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茂夫
Huang , Mao-Fu
論文名稱: 我國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經營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Industr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莊謙本
Chuang, Chien-Pen
鍾瑞國
Chung, Ruey-Gwo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2
中文關鍵詞: 人才培訓產業職業訓練職業教育經營策略
英文關鍵詞: human resurce training industry, vocational trainig,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論人才培訓產業在職業訓練領域之角色、功能、現況、問題與發展、職場人力資源供需情形,以及參考主要國家及我國人才培訓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擬訂可行之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之經營策略。
    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1)全國69所人才培訓機構申請辦理326個班次、叢集抽樣1,309位學員之「學習成效滿意度問卷調查表」。(2)115家主辦聯合型職業訓練之企業機構、聯合1,343家夥伴企業機構辦理職業訓練之承辦人員「執行成效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以及叢集抽樣3,240位學員之「學習成效滿意度問卷調查表」等為樣本。此兩份問卷調查之內容,係經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邀請專家學者所設計並證實具有信度與效度,並以卡方檢定驗證職業訓練供需與滿意度之差異性。
    本研究之結論為:(1)近年來在職場人力資源供需以基層及中級人才為主;(2)企業界與勞工界對職業訓練課程之需求有顯著性差異;(3)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具有較高之學習成效滿意度;(4)人才培訓產業積極規劃並辦理產業所需職業訓練課程之培訓;以及(5)人才培訓產業可依其專業性領域擬訂可行之經營策略。
    為達成人才培訓產業共創「人文矽島」願景,本研究針對政府規劃職場人力資源供需政策、推動ISO10015品質標準提昇人才培訓產業服務品質、人才培訓課程規劃之模式,以及對人才培訓產業後續研究等有諸多可行之建議,供政府相關部會政策之執行及人才培訓產業規劃及辦理職業訓練之參考。
    關鍵詞: 人才培訓產業、職業訓練、職業教育、經營策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the func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industry in Taiwan. In reference to the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policy of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trends of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industry were deduced.

    The methods used including (1)Th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quire learning response of 1,309 stratified samples in 326 classes of 69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organizations, (2) The other questionnaire was worked for the trade companies union of 1,343 union members, and the 3,240 version students. Both questionnaires were revised from the standard version used by the Bureau of 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with expert validity. Che Squire statistical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rades.

    Som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have shown that:(1)The major demand of manpower market is fundamental and intermediate level; (2)The demand of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prises supply and the laborers ; (3)The trainees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industry felt more satisfactory than the trainees of enterprises companies; (4) The training industry of human resource is enthusiastic in planning and conducting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and (5) Their polic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xecution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to reach the goal of “humane silicon island”. Such as the ISO10015 standard of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management; the design of employment based training module; th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nd the follow-up guidance for graduate trainee. Some other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to seek for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ent manpower.