happin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69-282.
    Goldscheider, F. K., & Waite, L. J. (198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ntry
    into marria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1), 91-109.
    Hensley, W. E. (1994). Height as a basis for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dolescence, 29(114), 469.
    Kenrick, D. T., Groth, G. E., Trost, M. R., & Sadalla, E. K. (1993). 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and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s on relationships: Effects of gender, self-appraisal, and involvement level on mate selection criteri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6), 951.
    Kinnaird, K. L., & Gerrard, M. (1986).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divorce among young women as a function of their mothers'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57-765.
    Konstantareas, M. M., & Lunsky, Y. J. (1997). Sociosexual knowledge, experience, attitudes, and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with autistic disorder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7(4), 397-413.
    Larson, J. H., Benson, M. J., Wilson, S. M., & Medora, N. (1998). Family of origin influences on marital attitudes and readiness for marriage in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6), 750-768.
    Long, B. H. (198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discord and parental sepa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s on daughter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courtship.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7(6), 573-582.
    Marder, C., & D'amico, R. (1992). How Well Are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Really Doing? A Comparis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and Youth in General.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Transition Study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Reczek, C., Liu, H., & Umberson, D. (2010). Just the two of us? How parents influence adult children's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5), 1205-1219.
    Sabatelli, R. M., & Bartle‐Haring, S. (2003).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 and Adjustment in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1), 159-169.
    Salts, C. J., Seismore, M. D., Lindholm, B. W., & Smith, T. A. (1994).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 Adolescence, 29(116), 775.
    South, S. J. (1991).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tials in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928-940.
    South, S. J. (1993).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the desire to mar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5(2), 357.
    Suka, A. (2006). Violence against blind/Visual Impaired Girls in Malaw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Visual Impairment World Conference, Malaysia.
    Tasker, F. L., & Richards, M. P. (1994).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marital prospects after parental divorce: A re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9(3), 340-362.
    Trent, K., & South, S. J. (1992). Sociodemographic status, parental background, childhood family structure, and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7-439.
    Tucker, M. B., & Taylor, R. J. (1989).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relationship status among Black America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55-665.
    Turner, E. (1995). Self-advocacy: A key to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4(5), 329-336.
    Vaillant, C. O., & Vaillant, G. E. (1993).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30-239.
    Walters, J., Parker, K., & Stinnett, N. (1972).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concerning marriage. Family Perspective, 7(1), 43-49.
    West, M. D., & Parent, W. S. (1992). Consumer choice and empowerment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s: Issu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7(1), 47-52.
    Woll, S. B., & Young, P. (1989). Looking for Mr. or Ms. Right: Self-presentation in videodat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3-4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