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training industry, vocational trai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目 錄 謝 誌 Ⅰ 摘 要 Ⅲ 目 錄 Ⅴ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才培訓產業之演進與發展 14 第二節 主要國家職業訓練措施探討 23 第三節 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之應用 51 第四節 我國人力資源發展面臨之問題 61 第五節 職場人力資源之供需分析 69 第六節 我國職業訓練近況與成果 80 第七節 人才培訓產業之職訓機制 89 第八節 相關之職訓經營策略探究 10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2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1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31 第四節 研究實施 1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34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135 第二節 企業申辦職業訓練承辦成效分析 138 第三節 企業辦理職業訓練學習成效分析 150 第四節 人才培訓機構辦理培訓學習成效分析 165 第五節 職業訓練職類課程之需求調查暨分析 1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9 第二節 結論 196 第三節 建議 20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219 二、 英文部份 223 附 錄 附錄一 職業訓練機構設立及管理辦法 225 附錄二 職業訓練法 232 附錄三 協助企業人力資源提昇(聯合型)計畫-- 237 附錄四 聯合型計畫承辦人員申請滿意度調查表 243 附錄五 聯合型計畫訓練之學習成效意見調查表 245 附錄六 公告--補助勞資暨其他團體辦理在職勞工 進修訓練計畫-- 247 附錄七 補助辦理在職勞工進修訓練計畫課程規劃表 254 附錄八 補助辦理在職勞工進修訓練計畫審查表 255 附錄九 在職勞工進修訓練受訓學員意見調查表 257 附錄十 申辦聯合型職業訓練初審通過企業機構名錄 259 附錄十一 辦理在職勞工進修訓練人才培訓機構名錄 263 附錄十二 六所公立職訓中心所提供職業訓練計畫書 265 附錄十三 需求較殷切之職業訓練課程規劃範例 275 附錄十四 「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第二期計畫 286 附錄十五 經建會「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 298 附錄十六 「各機關規劃職業訓練計畫參考通則」 316 表 目 錄 表2-1 韓國1998-1999年失業者之就業訓練成效統計表 50 表2-2 OECD國家積極性與消極性勞動市場政策支出 占GDP的比例表 56 表2-3 台灣地區人口變動情勢表 62 表2-4 台灣地區生育指標表 62 表2-5 台灣地區人口結構表 63 表2-6 台灣地區入學年齡人口數與學齡人口結構表 63 表2-7 大專院校校數與學生數表 64 表2-8 各國政府職業訓練支出占GDP 的比例表 65 表2-9 我國辦理留學簽證人數表 67 表2-10 主要國家產業結構表 69 表2-11 主要國家就業結構表 70 表2-12 就業職業結構推計表 72 表2-13 人力供給推計表 73 表2-14 增補人力「行業」結構推計表 75 表2-15 增補人力「職業」結構推計表 76 表2-16 增補人力供需比較-技術層次別推計表 79 表2-17 2004年勞委會職訓局辦理公共職業訓練實施計畫 87 表2-18 2004年勞委會職訓局辦理企業職業訓練實施計畫 88 表2-19 我國人才培訓產業統計表 96 表2-20 教育訓練需求分析範例表 121 表2-21 柯派崔克型模評估層次及重點表 126 表4-1 不同企業類別對職業訓練課程需求的差異分析表 136 表4-2 不同企業類別在職勞工培訓課程需求面分析表 137 表4-3 不同人才培訓機構對職業訓練課程職類供給面 之差異分析表 137 表4-4 不同人才培訓機構對職業訓練成效及滿意度分析表 138 表4-5 申辦聯訓產業類別統計表 139 表4-6 培訓承辦人員成效調查彙整表 147 表4-7 參訓學員學習成效分項滿意度調查彙整表 162 表4-8 人才培訓機構類別統計表 165 表4-9 依人才培訓機構區分開班數統計表 166 表4-10 人才培訓機構申辦訓練職類別開班統計表 166 表4-11 各人才培訓機構參訓學員人數統計表 167 表4-12 各訓練職類參訓人數統計表 168 表4-13 依培訓團體區分參訓學員之性別統計表 168 表4-14 依訓練職類區分參訓學員之性別統計表 169 表4-15 參訓學員學習成效問卷調查資料彙整表 172 表4-16 職類歸類後統一訂定之新職類或新班別名稱表 178 表4-17 職業訓練班次分析表 183 表4-18 委外訓練班別分析表 183 表4-19 委外訓練職類分析表 184 表4-20 需求較殷切之課程排序分析 185 圖 目 錄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 8 圖2-1 職業訓練標準認可申請程序圖 34 圖2-2 勞動參與率趨勢圖 66 圖2-3 2003年主要國家兩性勞動參與率圖 66 圖2-4 就業行業結構推計圖 70 圖2-5 增補人力職業結構推計圖 77 圖2-6 人力供需比較圖 78 圖2-7 人力供需關係圖 78 圖2-8 人才培訓產業文化圖 89 圖2-9 培訓產業服務人員應具備之能力圖 90 圖2-10 人力資源未來發展之目標與願景圖 103 圖2-11 人才培訓策略聯盟機制圖 110 圖2-12 職訓中心「策略聯盟架構」圖 111 圖2-13 職訓中心「策略聯盟運作模式」圖 111 圖2-14 產學訓合作架構圖 112 圖2-15 產學訓合作辦理職訓流程圖 113 圖2-16 人才培訓機構辦理培訓流程圖 119 圖2-17 PDCA培訓運作管理程序圖 120 圖3-1 研究架構圖 129 圖4-1 對申辦聯訓之滿意度分析圖 140 圖4-2 承辦人員性別統計圖 140 圖4-3 承辦人員職位類別分析圖 141 圖4-4 承辦人員年齡別分析圖 141 圖4-5 承辦人員學歷別分析圖 142 圖4-6 補助申辦訓練對象是否合宜分析圖 142 圖4-7 補助訓練經費期間是否合宜比例分析圖 143 圖4-8 訪視委員訪查是否確實比例分析圖 143 圖4-9 諮詢輔導委員是否專業比例分析圖 144 圖4-10 聯訓計畫是否帶來同業互動分析圖 144 圖4-11 聯訓計畫能否帶來知識交流分析圖 145 圖4-12 是否仍願意承辦此聯訓計畫分析圖 145 圖4-13 承辦人員是否願意推薦他人參與聯訓計畫分析圖 146 圖4-14 參與聯合型計畫動機分析圖 146 圖4-15 參訓學員性別統計圖 150 圖4-16 參訓學員年齡統計圖 150 圖4-17 參訓學員學歷統計圖 151 圖4-18 參訓學員服務年資統計圖 151 圖4-19 參訓學員職位統計分析圖 152 圖4-20 整體訓練成效滿意度分析圖 152 圖4-21 授課內容是否符合實際需要統計分析圖 153 圖4-22 授課內容是否難易適中統計分析圖 153 圖4-23 授課內容能否切合主題統計分析圖 154 圖4-24 授課進度深淺安排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4 圖4-25 授課老師的專業能力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5 圖4-26 授課老師表達能力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5 圖4-27 授課老師教學方法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6 圖4-28 授課老師進度掌握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6 圖4-29 授課老師與學員互動是否良好統計分析圖 156 圖4-30 教學輔助器材之提供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7 圖4-31 教學講義編印之品質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7 圖4-32 教學環境舒適是否合宜統計分析圖 158 圖4-33 是否仍願意繼續參加此計畫統計分析圖 158 圖4-34 是否願意推薦他人參與此計畫統計分析圖 159 圖4-35 是否繼續參加此聯訓單位授課活動統計圖 159 圖4-36 是否願意推薦他人參加聯訓授課活動統計分析圖 160 圖4-37 參與聯訓計畫之動機統計分析圖 160 圖4-38 參與此聯訓計畫後的實質幫助統計分析圖 161 圖4-39 影響聯訓計畫推動的因素統計分析圖 161 圖4-40 參訓學員學歷統計圖 170 圖4-41 參訓學員服務年資統計圖 170 圖4-42 參訓學員職位統計圖 171 圖4-43 課程安排滿意度統計圖 173 圖4-44 師資條件滿意度統計圖 173 圖4-45 設施及教材方面滿意圖 174 圖4-46 行政措施方面之滿意度統計圖 174 圖4-47 仍願意參加此職訓計畫統計分析圖 175 圖4-48 推薦他人參加此職訓計畫統計分析圖 175 圖4-49 參加訓練單位的授課活動統計分析圖 176 圖4-50 推薦他人參加訓練單位之活動統計分析圖 176

    一、 中文部份

    于鑒夫(2004)。ISO10015國際培訓標準讀本。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2004)。英國IIP計畫研究及我國人才培訓機構認證評鑑制度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指導專業委員會(2003)。職業指導發展與創新。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石金濤(2003)。培訓與開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博湧主編(2006)。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台灣版—15個開創新市場的成功故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職業訓練法。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0)。產業之職涯發展手冊- 職涯規劃、職涯管理、職涯發展。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4)。台灣地區區域職業訓練需求評估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未出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引進國際ISO10015訓練管理機制先期規劃之計畫。載於型塑台灣人力投資與人才競爭力提昇方案研討會。編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訓中心(2004)。策略聯盟計畫。台中:中區職業訓練中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訓中心(2006)。產學訓多元合作人才培訓會談-活動手冊。台中:中區職業訓練中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新世紀第一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職業能力再提升第一期方案。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a)。職業能力再提升第二期(94-96年)方案。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b)。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c)。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91-92年執行情行評估報告。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d)。各機關規劃職業訓練計畫參考通則。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e)。人才培訓服務業、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手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f)。人才培訓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台北:行政院院經濟建設委員人力規劃處。
    成之約(2006)。訓練與企業和員工發展。載於型塑台灣人力投資與人才競爭力提昇研討會手冊。編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成之約(2000)。由就業服務談就業服務體系的建構。勞工政策,143,12-23。
    何國玉(2004)。人力資源管理案例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復新(2000)。人力資源管理(再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錦錫(2006)。企業訓練專業人員工作知能手冊導讀。載於企業訓練單位業務人員工作知能成果實錄,編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頁17-52。
    辛炳隆(2005)。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的意涵與實施經驗。載於型塑台灣人力投資與人才競爭力提昇研討會手冊。編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頁8-15。
    辛炳隆(2000)。就業安全體系之檢視---失業保險與職業訓練設計的動相乘搭配。勞工政策,143,24-29。
    李誠、辛炳隆(2005)。強化我國職訓體系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
    李誠、黃同圳、蔡維奇、李漢雄、房美玉、林文政、鄭晉昌(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李燕子(2004)。如何進行品質管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林聰明、彭仁桂(1998),我國職業訓練的現況與展望。就業與訓練雙月刊(2)、17,24-29。
    莊謙本(1994)。英德兩國服務業品質與員工培育之比較。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9,28-33。
    莊謙本(1997)。德國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職教園地月刊、19,34-46。
    黃世忠(2004)。國際標準組織(ISO10015)之內涵介紹。就業安全半年刊(3),2。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練局。
    黃世忠(2006)。引進、分享ISO10015標準實施情形:稽核員訓練。載於企業訓練單位業務人員工作知能手冊實錄。編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黃茂夫(1999)。我國職業訓練網路遠距教學暨訓練教材之研究。88年度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獎助勞工問題專案研究(未出版)。
    黃茂夫、張朝金(1999)。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茂夫、黃健哲(2000a)。我國職業訓練網路教學暨教材研發之研究。ICTCD科技創作力培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
    黃茂夫、黃健哲(2000b)。德國與我國建教合作職業教育體制之比較-再探德國雙元體系之職業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刊(3), 49-59。
    黃茂夫、藍科正(200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就業重建大軍就業重建計畫執行成效訪視成果報告。台中: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未出版)。
    黃茂夫、陳長助、賴國斌、左思明(2000)。參訪德國、英國職業訓練遠距教學建置及電腦網路教材之研發考察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參訪報告(未出版)。
    黃英忠(1998)。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秀媛譯(2005)。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 by Kim, W.C. & Mauborgne, Renee。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陳聰勝(1997)。各國職業訓練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京生、張立興(2002)。人員培訓實務手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張火燦(2006)。企業核心能力模式的管理。型塑台灣人力投資與人才競爭力提升研討會手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張火燦(2000)。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曉彤(2004)。如何選、育、用、留人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賴家仁(2001)。培訓高質人力,創造勞資雙贏。就業與訓練雙月刊(2)、19,67-69。
    二、外文部份

    Atherton, J. (1999). Resistance to Learning: a discussion based on participants in in-servi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r.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25(3), 1.
    Baron, J. N.,& Kreps, D. M. (1999). Strategic for Human Resources: Frameworks for General Manag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Billett, S. (1998).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enditure and expected return.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50(3).
    Burnett, P. C. & Clarke, J. A. (1999). How Should a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urse be Evaluated ?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51(4).
    Craig, R. (1996). The ASTD Training & Development Handbook, (4th e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ublishing.
    Dessler, G.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ssociation.(2000). ISO10015:1999.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ssociation, Swissland.
    Ivancevich, J. M. (2001).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 McGraw-Hill.
    Kirkpatrick, D. L.(1996). Evaluation, the AST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 4th ed.) .New York: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ublishing.
    Megginson, D., Banfield, P., & JattHews, J. (1999).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2nd ed.), Price waterhouse coppers.
    Noe, R. A., Hollenback, J. R., Gerhart, B., & Wrught, P.M.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 3nd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
    Randy, L., Simone, D., & Harris, D. M.(199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2nd ed.). The Dryden Press.
    Saner Raymond, & Yiu Lichia.(2002). ISO10015 Quality for Training: A much needed instrument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in-service training. Brussels: CSEND.
    Seng, L. S. (1992). Overview of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rs.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ingapore.
    Seng, L. S. (1995). Vocational Train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Formulation.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ingapore.
    Smith, P. J. (2000). Flexible Delivery and Apprentice Training: Preferenc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52(3).
    Teammates, Z., Johns, G. (1997).Trai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49(3).
    Walton, J.(1999). Strategic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ntice Hall, UK.

    QR CODE